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学题库 下载本文

六氟化硫断路器是采用惰性气体六氟化硫(SF6)作为灭弧和绝缘介质的一种断路器。SF6是由化学元素硫(S)的氟(F)合成的一种化学气体。它的分子量比空气重5倍,是无色、无味、无毒、不燃的气体。SF6气体分子具有很强的负电性,其正离子可以吸附电子形成中性质点,其正负离子运动速度较慢,复合能力较强。因此在SF6气体中就不含有自由电子,使得其绝缘性能非常良好。在2-3个表压下可以达到变压器油的绝缘强度。由于FS6具有良好的高温导热性和强大的捕捉电子能力,在电弧熄灭后能迅速恢复绝缘。所以SF6的灭弧能力要比空气大100倍。鉴于FS6具有上述优越性能,故常以其作为制造高压断路器和其它组合电器的介质。 2.FS6断路器有哪些优点?

FS6断路器优点是

1)开断容量大 其额定开断电流可达 40~63 kA,最大可达80kA。

2)开断性能优异 它不仅开断短路性能好,而且具有开断空载长线路和空载变压器不重燃、过电压低等优点。

3)灭弧室断口的耐压高 FS6断路器的单断口耐压和开断电流参数,比油或空气断路器要高,目前已达到单断口耐压245 kV、 50kA的水平。这样就为减少超高压断路器的断口数目、简化结构以及缩小占地面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4)电气寿命长,检修周期长目前SF6断路器、一般都能达到额定开断电流10-25次,检修周期可达10-20年。

5)噪声低、适于频繁操作。 6)没有火灾危险。 3.FS6断路器有哪些缺点?

FS6断路器的缺点是:

它的电气性能受电场均匀程度及水分等杂质的影响特别大,需要一套FS6气体系统,所以对其密封结构、元件结构和FS6气体的质量要求特别高,并需采取专门措施以防低氟化合物对人体及材料的危害和影响。

总之,SF6具有优越的性能,故近年来发展很快,电压等级在不断提高。特别是FS6全封闭组合电器的发展令人瞩目。

4.六氟化硫气体有毒吗?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纯净的六氟化硫气体是无毒的惰性气体。但是六氟化硫气体的重量是空气的5倍。在高压配电室或电缆沟内,一旦六氟化硫断路器内部有大量的气体溢出时,FS6气体就会不断地从最低处向高处堆积,而将空气赶走。当人员进入室内或电缆沟内时,因只有SF6气体吸入人体,从而造成缺氧或窒息。

鉴于上述原因,要求安装有六氟化硫断路器的高压配电室,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并应设置换气装置以定期的换气。进入有FS6气体溢出的室内时,应先开启门窗、起动通风

设施,待SF6气体稀薄后再进入。

长期工作环境下的SF6气体允许浓度,按照美国卫生标准的建议为0.1%。 5.简述六氟化硫断路器的结构。

六氟化硫断路器主要由断路器本体、机械传动部分和导电回路三部分组成。 (1)断路器本体

六氟化硫断路器三极安装在一个底箱上,内部贯通。并在箱内有一个传动轴,由三个主拐臂、三个绝缘拉杆来操动导电杆。每极由上下每个绝缘筒构成断口和极对地的外绝缘,其内绝缘则靠六氟化硫气体来完成。在箱体上有两个自封阀,其中一个作充放气用,另一个可供安装电接点真空压力表用。

(2)机械传动部分

有大轴、拐臂、推杆、主拐臂、分闸弹簧、分闸缓冲、合闸缓冲以及合闸弹簧等。 (3)导电回路

由上接线座、触指、动触头和下接线座等组成。 6.试述六氟化硫断路器的分、合闸操作过程。

六氟化硫断路器的分、合闸操作过程如下:

(1)分闸时 在断路器操动机构的作用下,已被预先拉长的分闸弹簧放能,使得主轴作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主拐臂使得导电杆向下运动,直到拐臂上的滚子撞上分闸缓冲器为止,使断路器完成分闸动作;

(2)合闸时 在断路器操动机构的作用下,推杆使得主轴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通过主拐臂带动导电杆向上运动,直到滚子撞上合闸缓冲器为止,完成合闸操作。 7.简述六氟化硫断路器的灭弧原理。

六氟化硫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不易燃烧的惰性气体。它作为一种良好的灭弧介质,可以适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的断路器。当六氟化硫气体置于2000K的电弧温度下,可以分解出多种活性离子,并具有电弧熄灭后能迅速复合、几乎不留任何残留物的性能。其绝缘水平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电弧也不会重燃。由于六氟化硫断路器具有良好的密封结构,密封在断路器内的气体一般不会溢出。

六氟化硫断路器的灭弧室有三种类型,即双压式、单压式(即压气式)和旋弧式。 早期的六氟化硫断路器沿用了压缩空气断路器的工作原理,其灭弧室为双压式灭弧室。现代的六氟化硫断路器结构已经简化,而采用单压式。单压式灭弧室中只充有低压六氟化硫气体(约5-7个表压),分闸时靠动触头带动压气活塞,产生瞬时压缩气体吹弧,所以又称为压气式断路器。单压式六氟化硫断路器一般带有压气活塞,所以要求的操动功率较大,常需采用气动或液压操动机构。

6~35 kV的所谓中压断路器也采用单压式原理。由于所需操动功率较大,所以逐步向旋转磁场吹弧和气自吹灭弧原理发展。如上海华通开关厂自瑞士ABB引进的HB系列六氟化硫

断路器,就是依据上述原理设计的。其具体的灭弧原理如图20所示。

断路器分闸时,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后,电弧在动触头与有弧的静触头间燃烧,并因电流通过磁吹线圈产生纵向磁场,使电弧在磁场作用下高速旋转。电弧旋转燃烧产生的大量热能使上部小室的气体压力骤增,当动触头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动触管的下部开放,气流由喷口向下部的低压室内排放,在喷口附近气流将电弧吹灭。当断路器分断小电流时,由于在HB系列断路器内装有辅助活塞,因而可利用机械能产生的压气熄灭电弧。 9.试述六氟化硫热膨胀式断路器灭弧原理。

热膨胀式利用电弧本身的能量,加热灭弧室内SF6气体,建立高压力,形成压差,从而达到吹灭电弧的目的。

这种断路器的膨胀吹弧分三步:

①被电弧加热的气体通过进气孔而进入压力室;

②热气与室内原有的冷气混合,形成高压力低温混合物;

③当电流过零时,混合气体通过进气孔而返回至断口,它与周围气体混合去电离并

熄灭电弧。

开断小电流时,由于电弧能量过小,不足以产生灭弧所需压力。为此,在压力室下面设置了一个辅助气缸。当动触头系统相对于固定活塞移动时,在辅助气缸内建立起压力。辅助气缸的阀门动作,受压力室和辅助室内的压力所控制。当小电流过零时,压力室内的压力低于辅助室内的压力,上阀开启,形成熄灭小电流电弧的助吹,从而增强了开断小电流的能力。 10. LN2-10型六氟化硫断路器是如何灭弧的?

LN2-10型六氟化硫断路器的内绝缘采用的是六氟化硫气体。其灭弧原理采用了旋弧纵吹式和压气式相配合的高效灭弧方式。当电弧从弧触指转移到环形电极上时,电弧电流通过环形电极流过线圈产生磁场,磁场和电弧电流相互作用使电弧旋转,同时加热气体,并使得其压力升高,从而在喷口形成高速气流,将电弧冷却。当介质绝缘恢复到一定程度时,电弧在电流过零瞬时熄灭。

二、填空题

1.六氟化硫气体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不可燃且不助燃的(堕性)气体。 2.六氟化硫气体总的导热能力比空气(好)。

3.六氟化硫气体(不易)导电、(不易)电离且热稳定性高。 4.六氟化硫分子的结构呈正(八)面体,属于完全对称形。

5.六氟化硫分子的硫原子和六个氟原子间以及强的(共价)键相连,化学性能稳定,不易导电,不易电离。

6.六氟化硫分子具有极强的(负)电性。

7.六氟化硫分子体积(大),容易捕获电子并吸收其能量,生成低活动性的稳定负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其自由程(短),运动速度(慢),复合过程(强烈)。

8.六氟化硫在一个大气压下其绝缘性能超过空气的两倍,在三个大气压下其绝缘性能与(变压器油)相当。

9.六氟化硫气体介电强度恢复极(快)。

10.六氟化硫气体在(电弧的高温)作用下能产生有毒的氟化物。

11.在六氟化硫断路器中应避免使用(硅)材料。利用(吸附剂)可吸收和分解有害化合物,

将其减少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12.SF6的电晕起始电压与击穿电压相(近),电晕放电容易发展成全间隙击穿。 13.SF6断路器结构上应尽量避免(棱角),采用(同轴圆柱体)结构。

14.实验证明,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是(氯)和(溴)原子,而六氟化硫分子中没有这两种元

素,因此人们不必担心六氟化硫气体对臭氧层的破坏。

15.六氟化硫气体单个分子对温室效应的影响约为二氧化碳气体分子的(2500)倍,它对温

室效应存在着潜在的危险。

16.世界上每年排放的CO2气体量为(200亿)吨,而SF6的排放量约为(5000)吨,又由于

SF6气体大部分可再生使用,属于自循环气体,所以SF6气体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17.HPL145/20C1型SF6气体断路器是一种(定开距)、(单压力)、 (双向纵吹)瓷瓶支柱式高压开关。

18.HPL145/20C1型SF6气体断路器有(机构箱),(支持瓷套),(开断元件)三部分组成。

三、判断题

1.HPL型断路器的机构箱由轻型铝合金铸成,在三相断路器中,A相机构箱下部装有缓冲装置,C相机构下部装有分闸弹簧装置。 ( +) 2.HPL型断路器的机构箱由轻型铝合金铸成,在三相断路器中,A相机构箱下部装有分闸弹簧装置,C相机构下部装有缓冲装置。 ( ) 3.六氟化硫气体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不可燃且不助燃的堕性气体。 ( +) 4.六氟化硫气体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可燃气体。 ( ) 5.HPL145/20C1型断路器额定电压为145kV。 ( +) 6.HPL145/20C1型断路器额定电压为20kV。 ( ) 7.HPL145/20C1型断路器额定电流为2kA。 ( +) 8.HPL145/20C1型断路器额定电流为20kA。 ( ) 9.六氟化硫热膨胀式断路器,属自能吹弧式原理。 ( +) 10.六氟化硫热膨胀式断路器,属外能吹弧式原理。 ( ) 11.六氟化硫气体单个分子对温室效应的影响约为二氧化碳气体分子的2500倍,它对温室

效应存在着潜在的危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