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下载本文

孩子能享受童年的快乐,生:(我的孩子也能享受童年的快乐)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心声啊!一起读出母亲的心声。

(这句话的教学,我在有效、实在的师生对话场景中,引导学生能慢慢地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睿智的母亲,她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像对待一个正常孩子那样对待自己有残疾的孩子,也尽力让自己的孩子享受着童年的快乐。)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指名读 师:谁来评 生:“总会”,母亲相信儿子总会打中的。

师:这是母亲对儿子的鼓励!母亲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板书:关键是……)母亲还想告诉儿子什么?

生:告诉儿子,如果不做就永远也不会打中;如果做了就有机会打中,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生:告诉儿子,如果做了,不成功也没有关系,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师:对,母亲并不在乎事情的结果,但希望儿子做任何事都能坚持下去。 师:谁再来读读母亲的这句话。(指名读)

师:很好,现在男生读描写我的句子,女生读母亲的句子。读出母亲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 男生/女生读

师:听到母亲这样的回答,我沉默了,但我的内心却被母亲的这一份良苦用心感动了。 (在这里,我启发学生想象,“母亲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母亲还想告诉儿子什么?”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想象感悟中,使学生由感性层面的理解句子渐渐转化为内在的理解,从而感受到母亲的话带给孩子的力量,感悟到那份浓浓的、不平凡的母爱。)

1、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

《看不见的爱》这篇文章小节很多,语言较散。学习这样的文章更需要精心帮助学生建构起一个阅读的整体。本堂课的学习,我采用“从整体入手——品味细读——再回归整体”来组织教学。在品味细读时,我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通过“读正确、读中悟、读中说”这三步学习方法学习。而不同的句子,我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品读感悟。通过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领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悟的学习过程,更好地达成目标。

2、立足文本的品读感悟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阅读教学中的咬文嚼字是不能丢掉的,通过“咬”和“嚼”,才能品出词句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鉴于以上认识,我在《看不见的爱》一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着力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品读感悟母亲对孩子那份执着、坚韧的爱,为复述奠定基础。 策略四:关注学习评价,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学习“关键是做了没有。”这句话时,我是这样操作的: 师:母亲曾说过“关键是做了没有。”在孩子打弹弓的过程中,“我” 又看到母亲做了些什么呢?轻声读读课文13-17小节,(出示句子)继续按照这个学法学习。 1)读正确

师:描写母亲怎么做的句子是——生交流。 师:是啊,母亲在一直在捡着石子、递着石子。(板书)捡、递 那她到底捡了、递了多久? 生:母亲捡石子、递石子的时间很长。傍晚,我出来散步时看见那位母亲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儿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师打出第一句话那位母亲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儿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现在夜色笼罩下来了,她还是这样。

师:岂止?这只是作者看到的一段时间,或许母亲递的时间更长(如能让部分学生轻轻地说出更好),(马上追问该生):那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她非常地耐心。别的母亲或许会说我们明天再来吧,而她还是陪伴孩子,捡着递着石子,很耐心。

师:这就是这位母亲爱的特别之处。母亲的爱是多么执着与坚韧啊!

2)交流(悟)

师:再读读这两句句子,看看母亲是怎样地捡和递,或许你会有更深的阅读感受。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那位母亲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儿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学生交流

◆理解动作轻、动作慢了:

生:母亲一直是轻轻地递,而且因为孩子累了,打的速度慢了,所以母亲递的速度也慢了,我觉得这位母亲很体贴孩子。

师:真棒,你联系了上文来理解,继续交流 ◆理解“安详”“微笑”地递

师:母亲递的时候一直是安详地、微笑着递,虽然孩子看不见,但母亲还是安详地、微笑着递,说明她很爱孩子。

师:这安详与微笑的神态是母爱的自然流露!(板书)安详、微笑(边板书边继续说)怪不得,文中第二节中写道“我”从那妇女的眼神中一眼就可以知道她就是——(生)那孩子的母亲。

师:此时,我们都能感受到母亲捡、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石子儿,还有 还有 还 有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母亲的动作和神态(板书动作、神态)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信任、鼓励……(板书:信任、鼓励、支持……),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注意读好描写母亲怎样捡和递的词语(词语变红,轻轻地、安详、微笑、也) 3)交流(说)

师:现在,谁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这部分的内容。(通过填空进行简要复述)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母亲始终 ,始终 。 生:母亲始终轻轻地递着石子,始终耐心地陪伴着孩子。 师评:扣住母亲的动作神态会更好。 生:母亲始终微笑、安详地递着石子,始终鼓励、支持着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打中瓶子。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文是范例,学生不能只见其“一”,而是要从“这”一篇、“这”一段、“这”一句的学习中得了“法”,再迁移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去,运用到段、篇的写作中去。在学习方案设计中,我根据内容制定出了评价标准,课堂中我根据这些标准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及时作出评价,通过有效引导,帮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悟的学习过程,更好地达成目标。

教学设计时,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导”而不“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去探究知识。

(三)在开放型阅读教学中,探索课后迁移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

“情动”固然是“辞发”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借助课文内容为素材,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如《仙鹤》一课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出一个女大学生为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献出了生命。 这不是一首普通的歌,(师)

歌里传唱的是一个女孩和丹顶鹤之间的动人故事, 虽然故事里的女孩已不在人世, 但每当这支歌轻轻唱起, 一段尘封了18年的记忆, 仍然会渐渐的清晰起来……

师:这个真实的故事非常让人感动,相信在座的每位小朋友都会像歌中的女孩那样关心、爱护丹顶鹤,在大家的努力下丹顶鹤一定会生活得越来越好。

教师的语言,它诱发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教师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后,要求学生“找其他的神话故事读一读”;在学完古诗《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后,让学生课后

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这样,不但开发了课程资源,促进了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而且对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总之,在一次次的课堂实践研究中,我们不但深入了对课题理念的理解,认同,也深刻感受到只有这种适合学生的实际基础、需要和可能的学习活动,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只有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之中、之后的每一个过程心中始终装着学生,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学而教”,才能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生机无限。

第三发展阶段:依托教学论坛,不断反思,推进研究深入发展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成熟的“催化剂’。只有教师善于钻研,学会思考,课题研究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教师的相互促进,教学相长。为此,课题组提供多种教学论坛帮助大家在实践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推进研究深入发展。

(一)教研小论坛

我们始终觉得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的内化。因此我们倡导开展反思型学习。组内老师每人都有一本《学理念 重实践 求发展》教师专业化学习记录本。我们结合课题研究中的共性、难点或热点定期提出有关问题。老师们经过思考后,在《教研小论坛》记录本上写出“实践与思考”,备课小组讨论交流时,及时记录“他山之石”,并以此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网上论坛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对话交流,如何让网站更好地发挥交互探究的功能。我们在教研小论坛的基础上开展了网上教研论坛活动,每学期组织两次。我们围绕课题研究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大家进行反思性研讨,至今,我们已经开展了12次网上论坛,不仅组内老师围绕主题发帖、跟贴,学校其他老师也纷纷参与,献计献策。由于教师的主题贴中既有一定的理念支撑,又有理念下的教学实例,因此有很好的学习交流价值。

(三)沙龙论坛

我们课题组成员,也定期举行沙龙式论坛活动。去年,我们以沈琳老师《看不见的爱》为课例,开展了沙龙式的论坛活动。组内老师在轻松的氛围中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伴随着老师们的评课,屏幕上不断出现那堂课的切片镜头,气氛十分活泼、热烈。

总之,我们围绕课题开展各种形式的论坛活动,不仅增加了教师互学互动的机会,浓郁了我们的研究氛围,也加强了组内教师对课题研究困惑的反思,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初步体会和收获。

三年多来,我们遵循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下面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表述。

(一)学生方面

1、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

实验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大,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做事缺少恒心和毅力,对自己和他人缺乏应有的责任。通过自主实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学生们都有一个共识,“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各种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课前预习已不必教师作专门的指导,只须按照掌握的预习方法进行就行了。有些学生还超前预习;在学习中主动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暂差生向优等生讨教学习的“秘诀”,优等生也主动向暂差生伸出援助之手;在许多公众场合,一些以前躲于人后、怕抛头露面、羞于启齿的学生也开始有了开始与人交往的愿望、展示自我的渴望。课外阅读更是深入学生心,部分学生一面主动借书阅读,一面还请教师指导上网。大语文学习观已渗入到每位学生的心坎。

2、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随着实验的深入,学生“怎么学”有了强有力的拐杖,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自主尝试、自主领悟、自主质疑、自主评价、自主总结、自主调整等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探索,并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思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学法的改进,学习状态的调整,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兴奋状态。

3、自主学习习惯初步养成

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乐思善辩的习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博览群书、广泛摄取信息的习惯,常动笔墨的习惯。学生将“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家长普遍反映,在孩子的学习上,他们是越来越省心了。

2006年李旭等同学在宝山区儿童俳句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2007年上海市小学生第四届现场作文比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2名;2008年刘超同学在宝山区金点子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08张泽州同学荣获宝山区少年儿童暑期阅读书目推荐活

动一等奖、邓波儿同学荣二等奖??

(二)教师方面

1、自主教育观深入师心,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加深了对自主教学的认识 理论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封闭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的区别实质上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区别,封闭式教学强调培养目标的单一性、纯洁性,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好奇心,与时代的发展相冲突。而开放化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教育与信息时代的发展相一致,满足了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理论研究还使我们认识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高低上,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一个人文化背景的广阔与否和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这便是一个人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所形成的语文素质所起的作用。根据这一发现,我们确定了开放式阅读教学研究的一个目标,即:语文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着眼于人的持续发展,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内容上突破课本限制、在教学空间上突破课堂限制,全方位地实行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模式。

(2)构建了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

要想指导学生卓有成效地自主学习,关键是构建科学的课堂学习操作模式。通过具体的模式环节和操作策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引导行为,从课内的规范延伸到课外的发展,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而模式运作的核心不是其相对固定的程式,而是程式中所反映的思想。程式只是思想外显的一种凭借而已。我们的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始终凸现着“自主”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以培养学生学习意识为切入口,以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评价标准,以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为最终目标。随着各种模式的课堂实践,逐步转化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自主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 教科研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捷径。在研究活动中,全体语文课题组成员都参加了大量的理论学习,承担了子课题的实验研究,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撰写了有价值的课题研究的论文和案例并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或发表。

三年来,课题组教师承担区级以上教研展示、评比课15节次,其中毛霞老师执教的《摇花船》荣获宝山区第八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烟台的海》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比赛三等奖,被评为区教学能手;王成红老师的多篇论文《如何抓好学科组教研组的建设》、《在反思合作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开放互动的校本研修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分别刊登在宝山教育学刊、宝山校本培训成果集等报刊杂志上;沈琳老师的《凸显情感体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活力》获区科研成果三等奖、沈琳老师荣获宝山区第八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单项奖、2009年6月沈琳任教的《看不见的爱》在市“乐学杯”学习设计教学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09年6月沈琳老师《立足文本,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荣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陈静怡的《以生为本,身先示范》一文在区“深入学习落实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宝山教育内涵发展”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语文学科高年级备课组在宝山区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同时4月将承担对全区进行教研活动的展示活动任务??

六、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自主学习”在深化素质教育已发展成为主流课题,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应用前景,我们应通过各种渠道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兄弟学校保持经常性地联系与接触,以期能集众家之长,也使教育资源、成果得到共享。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本课题的研究过多地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今后应渗入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在更宽泛的知识背景下展开实验研究。其次,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除了以构建模式为切入口,是否还有其他切入口?哪种切入最经济,也最具实效性?语文自主学习如何向其他学科拓展主学习能力的科学评估体系也有待探索。为此,我们还将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在领导和同行们的帮助下,把我们的课题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成效。

七、参考文献:

[1]学习设计之学习任务.上海市愉快教育研究所.2009.10.

[2]上海市中小学教材改革委员会.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