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习题库(附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习题库

第一章 导 论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总量分析、非均衡分析、凯恩斯革命 二、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有什么特点?

2、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3、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如何产生与演变的?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GDP、GNP、NDP、NI、PI、PDI、名义GDP、实际GDP、GDP紧缩指数 二、选择题

1、下列那些项目应计入GDP?( )。

A. 政府转移支付 B.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C. 购买普通股票 D. 购买一块地产

2、已知某一经济中的消费额为6亿元,投资额为1亿元,间接税为1亿元,政府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额为1.5亿元,出口额为2亿元,进口额为1.8亿元,则( )。

A. NDP=8.7亿元 B. GDP=7.7亿元 C. GDP=8.7亿元 D. NDP=5亿元 3、所谓净出口是指( )。

A. 出口减进口 B. 进口减出口

C. 出口加进口 D. GNP减出口

4、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GDP等于( )。 A. 消费+投资

B.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C.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D. 消费+投资+进出口

5、GDP与NDP之间的差别是( )。

A. 直接税 B. 折旧 C. 间接税 D. 净出口 6、按最终使用者类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起来核算GDP的方法是( )。 A. 支出法 B. 收入法 C. 生产法 D. 增加价值法 7、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 )有影响?

A. GDP B. NDP C. NI D. PI 三、简答题

1、指出下列各项中,哪些是中间产品,哪些是最终产品?

①小王购买一本杂志

②某电脑公司购买一批英特尔公司生产的芯片 ③某政府机构购买一批红旗轿车 ④旅游时付给入住酒店的房租 ⑤律师支付租用办公室的房租 ⑥家庭支付的水电费

⑦美国公司向中国购买的农产品

2、GDP的统计口径是否忽视了对中间产品生产的核算?

3、在证券市场购买股票和债券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吗?

4、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能计入GDP? 5、为什么间接税应该计入GDP? 6、GDP指标有哪些缺陷或不足?

7、为什么要区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8、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如何? 四、计算题

1、若某国GDP为8800单位,总投资为1150单位,净投资为292单位,消费为5800单位,政府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价值为1500单位,间接税为620单位,政府财政盈余为44单位,求该国NDP、净出口、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储蓄各为多少。

2、假设一个简单经济体中只发生了面包的生产,有关面包价格和产量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年份 2002 2003 2004 面包价格(元) 1.0 1.5 2.0 面包数量(个) 100 200 220

试核算:

①以2002年为基年,核算每年的名义GDP、实际GDP和GDP平减指数; ②核算2003年、2004年同上年相比的名义GDP与实际GDP变动的百分比。

第三章 消费与储蓄理论

一、名词解释

消费、储蓄、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棘轮效应、示范效应、持久收入、暂时收入

二、选择题

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主要是将家庭消费与( )相联系.

A. 当前收入 B. 利率 C. 未来收入 D. 永久收入

2、假设M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N为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之和,那么( )。

A. M=1,N=1 B. M=1,N<1 C. M<1,N=1 D. M<1,N<1

3、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消费曲线不是一条直线

B. 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上升但斜率越来越小的曲线

C.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重越来越小 D.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越来越少。

4、在消费和收入的分析中,消费曲线的纵轴(消费轴)的截距和斜率分别为( )。 A. 自主消费,边际消费倾向 B. 引致消费,平均消费倾向

C. 自主消费,平均消费倾向 D. 引致消费,边际消费倾向 5、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当人们预期未来收入水平提高时,( )。

A. 增加其消费 B.对其消费的影响不确定 C. 对其消费没有影响 D. 增加其储蓄 6、根据生命周期假说,退休期生活水平( )。

A. 提高 B.下降 C. 不变 D. 不确定

三、简答题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如何?试结合现实加以说明。 2、试述相对收入假说中的“棘轮效应”,并分析它对消费者的影响。 3、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是大于0而小于1?

4、预期收入变化和当年收入变化对消费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第四章 投资与货币理论

一、名词解释

投资、投资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流动偏好陷阱、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动机、基础货币、法定准备率、货币创造乘数、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含义

二、选择题

1、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

A. 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 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 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 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2、 按照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如果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将( ) A. 上升 B. 不变 C. 下降 D. 不能确定 3、货币创造乘数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

A. 法定准备率 B. 现金存款比率 C. 超额准备率 D. 以上都是

4、当法定准备率为20%,商业银行最初吸收的存款为3000亿元,没有超额准备金和现金漏出,则银行所能够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元。

A. 20000 B. 80000 C. 15000 D. 60000 5、货币供给量一般是指( )

A. 流通中的现金量 B. 活期存款量

C. 流通中的现金量和活期存款量之和 D. 流通中的现金量和活期存款量之差 三、简答题

1、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影响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有哪些动机? 4、如何理解“流动偏好陷阱”? 四、计算题

1、假如货币的交易与预防性需求L1=0.2Y,货币投机性需求L2=2000-500r。求: ①货币总需求函数;

②当利率r =6,收入Y=10000亿元时,货币需求量是多少?

③假如货币供给量Ms=2500亿元,国民收入Y=6000亿元时,可满足投机性需求的货币是多少?

④当国民收入Y=10000亿元,货币供给量Ms=2500亿元,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是多少? 2、假定法定准备率rd=0.1,提取的现金占新增存款的比例rc=0.4,那么,货币创造乘数是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500亿元,货币供给将增加多少?

第五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名词解释

均衡国民收入或均衡产出、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对外贸易乘数。

二、选择题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2)在产品市场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为0.8,那么自主消费乘数值为( )。

A.1.6; B.2.5; C.5; D.4

(3)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那么GDP将( )。 A.减少,但其减少量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B.减少,但其减少量多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C.增加,其增加量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D.增加,其增加量多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4)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 )。

A.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 B.增加,同时消费水平提高; C.减少,同时消费水平下降; D.减少,但消费水平上升。

(5)在产品市场四部门收入决定模型中,政府同时等量地增加购买支出与税收,则GDP( )。

A.将下降,且下降量等于税收的增加量; B.将下降,但下降量少于税收的增加量;

C.将增加,且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D.将增加,但增加量少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6)在产品市场收入决定模型中,如果净出口增加,则GDP( )。 A.将下降,且下降量等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B.将下降,但下降量多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C.将增加,且增加量等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D.将增加,且增加量多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7)在短期,实际GDP可能( )潜在GDP。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等于,也可能大于或小于。 (8)在产品市场收入决定模型中,实际GDP低于均衡GDP,意味着( )。 A.储蓄大于实际投资; B.储蓄小于实际投资; C.储蓄大于计划投资; D.储蓄小于计划投资。

(9)已知某个经济社会充分就业的收入是4000亿元,实际均衡收入是3800亿元。假定边际储蓄倾向为25%,增加( )投资将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

A.200亿元; B.50亿元; C..100亿元; D.40亿元。

(10)产品市场两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三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既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 (11)产品市场三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四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既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 (12)若其他情况不变,所得税税率提高时,投资乘数( )

A.将增大; B.将缩小; C.不变; D.可能增大也可能缩小。 3.简答题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2)为什么说i?s是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的基本均衡条件?应当怎样看待这一均衡条

件?

(3)简述乘数原理及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

(4)在低于充分就业经济中,为什么均衡收入水平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在收入的变动过程中,一般价格水平为什么常常保持不变?

4.计算题

(1)假设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消费函数y?100?0.75y,投资为i?5 0 (单位均为10亿美元)。求:

①求均衡收入;

②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1000,试求企业非计划存货投资。

(2)假设社会消费函数c?100?0.8y(y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i?50,政府购

dd买支出为g=200,政府转移支付为tr=62.5,定额税收为t0=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求:

①均衡收入;

②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与平衡预算乘数;

③假定该社会的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A.增加政府购买;B.减少税收;C.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来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第六章 扩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

一、名词解释

IS曲线、LM曲线、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LM曲线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IS-LM模型。

二、选择题 1、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自发性投资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3、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提高时,IS曲线将( )。 A.平行向右移动; B.平行向左移动; C.变得更加陡峭; D.变得更加平坦。

4、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提高时,LM曲线将( )。

A.平行向右移动; B.平行向左移动; C.变得更加陡峭; D.变得更加平坦。

5、假设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它条件不变,则会使LM曲线( )。

A.右移10亿美元;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 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

6、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i?s,L?M; B.iC.i?s,L?M; D.i?s,L?M; ?s,L?M。

7、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左下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i?s,L?M; B.i?s,L?M; C.i?s,L?M; D.i?s,L?M。

8、在IS-LM模型中,如果经济处于中间区域,投资增加将导致( )。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C.收入增加,利率降低; D.收入减少,利率降低。

9、在IS-LM模型中,如果经济处于中间区域,货币供给增加将导致( )。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C.收入增加,利率降低; D.收入减少,利率降低。

10、在IS-LM模型中,如果经济处于凯恩斯区域,投资增加将导致( )。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C.收入增加,利率不变; D.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1、如果利率和收入都按市场供求情况自动得到调整,则在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左下方、LM曲线的右下方的区域中时,有可能( )。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C.收入不变,利率上升;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三、简答题和论述题

1、为什么要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联系起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2、在三部门经济中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3、税率增加如何影响IS曲线、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 4、试述IS-LM模型。 四、计算题

1、设投资函数为i?e?dr

①当i?250(美元)?5r时,找出r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

②若投资函数为i?250(美元)?10r,找出r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

③说明e的增加对投资需求曲线的影响;

④若i?250-5r,投资需求曲线将怎样变化?

2、假定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货币需求函数用L?ky?hr表示。 ①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LM等式的斜率表达式;

②找出k?0.2,h?10;k?0.2,h?20;k?0.1,h?10时LM的斜率的值; ③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大时,LM曲线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④若k?0.2,h?0,LM曲线形状如何?

3、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函数c?100?0.7y,投资函数i?200?2r,名义货币供给量

M?100亿美元,价格水平P?1,货币需求函数L?0.2y?2r。求:

①IS曲线的方程与LM曲线的方程;

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4、在四部门经济中,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函数i?200?5r,政府购买支出

dg?100,税收函数t?20?0.25r,出口x?50,进口函数m?24?0.1y,名义货币供给

量M?100亿美元,价格水平P?1,货币需求函数L?0.24y?2r。求:

①四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方程与LM曲线的方程; ②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5、考虑这样一个生产能力过剩的地方: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200r,投资函数为

i?1000?200r,名义货币供给量为M?1000万美元,消费者对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

向b为0.8,自发性消费a与政府购买支出g均为1000万美元。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求IS曲线与LM曲线方程,并计算均衡国民收入(GDP)和利率。

②暂不考虑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条件下,假设地方政府对本地产品的购买支出增加1000万美元,该地区的GDP将增加多少?是否与1000万美元相等?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其内在机制是什么?

③在考虑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的条件下,假定地方政府还是增加1000万美元本地产品,该地区的GDP将增加多少?与②相比较,你有什么评论?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

第七章 国民收入决定的AD-AS模型

一、名词解释

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总生产函数、凯恩斯效应、财富效应、对外贸易效应、支出的利率效应、投资陷阱、灵活偏好陷阱 二、简答题

1、结合IS—LM模型,试推出AD曲线。 2、请描述总需求曲线的特征。 3、请导出常规总供给曲线。

4、运用投资陷阱和灵活偏好陷阱说明非充分就业均衡的形成。 5、简述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政策含义。 三、计算题

1、假设IS曲线的方程为Y=0.415-0.0000185y+0.00005G,LM曲线的方程为r=0.00001625y-0.0001M/P。式中,r为利率,y为收入,G为政府支出,P为价格水平,M为名义货币量。试导出总需求曲线,并说明名义货币量和政府支出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2、如果总供给曲线为ys=500,总需求曲线为yd=600-50P ①求供求均衡点;

②如果总需求上升10%,求新的供求均衡点。

3、设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y=2350+400P,总需求函数为y=2000+750/P,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第八章 失业理论

一、名词解释

失业 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自然失业 奥肯定理 二、简答题

1、简述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区别与联系。

2、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3、在各种失业种类中,哪些失业是可以消除的?哪些是无法消除的? 4、失业、就业和不在工作的区别是什么?

5、失业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应如何治理失业? 三、计算题

1、已知某国的情况如下:人口2500万,就业人数1000万,失业人数100万。求: ①该国的劳动力人数是多少?

②该国的失业率是多少?

③如果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人数为60万人,自然失业率是多少? ④如果实现充分就业,该国应该有多少人就业?

⑤如果在失业人口中有20万人是由于嫌工作不好而不愿就业,则真正的失业率应该是

多少?

2、假设某国某年的自然失业率为5%,实际实业率为7%,试计算:

①若该国潜在GDP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根据奥肯定律,要想使该国在2年内实现

充分就业,该国经济每年应以多快的速度增长?

②若该国实际GDP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则要多少年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第九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

一、名词解释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价格指数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 滞胀 二、选择题

1.通货膨胀是指( )。

A.主要消费品价格上涨 B.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 C.社会物价水平持续普遍上涨 D.主要生产要素价格上涨 2.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下列哪些因素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 A.进口增加 B.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 C.出口减少 D.政府支出不变但税收减少

3.下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中,哪一个最可能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原因( )。 A.银行贷款的扩张 B.财政预算的赤字增加 C.世界性商品价格的上涨 D.投资率的下降 4.下列哪两种情况不可能同时发生( )。 A.结构性失业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B.需求不足的失业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C.摩擦性失业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D.失业和通货膨胀

5.以下关于自然失业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失业率是历史上最低限度水平的失业率 B.自然失业率与经济效率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C.自然失业率是固定不变的

D.自然失业率中包含着摩擦性失业

6.为降低失业率,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 A.提高财产税 B.增加货币供给量 C.提高失业救济金 D.增加政府支出 7.为降低失业率,应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 A.提高税收 B.增加货币供给量 C.提高失业救济金 D.增加政府支出

8.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 )。

A.提高失业率 B.降低失业率 C.实现充分就业 D.增加货币供给量 9.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 )。 A.自然失业率可以变动 B.政府需求管理政策无效

C.政府需求管理政策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D.政府需求管理政策在一定范围内无效

10.由于劳动者素质较差而导致的失业属于( )。

A.结构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自愿失业 D.需求不足型失业 11.下面哪一类通货膨胀对人们的收入影响不大?( ) A.超速的通货膨胀 B.恶性的通货膨胀 C.可预期的通货膨胀 D.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

12.企业为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提高产品价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属于( )。 A.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C.预期的通货膨胀 D.惯性的通货膨胀 13.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是指( )。 A.通货膨胀会使居民的收入普遍下降 B.通货膨胀会使居民的收入普遍上升 C.通货膨胀会使债权人的收入上升

D.通货膨胀会使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14.引起通货紧缩的原因有( )。 A.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 B.经济预期因素 C.货币发行量过少 D.以上都是 15.“滞胀”现象不符合( )的观点。

A.货币主义 B.供应学派 C.理性预期学派 D.凯恩斯主义 三、问答题

1.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2.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通常有哪些? 3.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 4.简述通货膨胀的分类。

5.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什么关系?这一关系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何在? 7.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8.政府应如何治理通货紧缩?

第十章 经济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经济周期 加速数 长周期 中周期 短周期 二、选择题

1.朱格拉周期是一种( )

A.中周期 B.短周期 C.长周期 D.不能确定 2.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 )

A.长周期 B.中周期 C.长度约50年 D.长度约8——10年 3.朱格拉周期的平均长度一般为( )

A.50年 B.40个月 C.10年左右 D.4年左右 4.经济周期的中心是( )

A.价格的波动 B.利率的波动 C.国民收入的波动 D.就业率的波动 5.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此是( )

A.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B. 繁荣、萧条、衰退、复苏 C.复苏、萧条、衰退、繁荣 D. 萧条、衰退、复苏、繁荣

6.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联系在于( )

A.前者说明投资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后者说明国民收入变化对投资的影影响; B.两者都说明投资是怎样产生的;

C.前者解释了经济如何走向繁荣,后者说明经济怎样陷入萧条; D.前者解释了经济如何陷入萧条,后者说明经济怎样走入繁荣。 三、简述题

1.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什么是经济周期?经济学家在给经济周期下定义时强调了什么? 3.论述乘数——加速数作用的条件和机制。 四、计算题

1.假定某国经济的边际消费倾向0.9,加速数为2,每期政府支出为900亿美元,2002年的国民收入水平为500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100亿美元,求2003年和2004年的总投资和国民收入水平。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

一、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 倒 U字假说 有保证的增长率 资本深化与资本广化 黄金分割律 二、选择题

1.库兹涅茨提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A 知识存量增长 B 生产率的提高 C 结构变化 D 生产要素投入量 2.新古典增长模型是 . .

A K=V?Y B sf(k)= dk/dt+nk C sf(k)=k+nk D k = sf(k) –nk 3.在实际的资本—产量比率大于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时,资本家的反应是 A 增加投资 B 减少投资 C 保持原投资水平 D 以上都可能

4.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小于实际增长率时,经济将出现 A 均衡增长 B 累积性的扩张

C 累积性的收缩 D 实际产出水平进一步提高

5.根据哈罗德得分析,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时,经济会 A 持续高涨 B 均衡增长 C 长期萧条 D 无法确定

6.根据哈罗德增长理论,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条件是 A 实际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 B 实际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

C 实际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 D 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

7.当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小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率时,厂商 A 增加投资 B 减少投资 C 投资不变 D 不能确定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增长的源泉有哪些?

2.简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稳态增长的条件是什么?

3.试说明哈罗德-多马模型与凯恩斯经济学说的异同之处。 4.简述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5.在哈罗德模型中,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是什么?三者不相等时社会经济将出现什么情况?

四、计算题

1.已知资本——产量比率为3,按照哈罗德-多马模型,为了使实际增长率达到10%,社

会合意的储蓄率应为多少?

2.如果要使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从3%提高到6%,在资本——产量比率为2的前提下,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储蓄率应有何变化?

3.已知资本——产出比率为2,假设某国某年的国民收入为1000亿美元,消费为500亿美元。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要使该年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年的增长率应该为多少?

4.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生产函数为y?f?k??2k?0.5k2,人均储蓄率为0.5,设人口增长率为2%,求:

a.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

b.黄金分割律所要求的人均资本量。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自动稳定器 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挤出效应 摩擦失业 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 财政政策乘数 货币政策乘数 二、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A.通货膨胀率为零,经济加速增长; B.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C.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D.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效率与公平 2.政府支出增加使IS曲线右移,若要使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 A.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 B.LM曲线陡峭,IS曲线平缓 C.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D.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陡峭

3.下列( )不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A.减少税收 B.制定物价管制政策 C.增加政府支出 D.增加公共事业投资

4.在政府的财政政策中,自动稳定器的功能是指( )。

A.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 B.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 C.缓解周期性的波动 D.推迟经济的衰退

5.中央银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会使货币供给量(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难以确定 6.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经济萧条却增加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经济过热却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经济过热却增加了政府债务

7.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可通过( )。 A.调整再贴现率以改变基础货币 B.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以改变货币乘数 C.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 D.以上都是

8.下列哪种情况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带来的后果( )。

A.产出下降,利息率下降 B.产出下降,利息率上升 C.产出上升,利息率下降 D.产出上升,利息率上升 9.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

A.决策人的意愿 B.LM曲线和IS曲线的交点 C.货币供给量 D.LM曲线和IS曲线的斜率 10.在下列情况下会产生挤出效应的是( )。

A.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B.减少政府支出,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C.增加政府支出,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货币供给增加,引起消费支出增加

11.如果政府支出的减少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相同时,收入水平会( )。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不确定 12.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在金融市场上( )。

A.卖出政府债券,降低再贴现率 B.卖出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 C.买进政府债券,降低再贴现率 D.买进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 13.“双紧政策”使国民收入(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4.为应对经济停滞,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应该采用的经济政策是( )。 A.扩大支出、减税,以及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B.削减支出及税收,以及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C.扩大支出、减税,以及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5.存款准备金率越高,( )。

A.银行贷款意愿越大 B.货币供给越大 C.货币乘数越小 D.物价水平越高 三、计算题

1.假定法定准备金率为0.18,没有超额准备,对现金的需求为1000亿元。求: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5,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金率是0.18),货币供给变动是多少? 2.假设一经济体系的消费函数为C=600+0.8Y,投资函数为I=400-50r,政府购买为G=200,货币需求函数为L=250+0.5Q-125r,货币供给M=1250(单位均是亿美元),价格水平P=1,求:

(1)IS和LM方程,均衡收入和利率;

(2)若充分就业收入为 Yˊ=5000亿美元,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需要增加多少政府购买量?

(3)若用增加货币供给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量? 四、问答题

1.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试述财政政策及其主要手段。

3.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运用会产生怎样的经济效果? 6.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哪些优点?

7.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8.供给管理政策有哪些?

第十三章 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BP模型

一、名词解释

外汇 汇率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表 BP曲线 二、简答题

1.为什么本国货币升值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2.汇率变动和净出口变动有何相互影响?

3.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和实行进口限额对本国经济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

4.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什么总是平衡的?既然国际收支平衡表总是平衡的,由为什么还存在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

5.在市场经济中,如何使国际收支自动得到调整?

6.当一国经济既有通货膨胀又有国际收支逆差状况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 7.试析一国资本流动、通货膨胀、利率变化对本国汇率的影响?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一、名词解释

货币主义 现代货币数量论 短期和长期的菲利浦斯曲线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收入指数化 自然率假说 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拉弗曲线 边际税率 非市场出清假设法 价格粘性 工资粘性 菜单成本 信贷配给 二、简答题

1、简述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论。 2、概述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3、简述理性预期假说的涵义和特点。

4、传统供给曲线和附加预期变量总供给曲线的区别。

5、理性预期学派是怎样解释产量与价格的决定的?这种解释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6、拉弗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运用。 7、简述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8、新凯恩斯主义是怎样产生的?

9、简述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的异同。 10、简要评述新凯恩斯主义政策。

参考答案

第一章 导 论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总量分析:总量分析则是分析这些总量(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及其规律,提出应该采取的对策措施。

非均衡分析:所谓非均衡分析是指凯恩斯《通论》出版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非均衡是与均衡相对而言的,它是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所研究的是实现某个均衡的过程以及均衡变动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正是一个个连续的非均衡状态。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通论》掀起了经济学的一场革命。在《通论》中,凯恩斯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创造供给”的“凯恩斯定律”,认为,

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缺陷的,它难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必须扩大政府的作用,通过加强政府的干预来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均衡发展。

二、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有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1)以国民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2)采取总量分析方法,(3)以市场机制有缺陷、政府可以弥补其不足为前提条件,(4)要解决的是资源的利用问题,(5)中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为研究对象,它就必然要研究衡量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的总量指标及其变动情况,如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充分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四个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问题(失业、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

3.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如何产生与演变的? 答案要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前)、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从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通论》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凯恩斯本人也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通论》的出版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主要体现在经济理论上的“革命”、经济政策上的“革命”和分析方法上的“革命”三个方面。从1936年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一直占统治地位,但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出现的“滞胀”问题无能为力,促使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流派林立,但影响最大的是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季度或一年), 在本国或地区领土上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地域”概念。

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按国民原则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个“国民”概念。

NDP:即国内生产净值,是指一国新创造的价值,即净增加值。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

NI:即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与企业家才能)所获得报酬(收入)的总和。

PI:即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收入的总和。它包括劳动收入、企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利息和股息收入、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等。

PDI:即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得到的收入总和减去个人或家庭纳税部分,即实际得到的由个人自由使用的收入。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核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核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紧缩指数:又称GDP平减指数,是指没有扣除物价变动的GDP增长率与剔除物价变动的GDP增长率之差,即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差。

二、选择题

(1) B (2)C (3)A (4)B (5)B (6)A (7)D 三、简答题

(1)中间产品有②、⑤、⑦;最终产品有①、③、④、⑥

(2)没有,因为GDP口径统计最终产品的产值,而不直接统计中间产品的产值,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3)不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因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主要是指增加或更换固定资产的活动。

(4)因为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交换发生。

(5)因为间接税虽然由出售产品的厂商交纳,但它是作为产品价格的一个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收入,但毕竟是购买东西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所以,为了使支出法核算的GDP和收入法核算的GDP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加到收入里边计入GDP。

(6)GDP指标缺陷或不足主要有:漏掉了非市场交易的部分(如地下交易)、无法反映GDP取得的代价和成本(如污染程度)、无法反映人们从中获得的福利状况(如赌博贩毒)。

(7)因为从核算上看,无论是产品和劳务产量的变动,还是产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都将引起GDP的变动。为了弄清楚GDP的变动究竟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所以需要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

(8)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核算产出时确定空间范围的原则不同。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它以“常住居民”为统计标准,凡是本国居民生产的,不管生产是在哪里进行,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年内在本国领土上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是按“国土原则”作为统计标准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的等式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收入-外国公民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收入。

四、计算题

(1)折旧=总投资-净投资=1150-292=858, NDP=GDP-折旧=8800-858=7942;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所以,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8800-5800-1150-1500=350;政府财政盈余=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政府购买,所以,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政府财政盈余+政府购买=44+1500=1544,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因为政府的收入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救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8800-1544=725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7256-5800=1456。

(2)以2002年为基年:

2002年的名义GDP=100*1.0=100,实际GDP=100*1.0=100, GDP平减指数=(100÷100)×100=100

2003年的名义GDP=200*1.5=300,实际GDP=200*1.0=200, GDP平减指数=(300÷200)×100=150

2004年的名义GDP=220*2.0=440,实际GDP=220*1.0=220,

GDP平减指数=(440÷220)×100=200;

2003年、2004年同上年相比,名义GDP变动的百分比为:

2003年名义GDP÷2002年名义GDP*100%=300÷100*100%=300% 2004年名义GDP÷2002年名义GDP*100%=440÷100*100%=440% 2003年、2004年同上年相比,实际GDP变动的百分比为:

2003年实际GDP÷2002年实际GDP*100%=150÷100*100%=150% 2004年实际GDP÷2002年实际GDP*100%=220÷100*100%=220%

第三章 消费与储蓄理论

一、名词解释

消费:在宏观经济学中,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花费在最终消费品和劳务上的总支出。国家统计局对最终消费的定义是:常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

?c?c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是:MPC? 或 b?。

?y?y储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或个人可支配收入

中扣除最终消费后的余额。

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增量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或者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平均消费倾向:指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或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平均消费倾

c向的公式为APC? 。

y边际储蓄倾向: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或者每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

?s储蓄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MPS?

?y平均储蓄倾向:指储蓄额与收入的比值,或单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sAPS?

y棘轮效应:指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消费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降低的消费行为或者是指消费行为的不可逆性。

示范效应:又称“攀比效应”,是从横截面的角度来看,消费者的消费受周围的人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杜森贝利认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部分地取决于他的收入与其邻居或相同社会阶层家庭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消费者不会偏离同一社会阶层的平均消费支出水平太远。

持久收入:指消费者可以预计他一生可得到的收入的期望值。比如,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比一个只受过高中教育的人的收入高,则其较高的收入来自于持久收入。

暂时收入:暂时收入是意料之外的收入,比如,农民由气候原因丰收或歉收而增加或减少的收入。

二、选择题

(1)A (2)A (3) D (4) A (5)A (6)C 三、简答题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如何?试结合现实加以说明。 答案要点: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有:(1)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

素。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可分为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两部分。从当前收入来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从预期收入来看,一般来说,如果消费者预期收入增加,其后顾之忧少,则消费者会增加当前的消费,从而消费支出会增加;反之,如果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乐观,即使当前的收入不错,他们会增加储蓄以备不测,因而当前的消费支出会减少。

(2)物价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越高,消费者为了保持生活水平不变,货币支出越多;反之,物价水平越低,消费者的货币支出越少。如果物价涨幅大于货币收入涨幅,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下降,消费支出会减少;如果物价涨幅小于货币收入涨幅,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消费支出会增加。

(3)家庭财产。一般来说,拥有较多财产的家庭,其消费档次较高,从而消费支出较高。这被称为财富效应。当出现收入暂时下降时,由于过去积累的财产较少,其消费支出会出现大幅度下降。

(4)利率水平。当利率提高,消费者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大,即增加储蓄更有利,于是,消费者会减少当前的消费。

(5)消费信贷。消费信贷有利于增加消费。

(6)收入分配状况。一个国家收入分配越平均,消费支出水平越高。

(7)消费者年龄构成。在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重较高时,消费水平较低;而少年儿童比重较高时,消费水平较高。

(8)传统的消费模式。不同的消费模式,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习惯、消费动机不同。比如日本人的消费模式和美国人的消费模式有很大的差别,日本人储蓄率比较高,而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

2.试述相对收入假说中的“棘轮效应”,并分析它对消费者的影响。

答案要点:棘轮效应(Ratchet wheel effect )是指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消费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降低的消费行为或者是指消费行为的不可逆性。

按照人们的消费习惯,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难。也就是说,过去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会影响现在的消费,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支出增加,从而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一向过惯高消费水平生活的人,如果收入水平降低,消费者不会马上改变消费习惯而降低消费水平,而是继续维持高消费水平。这样,在短期中,家庭的消费水平随着当前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收入下降,家庭仍然企图维持较高收入时的消费水平,使得消费水平的降低相当有限,从而形成了不同于长期消费函数的短期消费函数。

3.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是大于0而小于1?

答案要点:不能,因为,边际消费倾向是大于0而小于1,但平均消费倾向可以小于1,也可以大于1。

4.预期收入变化和当年收入变化对消费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要点:预期收入变化和当年收入变化对消费的影响不同。按照持久收入假说,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按照弗里德曼的解释,持久收入实际上是平均收入),而不是当前收入。弗里德曼认为,家庭现期的收入由持久收入Yp和暂时收入Yt组成,家庭消费也由持久消费Cp和暂时消费Ct组成,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无关,暂时消费与持久收入无关,暂时收入也与持久消费无关,而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存在着固定的比例关系,即Cp?bYp。

第四章 投资与货币理论

一、名词解释

投资:投资是指新资本的形成,即社会资产的增加,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存货的增加和新

住宅的建造。

投资边际效率:是指当市场利率下降时,投资成本(利息)降低,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

则使整个社会的投资额增加,从而使资本品的价格上涨,在预期收益不变的条件下,投资收益率必然下降,这下降以后的投资收益率即为投资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由凯恩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年预期收益的现

值之和等于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与资本品价格(重置成本)成反向变动关系,即资本

品投资越多,资本边际效率越小,这实际上是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通常又翻译为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流动偏好规律:人们对货币使用上的灵活性有一种偏好性,宁肯牺牲利息收入,也要把不生

息的货币保存在手中。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可能再下降或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再上

升,于是会把全部的证券卖出,换回货币。此时,不论手头有多少货币,人们都不愿去购买有价证券,而是作为储藏手段保留在身边,这种现象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交易动机:又称交易需求(Transaction Demand),是指企业和个人出于正常交易的需要而产

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预防性动机:又称谨慎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是指为应付意外事故或紧急情况的支

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愿望。

投机动机:是指企业或个人出于购买有价证券的投机利益而手中持有货币的愿望。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指流通中的通货和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之和。 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常以法令形式规定商业银行提取准备金的比率,这一比率称为法

定准备金率。

货币创造乘数:指货币供给量M与基础货币H的比率。它是反映基础货币每变动1个单位,

货币供应量变动多少单位的指标。如果用k表示货币创造乘数,则货币创造乘数的公式可以写成

C?1rc?1MC?DD k????HC?Rd?ReCRdRerc?rd?re??DDD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将不能生息的、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保存在身边的心

理倾向。

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二、选择题

(1)A (2) C (3)D (4)C (5)C 三、简答题

1.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影响投资的因素很多,但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不确定性、股票价格等。

(1)实际利率。投资量与利率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利息率越高,表明新投资所花费的成本越大,利润空间越小,因而投资量会越小。

(2)预期利润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越高,越有利于投资,投资量就会越大,换句话

说,投资量与预期利润率成同方向变动关系。

(3)未来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越高,投资意愿越小,投资水平越低;反之,不确定性越小,投资风险越低,投资意愿越大,投资水平越高。

(4)托宾“q”说。托宾的“q”说实际上是说股票的价格上涨,投资会增加。 2.影响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有:货币的供给量由基础货币量、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以及公众留存现金的意愿与倾向共同决定的。货币供给量M?k?H,基础货币越大,货币供给量越多。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高,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因而货币供给量越少,越高。公众留存现金越多,基础货币量越大(基础货币=先进+活期存款)。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1)收入水平。收入水平与货币需求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即收入水平越高,对货币的需求越大。

(2)物价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物价水平成正比,即物价水平越高,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

(3)利率水平

利率水平与货币的需求量成反向变动关系。利率水平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高,因而人们不愿意大量持有货币。

(4)信用制度。一个信用制度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工具多样,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得到贷款和现金,或者通过信用工具来支付,尤其是当前大力推行电子化货币的条件下,居民手持有现金的数量会减少。

(5)货币流通速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即货币的流通速度越快,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少。

(6)品供给总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整个社会商品的供给总量成正比,即商品可供量越大,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多。

(7)偏好与预期。有些人偏好手持货币,因而增加了货币需求,而另一些人则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因而减少了货币需求。当人们预期物价下降,则会增加货币需求。

此外,宏观经济政策、货币制度的变动以及居民的消费倾向等也会影响货币需求。 3.什么是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有哪些动机?

答案要点: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将不能生息的、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保存在身边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包括:(1)交易动机。交易动机(Transaction motive)又称交易需求(Transaction demand)是指企业和个人出于正常交易的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2)预防性动机。预防性动机(Preventive motive),又称谨慎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是指为应付意外事故或紧急情况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愿望。(3)投机动机。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是指企业或个人出于购买有价证券的投机利益而手中持有货币的愿望。

4.如何理解“流动偏好陷阱”?

答案要点:当利率很低时,投机性货币需求走向另一种极端,即L2→∞,因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可能再下降或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再上升,于是会把全部的证券卖出,换回货币(这符合购买者购买有价证券的低进高出的投机规则)。此时,不论手头有多少货币,人们都不愿去购买有价证券,而是作为储藏手段保留在身边,这种现象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Liquidity trap)。

四、计算题

1.假如货币的交易与预防性需求L1=0.2Y,货币投机性需求L2=2000-500r。求: ①货币总需求函数;

②当利率r =6,收入Y=10000亿元时,货币需求量是多少?

s

③假如货币供给量M=2500亿元,国民收入Y=6000亿元时,可满足投机性需求的货币是多少?

s

④当国民收入Y=10000亿元,货币供给量M=2500亿元,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是多少? 解:①L=L1+L2=0.2Y+2000-500r=2000+0.2Y-500r

②L=2000+0.2×10000-500×6=1000亿元

s

③M=L= L1+L2=0.2Y+ L2

s

L2= M-0.2Y =2500-0.2×6000=1300亿元

s

④M=L= L1+L2

2000+0.2Y-500r=2500

r=(2000-2500+0.2×10000)/500=3

2.假定法定准备率rd=0.1,提取的现金占新增存款的比例rc=0.4,那么,货币创造乘数是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500亿元,货币供给将增加多少? 解:

r?1CD?1MC?Dk????cHC?RdCD?RdDrc?rd

?0.4?1?2.80.4?0.1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为:M=k×H=2.8×1500=4200亿元 第五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简释下列概念

均衡国民收入,也叫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时的产出,或者说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投资乘数是国民收入变化的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如果用

ki表示投资乘数,?i表示投资增加量,?y表示国民收入增加量,则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

为: ki??y 。 ?i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的比率。以?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y表示收入变动量,则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为:

kg??y。 ?g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的比率,反映每增加1单位的税收会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多少。以kt表示税收乘数,△t表示税收变动额,则税收乘数可以写成kt ??y。 ?t?y。 ?tr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政府转移支付变动量的比率。用k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乘数,△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变动量,则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可以表示为:ktr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同时以一个相同的数额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

变动额与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额(或税收变动额)的比率。以△g、△t分别表示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变动额,且△g=△t,平衡预算乘数kb可以表示为: kb ??y?y ??g?t对外贸易乘数。是指由出口变化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出口变动量的比率。用kx表示对外贸易乘数,则对外贸易乘数可以表示为kx??y。

?x以上有关乘数的概念,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是有所区别的。 二、选择题

1.C 2.C 3.D 4.C 5.D 6.D 7.D 8.B 9.B 10. B 11.B 12.B

三、简答题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答:当计划投资等于储蓄时产品市场达到均衡,产量正好等于销量,这正是企业愿意保持的产量水平,企业生产稳定下来,此时计划投资不是零,而非计划投资则必然等于等于零。 用收入支出分析法来说明。

c+i

IU>0 E0 c+i

假设投资函数c?a?by,总需求

AD=c+i,如图1 所示。

在图中,c线为没有计划投资的需求线。总需求线AD=c+i与c线之间的纵向

0

距离为i。图中的45线表示收入恒等式。0

45线与c线之差称为实际投资,从图中显然可以看出,只有在E0点实际投资等

i a0

IU<0 450 c

于计划投资,这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0 y0 y(亿美元) 而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

一般不为零。除E0点以外,实际投资与0

图 总需求曲线和45线相交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计划投资不等,存在非计划存货投资IU, 如图5.6所示;而在E0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

2.为什么说i?s是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的基本均衡条件?应当怎样看待这一均衡条件?

答:均衡国民收入是指与总需求(或总支出)相等的产出,即y?c?i。又因为生产创造的产出(或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即y?c?s(这里,y、c、s都是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储蓄),因此有c?i?c?s,等式的两边消去c,则得:

i?s

这就是简单国民收入均衡的基本条件,反映的是投资等于储蓄,即经济要达到均衡时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3.简述乘数原理及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

答: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引入边际消费倾向概念,系统阐述了投资乘数原理。经济生活中一定规模的投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和国民收入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地促进生产和消费的扩大,这就是国民收入乘数理论的雏形。国民收

入乘数原理是凯恩斯需求管理的主要支柱之一。

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如自发性投资、自发性消费、政府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等)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自发总需求的变化量之间的比率。如,投资只增加10亿美元,均衡国民收入却增加了50亿美元,增加的国民收入是增加的投资的5倍。这个倍数5就是投资乘数。如果用ki表示投资乘数,?i表示投资增加量,?y表示国民收入增加量,则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为:

ki??y 。于是有当投资变化?i时,通过乘数使得国民收入变为?y?ki?i。 ?i应该承认,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确实存在着乘数原理所反映的这种连锁反应,国民收入的增加大于最初自发性投资的增加,但乘数发生作用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这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需求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如果社会上各种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或者某些关键部门(如能源、原材料或交通)存在着制约其他资源利用的“瓶颈状态”,乘数也无法发挥作用。此外,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即当自发性投资增加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大于最初投资的增加量;当自发性投资减少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也会大于最初自发性投资减少。所以,经济学家形象地把乘数称为一把“双刃的剑”。

4.在低于充分就业经济中,为什么均衡收入水平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在收入的变动过程中,一般价格水平为什么常常保持不变?

答:按照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理论,在非充分就业之前,均衡国民收入取决于总需求(或总支出),即社会需要多少就能生产多少。因此,总需求增加会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均衡国民收入随之减少。

同时,当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由于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面对的是1923-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的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

四、计算题

1.假设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消费函数y?100?0.75y,投资为i?5 0 (单位均为10亿美元)。求:

①求均衡收入;

②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1000,试求企业非计划存货投资。 解:①根据两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y?c?i得:

y?100?0.75y?50

于是,y?1(100?50)?600

1?0.75② 当实际产出为1000(10亿美元)时,企业非计划存货投资=实际产出-均衡产出=1000-600=400(10亿美元)

2.假设社会消费函数c?10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i?50,政府购买支出为g=200,政府转移支付为tr=62.5,定额税收为t0=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求:

①均衡收入;

②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与平衡预算乘数;

③假定该社会的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A.增加政府购买;B.减少税收;C.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来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解:① 根据国民均衡条件y?c?i?g得: y?c?i?g

c?100?0.8(y?250?62.5) i?50g?200解上述方程组得:

1 y?(100?50?200?0.8?250?0.8?62.5)?1000(10亿美元)

1-0.8②根据三部门经济中有关乘数计算公式,得到各种乘数值: 投资乘数ki ??y1??5 ?i1?0.8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税收乘数kt ??y1??5 ?g1?0.8?y-0.8???4 ?t1?0.8?y0.8??4 转移支付乘数ktr ??tr1?0.6平衡预算乘数kb ??y?y1?0.8???1 ?g?t1?0.8③假定该社会的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时,均衡国民收入和充分就业国民收入相差200(10亿美元)。

A.按照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y?y?5,有?g ??40。所以,单独增加政府购买?gkg支出40(10亿美元)就可实现充分就业所需的国民收入1200(10亿美元)。

1200?1000B.同理有,?t?。 ??50(10亿美元)

-4C.根据1200?100?0.8{1200?(t??t)?tr}?i?(g??g),并且?g??t,解之得:

?g??t?200(10亿美元),即同时增加政府购买支出200和税收200就能实现充分

就业。

第六章 扩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

一、简释下列概念

IS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产品市场达到均衡(i=s) 时,所有利率与国民

收入的组合。它反映了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化关系。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L=m)时,所有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它反映均

衡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同方向变化关系。

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是指当利率r降得极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已成为无限大,货币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相应的LM曲线也呈水平状区域,这一区域被称为“凯恩斯区域”或“萧条区域”。在水平阶段的LM曲线,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利率下降的最低点“灵活偏好陷阱”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同时对应这一极低的利率,可以有不同的国民收入与其对应。

LM曲线中间区域是指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其斜率是正值,反映了利率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化关系。在这一区域,货币投机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于是在货币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必须随利率上升而增加,相应的国民收入也必须相应的增加。

LM曲线古典区域是指LM曲线垂直于横轴的阶段,其斜率为无穷大,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古典学派的解释是:这时人们只有货币的交易需求量,而无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因此LM曲线的垂直区域被称为“古典区域”。

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是由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到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描述和分析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共同决定国民收入和利率的理论结构,就被称为IS-LM在模型

二、选择题

1.C 2.B 3.D 4.D 5.C 6.C 7.B 8.A 9.C 10.C 11.A

三、简答题和论述题

1.为什么要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联系起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答: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产品市场的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中的投资支出水平又决定于利率水平,因此,要决定收入,先要决定利率。另一方面,利率决定于货币市场的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状况,当货币供给量既定时,利率水平决定于货币需求,其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又决定于收入水平。正如凯恩斯所说的,产品市场中收入的变化影响到货币市场中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的变化会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要影响到私人部门的投资支出,而投资支出的变化又会影响到产品市场的总需求,进而改变收入,收入的变化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因此,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均衡国民收入不但取决于产品市场的均衡,还取决于货币市场的均衡。英国的经济学家J·R·希克斯和美国的经济学家A·H·汉森同时考察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提出了著名的“汉森-希克斯模型”,即IS-LM模型,以说明在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三部门经济中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三部门经济中影响IS曲线移动的因素有:投资、储蓄、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税收等的变动都会使IS曲线移动。

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实际货币供给量、货币交易需求和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都会引起IS曲线移动。

3.税率增加如何影响IS曲线、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

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税率t?的增加,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就会变大,IS曲线越

陡峭,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小。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时,税率越大,各项支出乘数就越小;税率越小,各项支出乘数就越大。

税率的增加使得同样利率下的均衡国民收入减少了。 4.试述IS-LM模型。

答: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作用下,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理论。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即i?s条件下,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用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即L?m条件下,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关系。把IS曲线和LM曲线结合在一起,就可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唯一的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IS-LM模型的数学模型为:

i?s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i?i(r)?e-dr 投资函数

s?s(y)??a?(1?b)y 储蓄函数

解之得IS曲线方程:y?a?e1-ba?e?dr或 r?-y

dd1?bL?m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L?L1(y)?L2(r)?ky?hr 货币需求函数

m?M 货币供给函数 P解之得LM曲线方程为:

y?hrmkym? 或 r?? kkhhr

(%)

LM

由于货币供给量m被假定为既定,因此,求解IS和

LM曲线的联立方程,即可得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r和国民收入y。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决定的均衡利率和均衡国民收入也可用图形表示。如图2所示。以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的均衡,以LM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则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表现为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

四、计算题

E

IS

y

图2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设投资函数为i?e?dr。

①当i?250(美元)?5r时,找出r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 ②若投资函数为i?250(美元)?10r,找出r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

③说明e的增加对投资需求曲线的影响;

④若i?200-5r,投资需求曲线将怎样变化?

解:①当i?250(美元)?5r时,投资需求曲线如图3。

②若投资函数为i?250(美元)?10r时,投资需求曲线如图4。

r r

(%) 10

投资需求曲线 i=250-5r

10 (%)

投资需求曲线 i=250-10r

③在投资需求函数i?e?dr中,e表示利率r即使为零时也有的投资量,称自主投资。e的增加在图形上表现为:使投资需求曲线离纵轴(利率)越远,即在横轴(投资)上的截距更大。

④若i?200-5r,投资需求曲线将变得更陡峭(与i?200-10r相比)。因为d表示利率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投资会减少或增加的数量,即利率对投资需求的敏感系数。当d从10变为5时,利率对投资需求的敏感度降低,利率变化一个百分点引起的投资量的变化减少了,在图形上就表现为投资需求曲线变得更陡峭。若i?200-5r,投资需求曲线距离纵轴(r轴)更近了,这是因为e减小了(从250减少到200)。

2.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货币需求函数用L?ky?hr表示。

①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LM曲线的斜率表达式;

②找出k?0.2,h?10;k?0.2,h?20;k?0.1,h?10时LM的斜率的值; ③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加时,LM曲线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④若k?0.2,h?0,LM曲线形状如何?

解:①LM曲线的表示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即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情况。实际货币供给m为M/P,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时,L=M/P。

假定P=1,于是,LM曲线代数表达式为:ky-hr=M

kMky? 其斜率代数表达式为。 hhhk0.2?0.02 ②当k?0.2,h?10时,LM曲线斜率为:?h10k0.2?0.01 当k?0.2,h?20时,LM曲线斜率为:?h20k0.1?0.01 当k?0.1,h?10时,LM的斜率为:?h10k③由于LM曲线斜率为,因此当k越小时,LM斜率越小,其曲线越平坦;当h增

h加时,LM曲线斜率越小,其曲线也越平坦。

④若k?0.2,h?0,则LM曲线为0.2y=M,即:y=5 M 此时,LM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h?0表明货币需求与利率大小无关,这正LM曲线的是古典区域情况。

整理得:r?3.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函数c?100?0.7y,投资函数i?200?3r,名义货币供给量

M?100亿美元,价格水平P?1,货币需求函数L?0.2y?2r。求:

①IS曲线的方程与LM曲线的方程;

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解:①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得IS曲线的方程为:y?1000?10r 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得LM曲线的方程:y?500?10r。 ②解方程y?1000?10r和y?500?10r得:

均衡利率r?25,均衡国民收入y?750(亿美元)

4.在四部门经济中,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函数i?200?5r,政府购买支出

dg?100,税收函数t?20?0.25y,出口x?50,进口函数m?24?0.1y,名义货币供给

量M?100亿美元,价格水平P?1,货币需求函数L?0.24y?2r。求:

①四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方程与LM曲线的方程; ②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解:①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得方程组:

y?c?i?g?x?m

c?100?0.8yd?100?0.8(y-20-0.25y)

g?100

x?50

m?24?0.1y

解上述方程组得IS曲线为 y?820?10r;

又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得100?0.24y?2r

整理得:LM曲线为0.12y?50?r 或r?0.12y-50

②解上述两方程得到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共同均衡时的均衡利率r=22,均衡国民收入y=600(亿美元)

5.考虑这样一个生产能力过剩的地方: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200r,投资函数为

i?1000?200r,名义货币供给量为M?1000万美元,消费者对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

向b为0.8,自发性消费a与政府购买支出g均为1000万美元。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求IS曲线与LM曲线方程,并计算均衡国民收入(GDP)和利率。

②暂不考虑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条件下,假设地方政府对本地产品的购买支出增加1000万美元,该地区的GDP将增加多少?是否与1000万美元相等?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其内在机制是什么?

③在考虑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的条件下,假定地方政府还是增加1000万美元本地产品,该地区的GDP将增加多少?与②相比较,你有什么评论?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

解:①因为三部门的均衡条件为y?c?i?g

所以由已知条件可计算出y?c?i?g=1000+0.8y+1000-200r +1000

解上式得IS曲线为y=15000-1000r 又因为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L=M 于是有0.2y-200r =1000

整理的LM曲线为y=5000+1000r

解方程y=15000-1000r和y=5000+1000r得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均衡利率

r=5,均衡国民收入y=10000(万美元)。

②不考虑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条件下,假设地方政府对本地产品的购买支出增加1000万美元,则该地区的GDP将增加?y?1?1000?5000(万美元)。

1?0.8与1000万美元不相等。因为增加购买支出1000万美元会通过乘数作用成倍地放大GDP。

⑶在考虑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的条件下,假定地方政府还是增加1000万美元本地产品,则根据三部门经济均衡的条件有:

y?c?i?g=1000+0.8y+1000-200r +2000 解上式得IS曲线y=20000-1000r

当两个市场共同均衡时,解方程y=20000-1000r和y=5000+1000r得到均衡利率 r=7.5,均衡国民收入y=7500(万美元)。

这时,均衡国民收入减少了2500万美元,原因是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但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挤了私人投资和消费,使国民收入减少,即产生了挤出效应。

第七章 国民收入决定的AD-AS模型

一、名词解释

总需求曲线:宏观经济学中,通常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全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之为总需求函数。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之为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简称AD曲线)。总需求曲线描述了每一价格水平与相对应的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达就是总供给曲线,简称AS曲线。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如果把总需求(AD)曲线和总供给(AS)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这就是一个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简称AD—AS模型。

总生产函数:即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也称宏观生产函数总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即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进行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总量(一般指劳动和资本)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效应: 对于给定的名义货币供给量(M)来说,价格水平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M/P)增加,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下降,从而引起投资支出水平增加,进一步带来总需求水平提高,价格水平变化的方向与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由于价格变动的这种效应是由凯恩斯首先提出来的,故称之为凯恩斯效应。

财富效应: 当价格水平变化时,会改变人们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实际价值,从而导致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这种反映财富变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的效应称为财富效应。

对外贸易效应: 是指本国价格水平变化后,引起本国与外国的相对价格水平变化,从而影响到本国和外国的进出口水平,引致总需求水平变化。

支出的利率效应:是指由于价格水平上升(下降),将增加(减少)家庭和企业对货币的需求,结果造成货币的短缺(富余),从而推动利率的提高(下降),在较高(较低)的利率水平上,投资支出将减少(增加),因而总需求下降(上升)的现象。

投资陷阱: 凯恩斯认为,当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悲观时,或对未来的预期变得不确定时,无论利率如何下调都不能使投资增加,此时,利率的投资弹性为零,即投资对利息率完全没

有弹性,这种现象称为投资陷阱。

灵活偏好陷阱: 是指当货币需求变得具有完全的利息率弹性,即在某一较低的利息率水平下,人们预期利息率不会再下降而会上升,从而持有债券将会遭受损失,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变得无限大,因而无论实际货币供给如何增加也不会使利息率再下降的现象。

二、简答题

1、提示:由于IS-LM模型研究的是在价格水平固定的情况下国民产出的决定情况。若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放松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从而分析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便可以得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因此,AD曲线可以直接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的IS-LM模型中导出。

2、提示:从总需求曲线的函数表达式来看,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分别称为凯恩斯效应、财富效应、对外贸易效应和支出的利率效应。

3、提示: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曲线位于古典总供给和凯恩斯总供给两个极端之间,可以结合古典总供给和凯恩斯总供给推出常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还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均衡模型直接导出。

4、提示:非充分就业均衡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非充分就业均衡可以简单地从工资刚性理论得到解释:因为工资刚性的存在,所以使得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从而产生失业和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凯恩斯认为,即使没有刚性工资理论,也即放弃了工资刚性的假设,一种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依然存在。例如,一旦出现投资陷阱和灵活性偏好,也会导致失业和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在存在投资陷阱和灵活性偏好陷阱的情况下,同样会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和一种非充分就业均衡存在。结合投资陷阱和灵活性偏好陷阱的含义可以说明非充分就业均衡的形成。

5、 提示:可以从总需求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短期总供给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长期总供给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三、计算题

1、提示: IS函数:r=0.415-0.0000185y+0.00005G LM函数:r=0.00001625y-0.0001M/P

总需求函数为:0.415-0.0000185y+0.00005G=0.00001625y-0.0001M/P,即 347.5 y=1000 M/P+500 G+4150000 政府支出的变化会导致总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名义货币的变化则会带来总需求函数的曲率变化,而不是简单的平行移动。

2、提示:①令ys=yd ,即500=600-50P,解得P=2。供求均衡点为yd =500,P=2。 ②若总需求上升10%,总需求曲线变为yd (1+10%)*,即yd=(600-50P)(1+10%)*=660-55P,新的供求均衡点为yd =500,P=2.9。

3、提示:令AS=AD 即2350+400P=2000+750/P,可以解得P和Y的值。

第八章 失业理论

一、名词解释

失业:一般认为,失业是指处于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目前没有工作,但有工作能力,愿意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状态,或者说,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从而使一部分劳动力人口找不到工作的状态。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其中劳动力总数是指适龄范围内的就业

者和失业者。

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动引起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性波动而产生的失业。由于这种类型的失业与经济周期相联系,所以称为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

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它是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后,经济正常时期存在的失业,又称长期均衡失业。

奥肯定理:奥肯定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来的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的交替关系的规律。

二、简答题

1、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失业。两者的区别是:在摩擦性失业中,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是相吻合的,对于每一个寻找工作的失业者都有一个适合于他的职位空缺,只是他尚未找到而已。在结构性失业中,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是不相吻合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找不到与自己的职业、技能、居住地相符合的工作。另外,摩擦性失业的时间一般较短,而结构性失业持续的时间较长。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只要有一个失业者,就有一个职位空缺,而且两者都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失业。

2、自然失业(Natural Unemployment),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它是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后,经济正常时期存在的失业,又称长期均衡失业。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离职率和就职率,离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越高;就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越低。此外,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和大小,与劳动力市场结构、信息完备程度、劳动力转移成本和时间等多种因素也有关。

3、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对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所构成的自然失业,只能降低其失业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另一些失业,如周期性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对于这种失业,可以通过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而得以消除。

4、在统计失业时,必须是针对那些面对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这些人具有劳动能力并且在积极寻找工作,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找不到工作。所有不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而引起的失业都不能计入失业范围。就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工作单位工作的人。由于进修学习、休假、疾病、劳资纠纷或天气恶劣而暂时脱离工作的人不能计入失业人数,也不能计入不在工作的人数中。

5、从失业导致的最终结果看,失业主要有三种影响:一是社会影响,二是经济影响,三是对分配的影响。对失业的治理应考虑不同的失业类型.对于摩擦性失业可以通过缩短搜寻工作的时间来减少摩擦性失业。例如,可以通过增设职业介绍所、青年就业服务机构和建立人才库网站以更多的途径传播有关就业的信息等方法达到减少摩擦性失业的目的。对于周期性失业,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只要国家积极干预经济,设法刺激“有效需求”,并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就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例如:第一,刺激私人投资,为个人消费的扩大创造条件;第二,促进国家投资。对于结构性失业,可以通过积极开展职业性技术教育和资助大学教育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使结构性失业的工人适应新兴工作岗位的需要,改善劳动力供给情况,降低失业率。另外,可以通过帮助劳动力迁移,使劳动力很容易在不同的工作与地域之间流动,以此来降低结构性失业。在治理失业问题上,政府除了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加强就业服务和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外,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失业保障体系,以对失业者进行有效救济。

三、计算题

1、 ①该国的劳动力人数为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即1000+100=1100(万)。 ②该国的失业率是失业人数与劳动力人数之比,即100/1100=9%。

③自然失业率是失业人数为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时的失业率,即60/1100=5.45%。 ④如果实现了充分就业,就业人数应该是已就业人数加上周期性失业人数,即1000+40=1040(万)。

⑤如果在失业人口中有20万人是由于嫌工作不好而不愿意就业,这20万人也应该包括在失业人数之中,但如果不把这20万人作为真正的失业者,这时的失业率为80/1100=7.27%,这说明不考虑自愿失业时的失业率被夸大了1.8%。

2、①根据奥肯定律,实际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则实际GDP低于充分就业GDP的3%.现在改国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2%,而潜在GDP又以2%的的速度增长,因此,要想使该国在2年内实现充分就业,该国经济每年应该增长5%。

②若该国实际GDP,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则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第九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

一、名词解释

1.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社会中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包含两个特点:一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不是单个商品的上涨;二是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过程,而不是物价水平的一次上涨过程。

2.通货紧缩: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升值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3.价格指数:即许多种产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用来衡量整个经济的价格水平,常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GDP)折算系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消费价格指数(CPI)。

4.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西方学者认为,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源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政府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此种类型的通货膨胀。

5.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商品平均生产成本的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水平上升。又可分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6.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即商品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使总供求失衡或部分供求关系失衡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7.菲利普斯曲线: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与1958年提出的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的依存关系曲线,给出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经验性关系,即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通常用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来表示。

8.滞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生产停滞、失业率上升与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并存的现象。

二、选择题

1.C 2.D 3.C 4.B 5.D 6.D 7.B 8.A 9.B 10.A 11.C 12.B 13.D 14.D 15.D

三、问答题

1.答:(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产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会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②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③超级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崩溃。

(3)通货膨胀的价格信号效应。通货膨胀造成价格信号紊乱扭曲,会抑制投资,鼓励投机,增加了交易成本。

(4)对外贸易效应。通货膨胀不利于国际收入的增加,在固定汇率下,本国币值下跌,物价上升,出口产品成本会提高,削弱国际竞争力。

2.答:不同的经济学派有不同的政策主张,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类方法:

(1)以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或采取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可以通过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即渐近主义政策和激进主义政策。

(2)收入政策。这是政府从控制总供给方面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政府可以通过影响实际因素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些实际因素包括工资与物价的控制、道德的劝说和改变预期。

3.答: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类: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引起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扩大、政府支出的增加、减税、净出口增加等,都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形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另一类是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减少,主要由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因素引起,导致总需求增加。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过度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垄断企业利用垄断地位通过利润加成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因而造成产品价格上涨。

(3)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它是从分析经济结构的变动来分析通货膨胀原因的。

4.答:(1)根据价格上升的速度分类:轻度通货膨胀、中度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

(2)按照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分类:未预期型通货膨胀、预期型通货膨胀; (3)根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分类:公开的通货膨胀、隐性的通货膨胀;

(4)根据通货膨胀持续时间的长短分类:短期通货膨胀、中期通货膨胀、长期通货膨胀;

(5)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平衡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6)根据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分类: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政策型通货膨胀、体制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

5.答: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反之,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提高。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调节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大小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这一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符合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但是到了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滞胀”现象,即一方面经济停滞,失业增加;另一方面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升,所以难以再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这些经济现象。

不同的西方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的解释存在一定差异。凯恩斯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既反映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又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获得低通货膨胀率;当失

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从而避免经济的过分波动。

菲利普斯曲线没有考虑预期的因素。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根据适应性预期对该曲线做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在短期内,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时,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但在长期中人们要根据适应性预期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即可以根据过去预期的失误来修正对未来的预期。这样,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一致时,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就不存在交替关系。因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无论通货膨胀率为多少,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所以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中是无效的。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人们能正确判断政府将要采取的政策,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抵消这种政策的效果。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垂线,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都不存在,即货币政策根本无效。

6.答:通货膨胀是指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普遍上涨的过程,或是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总水平上升的过程,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均衡的情况下,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升值和经济衰退等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主要有三方面因素:①需求拉动;②成本推动;③结构性因素。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给锐减或银行信贷收缩等原因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居民财富萎缩造成消费需求减少而使总需求下降,出现供大于求,于是物价下降。

(2)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物价上涨,纸币贬值,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投资风险加大、收入下降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

(3)经济影响不同。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随通货膨胀本身的发生类型、程度以及人们预期的不同而不同。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在社会的产量、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会产生复杂的影响。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①再分配效应;②产出效应;③价格信号效应;④对外贸易效应。通货紧缩的影响: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会引起经济衰退。①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②对投资的影响;③对居民劳动收入增长的影响;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⑤对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⑥对金融业的影响;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4)治理对策不同。通货膨胀的治理:①以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或采取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②收入政策。主要包括工资与物价的控制,道德劝说,改变预期。通货紧缩的治理:①货币政策②财政政策③投资政策④汇率政策⑤外贸政策等。要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7.答: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有很多,总需求下降、总供给超常增长、成本下降、结构刚性、预期因素、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体制以及国外通货紧缩的传递等都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行。

西方学者对通货紧缩的成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结构性因素;②金融、货币因素;③实体经济因素。

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原因: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因而通货紧缩的成因比发达国家显得更为复杂。①结构性因素;②金融、货币因素;③实体经济因素;④经济预期因素;⑤国际通货紧缩的影响。

8.答:政府治理通货紧缩的一般性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达到,通常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1)货币政策。政府应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降低再贴现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操作公开市场业务。

(2)财政政策。各项财政政策的运用应以增加总需求为出发点。①减税;②增加财政支出;③增加对消费倾向高的居民和投资愿望强的企业的转移支出。

(3)投资政策。政府应实行投资激励政策,包括两方面放松投资管制、实行投资优惠政策等。

(4)汇率政策。政府可实行降低本币汇率的政策以增加出口需求,出口需求的增长会促进出口部门的发展,进而会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增加出口总需求。

(5)外贸政策。政府可以采取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实行优惠的出口信贷政策等政策手段刺激出口。

(6)外资政策。政府应实施促进外资流入的政策,尤其应鼓励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应放宽政策限制。

第十章 经济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繁荣与衰退。

加速数:加速数则是指在生产能力已被充分利用时,收入的变化引起投资变化到什么程度的系数,v表示加速数,即

I ΔY长周期:长周期又称康德拉耶夫周期,指长度50年的经济周期 中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指长度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短周期:又称基钦周期,指长度40个月左右的经济周期。 v?二、选择题

1.A 2.A 3.C 4.C 5.A 6.A 三、简述题

1.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答案要点:投资的少量变动通过乘数效应会引起收入的较大变动,而收入的变动也会通过加速数作用引起投资的更大变动。其具体过程是,如果某种原因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在没有剩余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加速数就发挥作用,投资增加,在投资乘数作用下,结果国民收入在比原先更大的基础上又获得增加。通过加速数和乘数的反复作用,国民收入一轮又一轮地增加。这样,经济就进入繁荣阶段。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不能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保持一致,使得国民收入增加速度递减,进一步使得投资减少,从而停止扩张。一旦国民收入停止增长,由于加速数的作用将使投资减少,投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减少,二者的相互作用又使经济衰退,走向萧条,又开始一个新的周期。

2.什么是经济周期?经济学家在给经济周期下定义时强调了什么? 答案要点: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繁荣

与衰退。

经济学家给经济周期下定义时强调,第一,从研究上来说,经济周期研究的是经济的短期问题,尤其是凯恩斯主义更偏重于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一般不考虑来自于总供给的影响。第二,经济周期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运行所不可避免的波动。这种经济周期的主体是按商业企业来组织经济活动的国家。第三,经济周期发生时的经济波动是全面的整体经济波动,而不是某一个或几个部门或一国的某一个或几个地区所产生的局部波动。第四,经济周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可以顺次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3.论述乘数——加速数作用的条件和机制。

答案要点:条件是:经济的生产达到最大生产能力,或者说,生产能力被充分利用没有剩余时,经济产出达到最高上限,这时候,如果不进行进一步的投资,国民收入不可能增加。乘数——加速数作用导致经济周期的机制如下:

Yt?Ct?It?Gt

Ct?bYt?1

It?v?Yt?vkcb(Yt-1-Yt?2) Gt?G0

由此得到:Yt?bYt?1?vkcb?Yt-1-Yt-2??G0,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成先出周期性的波动。 四、计算题

1.假定某国经济的边际消费倾向0.9,加速数为2,每期政府支出为900亿美元,2002年的国民收入水平为500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100亿美元,求2003年和2004年的总投资和国民收入水平。

1解:由于假定边际消费倾向b=0.9,因此,居民消费支出乘数kc??10。由于

1?b加速数v?2,政府支出Gt?G0?900亿美元,Y2001、Y2002分别为4900亿美元和5000亿美元,由此Y2003=6200亿美元。Y2004=28080亿美元。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

一、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指产量的增加,或给居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在长期中的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和思想意识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之上。

倒 U字假说: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

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称为合意增长率,是指使企业感到满意并愿意继续维持下去的增长率,是由合意储蓄率(sd)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vr)共同决定的。

资本深化与资本广化: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另一部分是为增加的每个人提供人均应得的资本量nk,称为“资本广化”。

黄金分割律:如果对人均资本的选择(储蓄率)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增长率,那么,每个人的消费就会达到最大。f'(k*)=n,即为了使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经济中资本——劳动比这一数值应能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增长率。

二、选择题

1.A、B、C 2.B 3.A 4.C 5. C 6.C 7 A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增长的源泉有哪些?

答案要点: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因此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来研究经济增长的源泉。总生产函数是总产量与生产中使用的全部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

Y?AF?K,L?

式中,Y代表总产量;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A代表技术,总生产函数中假定技术是不变的,所以,A在这里是一个不变量;F是表示产量与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上式可看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

2.简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稳态增长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索罗)为:sf(k)?k?nk,公式表明:一个?,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社会的人均储蓄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为人均增加的资本k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另一部分是为增加的每个人提供人均应得的资本量nk,称为“资本广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一个社会中总产品在扣除用于消费部分(C)以后,剩下的便全部是储蓄,在储蓄等于投资的前提下,这剩余的部分(总储蓄)便可以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给每个人增加更多的资本,另一部分则为新增加的每一个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稳态增长的条件是:sf(k)=nk

.3.试说明哈罗德-多马模型与凯恩斯经济学说的异同之处。 答案要点:相同点:哈罗德-多马模型与凯恩斯经济学说都是建立在I=S这一理论前提假设之下的。即只有当投资等于储蓄或者说储蓄全部用于投资时,经济活动才能达到均衡状态。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哈罗德-多马模型是以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的。

哈罗德模型可作如下转化:

G=△Y/Y=s/v

由于G=△Y/Y,s=S/Y,v=G=△K/△Y=K/Y=I/Y 所以, △Y/Y=(S/Y)/(I/△Y) △Y/Y×I/△Y=S/Y I/Y=S/Y I=S

不同点:凯恩斯采用的是短期的静态的分析方法,哈罗德采用的是长期的动态的分析方法。在凯恩斯看来“在长期我们都死了”,而哈罗德认为经济增长问题实质上是讨论经济社

会潜在生产能力的长期变化趋势。

4.简述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的最重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不再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技术是经济系统内生的因素,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运用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可见,在经济和技术进步之间是递增的关系,对经济增长存在正的效应。发达国家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更大,导致了技术进步要比发展中国家更快,发达国家更快的技术进步对生产效率的改善抵消了源自于资本方面的规模收益递减,规模收益递减的消失则使穷国与富国最终的经济增长趋同失去了根据。

5.在哈罗德模型中,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是什么?三者不相等时社会经济将出现什么情况?

答案要点:均衡增长率即有保证的增长率(Gw)又,称为合意增长率,是指使企业感到满意并愿意继续维持下去的增长率,是由合意储蓄率(sd)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vr)共同决定的,即Gw?sd

vs实际增长率(GA)是指实际发生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事后的增长率,是由实际储蓄率(s)和实际资本-产量比(v)所决定,即GA?sv。

自然增长率(Gn)是指社会最适宜的增长率,是在长期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也就是潜在的或最大可能的增长率,从整个社会来看,是既能适应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又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四、计算题

1.已知资本——产量比率为3,按照哈罗德-多马模型,为了使实际增长率达到10%,社会合意的储蓄率应为多少?

解:根据Gw?sd,得sd=Gw×vs=10%×3=30% vs2.如果要使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从3%提高到6%,在资本——产量比率为2的前提下,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储蓄率应有何变化?

解:根据G?s,s=G×v,?s=s2-s1=v×(G2-G1)=2×(6%-3%)=6%即储蓄率增加6%。 v3.已知资本——产出比率为2,假设某国某年的国民收入为1000亿美元,消费为500亿美元。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要使该年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年的增长率应该为多少?

解:Y=C+S,S=Y-C=1000-500=500。s=S/Y==500/1000=0.5,则

G?s0.5?0.25?25% v229.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生产函数为y?f?k??2k?0.5k,人均储蓄率为0.5,设人口增长率为2%,求:

a.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

b.黄金分割律所要求的人均资本量。

解:a. sf(k)?k?nk,当k=0时,经济实现均衡增长,则: 0.5(k-0.5k2)=2%k,0.5k2=0.96k 解得:k=1.92

b. 根据f'(k*)=n,有2-k=2%,k=1.98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国家的总体经济目标,使宏观经济运行达到一定效果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2.财政政策:指政府为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采取的税收、借债水平和政府支出的政策,即政府为了实现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其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

3.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信贷供给与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和社会总需求,以达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

4.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调节经济波动,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机制。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来干预经济。

5.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债券以及银行承兑票据等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以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行为,它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工具。

6.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对其拥有的存款要保留一部分,保留部分与存款的比值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7.再贴现率: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手中买进已贴现的银行票据时预先扣除一定百分比的利息作为代价,这种利息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

8.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的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压缩了私人消费或投资,使国民收入水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减少的国民收入部分称之为挤出效应。

9.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所导致的失业。

10.自愿失业:指那些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造成的失业。

11.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却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12.财政政策乘数:是指在实际货币供给保持不变时,政府的收支变化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13.货币政策乘数: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进行调节,当财政政策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均衡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倍数。

二、选择题

1.C 2.A 3.B 4.C 5.A 6.B 7.D 8.A 9.D 10.C 11.C 12.B 13.B 14.C 15.C

三、计算题

1.(1)货币供给M=1000+400/0.18≈3222亿元

(2)当准备金率提高到0.25,则存款变为400/0.25=1600亿元,现金仍是1000亿元,

因此,货币供给1000+1600=2600亿元,即货币供给减少了1622(3222-2600)亿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元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元,可使货币供给增加:10×1/0.18=55.6亿元。

2.(1)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Y=C+I+G,得:Y=600+0.8Y+400-50r+200,简化整理得IS曲线表达式,Y=6000-250 r ??????①

根据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L=M/P,得:250+0.5Q-125r=1250/1,整理得LM曲线表达式:Y=2000+250 r??????②

将与①与②式联立,求得均衡收入Y=4000,均衡利率r =8。

(2)由于充分就业收入为 Yˊ=5000,而实际收入Y=4000,所以需将产出提高1000。 假定政府支出为G,则G=Y- C- I,将Y=5000、C、I各项代入,得G=50 r??③

将Y=5000代入②式,得r=12,将其代入③式,得G=600,所以若用财政政策实现充分就业,则需增加政府购买400(600-200=400)。

(3)若用货币政策实现充分就业,则需增加货币供给量。此时IS曲线不发生变动,r=24-0.004 Y=24-0.004×5000=4 假定货币供应量为MS,则LM曲线为:250+0.5Q-125r= M/1,将Q=5000,r=4代入,得M=2250,原有的货币供应量为1250,因此为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需要增加1000(2250-1250=1000)的货币供应量。

四、问答题

1.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是指除了自愿失业、摩擦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外,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较高的失业率会对产出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安定。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通常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是表示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它主要包括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国内生产总值(GDP)折算系数。较高的价格指数意味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它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增长带来严重影响,也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来衡量。如何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同时又维持物价水平的稳定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与其他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货币收支。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指一国的国际收入(大致)等于国际支出,它对于一国的货币稳定、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极大。

宏观经济政策的各个目标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从长期看,这些目标之间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但从短期看,它们之间却存在矛盾。统一性表现在:充分就业会促进经济增长,价格稳定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一国的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矛盾表现在:经济快速增长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但会使价格水平波动较大,出现通货膨胀;同时,导致大量商品进口而形成国际收支不平衡;当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时,在价格稳定的同时会使失业率提高。

2.答: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它是指政府为了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构成,其中,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两部分,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税率的大小和变动方向对经济活动如个人收入和消费直接产生很大的影响。公债是政府运用信用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政府可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公债不同于税收,它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央政府的债务称为国债。政府发行公债能起到双重作用:一方面能筹集资金,增加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字,影响财政收支;另一方面

可以调节货币的供求,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收缩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对经济产生刺激或抑制的作用。所以,发行公债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必不可少的工具。

财政支出是指一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它由许多具体的支出项目构成。按照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分类,财政支出主要可以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大类。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主要包括军需品、机关办公用品、支付给政府雇员的薪金以及公共工程项目所需的支出等。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支出、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以及公债利息。政府转移支付不同于政府购买,是一种货币性支出,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减对社会总支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3.答:自动的财政政策又称为内在稳定器或自动稳定器,是指那些对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自动起到缓冲作用的财政调节工具,是经济中一种自动的作用机制。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干预。这种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主要有以下内容:①税收的自动变化。税收中的所得税是一个重要的自动稳定器。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有其固定的起征点和税率,可以起到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当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由于个人收入和公司收入都减少,使政府税收自动减少,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反之,当经济繁荣时,有助于抑制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减轻通货膨胀。②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转移支付均有其固定的发放标准。在经济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和需要补助的人数增加,使得政府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这样可以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也会减少消费需求的下降程度,从而有助于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反之,在经济繁荣期则有助于减轻通货膨胀。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在经济萧条时期,农产品价格下跌,政府按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以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以使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不会因国民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减少太多,起到刺激消费和抑制总需求下降的作用。反之,在经济繁荣时期则有助于减轻通货膨胀。

虽然财政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无需政府做出任何决策,但其调节经济的作用是有限的,往往是只在轻微的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中有效。

4.答: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间接调控金融的三大货币工具。公开市场业务 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使用也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性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为了改变准备金水平和基础货币;另一类是被动性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抵消影响基础货币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当经济处于萧条期时,需要放松银根刺激经济,中央银行可以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量。反之,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需要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可出售政府债券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存款中所占的比例。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集中存款准备金和调整存款准备率来影响商业银行信用规模的程度。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缩减,从而缩小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货币供给量,利率随之上升,投资、消费和国民收入随之下降。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当货币流通量不足时,中央银行就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从而扩张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并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来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利率下降,刺激投资、消费和国民收入上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间接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当经济过热时,货币流通量过多,中央银行就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会减少,使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信贷规模缩减,从而货币供应量会减少。

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随之提高,进而使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少,有效地抑制了总需求。反之,当经济衰退时,降低再贴现率,可以刺激经济发展。

其他货币工具还有选择性信贷控制和道义劝告。

5.答:为了达到理想的宏观调控效果,政府通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相机抉择的政策协调包括以下几种方式:松松配合,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紧配合,即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松紧搭配,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双松”的政策使产出增加,刺激经济增长。“双紧”的政策抑制总需求,使产出减少。松紧搭配的政策尽可能兼顾到各个政策目标,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恶化,又要刺激总需求,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相结合,在利用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运用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当物价基本稳定,企业投资不旺时,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此时政府可以把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银根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减少政府支出以稳定物价,又可以降低利率鼓励投资。

6.答: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如下优点:一是主动性,主动权掌握在中央银行手里。中央银行可按一定规模买卖债券,因而比较容易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二是灵活性,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出售或购买政府债券的时间、数量和方向都非常灵活。它可以及时改变货币供给的变动方向,变卖出为买进债券,使减少货币供给转为增加货币供给。即使中央银行可能由于判断错误而导致政策失误,亦可及时予以纠正。与改变法定准备金率相比,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影响小,且易于操作;与再贴现率政策相比,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又大得多。三是隐蔽性,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是经常性的业务,它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信息不断调整公开市场业务,产生连续性的效果。社会各经济主体不会确切知道它于何时、买卖了多少,所以不易引起经济波动。四是及时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起来迅速及时,当中央银行决定变动基础货币数量时,可以迅速完成交易,执行货币政策。

7.答: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主要有:①财政政策的时滞。财政政策在其决策与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时滞,主要是由内部时滞所造成的;②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乘数效应的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期目标具体需要多少时间也难以具体测定;③财政政策的运作空间受到经济周期的约束。如一味采用积极财政政策,会产生严重的财政赤字,增加未来还债的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④财政政策产生的挤出效应;⑤外在随机因素的干扰。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主要有:①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②货币政策的效果在不同的经济时期明显不同:在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③从货币市场均衡看,通过增减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利率是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的,而现实的商业周期中,货币流通速度是变动的;④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受资金国际流动的影响。

8.答: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收入政策、人力政策(促进就业政策)、经济增长政策(投资政策、技术进步政策)。在考虑对外交往的情况下,还有对外贸易政策。

收入政策是政府通过控制工资与物价的上涨速度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由于控制的重点是工资,所以称为收入政策。政府制定工资与物价的指导价和管理政策,防止工资的增加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最终避免经济增长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收入政策主要有三种形式:工资——物价管制;工资与物价指导线;税收刺激计划。

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或劳工市场政策,是一种政府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增加就业的政策。人力政策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对劳动力培训等方式,提升人力资本,并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找到工作从而增加就业量。人力政策的内容主要有: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劳动力市场;协助工人进行流动。

技术进步对于促进现代经济增长日益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是内涵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

素。政府的技术政策主要体现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需求方面,政府应该促进对先进技术的需求,应不断放松管制、鼓励竞争以推动技术创新。供给方面,政府应促进先进技术的有效供给,以满足经济增长对先进技术的需求。

鼓励资本形成政策也即促进投资的政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行:政府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储蓄;积极吸引外资。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其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总和,是一国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国际贸易活动的方向、数量、规模、结构和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干预和调节行为。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分为两类: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的自由化主要表现在关税水平的大幅下降,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则主要体现为:反倾销的滥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各种保护措施以及发展中国家保护政策凸显。保护贸易的政策主要包括: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鼓励出口政策。

第十三章 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BP模型

一、名词解释

外汇:指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汇率:又称汇价(Exchange Price),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也就是用一国货币单位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是外汇买卖的折算标准。外汇的表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应付市价表示法”,又称直接标价或支付汇率。这种标价法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另一种是“应收市价表示法”,又称间接标价或收入汇率。这种标价法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国际收支:是一国与其他各国之间,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的经济交往的记录,也是国民收入核算的扩大与发展。具体来说,它反映由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往,一国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国际收支按照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表示的会计报表。国际收支账户可以分为三大类: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错误和遗漏账户

BP曲线:BP表示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即国际收支差额。BP曲线是反映国际收支平衡(一国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的余额总和为零)条件下的国民收入与利率相互关系的曲线。

二、简答题

1.为什么本国货币升值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答案要点:因为,本国货币升值,1个单位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额减少,那么,以外币标价的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抑制本国商品的出口,出口减少;相反,以本币标价的进口商品的价格显得更便宜,有利于进口,进口增加。

2.汇率变动和净出口变动有何相互影响?

答案要点:汇率变动对净出口的影响是:一国货币的汇率上升之后,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即净出口增加,进而会改善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即减少经常项目的赤字,或增加盈余。反之,汇率下降,导致净出口减少。

3.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和实行进口限额对本国经济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提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降低进口商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因而有利于保护本国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或产业,提高就业率;实行进口限额,避免国外更便宜的商品冲击本国市场,对本国市场起到保护作用。当然,过度保护本国事后也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因为,过度保护,使本国企业缺乏竞争压力,和创新动力,最终会

使本国企业丧失竞争力。

4.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什么总是平衡的?既然国际收支平衡表总是平衡的,由为什么还存在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 答案要点: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国际收支按照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表示的会计报表。它由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错误和遗漏账户。由于不同账户的统计资料来源不一,记录时间不同以及一些人为因素(如虚报出口)等原因,会造成结账时出现净的贷方或者贷方余额,这时就需要人为设立一个抵消账户,数目与上述余额相等而方向相反。错误和遗漏账户(Errors and Omissions Account)就是这样一种抵消账户。简单地说,由于从事国际交往的行为主体成千上万,统计时难免发生错误,因而,一切统计上的错误均归入错误和遗漏账户。

5.在市场经济中,如何使国际收支自动得到调整?

答案要点: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

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一些经济变量就会出现相应变动,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使国际收支不平衡自动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6.当一国经济既有通货膨胀又有国际收支逆差状况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 答案要点:当一国经济既有通货膨胀又有国际收支逆差状况时,由于通货膨胀,使本币贬值,出口增加,从而改善国际收支逆差现象。因此,如果国际收支逆差不很严重,则可以让经济自动调节,如果逆差严重,可以采取提高汇率的办法,进一步不扩大出口,减少逆差。而如果此时通货膨胀很严重,应该同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和减少逆差。

7.试析一国资本流动、通货膨胀、利率变化对本国汇率的影响?

答案要点:一国的资本的流动性越高,一国货币的汇率就越容易受到外来冲击。 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将改变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量以及对债券收益、外币价值的预期。在外汇市场上,外国货币需求增加,本国货币需要减少,从而引起外汇汇率上升,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相反,如果一国通货膨胀率降低,外汇汇率一般会下跌。

一国利率的上升会使资本流入,导致汇率上升;而利率的下降会使资本流出,导致汇率下降。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一、名词解释

货币主义:货币主义也叫货币学派、现代货币主义,主要代表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其中心命题有三个:一是货币最重要,说明引起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根本最重要因素是货币推动力;二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测量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标准;三是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由此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对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进行调节。货币主义否定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反对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单一货币规则。

现代货币数量论:现代货币数量论是货币主义的理论核心和理论基础。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它不是产量或货币收入的理论,也不是物价水平的理论。其中,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持有财富有五种主要形式:货币、债券、股票、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货币仅是财富形式之一,人们将会对货币的灵活性同其他财富的收益率进行比较,来确定货币和其他各种财富形式的持有比例,以求实现效用最大化。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之所以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货币这个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必须用货币政策来对付。他提倡使用“单一

规则”的货币政策。所谓“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物价水平等因素,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支配因素的货币政策。

短期和长期的菲利浦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引申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失业率高,通胀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高。弗里德曼在阐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时认为,像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只有在短期这一特定条件下才能实现。长期中,工人会调整预期,预期通胀率和实际通胀率一致,工人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保证实际工资不变,较高的通胀率不会减少失业。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不复存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此时的失业率是就与一个较快的价格增长率相对应的自然率水平。

收入指数化:是把工资、利息、政府债券收益和其他收入同消费物价指数紧密联系起来,对各种收入实行指数化,使之随物价指数的变动而调整。弗里德曼认为,实行“收入指数化”可以消除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收入不平等现象,还可剥夺政府从通货膨胀中所获得的非法利益,从而杜绝搞通货膨胀的动机。

自然率假说:货币学派认为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理性预期学派赞同货币主义对自然率假说的论述,并将其进一步引申,提出自然率假说,认为市场经济本身的自由竞争属性会使整个经济最终趋于充分就业的状态。经济活动中所出现的大于或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不是因为市场、制度本身,而是由于外界的干扰或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期出现误差而导致的偶然的、暂时的现象,长期中经济仍会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是相对于传统总供给曲线而言的。传统总供给曲线是以完全竞争和货币工资、价格水平的完全伸缩性为前提,因此,总供给曲线是位于充分就业产量的一条垂线。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劳动供给方企业和劳动需求方工人在计算实际工资时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由于企业熟知自己和本行业产品的价格,故企业是用实际存在的价格水平来计算实际工资的。而工人并不熟知各行业的现行价格,只能用预期的价格水平来计算实际工资。把企业所使用的实际价格(即劳动的需求曲线方面的价格)和工人使用的预期价格(即劳动的供给曲线方面的价格)的差别考虑进去,就得到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拉弗曲线:是由供给学派的代表拉弗提出的反映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的曲线。拉弗认为,在增加生产的各种刺激中,最主要的是税收。税收的多少与税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如图所示,直角坐标曲线即拉弗曲线。图的横轴代表税收收入,纵轴代表税收。

当税率为0时,政府收入也为0。当税率为100%,生产的全部收入都被政府征收,也就是无生产,故税收收入也为0。当税率下降到A点,生产开始恢复,政府开始有了一部分收入;再降到C点,生产进一步扩大,政府收入继续增加。同理,当税率由0上升到B点,再由B上升到D点,都使政府税收收入增加。A点和B点表示相同的政府收入,但A点表示很高的税率和很低的生产,而B点表示很低的税率和很高的生产。只有E点为最佳税率,此时税收收入和产量都达到最大。在E点,如果政府要降低税率,产量将增加,但税收收入会下降;如果政府提高税率,产量和税收收入都会下降。对于政府而言,图中的阴影区域是禁区,在这个区域内,只有降低税率,产量和税收收入才能增加,故政府不应超过此税率。图中的下半部分税收收入较少,也不可取。政府的责任就是找出最佳税率点。“拉弗曲线”的中心意思是,税率存在一个最佳点,高于和低于最佳点都会减少税收收入。更应引起注意的是,税率过高将会扼杀税源的正常增长,因而更应尽量避免。

100%

税率 A A C E D

边际税率:是指在累进税制度中,对超过一定纳税等级的那部分收入所规定的税率。每超过一个等级,税率就提高一些,即边际税率是递增的。供给学派认为,只要降低边际税率,提高投资和储蓄的真实报酬率,相应的增加劳动的供给,自然会促进整个社会供给的增加。

非市场出清假设法: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的假设。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当需求和供给发生波动时,工资和价格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迅速做出调整,以至于在相对短期内不可能出清市场。如果通过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恢复到自然产出水平,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持续的非均衡水平。

价格粘性: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价格指的是总需求发生变化时,价格不是不变,而是缓慢的进行变动和调整。在分析价格粘性时,他们提出了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并用菜单成本理论来解释名义价格粘性,用成本加成定价理论解释了实际价格粘性,从而说明价格粘性的原因。正是由于微观价格粘性导致了宏观经济的波动。在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当需求不足时,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本来可以自动降价来出清市场,但由于价格粘性就只能减少产量,导致失业必然增加,形成宏观经济的波动。

工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资指的是总需求发生变化时,工资不是不变,而是缓慢的进行变动和调整。工资粘性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工资的调整是缓慢的、滞后的、小幅度的。他们用长期固定劳动合同论、效率工资论、劳动隐性合同论来解释工资存在粘性的原因,认为正是因为工资具有粘性,因此,当有效需求减少,从而劳动需求减少时,社会不可能用降低工资的办法来减少失业,从而导致失业的增加。

菜单成本:是指一个厂商每次调整价格所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开会协商、与人谈判、重新印制价目单等所用的成本。这些调价的实际成本类似于餐厅重印菜单所需的成本,故称“菜单成本”。菜单成本中还包括厂商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它虽不是厂商的实际成本,但同样也妨碍厂商调整价格。

信贷配给:信贷配给是指即使在市场运行得很好的时候,借款者也不能得到他希望借到的那么多的资金,而对贷款者而言,他们是用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去出清市场。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都定得低于市场出清水平,这样,信贷资金的需求就会远远大于供给,导致银行不得不采取信贷配给的方法,致使企业的信贷资金只能获得有限的满足。

二、简答题

1.简述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论

要点:现代货币数量论是货币主义的理论核心和理论基础。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它不是产量或货币收入的理论,也不是物价水平的理论。其中,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持有财富有五种主要形式:货币、债券、股票、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货币仅是财富形式之一,人们将会对货币的灵活性同其他财富形式的收益进行比较,来确定货币和其他各种财富形式的持有比例,以求实现效用最大化。

2.概述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要点:(1)主张经济自由;(2)提倡“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3)提倡收入指数化;(4)

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

3.简述理性预期假说的涵义和特点 要点:理性预期学派阐述其观点的两个依据是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也被称为合理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当对某个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等于基于同样信息条件的数学期望值,这种预期就是理性预期。自然率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市场经济本身的自由竞争属性会使整个经济最终趋于充分就业的状态。经济活动中所出现的大于或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不是因为市场、制度本身,而是由于外界的干扰或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期出现误差而导致的偶然的、暂时的现象,长期中经济仍会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4.传统供给曲线和附加预期变量总供给曲线的区别 要点: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是相对于传统总供给曲线而言的。传统总供给曲线是以完全竞争和货币工资、价格水平的完全伸缩性为前提,因此,总供给曲线是位于充分就业产量的一条垂线。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劳动供给方企业和劳动需求方工人在计算实际工资时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把企业所使用的实际价格即劳动的需求曲线方面的价格,和工人使用的预期价格即劳动的供给曲线方面的价格的差别考虑进去,就得到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5.理性预期学派是怎样解释产量与价格的决定的?这种解释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要点:理性预期学派把影响总需求曲线AD移动的所有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预料之外的因素;一类是预料中的因素。当不同类型因素改变AD曲线的位置时,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是不同的。当总需求曲线受预料之外因素影响,价格和产量水平都可发生波动。当总需求曲线AD受预料之中因素影响,由预料之中的因素造成的总需求的变动只能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并不能导致整个经济社会的产量和就业量发生变化。

6.拉弗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运用

要点:拉弗曲线是由供给学派的代表拉弗提出的反映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的曲线。“拉弗曲线”的中心意思是,税率存在一个最佳点,高于和低于最佳点都会减少税收收入。更应引起注意的是,税率过高将会扼杀税源的正常增长,因而更应尽量避免。

7.简述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要点:(1)大幅减税;(2)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3)主张减少社会福利开支;(4)主张紧缩货币,恢复金本位制。

8.新凯恩斯主义是怎样产生的?

要点:原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进展不足与缺陷,使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1)凯恩斯主义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市场是非出清的,产品市场存在过剩产品,劳动力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故失业和生产过剩是经济的常态。而导致失业和生产过剩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本身无法解决此问题,只有政府出面进行经济干预才能使失业和生产过剩消除,这一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微观经济理论作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保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一致性与相容性。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追求理论结构和分析方法的完美,忽略经验检验,其市场出清的微观分析和政策无效性结论脱离了西方经济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凯恩斯主义产生。

9.简述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的异同

要点:新凯恩斯主义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继承,而是对其进行了批评、继承和发展。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在三个方面是一致的:(1)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着过剩劳

动供给;(2)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3)经济政策在绝大多数年份中是重要的。 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差别是,新凯恩斯主义在分析中引入了原凯恩斯主义所忽视的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所强调的理性预期假

设,试图给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奠定微观基础。

10.简要评述新凯恩斯主义政策。 要点: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政策主张是政府必须干预经济。他们认为,市场是低效率的,依靠微观市场机制必然会带来失业和经济波动,因此,必须进行国家干预。(1)新凯恩斯主义提出抑制价格粘性的政策,使价格可以灵活变动,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总产量。但是,新凯恩斯主义提出的这一政策过于原则化,没有具体的政策措施,不利于政策执行者的实际操作。(2)新凯恩斯主义在工资粘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关于工资、就业的政策。和价格政策相类似,新凯恩斯主义就长期失业工人权益的维护也没有提 出具体的措施,使政府难以操作。(3)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为实现稳定产出的目标,政府最优的货币政策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与影响价格的实际扰动相适应,与引起价格的名义扰动反向行事。政府应该干预信贷市场,利用贷款补贴或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去降低市场利率,使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能够获得贷款,顺利进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