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学习技巧 下载本文

2017第一学期语文总结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一)记叙: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顺序:

(1)顺叙:结构完整、清晰,叙事清楚

(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注意力,避免呆板,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补充故事情节、解释说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性格 3、人称:

(1)第一人称:真实感,便于直接叙述和抒情

(2)第二人称: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与读者间的情感交流、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3)第三人称:客观、真实、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4、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1)内容上:

a开头: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设悬念、做铺垫、埋伏笔 b中间:埋伏笔、做铺垫、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深化主题 c结尾:深化主旨、点明中心、抒发感情、卒章显志、留下想象空间 (2)结构上:

a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b中间: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c结尾:首尾呼应、呼应上文、呼应题目 (单独成段起强调作用) 5、题目:

1、题目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题目的作用:

(1)线索,结构紧凑

(2)交代对象人物身份,暗示人物性格 (3)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4)概括文章内容或中心事件 (5)悬念,吸引注意力,引发思考 (6)一语双关,象征

(7)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8)奠定感情基调 (9)表达某种感情

(二)描写:

1、描写人:

(1)直接描写:语言、动作(准确生动)、外表、心理 (细节) (2)间接描写:环境烘托,他人言语 2、描写景物:

描写顺序(远近、高低)、点面结合、正面侧面相结合、色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感官描写、白描

1

工笔 3、修辞:

(1)比喻:抽象变具象,生动形象,深奥变浅显,通俗易懂,富有文采,感染力强 (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体、喻词)

(2)拟人:表达鲜明爱憎之情,生动形象,语言风趣幽默(拟人、拟物) (3)排比: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4)对称:增强语言气势,形成回环往复的铺陈效果,视觉冲击、对称美 (5)夸张:扩大所缩小某事物,从而揭示本质 (6)对比:强调突出

(7)反问:强调,加强语言气势、启发思考、引起共鸣 (8)顶真:结构整齐、语气连贯、增强表达效果。 (9)反复:语气强烈、强调

(10)引用:增强文采、增强趣味性、诗情画意、语言优美 (11)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12)对偶:句式整齐、增强节奏感和韵律美 (13)互喻:回环往复、相映成趣

4、表现手法:衬托(正称、反衬)、烘托、象征、联想、渲染、白描、工笔、动静、虚实、抑扬、褒贬、正侧

5、环境描写: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强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借景抒情、寄托人物思想感情 (4)反应人物性格品质,刻画人物性格 (5)推动情节发展 (6)深化主题 (7)象征暗示

6、写作顺序:时间、空间、事情发展、逻辑

(三)议论:

1、含义: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语言特点:严密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 4、论证方法:

a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举什么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b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运用了引用论证,通过引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c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运用了对比论证,通过把什么和什么作对比,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d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运用了比喻论证,通过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2

e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系统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6、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深化主旨

(四)抒情

1、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用典、咏史抒情

二、其他:

(一)主旨:

1、写景类: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

2、叙事类:运用了什么手法,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儿,表达了什么情或启示。 3、议论类: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通过论证一件什么事儿,表达了什么情或启示。 (二)写作特点: 1、手法(主要)

2、内容:内容详实、叙述描写完整生动 3、结构:结构紧凑、思路清晰、线索明确

4、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优美、清新、明快、自然、质朴、通俗易懂、华美、绚丽、精炼等 5、情感:感情真挚、流露自然 (三)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运用了什么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方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其他(动词、写作顺序等)

三、炼字:

1、这个字或词妙在何处?

本义??语境义??运用了??(生动形象)写出了??表达了?? 2、把A字换成B字好不好?

不好,A字不仅能够表达出B字的意思,而且多了一层意思。运用了??写出了??表达了??(细致分析)

3、几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照应前文、人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成长顺序、环环相扣、递进顺序

四、诗歌:

1、本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景色? 2、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动静、虚实、色彩、多感官、空间顺序、正侧、联想、想象、修辞等 3、本诗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丽、清新、恬淡、旷达、苍茫、壮阔、凄凉、哀婉、朦胧、感伤、萧瑟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

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类型: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送别诗、行旅诗或闺怨诗、边塞诗:a思乡b渴望和平、厌恶战争 6、分类:

1、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

2、按体裁分 古代诗歌 近体诗 律诗:五言、七言 绝句:五言、七言 古体诗

新诗:自由诗(白话诗)、散文诗、民歌

律诗:通常规定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古文言文语言现象: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的改变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2)动词的活用:动词做名词、动词的使动、动词的为动

(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4、一词多义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2)省略句

(3)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

六、仿写句子(对联):形式+内容:修辞、对象 (字数) 七、描述画面:完整、全面

八、破折号:解释说明 意思递进 意思转折 语言延长 语音停顿中断 九、引号:说的话语、引用、讽刺和否定、特定称谓、特殊含义、拟声 十、冒号引号

1、XX说:“??。” 2、“??。”XX说,“??。” 3、“??。”XX说。

十一、句号引号

1、引文独立意思完整,句号在引号内

2、引文不完整,或作为自7己的话的一部分,句号在引号外 3、叹号、问号,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均在引号内

十二、散文

1、含义: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2、分类:

(1)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a偏重于记事: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鲁迅的《从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