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圆形、长方形、新月形等戳印纹,纹饰多为红陶黑彩,如口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主要器形有釜、壶、斜沿罐、小口直领罐、盆、豆、钵、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等。石器中有一种两侧磨刃对称的圭形石凿,非常特别,也有石斧、石锛、石刀等。大溪文化的房屋多为红烧土和竹材制成。大溪居民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遗址中发现大量稻壳标本。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而得名,分布在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越海到达舟山岛,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骨、陶、石、木质生产工具,骨器数量之多极为罕见,用大型哺乳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尤为特别。遗址下层发现稻谷遗存,有些地方稻谷、稻壳、稻茎和叶混杂一起。
遗址中发现很多房屋构件遗迹,如圆梉、方梉、板梉、梁、柱等,许多木构件上凿卯带榫。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夹砂红陶和红灰陶,除了磨平素面陶器外,多有绳纹;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颈部双耳大口罐等。 马家滨文化
马家滨文化因浙江嘉兴县马家滨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包括浙江吴兴邱城、桐乡罗家角、江苏吴县草鞋山、常州圩墩等遗址。墓葬盛行俯身葬,有些尸身头骨用陶器覆盖。
陶器主要是红陶,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还有不少玉器。陶器的早期为灰黑陶和灰红陶,绳纹为多,器形多为釜;中期器以夹砂(蚌)红褐陶为主,素面为多,器形方面出现了鼎、豆和牛鼻形耳的罐;晚期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衣陶为主,器形以釜、鼎、豆为多。农作物主要是稻谷,发现有籼稻和粳稻等遗存。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主要包括大汶口、西夏侯文化遗址等约200个,早期以江苏邳县刘林、山东兖州王因遗址为代表。中、晚期以大汶口墓葬为代表,文化特征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器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和少量白陶。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与宁阳县堡头村附近的大汶口遗址,曾称为堡头遗址,包括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大汶口文化遗存有179座墓葬、少量房址和灰坑,早期墓葬有46座,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在133座中晚期墓葬中,除了红、黑、灰、白各色彩陶随葬外,还有木质葬具、石器、玉器和骨器等。 城子崖文化
城子崖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以东五原河畔,分为东周文化层、岳石文化层、龙山文化层。遗址中的龙山城址内发现房基、水井、窟穴等房屋遗迹。
陶器以黑陶和灰黑陶为主,纹饰多为弦纹、划线,少数为绳纹、篮纹,以杯、高柄豆、碗、鸟首式足的鼎、三足盘最具代表性。
石器主要有磨制的斧、锛、铲、镰、半月形穿孔石刀、镞、凿等。骨器有锥、针、凿、镞、鱼叉等工具以及用来束发的骨笄等,还有用牛、鹿等兽类的肩胛骨制成的卜骨。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属于仰韶文化晚期。以彩陶为重要特征,分四个类型。(一)石岭下类型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纹样多为变形鸟纹、弧边三角纹及圆圈纹,以鲵鱼纹最具特色;(二)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类型,纹样以旋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三)甘肃省和政县洮河半山遗址的半山类型彩陶以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最有特色,花纹以红黑相同的锯齿纹、旋涡纹等几何形状为主;(四)马厂类型彩陶发掘于青海和县马厂,器形以小口折沿宽肩罐为代表,彩绘有很多大圆圈、网格、菱格、米字、波折及变体人形等纹样 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城西南的屈家岭村,烧土内拌入了稻谷壳,表明该处居民种植了稻谷 。此外,出土的彩陶纺轮证实了纺织的出现。遗址分早晚两期,早期文化的石器比较粗糙,有斧、锛、凿、穿孔石铲等;晚期磨制石器较多,出现了小型的斧和锛、穿孔石斧、穿孔石镰等。
早期文化的陶器以黑陶为主,也有灰陶、黄陶和红陶,主要器形有鸭嘴形足小鼎、小口罐、折沿罐、盆、豆、三矮足陶罐、曲腹杯、敞口圈足碗等,黑陶器表上有红色绘彩。晚期文化的陶器多灰陶,器形有扁足双腹盆形鼎、罐形鼎、豆、盆、钵、三矮足碟、罐和圈足壶等。 红山文化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的遗址,最初称赤峰第一期文化,1954年定名为红山文化。手制彩陶以夹砂灰陶、泥质红陶居多,夹砂陶以陶器表面的横「之 」字形线纹为特征;器形有大口深腹罐、折口深腹罐、斜口罐;泥质陶的纹饰多为黑色和紫色的彩纹,器形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罐、红顶碗等。
石器以磨制为主,特征器物有烟叶形和草履形的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打制石器有砍砸器、磨盘、磨棒等,还有等腰或等边三角形镞等细石器。 良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