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学说 下载本文

?(二)寒从中生(内寒)

?1.概念:寒从中生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内寒与肾关系密切,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2.临床表现特点:

一是温煦失司,寒性收引、凝滞,表现为畏寒肢冷,肢节痹痛,筋脉挛缩,脉沉迟;二是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而形成水湿痰饮;三是蒸化无权,津不化气,出现尿频清长,痰涎清稀。故“诸病水液,澄澈清冷,

皆属于寒。”

?(三)湿浊内生(内湿)

?1.概念:内湿是指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并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内湿与脾密切相关,“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临床表现特点:

湿性重浊,故表现为头重如裹,肢体困重;湿阻气机,故见胸闷,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湿性粘滞, 故见口粘腻, 便溏, 小便混浊,带下清稀。

(四)津伤化燥(内燥)

?1.概念:指体内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失

于濡润而出现的一系列干燥枯涩症状的病理状态。“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2.临床表现特点:内燥病机以肺、胃、大肠为多见。

以干咳,孔窍干燥失润,皮肤干燥、瘙痒,大便干结、小便短少为特点。

?(五)火热内生(内火、内热)

?1.概念:火热内生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

阴虚阳盛,或五志化火,或病邪郁结而致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2.成因:

阳盛化火(壮火—气有余便是火;多见于心、胃、肝、肺、小肠)。

邪郁化火(气郁化火)。五志化火。阴虚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