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还是科学精神辩论材料 下载本文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源于人性的本真功能,唯其如此,这些活动对人性自身的作用,便成为人类判断其是否合理、是否必要的终极依据。科技活动如此剧烈地变革了人的现实生活,以致于人们由衷地膜拜它。但是,无论它多么重要、多么伟大、多么值得大力弘扬,都只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从属于人性、服务于人性,受制于人性整体演进升华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的制约,从而有利于人性的存在和发展、完善和升华;僭越人性的科技终将成为人类自身的掘墓者。 坚守人文意义,并不意味着直接可以用人文学者的思想作品与房地产、股票、家用电器等进行交换;或者说,人文学者可以为了一篇哲学论文而无端地放弃对于一台彩电的欲望。当年爱因斯坦肯定不是为了某种价格而去苦思冥想他的相对论。庄子、老子、朱熹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很显然,他们为人类带来的并不是利润,而是精神,是思想。可以想见,我们的人类和民族倘若没有他们及他们的思想,我们这个世界的民族文化将会留下多大的空白!所以,市场的评判尺度并不能涵盖人文学科的基本内容。人文学者的生存状态还将在科学、审美、自由、人格、良知、道义以及情爱等等维面上展开。这样,在人文社会科学这一立点上,人文的意义决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人们在挣脱某些外在干扰中,在冲破由金钱和权力形成的专制和独断中,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以及人的情感和意志,由此显示出社会精神的弹性和活力。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1、人文精神只问善恶,不计利害;科学精神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人文精神是哲学精神,是整体的精神,是公平、公正、正义的精神;科学精神是具体的求实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包含正确的价值取向、目标和人文理念。摒弃人文精神,没有人文关怀,缺乏良好的人文素质,丧失人类精神家园,科学就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更谈不上为人类、为社会造福。另一方面,人文精神渗透着科学精神的基因。人文精神具有求真的层面,追求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着精神支柱、导向和激励的重要作用。科学是探索自然奥秘、认识自然规律的精神生产活动,只有当科学活动主体抱着强烈的价值观念、刻苦耐劳的献身精神才能面对科学探索中巨大的危险性和艰巨性,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就。因而,人文精神是科学活动主体发展的心理因素,是一切科学技术发展的永恒动力。另外,如果缺乏科学精神,不尊重客观规律,人文关怀也很难到位,从而无法顺利实现终极价值的目标。第三,科学和人文“从根本上说都是应用科学方法去探求客观真理”。就这个意义来说,人文是科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的科学理性,不单表现在追求”真”的理性上,也表现在对亲人、朋友、同类以及对自然界的浓厚感情上,追求“善”和“美”,表现为人文关怀。这样来看,科学又是人文内涵的一部分。同时,人类的长期实践经验证明,”真”的往往也就是”善”的和”美”的。科学也好,人文也好,都植根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因 而,科学与人文对”真、善、美”追求的一致性,为科学和人文的相互协同和有效整合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求实求真、追求真理的精神,就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和对客观规律的探索精神。”[1]因此,科学精神是在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体现的,评判是否体现科学精神的标准就在于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能科学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20世纪是极不平凡的世纪:一方面,人类在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科技的发展、财富的猛增、生活的富裕、文明的进步,表现了人类的伟大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世界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对抗,战争的浩劫、霸权的威胁、剥削的深重、贫困的持久,在现代化成功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这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危机。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关心眼前的直接利益,而忽视了关于人类未来的长远利益。例如:科学进步带来的劳动强度增加,空气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1997年2月23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在《自然》杂志上宣布,他们在1996年7月用成年绵羊 的体细胞成功“克隆”培育出绵羊“多莉”。消息一公布,立刻引起了出人意料的巨大反响。这场“风暴”,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以极其尖锐的方式再次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科学的至善、至美、至高无上,人们只能对之顶礼膜拜吗?科学真的是无禁区,科学工作者可以毫无顾忌地去探索一切未曾探索的领域、去做一切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吗?面向新世纪,科学应向何处去?科学工作者应向何处去?马克思和恩格斯来不及,也不可能作出明确的理论上的表述,那么,在现在的“克隆风暴”的时代,全世界都在目睹一个基本事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人类的生活、对社会的进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影响,我们有理由、有责任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作出新的探索。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当今“全球性灾害”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气候反常、战争频繁、核扩散以及高科技犯罪、智能强盗等等,正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与不安。 针对教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泛滥,有学者指出“教育学要走出‘唯科学’的迷途”,即使是一直重理轻文,奉“专才教育”为圭臬的理工科院校,也开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强调培养高科技和高情感平衡发展的“通才”。作者相信,我国教育界正在发生一场“革命”,而“革命”的旗帜就是“人文”。

亚里士多德认为,服务于国家、培养政治家的教育目的,并非教育的最高目的;充分发展人的理性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正如鲁迪格尔(Rudyger)所指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由于它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从而进一步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优越应当在于: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逐步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物质基础,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基础,是逐 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不但不排斥人文价值理念与人文情感关怀,相反,许多优秀的自然科学家,都很强调自然科学在构造人类精神世界方面所具有的真善美的内涵。自然科学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发展观,其根本点在于!“人的因素第一”,“增长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增长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价值、尊严与社会公正,在尊重人、爱护人和关心人的基础上,使每个人、每代人都平等地得到发展的机会,获得发展的实惠,避免“人本”危机。由此可见,人本位发展观是对物本位发展观的根本否定。以人为本,意味着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意义和目的

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个体主体精神,通过科学的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近几年我国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科学技术这柄“双刃剑” [1],既造福了人类,也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往往盲目

推崇科技进步,忽略人类总体利益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价值原则。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这说明了这一点。当今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并不乐观。人文素质缺失是当前面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情感枯竭,缺乏诚信,批判性思考缺乏,创造力、想像力萎缩, 文化底蕴浅乏,享受主义思想严重,价值体系混杂,敬业精神不够,心理素质较差,适应能力不强等。比如,出现过向熊猫破硫酸事件,虐杀小猫的事件;生活中,随处可见乱丢果皮的现象,作为大学生不知林则徐、戚继光是何许人也,甚至有些学生不说脏字不能说话。同时,有些大学生存在“多奉献多索取,少奉献少索取,不奉献不索取”的价值观,对事业献身精神和对集体奉献精神有大大减弱等等。无不告诉我们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此,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继承和掌握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的整体幸福,在科学发展观中具体表现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指出:“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

科学精神内涵初探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1.求实精神。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即实事求是精神。“解放思想,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实质。不断求知是科学精神的要求。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

2.实证精神。一切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经验基础上,以可检验的科学事实为出发点,运用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学理论的构建。实证精神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尊重事实、诚实正直,并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是科学的重要品质。

3.探索精神。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探索,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科学精神是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坚持真理这样一个艰难过程。马克思曾指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4.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科学认识主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所体现出来的。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客观规律,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提倡科学的理性,就要反对盲从和迷信。崇尚理性思考,绝非简单拒绝或否认人们的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人们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追求理性和真,而且追求情感、信仰,追求美和善、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失却了健全理性的导引或调节,人们就容易迷失方向,就会陷入迷茫,就会产生思想和行动的盲目性、自发性。

5.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

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科学的生命在于发展、创新和革命,在于不断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 6.怀疑精神。怀疑精神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而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7.独立精神。独立精神是对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必备的基本要求。对于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对于社会而言,则必须具备民主精神。民主是科学发育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民主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随声附和,或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而随意编织自己的见解是与科学精神决不相容的。 8.原理精神。科学是发现规律,揭示事物最本质、最普遍的原理。科学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同时,普遍性是规律的基本特征,不具有普遍性的不是规律。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去处理事物的特殊性。 论科学精神

□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 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还是中国现代的五四运动,都充分展示了这种可贵的精神极其巨大作用。在即将迈入21世纪之际,国人又发出了对科学精神的强烈呼唤。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对科学精神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科学精神的培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有何重要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科学既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事物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探索世界奥秘和追求真理的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科学认识的物质手段、科学成果等诸环节或方面。科学精神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前者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条件,以及凝结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科学精神也不同于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前者属于更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或探求真理的精神境界。科学精神是科学认识活动主体的内在的精神要素,它受制于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科学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 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

□ 追求真理,必须首先坚持认识的客观性。这一特征与唯物主义精神是一致的。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经就把“要追求真理,要认识知识,更要信赖真理”看作是“人性中最高上的美德”。工人出身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慈根指出:“科学就是通过现象以寻求真实的东西,寻求事物的本质”。科学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承认对象的客观实在性,避免主观任性,是科学认识的前提。渴求和崇尚真理这一特质,科学精神导致了科学的昌盛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从蒸汽机到电动机,从热气球到宇宙飞船,从钻木取火到使用核动力。。。。人类从愚昧野蛮走向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得慢慢征程始终贯穿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要求辩证地思考一切。科学的发展得益于辩证的科学精神。17,18世纪欧洲的自然观被形而上学所笼罩,天体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而且天体的诞生及运行被解释为上帝之手的“第一次推动。”追求真理之路布满荆棘,科学精神同时意味着勇敢的献身精神。马克思曾经借用但丁的诗句来说明这种献身精神:“在科学的人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马克思非常崇拜古希腊神话中勇敢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并在探索科学的人生道路上实践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