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笔记 整理精华版 下载本文

生的。

6. 某些恐怖症是进化而来的,人类和黑猩猩特别容易对蛇产生恐惧感。

推荐:乔姆斯基《言语行为 述评》 \,作为心理学的著名文献,这篇文章作为一种完全理性的尝试,完全摧毁(终结)了行为主义学派。

其主要论据:说道人类,那些斯金纳试图应用于人类身上的奖励或惩罚的概念,定义太过模糊,所以不能再当作科学来看待。乔姆斯基提出了对不可证伪性的质疑,不是错不错误的问题,而是定义太模糊;认为应用在人类身上的效果律,要么是无效的且毫无意义的正确假说,要么就是稳定的且明显的错误假说,,,将强化或者刺激的概念扩展到任何事物上都是正确的,我们只是不能将此科学相混淆;当你将用这些概念解释时,必须首先将其概念模糊化,这样将导致做出的结果毫无科学性。行为主义的遗产:仍然是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之一

? 它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某些学习机制,特别是非人类的学习机制,习惯化、经典、操作性之类的机制是真是存在的,且得到科学的研究,在动物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或许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只是无法解释一切而已。 ? 行为主义者们发明了在训练非言语生物方面非常有效的训练技术,这个方法已经被驯兽师所使用,人们还采用这个方法来教育婴幼儿,帮助那些患有诸如严重自闭症和重度智障等病症的个体,许多技术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21

第五节课 Cognitive Development

本课通过皮亚杰的理论,来讲讲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主动思考者,他们试图去理解世界。他把儿童称为小科学家。

他研究的初衷并不是出于对儿童的兴趣,而是出于他对认识产生的一般规律的兴趣。皮亚杰主张发生认识论,即认识的起源。但是由于他深信个体儿童的发展能够表现出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他才选择去研究个体儿童的发展。

\胚胎重演律\这个短语的意思是:个体的发展,模拟或重演了种族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完全错误。他常说:\只要能够理解儿童如何发展,就能够理解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皮亚杰认为儿童能够形成关于世界的一系列看法、图示、或者说小型理论。而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实现-----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反应范围的扩大。例如一个习惯吸吮乳房的婴儿,可能会去吸吮奶瓶或是拨浪鼓。这就是在改变反应范围了。

顺应是改变你的行为方式。例如婴儿会因为吸吮物体的不同,而改变他的嘴型。 我刚才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谈论这些过程的,从心理上来讲,你拥有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你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便是同化。你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便是顺应。

皮亚杰认为这两种学习机制,帮助儿童跨越各个阶段。他要求儿童解决问题,并询问他们一些问题,用这种研究方法,他发现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他根据这一发现提出了阶段理论。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期)。在此阶段儿童只是个纯粹的自然生物。儿童对于外部世界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认识,他们对于过去、未来、稳定和差别没有任何的概念。儿童只是触摸和观看,但还不能进行逻辑推理。

在这一阶段,儿童逐渐发展起客体永存性的概念。客体永存性是指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

成年人是拥有客体永存性概念的。皮亚杰认为,婴儿并没有这一概念。皮亚杰发现在六个月之前,你将婴儿喜欢的物体比如说拨浪鼓藏起来,隐藏在某物的后面,就像这东西消失了一样。皮亚杰认为婴儿真的会以为他喜欢的东西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只要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婴儿就会认为物体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对捉迷藏感到惊奇的一个原因便是你凭空消失了。

皮亚杰还发现,稍大的婴儿无法完成“A非B错误任务”,彼得?格雷在他的心理学教科书中将这一任务称为\变换藏身地\问题。

这个任务的内容如下:你找到一个九个月大的婴儿(在皮亚杰看来,九个月大的婴儿才刚刚发展出客体以及客体永存性的概念)你将物体放到这里的一个杯子中,婴儿看不见这个物体,但这个物体是在杯子之中的。如果你是这个婴儿,你便会伸手去拿,你再做一遍,他会伸手去拿,你再做一遍,他还是会伸手去拿。这个地点是A。然后你把杯子拿到另一边,皮亚杰观察到婴儿仍然会将手伸向此处。好像他们还不够聪明,不能明白物体已经不在那里了。这更证明了他们并不理解客体的概念。而这种概念需要通过大量的时间学习才能够掌握。 下一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开始的时候,儿童只能通过生理的方式、通过感知运动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但是当儿童进入了前运算阶段,他们便逐渐拥有了表征事物、在头脑中

22

构建世界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局限的。

局限之一是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中心这个词在如今的日常英语里是自私的意思。皮亚杰对该词的定义则更为专业。他认为这个年龄的儿童完全没有意识到,别人眼中的世界可以与自己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

他的证据之一就是三山实验。那里有三座不同的假山模型,你让孩子在模型的一边,要求他把自己看到的三山模型画出来。四五岁的儿童便能够轻易做到,但是,如果你要求儿童画出从模型另一边看过去的样子,儿童就会觉得非常困难。他们很难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世界。

把一个小人放在山的模型前,让儿童坐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说出这个小人处在山的哪一个方向,儿童说不出来,皮亚杰以此证明了儿童采取一种自我中心的我向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后来有人对皮亚杰的实验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幼儿在类似的实验中可以是不自我中心的。但不管怎么说,幼儿在生活中带有一些从自己的感受、体验出发的特点,却是一个事实。

皮亚杰在该发展阶段中的另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守恒\。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不会因为其他方面特征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比如说,你有一杯水,将水倒进另一个更浅或者更深的杯子里,含水量并未发生任何改变。如果你把一卷硬币全部摊开,你不会得到更多的硬币,但皮亚杰认为儿童并不知道会这样。这是该阶段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儿童在考虑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上,存在着局限性。 下一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七到十二岁,儿童可以解决守恒问题,但儿童的抽象推理能力仍然有限。因此,对于无限这个数学概念,或者是像逻辑蕴涵这样的逻辑概念超出了该年龄阶段儿童的理解范围。虽然此时的儿童有能力进行一些逻辑思考,但他们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局限于具体情境的。

最后,大约在十二岁的时候,儿童的抽象推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得以完善。 这就是皮亚杰理论的大体内容。皮亚杰要比弗洛伊德或是斯金纳成功很多,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个原因是,这些是关于儿童发展的有趣且可证伪的论断,关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缺乏守恒概念的论断能够很轻易的得到系统的检验。事实上,有相当多的证据支持这些论断。通过将各种观察结果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皮亚杰的理论内容变得十分丰富。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令人震惊的发现,在皮亚杰之前没有人注意到守恒。 皮亚杰的理论也有其局限之处有些局限是理论上的。问题是他是否真的解释了儿童思维是如何从具体向抽象转变的,或是真的解释了儿童的客体永存性概念是如何从无到有的。

皮亚杰非常热衷用问与答的方法进行研究。但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儿童并未能完全掌握语言,这可能会导致你低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往往儿童越小,这个问题就越明显。在讨论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任何科学时,研究方法是个重要的方面。研究中90%的内容通常都是在寻找一种能够检验假说的精巧方法。

例如很多科学家对研究挠痒痒非常感兴趣。在什么情况下,你挠别人痒痒他们会发笑?要挠哪里才行?你挠自己会感到痒吗?需要出其不意吗?事实证明,很难对此进行实验室研究,你又不能靠傻笑来得到你的实验学分。你走进实验室说\我是研究生,然后傻笑\(哈哈)实际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亨利?葛雷曼曾经进行过研究方法上的尝试,他发明了一台挠痒痒的机器---这是一个装有两只大手的箱子,双手会不停的去挠痒痒,这是一个失败的发明。

23

因为人们还没靠近挠痒痒的机器,就已经被它的模样逗笑了。

最后是证据上的局限。婴幼儿究竟知道些什么?皮亚杰很可能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局限而系统地低估了婴幼儿的理解能力。

事实上,我要给大家呈现一些证据,这些证据表明事实确实如此。我要给大家介绍下关于婴儿认知的现代科学发现。“婴儿是愚笨的,婴儿对世界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中广泛达成的共识。最新的研究表明,婴儿可能比你想象中更加聪明。 要想探究婴儿的智力,我们就必须足够聪明,发明出不同的研究技术。你不能用提问的方式去研究婴儿知道些什么,因为婴儿不会说话。你可以观察婴儿,但婴儿不怎么配合,或者说他们的言语技能并不熟练。所以你必须要用精巧的方法才能做到。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所拥有的绝大多数关于婴儿的知识,都来自于对婴儿注视次数的研究,这是婴儿们能够做到的一件事。他们能够注视某物。伊丽莎白?斯皮克是一个发展心理学家,在婴儿注视次数及其意义方面研究颇多。

你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从注视这个动作中得出一些结论,一种方法便是呈现。比如说,假设你没来由的想知道婴儿会喜欢狗的模样还是猫的摸样,你可以抱来一个婴儿,在左边呈现一张狗的照片,在右边呈现一张猫的照片,然后观察婴儿会看哪一张照片。你可以从婴儿移动的眼珠中找到答案。

你也可以通过习惯化和惊奇来进行探究。习惯化是厌倦这个词的一种华丽表达,向婴儿反复呈现某物,根据行为主义,婴儿会觉得这东西没什么意思,这时你向婴儿呈现某个不同的物体。如果婴儿认为此物与之前出现物体不同,婴儿的注视时间会变长。你可以将注视时间变长视为婴儿发现物体间区别的一种标志。

比如,假设你想知道婴儿是否能够区分绿色和红色,你可以向婴儿呈现一个绿色色块,将这个绿色色块不停的重复呈现,婴儿便会感到厌倦,然后呈现一个红色色块,如果对于婴儿来说,两种颜色没有差别,他就仍然不予理会,但如果他觉得红色与绿色不同,那他就会重新活跃起来。实际上这是一种研究婴儿颜色视觉的方法。

斯皮克和巴亚热昂做了一个简单的研究,向婴儿呈现一个木块,木块中间有一个能够来回移动的木杆,就像这个样子,这个木杆可以来回移动。现在你做了件你自己都未必意识到的超级无聊的事情。当你看到这样的演示时,你已经假定那里有一根木杆,也就是说中间的部分有你之前所未曾见过的物体,但是如果你只是个拥有感知的简单生物,你只会看到在顶端和底端分别有一根木杆,你不会觉得中间有什么物体。因为你并未在中间部分看到些什么。接下来你向婴儿呈现这个装置,再给他们看B或C选项。如果是成人来进行测试,肯定会选B, C基本上就是个笑话。事实上,婴儿也有相同的反应方式。婴儿会期待那是一根完整的木杆,所以会对断开的木杆感到惊讶,并且会有更长的注视时间。

这是勒奈?巴亚热昂所进行的另一项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同一个物体。将一个木块放在平台上,然后让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儿来观看,然后升起屏板、遮住木块,这时如果婴儿会期待木块留在原处,那么他们会认为木块能阻止屏板上升;另一方面,如果看不见就觉得不存在,那么婴儿会期待屏板继续移动。所以,你可以设计几个演示:一个是木块被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