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美国“战争局部化” 政策的形成 下载本文

朝鲜战争中美国“战争局部化”政策的形成

牛军(北京大学,北京 1000871)

摘要: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干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即从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决定将军事干预的目标确定为使朝鲜半岛恢复到6月25日以前的状态,到仁川登陆成功后于9月底决定用武力统一朝鲜,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三次战役后,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反复讨论、权衡,终于下决心推行“战争局部化”的政策,并最终决定与中朝军队进行停战谈判。分析从中国军队参战到1951年6月美国公开提出举行停战谈判这一时期美国战争决策演变的过程,有助于提示在这一过程中影响美国决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美国;朝鲜战争;局部化;决策

本文论述的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战争局部化”政策,简单地说就是美国政府最终决定将朝鲜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地区的政策。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干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1950 年6月25 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立即作出进行军事干预的决定,并将干预目标确定为使朝鲜半岛恢复到6月25日以前的状态。1由于仁川登陆成功以及随后在军事上的迅速进展,美国政府于9月底决定越过三八线,用武力统一朝鲜。从10月25日到1951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三次战役,美军在志愿军的打击下损失严重,被迫退到三八线以南,并一度放弃汉城。此后一段时间里,美国政府面临着是继续用武力统一朝鲜、从而将战争扩大到朝鲜半岛以外,还是调整战争目标,将战争控制在朝鲜半岛地区这样一个重大战略选择。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反复讨论、权衡,终于下决心推行“战争局部化”的政策,并最终决定与中朝军队进行停战谈判。本文的目的就是揭示从中国参战到1951年6月美国公开提出举行停战谈判这一时期美国战争决策演变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影响美国决策主要因素。

(一)“战争局部化”方针的提出。

在仁川登陆后取得暂时军事胜利的刺激下,杜鲁门政府很快批准了麦克阿瑟用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10月7日,美军开始大批越过三八线。10月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麦克阿瑟发出指示,针对中国可能进行的干预,授权他只要有把握打赢,就可以继续干下去,只是在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时,必须事先向华盛顿请示。2

10月15日,杜鲁门亲自前往威克岛会见麦克阿瑟,以便确定武力统一政策是否确实有把握成功,以及武力统一朝鲜后麦克阿瑟有什么打算,因为美国毕竟还面对着中苏两个大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麦克阿瑟的答复显然使杜鲁门信心大增。前者声称,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是不敢介入朝鲜战争的,战争将很快结束,“复兴”战后的朝鲜也不会花钱太多。所以两天后杜鲁门宣布:美军“不久将恢复朝鲜的和平”。310月24日,麦克阿瑟发布命令,取消不准美军在朝鲜北部边境地区作战的限制,指示美军可以一直打到鸭绿江边。4

12

《杜鲁门回忆录》(中译本),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二卷,第405页。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edited by U. S. Department of States (以下简写为FRUS), 1950, Vol. Ⅶ, p. 915. 3

Military Situation in The Far East, Hearings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And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Senate, Eight-Second Congress, Vol. Ⅴ, pp. 3486-3491. 4

约翰·斯帕尼尔著,钱宗起、邬国孚译:《杜鲁门与麦克阿瑟的冲突和朝鲜战争》(中译本),复旦大学出

美国推行武力统一朝鲜政策所依据的基本前提是,在中苏均不介入的情况下,迅速结束战争。但是情况恰恰相反,已经进入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发起第一次战役。到11月5日战役结束时,推进到鸭绿江边的美军全线后退到清川江以南。麦克阿瑟于11月6日下达命令,动用美军在朝鲜的所有空军力量,炸毁鸭绿江朝鲜一侧的所有桥梁,企图以此封锁朝中边界。他同时还在东京发表声明称,联合国军正面对“一支斗志旺盛的新军队”,他们可以就近得到补给,联合国军却不被允许攻击其后方基地。5这无疑是在为进一步将军事行动扩大到中国境内制造舆论。

麦克阿瑟对中国参战的反应触及到美国政策中的根本性问题,即在中国参战的情况下,美国准备打一场多大规模的战争?是否要将战争扩大大到朝鲜半岛以外的地区?以及由于基本条件发生了变化,美国是否要重新考虑将武力统一朝鲜作为战争目标?

国务卿艾奇逊敏感地注意到,麦克阿瑟命令轰炸鸭绿江大桥,很可能引起复杂的后果,包括导致苏联作出军事反应。他向杜鲁门建议说,由于该命令涉及到与盟国协商的原则,在没有充分了解朝鲜战局以前,应该暂缓执行轰炸计划。6

这时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就麦克阿瑟的声明提出质疑,认为麦克阿瑟在未与盟国协商之前就发表这样的声明,是违背原则的,它们特别担心的是,如果美国在朝鲜扩大战争,将导致美国的安全政策背离欧洲这个“中心”。

杜鲁门认为,既要遵循与盟国协商的原则,也要考虑到必须保护在朝鲜的美军的安全。他要求麦克阿瑟进一步说明扩大空中行动的理由,然后再做决定。麦克阿瑟的答复是,中国军队正通过鸭绿江大桥涌进朝鲜,如果不扩大空中行动,他指挥的军队就有“被全部歼灭的危险”。杜鲁门于是批准了麦克阿瑟的决定。但是参谋长联席会议明显表示了保留的态度,指示麦克阿瑟应极端注意避免侵犯中国东北的领土和领空,并且要及时呈报来自中国的敌对行动。7这个决策过程表明,保护战场美军的安全经常会成为导致美国决策层决定扩大战争或使军事行动升级的重要原因。

在随后的两天里,美国政府不断接到麦克阿瑟强烈要求扩大空中行动的报告。这些报告声称,中国军队正不断加强。这种情况使美国领导人认为,已经有必要全面重新考虑在朝鲜的政策。11月8日,中央情报局奉命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干预是“目标有限的过渡性军事行动”,如能击退联合国军就追求更大的军事优势,否则就将美军拖在朝鲜;如果美军攻击中国本土,它就会全力以赴地将美军赶出朝鲜半岛。8参谋长联系会议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并特别提醒说,美国不应在朝鲜半岛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战,目前不改变原定战争目标,但是“应该经常加以审查”。9这两个报告的基调无疑都是要保持谨慎,不过对中国介入的目标、规模和能力等关键性问题,均未作出结论。

与此同时,国务院一些官员提出了“政治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他们更多的是从美苏对抗的层次上观察朝鲜战争的得失,认为美国被拖在亚洲最符合苏联的利益。由于中国的介入,美国已经面临两种选择:其一是使“冲突局部化”,寻找可以接受的政治解决办法;其二是扩大战争,如果这样的话甚至就要准备打

版社1985年版,第132页。 5

《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第449页。 6

《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第447页。 7

《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第449页。 8

FRUS, 1950, Vol. Ⅶ, pp. 1101-1104. 9

Ibid, p 1121.

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应该选择使“战争局部化”,即在保持已有胜利的基础上,寻找办法避免扩大与中国的战争。10

11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会议。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在发言中实际上指出了美国面临的两难选择,即:要么改变战争目标,放弃武力统一朝鲜;要么扩大战争,包括攻击中国境内的目标。艾奇逊显然倾向于不要使美国的军事力量陷在朝鲜,他询问在战场上是否还有比目前更好的战线?会议的最后决定模棱两可,既在不改变已经确定的战争目标的情况下,设法找到途径与中国谈判。11

造成美国政府犹豫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在华盛顿几乎没有人敢冒犯麦克阿瑟的权威。11月8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曾经提醒麦克阿瑟,华盛顿正在考虑改变武力统一朝鲜的政策,同时准备运用政治手段,解决中国介入的问题。麦克阿瑟立即表示反对,声称仅靠现有的美军力量,就足以对付进入朝鲜的中国军队,而且他正在准备发起最后的总攻。12,13在美军领导人心目中,麦克阿瑟的判断是不容怀疑的,何况他夸口不用增加兵力就可以打赢。侥幸、盲目自信和不愿承担责任等战争决策之大忌,美国决策圈中此时无不具有。

11月21日,国务院与军方领导人召开联席会议。军方领导人在会议中的发言表明,他们并不赞成麦克阿瑟制订的分兵冒进的军事计划,但又不敢贸然予以否认。而且与会者似乎都明白,麦克阿瑟此时决不会赞成政治解决,所以别人也无能为力。14结果是这次在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除了表示支持麦克阿瑟的计划,唯一的决定就是派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去征求麦克阿瑟的意见,促使他同意,争取在鸭绿江以南10——25英里处建立一条防线。当柯林斯照办后,麦克阿瑟照例予以否定。美国政府保持谨慎的努力又一次失败。

11月25日,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发动全面进攻。第二天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到12月24日战役结束时,联合国军几乎全部被赶过三八线以南。麦克阿瑟急电参谋长联席会议称,中国军队的作战目标是全歼联合国军,而他的兵力已经难以应付“全新的战争”。他随后公开发表声明,声称如何对付中国军队已经超出他的职权,这应由联合国决定。15麦克阿瑟显然无疑是又一次企图利用舆论,促使美国政府允许他将战争扩大到中国。

朝鲜战场的局势和麦克阿瑟的指责迫使美国决策层不得不作出反应。在11月28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与会者都认为,应该从美苏全球对抗的高度考虑对朝鲜战争的政策,美国有“应该达到的目标和应该避开的危险”,并且需要保持盟国的团结和在联合国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会议决定向麦克阿瑟发出命令。指示他找到一条“可以守住的防线”,顶住中朝军队的攻势。第二天参谋长联席会议针对麦克阿瑟建议使用国民党军队一事,警告他美国在东亚的地位“已经受到很严重的损害”,目前不得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战争扩大的行动。16

11月28日的会议不主张扩大战争的倾向是明显的,但是杜鲁门本人坚决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不能示弱。他在两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声明,美国将加强军

1011

Ibid, pp. 1195-1196, 1197-1198. 《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第453-454页。 12

FRUS, 1950, Vol. Ⅶ, pp. 1107—1110; 《艾奇逊回忆录》(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下册,第319页。. 13

FRUS, 1950, Vol. Ⅶ, pp. 1242—1249. 14

FRUS, 1950, Vol. Ⅶ, pp. 1242—1249. 15

Military Situation in The Far East, Vol. Ⅴ, p. 3495. 16

FRUS, 1950, Vol. Ⅶ, pp. 1253-1254.

事力量来对付中国军队,而且“一直在积极地考虑”使用原子弹。17杜鲁门的声明表明,美国实际上还不打算彻底放弃武力统一朝鲜的政策,并准备采取更强硬的措施。12月2日,艾奇逊和马歇尔向杜鲁门汇报了他们共同研究的结论。艾奇逊认为,中国至少要迫使联合国军撤到三八线以南,才会同意停战。马歇尔则断定,中国的要求肯定不止于此。杜鲁门立即决定,有必要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冻结工资和物价,并向国会提出增加军事预算。18

美国政府充满火药味儿的声音产生了复杂的反响。一方面是麦克阿瑟强烈要求增加美国在朝鲜的军事力量,声称必须“重新制订可行的、足以应付有关现实问题的政治决定和战略计划”。19麦克阿瑟危言耸听的宣示的确对美国政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华盛顿居主导地位的意见仍然是尽可能不使战争扩大。在12月3日的会议上,艾奇逊强调,只有在对保护美军的安全是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才允许采取诸如封锁中国海岸和轰炸中国本土一类行动,而且决定权必须控制在华盛顿。20,21会后参谋长联席会议通知麦克阿瑟,目前的首要任务是保全在朝鲜的军事实力。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美国的盟国。杜鲁门的声明在西欧引起巨大震动,各盟国特别担心美国使战争升级,导致它放弃对欧洲防务的支持,并引起苏联在欧洲实施报复。12月4日,英国首相艾德礼抵达华盛顿与美国领导人会谈。英国的立场实际上代表了各欧洲盟国的意见,它们都认为西方国家不能陷在亚洲,从而使苏联获得战略上的好处,所以应与中国谈判以避免战争扩大。

在“欧洲第一”和避免使朝鲜战争扩大化这两个问题上,美国政府与盟国是一致的,关键是美国领导人不准备在目前的环境下与中国谈判。双方经过6次会谈,在三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即:(1)在朝鲜进行的战争不应干扰美国对欧洲防务的支持;(2)目前不与中国谈判,直到战争形势有利于美国进行谈判为止;(3)除非迫不得已和经过与盟国协商,美国不会将战争扩大到朝鲜以外的地区。

通过美英首脑会谈,美国大致廓清了将奉行的政策,即在不损害欧洲防务和不扩大战争的原则下,继续进行战争,直到形成对美国有利的条件为止。12月11日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初步确定了停战的指导原则,包括不得使联合国军在军事上处于不利地位,停战不得附加政治条件,以及由联合国监督停火等。22

这项政策的特点是在不损害欧洲防务和不扩大冲突的原则下,继续进行战争,并努力争取国际支持和保持盟国间的团结,以便争取有利的谈判条件。根据这次会议的决定,杜鲁门于15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二)“战争局部化”方针的形成。

1951年除夕之夜,中朝军队发动了第三次战役,并于4日攻占汉城。联合国军全线崩溃,到1月8日战役结束时已经被迫撤到37度线附近。中朝军队的攻势使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参战的目标是将美军彻底赶出朝鲜半岛。美国立即按即定方针采取行动,促使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为“侵略者”的决议。1月13日,联合国大会政务委员会通过解决朝鲜问题的补充报告,内容包括首先停战,外国军队分阶段退出,停战后设立美英苏中四国机构,讨论解决包括台湾和中国在联

1718

Military Situation in The Far East, Vol. Ⅴ, pp. 3543-3544. FRUS, 1950, Vol. Ⅶ, pp.1310-1312. 19

FRUS, 1950, Vol. Ⅶ, pp. 1320-1322. 20

《艾奇逊回忆录》,下册,第332-333页;FRUS, 1950, Vol. Ⅶ, pp. 1323-1324。 21

FRUS, 1950, Vol. Ⅶ, p. 1520. 22

FRUS, 1950, Vol. Ⅶ, p.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