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中级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 下载本文

病原学:是由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新型肠道病毒EV70或柯萨奇COXA24 病毒耐酸、耐乙醚,对一般的消毒剂、脂溶剂抵抗;对紫外线、氧化剂、高温干燥敏感。 流行病学:“红眼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接触传染。 主要传染途径为患眼—手、物、水—健眼

临床表现:潜伏期短,为8—48小时,多数在接触后24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分泌

物少(水样或浆液样);球结膜下出血(青年人多见);角膜上皮点状剥落;耳前淋巴结肿大;一般无全身症状。

柯萨奇病毒实验室诊断的“金标准”是分离培养。 治疗:无特效疗法;注意病期休息。

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和人类克雅病

1986年首次在英国发现,我国禁止进口有疯牛病传播的国家的牛产品。 病原学:疯牛病的病原体是朊病毒,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海绵状空泡改变。 朊病毒对理化因素有非常强的抵抗力; 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对朊病毒无任何作用

流行病学:通过给牛喂养动物肉骨头粉传播的。

临床表现:疯牛病潜伏期2—8年,一般为4—5年;初期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体质差;后期出现运动失调、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好发3—5岁;最后导致死亡。 人克雅病多发年龄50—75岁,平均65岁;典型表现急性性痴呆、肌痉挛、小脑共济失调,病人多于1年内死亡。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是由黄病毒属中蜱传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蜱为其传播媒介。临床上以突起高热、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为主要特征,常有后遗症,病死率较高。

病原学:黄病毒科,单股正链RNA

流行病学:本病是森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于我国东北,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朝鲜

北部林区,多发生于春夏季。

传播媒介:林区吸血蜱

贮存宿主:鼠类;牛、羊等家畜

临床表现:分为重型、中型、轻型、顿挫型

重型:突发高热、头痛、昏迷、脑膜刺激征、颈部及上肢肌肉瘫痪或上行性麻痹,一般3

日内出现昏迷。

中型:高热、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肌肉瘫痪

轻型:全身感染症状、脑膜刺激征,但脑部症状不明显 顿挫型:轻度头痛、伴恶心、呕吐 诊断:血清学

治疗:尚无特异治疗方法

预防:疫苗,国内用地鼠肾细胞制备的灭活疫苗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病原学: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EV71和COXA16, 临床表现:儿童受染后,口腔炎(口腔黏膜上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同时手部、皮肤出现斑丘疹,很快为疱疹,可延伸其他部位。 诊断:病毒分离

储存宿主:病人、隐性感染者、无症状带毒者 传播途径:人群间的密切接触 潜伏期:3—6天,平均4天 治疗:无特效药;无疫苗

宫颈癌

宫颈癌可能因人乳头瘤病毒、人类疱疹病毒、人类巨细胞病毒

生殖器疱疹(阴部疱疹)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的一种泌尿、生殖器等部位的急性疱疹性疾病。 病原学:单纯疱疹病毒,HSV-2是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病原体。

人类是单纯疱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

女多于男。一旦发病,复发率高。可引起不孕、不育、死胎、畸胎。

传染源:病人、带毒者

传播途径:性传播、垂直传播 治疗:不能彻底清除病毒

肠易激综合征腹痛的特点是腹痛部位不定,以左下腹或下腹多见,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睡眠中痛醒者极少。

肠结核腹痛的特点腹痛多为右下腹隐痛或钝痛,进食可诱发腹痛伴便意,排便后缓解。 结核性腹膜炎腹痛的特点是腹痛多位于脐周、下腹,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 溃疡性结肠炎腹痛的特点是左下腹或下腹阵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 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腹痛的特点腹部多位于中上腹,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至下餐后缓解。

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以人虱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病原学: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群,多形性球杆状,革兰阴性,通常不易染色,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对紫外线、热、一般消毒剂均敏感。耐低温和干燥。 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多数为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是立克次体。为除少数外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且与节肢动物密切相关。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传染源;自潜伏期末期至退热后数天有传染性,病后第一周传染性较强。 传播途径:人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 流行特征:寒冷地区;冬春季。

本病的基本病变:小血管炎。典型时形成斑疹伤寒结节。 潜伏期:10-14天(5-23天);

分为典型斑疹伤寒;轻型;复发型斑疹伤寒。

典型斑疹伤寒:发热;皮疹(90%以上病例于第4-5日开始出诊,初见胸背部,面部无疹;多孤立存在,不融合,常有色素沉着或脱屑,但无焦痂);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明显,且很早出现);肝脾大(约90%患者);心血管系统症状。

轻型:近年来,国内散发病例多为此型。

诊断: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升高,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小板减少,尿蛋白阳性。 外斐反应,需要双份血清,当抗体效价≥1:160或有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价值。(基层多采

用)

补体结合试验,在病程第一周可达到有意义的效价(≥1:32),且低效价可维持10-30年,

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治疗:多西环素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

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以鼠蚤为传播媒介的急性传染病。 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莫氏立克次体

传染源:家鼠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鼠蚤只在鼠死后才叮咬人使人感染。 流行特征:自然疫源性疾病,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晚夏、秋季多见。 潜伏期:1—2周

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轻,病程短。

发热、50%—80%患者出现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50%脾脏轻微肿大,肝大者少见。

诊断:外斐试验有筛选价值,诊断依赖于补体结合试验和立克次体凝集试验。 治疗:多西环素

非典

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占80%;

典型肺炎:主要为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世界卫生组织成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传染源:非典型肺炎病人、病原携带者

非典型肺炎病人是SARS的主要传染源;咳嗽、高热症状明显期,病人的传染性强。

SARS潜伏期患者传染性低,或无传染性。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发病者以青壮年居多。男女性别间发病无差异。发生于冬末春初。 易感人群:医护人员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临床特点:潜伏期不超过2周;一般在2—10天;分为早期、进展期、恢复期。

发热及相关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干咳、少痰、咽痛、胸闷、呼吸加速、急促、甚至呼吸窘迫)

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减少(<0.9×109/L);CD4和CD8两者比值正常或降低。 对有接触史的进行医学观察2周;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主要是通过蜱传播给人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我国,首先发现于新疆,又称为新疆出血热。 病原学: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内罗毕病毒属。负链分节段RNA。 传播媒介:蜱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9天,多为5天。 突发全身肌肉疼痛和头痛,尤其是项背部肌肉;

暴发型病人病程3—5天,初为鼻出血,继而消化道出血,柏油样便,皮肤、黏膜、牙龈均有出血。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目前尚无特异性疫苗进行接触前的主动免疫,可通过防止蜱叮咬来预防,特效疗法是给病人输免疫血浆。

水痘-带状疱疹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原发感染为水痘,为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

原发感染后,可潜伏在脊神经后根神经节内,激活后引起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 可引起潜伏感染的病毒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病原学: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线性双链DNA;对酸、热、乙醚敏感;人是该病的唯一自然宿主。 流行病学:水痘在冬春季流行;好发3—9岁;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飞沫;接触传播

潜伏期:12—21天,平均2周;疹前1—2天至疹后5—6天有传染性。 传染性:仅次于麻疹,高于风疹和腮腺炎

孕妇患水痘可引起胎儿畸形、流产、死亡。

临床表现:分为前驱期、出疹期。 前驱期:无症状或者有轻微症状。

出疹期:包括红斑疹、丘疹、疱疹(水痘疹)、结痂。 典型的水痘出疹过程先由斑丘疹发展为水痘;病人同一部位可见到斑疹、丘疹、水痘疹、结痂等多种形式,即“多形性发疹”,呈向心性分布。 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被激活,皮疹多沿某一感觉神经支的皮肤分布,为带状疱疹。

治疗:阿昔洛韦

预防:病人隔离至疹后6天;

高危儿童使用水痘减毒活疫苗。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

非淋菌性尿道炎中,40%—50%由沙眼衣原体引起;20%—30%由解脲支原体引起。 流行病学:近年来患者人数增高;西方已经超过淋病,称为数量最多的性病。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3周。 男性主要表现为尿道炎;

女性患者有尿道炎症状,但主要为宫颈内膜炎。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人是其自然宿主;淋巴组织时易感染器官;

病原学:体外能保持生活力2—3天;对紫外线、遗传、甲酚皂溶液(来苏儿)敏感。 流行病学:多见于20—30岁男性

临床表现:潜伏期5—21天,平均7—10天。单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

软下疳

病原学:杜克雷嗜血杆菌是软下疳的病原体;革兰阴性;厌氧菌;

含有硝酸盐还原酶,可以使硝酸盐还原成为亚硝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