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四川省宜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 下载本文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D 4.B 5.B

二、名句名篇默写

6.(1)风正一帆悬(2)河流大野犹嫌束(3)便引诗情到碧霄(4)不知何处吹芦管(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三、诗歌鉴赏

7.1)《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以抒情为主

4)“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意思一致即可)。联系时代背景,从作者写景的雄伟奇丽(“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尤能表现这一点)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搏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5)(1)观(2)实景虚景(3)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C 7)D

四、综合性学习

8.(1)示例:耄耋老人32年植树造林1060亩,铺就“绿色长廊” (2)都热衷于植树造林事业;都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五、文言文阅读

9.1)(1)夸耀 (2)放下 (3)气愤的样子 (4)只 2)A

3)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②杨二故意在十步外积蓄力量,奋力一拳打上了老人。

4)相似之处:两人都恃技骄横轻视别人,最终自讨苦吃。教训:一个人即使有长处也不要骄傲自满,要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要想真正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实认真,勤学苦练,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10.1)D

2)在内容上,既表现出小孩子玩耍的天性,也暗示了那么小的孩子竟那么聪明。在结构上,与下文“元方入门不顾”相照应,为他的护礼而失礼作了“他还小”的隐性说明。 3)提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

11.1)2)因为“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是母爱的集中体现;“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3)4)说明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她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也说明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5)【小题3】母亲说“好好儿活”——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我”说的“要好好儿活”——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

【小题4】【小题4】第一处:“母亲喜欢花……”作用:说明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为了照顾患病的儿子,她甘愿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作用:补充

说明母亲的病具体严重到了哪步田地,突出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小题5】【小题5】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表达效果。另外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的要求。 12.1)大路好走 小路有意思

2)不能互换。“早已习惯”表明母亲早已养成听从儿子的习惯;“还习惯”表明儿子还不会违背父亲的意见。“强壮”是从母亲的角度看的;“高大”是从儿子的角度说的。 3)“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母亲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多了。 4)母亲听从儿子,但更爱孙子

5)“我”作为家庭的主脑,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这是一种责任,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于是“我”感到责任重大。 七、作文

13.示例:回到皇宫之后,皇帝龙颜大怒,马上叫大臣去把那两个“御聘织师”抓来,可惜他们住的地方早已人去楼空了。皇帝便立即派人追捕,这一追就是三年,却仍不见那两个骗子的踪影,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再回过头来看看皇帝吧!他在这三年里可没闲着,仍旧整天待在他那间更衣室里忙碌着。有一天,一群自称是来自26世纪的著名设计师来到了皇宫,他们说能做出独一无二、精美绝伦的衣服来。这一下可把皇帝乐坏了,但他从上次的事件中吸取了很大的教训,先让他们去做一身衣服出来,做好了拿来给他看看再说。

于是第二天,那群人就拿着一件衣服来见皇帝了。因为他们来自26世纪,所以用来做衣服的面料当然不是普通的面料了,他们选用的是一种叫“光生织”的面料,这种面料质地透明,颜色是画上去的,而且一擦就掉,想变就变。皇帝大笑起来,他做梦都想有一件可以变换颜色的衣服,今天终于梦想成真了。 从此以后,人们一提起皇帝,肯定就会想到图画室,因为他不换衣服了,而是召集所有画家帮他“画”衣服。这下可忙坏了那些画家,他们整日都得有新奇的图案、精美的设计,稍有不慎,准会皮开肉绽。皇帝太喜欢这件“万能”衣服了,因此每时每刻都把它穿在身上。因为他长时间不脱衣服,那件衣服竟“长”在了他的身上,他想脱也脱不下来了!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迸溅(bìng) 挑逗(ti?o dòu)啜泣(zhuì) 屡次(lǚ) .....B.伶仃(líndīng)枯槐(huái) 绽开(zhàn) 酒酿(li?ng) .....C.嶙峋(lín) 伫立(zhù) 峭壁(qiào) 痴想(chī) ....D.琼浆(qióng ) 沉淀(dìn) 目眩 (xuàn) 小憩(qī)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B.“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陈太丘而不是客。

C.“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13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刻苦努力,第一次模拟考试,他五门功课的成绩平均都在120分以上。 B.博物馆展出了宋朝时期新出土的文物。

C.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我掌握了许多知识,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为保护益鸟,给它们制造一个安全生存的环境和气氛,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公欣然曰 欣然接受 ..B.友人惭,下车引之 抛砖引玉 ..C.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 ..D.太丘舍去 舍生取义 ..

5.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伤(zhōng) 澄澈 酝酿(liàng) 咄咄逼人 ..B.缥缈(piāo) 陛下 抖擞(sǒu) 人声鼎沸 ..C.忙碌(lǜ) 静谧 充沛(pèi) 浑为一谈 ..D.蜷伏(quán) 苛刻 笨拙(zhuó) 花枝招绽 ..二、名句名篇默写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教材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看,那个巨人还在走呢! .B.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快了。 .C.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艳丽! ..D.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三、诗歌鉴赏 7.《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_______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_______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_______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 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写的是静景。 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9)简要赏析画线句。 四、综合性学习

8.94.有人认为文章第一自然段与“女娲造人”关联不大,可以删掉。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

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 诫:告诫。 .B.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激励。 .C.非志无以成学 志:立志。 .D.年与时驰 驰:消失,逝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0.(拓展阅读)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⑤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做,实践。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期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法:仿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远近称之(______) (2)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久 而 益 敬 3)陈元方第二次的对答有何巧妙之处? 六、现代文阅读 11.(一) 《春》 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