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分析 下载本文

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及人生取向,从人类生存的特殊状况来了解完整的人格,超越了人受本能和生物性支配的论断。他具有积极的人性观,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就是一种富于创造性、能主动发挥潜能、与他人关系良好的性格,而这些都可以经由社会变革达到。 人类的需要

关联的需要、归根的需要、超越的需要、认同的需要、方向架构和献身的需要、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 人格类型

弗洛姆把人格类型分为建设型人格和非建设型人格。而非建设型人格又包括了接受性人格、剥削型人格、囤积型人格、市场型人格、官僚型人格。 2. 理论评价: 理论贡献:

弗洛姆把心理现象放到广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下加以研究,大大拓宽了精神分析以及整个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他以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困境作为关注的核心,把心理疾病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且弗洛姆对释梦、自由和极权主义的理解颇有独到之处。弗洛姆作为一个具有深切人文关怀的心理学家,他对普通大众生活状况的关注是值得称道的,他发出的能源危机、饥荒和核战是现代社会三大威胁的警告,充分显示了他睿智的预见性和对生命责无旁贷的勇气。 理论缺陷:

① 弗洛姆提出的社会变革理论是空泛的,难以实施。 ② 著作中缺乏定量的分析和研究。

③ 没有提出完整全面的人格理论,并且关注无法验证的推理,所以对现在心理学思想的影

响有限。

(三)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1. 理论观点: 基本概念

① 人种假设:沙利文承认遗传对人格有一定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受其支配。人格的这些

动物性方面就决定了我们在身体相貌、感受性和智力等特征上各不相同。

② 人际需要:沙利文认为人格主要是由社会力量塑造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际关系。 ③ 紧张降低模型:沙利文对人性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因而他认为人类有一种趋向于心理健

康的动力,同时他也认为每个人都具有降低内心紧张的动机,他认为引起紧张的主要原因有四个,即生化需要、睡眠需要、焦虑和表达温柔的需要,所以降低紧张也得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④ 动力机制:沙利文承认物理能量的存在,认为有机体通过传递物理能量,而不是力比多

来完成满足需要的行动。强调人格是一个动态过程,他将能量传递的过程称为动力机制。 ⑤ 经验模式:沙利文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和他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婴儿的人生经验必须

经历的三个认知过程。即分离模式的经验、并列模式的经验和综合模式的经验。 人格结构

① 人格化:沙利文认为,个体会以人际经验为基础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性印象(包括

情感、态度、思维等),这一过程称之为人格化。

② 自我系统:也叫自我动能,是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形象。 ③ 选择性忽视:自我系统的基本作用是降低焦虑,如果自我系统遭遇到了可能威胁其稳定

性的信息时,它可能只是简单地忽略或者拒绝这些不和谐的信息,依然故我地和从前一样运作,称之为“选择性忽视”。

④ 非我:非我形象也是由焦虑造成,不过它在潜意识里是与自我系统分离的。非我是人格

中最阴暗可怕地一面,包含着人格中那些极具威胁性,连坏我都应付不了的方面。 人格发展

沙利文把人格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前青春期、青春前期、青春后期以及成人期。 2. 理论评价 理论贡献:

沙利文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将精神分析的研究重心转移到社会学的方向上,从研究个体内部走向了研究个体之间,从而超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生物化倾向。沙利文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阐述对精神病领域的影响非常深远。他强调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得到了现代人格理论学家的认可和赞赏。 理论缺陷:

沙利文的著作相于其他的理论家都要晦涩难懂,深奥术语间的关系也不甚明了,缺乏理论的清晰性和朴素性。而且沙利文的动力论也被指责为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性欲论和阿德勒的自卑了。沙利文将自我系统的形成归因于重要他人奖罚的结果,忽视了孩子自己的错误认知造成的歪曲。

(四) 艾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1. 理论观点 人性观

艾里克森是乐观主义者,他认为人们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会出现的危机,从而获得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危机是一个个使我们从逆境中获取并主宰自我和世界的机会。 人格动力

艾里克森虽然也强调生理过程的重要性,但只是把它作为塑造人格的三个主要方面之一,他认为人由生到死是受到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的。 ① 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 ② 自我过程:同一性和掌握感 ③ 社会过程:社会和文化 ④ 其他:身体区域与行为方式 人格发展

① 口唇期: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② 肛门期:自主—羞愧和怀疑 ③ 生殖器期:主动自发—罪恶感 ④ 潜伏期:勤奋—自卑

⑤ 两性期:同一性—角色混乱 ⑥ 青年期:亲密—疏离 ⑦ 成年期:生产—迟滞 ⑧ 成熟期:自我统整—失望 2. 理论评价 理论贡献:

① 拓宽了精神分析理论的范围。

② 摈除了弗洛伊德的社会是挫折冲突之源的说法,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与文化影响的作

用,将精神分析和社会学结合了起来。

③ 他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使精神分析不再局限于临床个案的研究,而是拓展到

了正常个体的研究。

④ 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期,突破了其他自我心理学家仅仅描

述幼儿早期人格发展的局限性。 理论缺陷:

艾里克森在理论立场上的调和矛盾的态度无疑削弱了其自我心理学的影响力。他提出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的思辨性多于科学性。虽然艾里克森强调社会因素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但他仍把本我作为人格的生物学根源,在论述人格发展动力的时候也认为是个体的“同一性”在起作用,实际上他对社会因素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也无法对社会的改革和创新提出切实可操作的建议。

三.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 (一) 华生的人格理论 1. 理论观点: 人性观

华生把人看成是环境中种种刺激的反应者,他所持的人性观被称为“空洞有机体”人性观,即认为人性无所谓善与恶,性善或性恶乃是由于个体受到环境影响、后天塑造的结果,环境是人格的塑造者,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取决于其从刺激与反应间所学习到的联结。 人格界定

华生提出,人格是指一个人在反应方面的全部资产和债务。其中“资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已组成的各种习惯的总体,社会化的、已被调整过的各种本能,已被锻炼过的各种情绪,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和相互关系;二是可塑性与保持性之间的高度协调。“债务”是指那些在当前环境中不发挥作用,并且会阻碍个人对已改变的环境进行适应的,各种潜在的或可能的因素。 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是由遗传而来还是受环境的影响,在这一问题,华生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属于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他认为,只要对环境有足够的控制,心理学家就可以将儿童塑造成他所想要的任何成人。华生认为人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改变的,他特别强调童年期人格变化的重要性。 人格研究方法

华生提出,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就可以精确地了解一个人的人格。 ① 研究一个人受教育的情况。 ② 研究一个人的成就。 ③ 运用各种心理测验。 ④ 研究一个人的业余爱好。

⑤ 研究一个人在生活情景中的情绪表现。 异常行为的形成与改变

华生是第一个提出异常行为是经过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学者。具体为小艾尔伯特和老鼠的实验。

2. 理论评价 理论贡献:

① 行为主义促使心理学走上客观化道路。 ② 行为主义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③ 行为主义推动了心理学的应用。 理论缺陷:

华生从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出发,矫枉过正地全盘否定意识和本能,贬低生理和遗传的作

用以及脑和神经中枢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他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上陷入了困境。 (二) 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1. 理论观点 人性观

斯金纳认为人性无善恶好坏之分,是“中性”的。每个人人格中所谓的意欲、倾向、素质等都是习得的,所以没有必要去寻求所谓的人性。 人格概念

① 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反应性行为又称应答性行为,是指由某种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即经典性条件反射下的行为。操作性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出现的情境下发生的有机体行为。

② 反应泛化与分化:泛化又称类化或概括化,是指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以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做出行为反应,而且也可能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做出行为反应。 人格的结构

斯金纳并不热衷于探讨人格结构,他认为自我、特质和需求都是不必要的概念,只要用操作性的方法就可以预测和控制可被接受的行为。 人格的形成与改变

斯金纳认为人格形成与行为改变的关键成分是强化。当有机体表现出某种行为后,如果紧随其后出现的某一事件或刺激能使该行为出现的几率增加,那么该事件或刺激就具有强化作用,这一事件或刺激物被称为强化物。

① 强化的类型:斯金纳根据强化的性质,将其划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② 强化物的来源:斯金纳按照强化物的来源,把其分为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一级强

化物是与有机体的生存密切相关的食物;二级强化物指那些原来不具有强化作用,但是由于经常与一级强化物相结合而获得强化作用的刺激物。

③ 强化的程序:强化程序是指在建立操作条件反应时,对反应进行强化的不同方式。 人格的发展

斯金纳认为人格研究必须符合科学的规则,要系统地探讨研究个体所具有的特殊遗传背景和学习历史。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个体可能会表现某种行为,而如果该行为紧接着受到强化和惩罚,那么它就会继续保持或中止。关于人格发展问题,斯金纳仍然强调强化程序在行为获得或表现中的重要性。 人格异常

斯金纳认为异常行为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不良的强化经历导致的行为缺失;第二,有缺陷的强化程序造成各种适应不良行为;第三,线索辨别失败导致各种精神疾病;第四,人格异常的人习得了一套不适宜的反应。 2.理论评价 理论贡献:

① 强调环境与情境变量对行为的影响作用。 ② 注意实验室实验与临床应用相结合。 ③ 扩展了理论的应用范围。 理论缺陷:

① 忽视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探讨。 ② 由动物研究结论简单地推广到人类。 ③ 行为治疗的局限性。

(三) 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