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4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大纲医药卫生一类考纲 下载本文

第一节 概述

神经系统的分部和常用术语。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灰质、白质的位置和分部,白质内主要纤维束的名称和作用。

二、脑的位置和分部。

三、脑干的组成,脑干内主要神经核团的名称和性质、主要纤维束的名称和功能。 四、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内部结构。

五、间脑的位置、分部及背侧丘脑腹后核的功能,下丘脑的组成。 六、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沟、回和分叶,大脑皮质主要机能区的定位。

七、基底核的名称及新、旧纹状体的概念,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八、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的概念,硬脑膜静脉窦的概念。 九、大脑前、中、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来源和分布范围以及大脑动脉环的组成。 十、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及循环途径。 。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的组成、分部及前、后支的分布规律。 二、颈丛的组成、位置及皮支浅出的部位,膈神经的分布。

三、臂丛的组成和位置,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分布。 四、胸神经前支的分布规律。

五、腰丛的组成及位置,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的分布。

六、骶丛的组成及位置,坐骨神经的行程和分布,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分支及其分布。 七、12对脑神经的名称。

八、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的分布。 九、三叉神经的主要分支和分布。 十、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布。 十一、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分布。

十二、自主神经的概念和区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 十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第四节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一、浅感觉、躯干和四肢深感觉及皮肤的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行程。 二、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行程,瞳孔对光反射的路径。 三、牵涉痛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四、锥体系的组成和行程。 五、锥体外系。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 一、垂体的位置和分部。 二、甲状腺的位置和形态。 三、甲状旁腺的位置和形态。

5

四、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

【生理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理学的概念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兴奋性的概念,刺激与反应的概念,反应形式--兴奋与抑制)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机体与外环境的和谐平衡

二、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三、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分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概念,特点、生理意义) 二、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作用(反馈、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

二、易化扩散(通道易化扩散与载体易化扩散的概念与特点)

++

三、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的概念,Na-K泵的概念及其意义) 四、出胞和入胞(出胞和入胞的概念) 第二节 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及产生机制(静息电位概念及产生机制,极化、去极化、复极化和超极化的概念)

二、动作电位及产生机制(动作电位概念及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传导机制与特点,阈电位,神经冲动的概念)

第四节 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功能

2+

一、骨骼肌的收缩原理(肌丝滑行学说),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与Ca的关系)

二、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单收缩与复合收缩)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量和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正常值)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pH值) 第二节 血浆

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二、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生理意义与临床意义,等渗溶液的概念以及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与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原料与影响红细胞成熟的主要因素,贫血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二、白细胞(白细胞的分类、正常值与功能)

6

三、血小板(血小板的正常值与基本功能)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的概念与三个基本步骤,血浆与血清的区别,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抗凝因素和主要抗凝物质的生理作用)

二、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

一、ABO血型系统(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的分型原则及临床测定方法,ABO血型与输血的关系。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及其意义)

二、Rh血型系统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脏的泵血及心音(心动周期、心率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及分期,搏出量和心输出量的概念、正常值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特点及意义)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生理特性(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生物电特点,自律性的概念,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和异位心律的概念,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顺序、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房室延搁的概念和意义,心室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

三、心电图(心电图的概念,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及平均动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动脉血压稳定的生理意义;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动脉脉搏的概念) 二、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微循环的概念及其组成,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和功能)

三、组织液生成(有效滤过压的概念和公式,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水肿的关系)

四、静脉血压与血流(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 五、淋巴循环及生理意义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心血管中枢,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和作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作用) 第四节 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 二、肺循环的血流特点 三、脑循环的血流特点 [第五章 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呼吸的概念及基本环节,、肺通气的概念与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直接动力;呼吸运动的概念,平静呼吸、用力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的概念;肺通气的弹性阻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肺通气的气道阻力与气管口径的关系)

二、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容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一、决定气体交换的因素(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和气体交换的动力,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

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7

一、O2的运输(O2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及其临床意义) 二、CO2的运输(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呼吸中枢概念,呼吸的基本中枢--延髓)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血中O2分压、CO2分压和+

H浓度的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途径)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二、胃内消化(胃液的成分及作用,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的概念和作用,胃的运动形式和容受性舒张的概念和生理意义,胃排空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小肠内消化(小肠的运动形式和分节运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胰液与胆汁的成分及各种成分作用)

四、大肠的功能和排便 第二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

二、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的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 第三节 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二、体液调节(胃肠激素,脑-肠肽概念)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不作要求)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三、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生理意义) 第二节 体温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体温的正常值及其生理波动--昼夜、性别、年龄、其它因素)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散热的主要方式-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及临床应用) 三、体温调节(体温调节中枢的部位、温度感受器、调定点的概念)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第一节 尿生成的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滤过率的概念和正常值)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上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概念,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部位和特点,肾糖阈的概念和正常值及其与尿糖的关系)

++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H、K和NH3的分泌特点及其意义) 第二节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滤过膜、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

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小管液溶质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三、尿的浓缩与稀释 第三节 尿液及其排放

一、尿液(正常尿量、多尿、少尿和无尿的概念,尿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 二、尿液的排放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功能及其调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