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怅眺》:“今秋任满,例于香山多宝寺中赛宝。”) 燕京(北京市的别称。因市区于春秋战国时为燕国国都而得名。宋·梅尧臣《送吕冲之司谏使北》诗:“知去燕京几千里?胡笳乱动月明时。”) 沽(天津市的别称。)
津门(天津市的别称。明·永乐二年()年)筑天津城,因地处畿辅门户,故名“津门”。)
津沽(天津的别称。天津本名直沽,故称。)
析木(古代幽燕地域的代称。古代以析木次为燕的分野,属幽州。《晋书·天文志上》:“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燕之分野,属幽州。”)
西口(张家口的别称。老舍《赵子曰》第一:“他的皮袍,以‘霜降’穿过‘五七国耻纪念日’,半尺来长的雪白麦穗,地道西口老羊皮。”) 滦阳(河北省承德市的别称。因在滦河之北,故称。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乾隆己酉夏,以编排秘籍,于役滦阳。”) 相台(相州(今河北临漳县)的别名。州有铜雀台,故名。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相有铜雀台,故相州谓之相台。”)
三晋(山西省的别称。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历史上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近代用作山西省的别称。) 山右(山西省旧时的别称。因在太行山之右(西)得名。清·陆陇其《答山西范彪西进士书》“:夙闻山右辛复元先生之名,而未见其书,承乏恒阳,幸与山右接壤,则又闻先生今之辛复元也。 ”)
平水(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以城西南有平水支流得名。金、元时称平阳所刻书籍为“平水版”。)
西邑(夏代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的别称。《书·太甲上》:“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孔传:“夏都在亳西。”)
滦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的别称。因近滦河,故称。元·杨允孚《滦京杂咏》之一:“今朝建德门前马,千里滦京第一程。”) 曼殊(满洲的别称。也写作“满珠”、“曼珠”。清·黄遵宪《八用前韵》:“三月麛裘思德化,诸天龙节护曼殊。”钱仲联笺注引《清朝通志》:“满洲,系满珠之转音,亦称曼珠。”)
辽左(辽东的别称。《晋书·慕容皝载记》:“仁于是尽有辽左之地。”)
宽城子(吉林省长春市的旧称。清·嘉庆五年置厅,光绪十五年升府。公元年改县,年设市。)
冰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别称。《黑龙江省地图册》:“〔哈尔滨〕属中温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冰雪覆盖大地长达个月之久,素有‘冰城’之称。”) 卜魁(亦作“卜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别名。齐齐哈尔,屯名,在今城西南十馀里。城所在号卜奎。)
申(上海市的别称。以境内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的简称申江而得名。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绍原??上月来申,说是为买书而来的。”)
沪上(上海的别称。清·王晫《今世说·言语》:“沪上校书玉烟,慧甚。”) 沪江(上海的别称。黄节有《沪江重晤秋枚》诗。)
春申(上海市的别称。元·黄溍《登钱山望菰城慨然而赋》:“耸身白云上,始见春申城。”)
云间(松江县(今属上海市)的古称。明·陶宗仪《辍耕录·诗谶》:“‘潮逢谷水难兴浪,月到云间便不明。’松江古有此语。谷水、云间,皆松江别名也。”) 五茸(又称五茸城。上海市松江县的别名。唐·陆龟蒙《和吴中书事寄汉南裴尚书》诗:“三泖凉波渔蕝动,五茸春草雉媒娇。”自注:“五茸,吴王猎所,茸各有名。”)
茸城(松江的别名。五茸为春秋时吴王的猎场。又称五茸城。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松江别名茸城,本此。)
下江(江苏省的别称。因江苏省居于安徽省的下游,故称安徽省为上江,江苏省为下江。)
白下(南京的别称。晋·咸和三年,陶侃讨苏峻,筑白石垒于此。唐·武德时,改金陵曰白下,移治白下故城。今人用以别称南京。《北齐书·颜之推传》:“经长干以掩仰,展白下以流连。” )
白门(南京市的别名。六朝皆都建康(今南京市),其正南门为宣阳门,俗称白门,故名。)
宁(江苏南京市的别称。因隋代以后为江宁县、江宁郡、江宁府治所得名。) 金陵(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别称。战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年)灭越后在今南
33 / 73
京市清凉山(石城山)设金陵邑。南朝·齐·谢朓《鼓吹曲·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中吴(旧苏州府的别称。始见宋·龚明之《中吴纪闻》。明·唐顺之《雁训》:“舍人擅中吴之逸韵,泛下里之烦吟。”)
水精宫(苏州的美称。宋·姜夔《惜红衣》词序:“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甚丽。”) 吴门(古吴县城(今苏州市)的别称。吴县为春秋吴都,因称吴县城为吴门。宋·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词:“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 吴苑(苏州的代称。苏州为春秋吴地,有宫阙苑囿之胜,故称。唐·马戴《送顾非熊下第归江南》诗:“草际楚田雁,舟中吴苑人。”)
茂苑(江苏旧长洲县(今苏州市)的别称。因唐置县时取长洲苑为名。而晋·左思《吴都赋》有“佩长洲之茂苑”句,故长洲县亦别称茂苑。)
金阊(苏州的别称。苏州有金门、阊门两城门,故以“金阊”别称苏州。明·袁宏道《与兰泽云泽叔书》:“金阊自繁华,令自苦耳。”) 阖闾城(亦作“阖庐城”,或省称“阖闾”。苏州的别称。《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唐·张守节正义:“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二十一代孙光,使 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
姑苏(苏州吴县的别称。因其地有姑苏山而得名。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邗州(扬州的别名。唐·武德元年改兗州为邗州,以邗沟为名。九年改为扬州。) 维扬(扬州的别称。《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惟,通“维”。后因截取二字以为名。明·李东阳《九日渡江》诗:“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盂城(江苏高邮城的别称。本为生长蒲草沼泽之地。其城四隅皆低,城基独高,状如覆盂,故称。宋·秦观《送孙城之尉北海》诗:“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如四壁。” )
秦邮(今江苏省高邮县的别称。秦时于此筑台置邮亭,故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五·扬州府》:“高邮废县,今州治,秦高邮亭也。”) 中吴(旧镇江府的别称。明·周祁《名义考》:“润州,中吴也。”润州为镇江府的古称。)
北府(东晋时京口的别称。《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初愔在北府,
温常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胡三省注:“晋都建康,以京口为北府,历阳为西府,姑孰为南州。”)
虾虎(江苏省宜兴市的别称。清·陈维崧《齐天乐·端午阴雨和云臣用〈片玉词〉韵》:“孤城虾虎,飏几阵茶烟,一丝鬓缕。”自注:“吾邑名虾虎城。”) 澄江(江苏省江阴市的别称。古长江流到这里,江面骤宽,流缓沙沉,故有此称。) 琴川(江苏省常熟的别名。宋·袁说友《次常熟县》诗:“冲寒一舸下琴川,小缆依依市柳边。”)
松陵(吴江县的别称。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吴江县》:“吴江县,府东南四十五里,东北至松江府??唐曰松陵镇。乾宁二年,杨行密与钱镠相攻,设寨于此,属松江镇。”)
小沛(汉代沛县的别称。古为偪阳国,秦置县,汉时属沛郡、沛国。郡、国的守相都以相城为治所,因称沛县为小沛。) 灵越(对古越地的美称。《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荫牛宿以曜峰,讬灵越以正基。”吕向注:“谓灵越者,言山海灵异所出也。”)
武林(旧时杭州的别称,以武林山得名。宋·苏轼《送子由使契丹》诗:“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林纾《重修宋辅文侯牛公墓记》:“武林为东南山水名区。”)
西村(杭州西冷的别名。宋·郭祥正《西村》诗:“远近皆僧刹,西村八九家。”华黼臣注引《武林旧事》:“孤山西冷又名西村。”)
西陵(浙江省萧山市西兴镇的古称。唐·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禹杭(浙江县旧余杭县的别称。相传夏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至此舍杭(航)登陆,故名。)
四明(浙江省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传说山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宿之光,故称四明山)得名。)
甬(浙江省宁波市的别称。因境内有甬江流过,故名。)
东嘉(浙江省温州的别称。宋·陈叔方《颍川语小》卷上:“盖郡有同名,以方别之。温为永嘉郡,俚俗因西有嘉州,或称永嘉为东嘉。”) 瓯(浙江省温州的别称。《山海经·海内南经》:“瓯居海中。”郭璞注:“今临
34 / 73
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袁珂校注:“即今浙江省旧温州府地。”)
东瓯(温州及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的别称。东晋时于此置永嘉郡,隋废,唐时曾复置。晋·葛洪《抱朴子·钧世》:“东瓯之木,长洲之林,梓豫虽多,而未可谓之为大厦之壮观,华屋之弘丽也 。”)
苕溪(浙江吴兴县的别称。因境内苕溪得名。)
霅溪(水名。在浙江省湖州市。也为旧吴兴县的别称。因境内东苕溪、西苕溪等水流至吴兴城内汇合称为霅溪而得名。南唐·沈汾《继仙传·马自然》:“尝醉于湖州,堕霅溪,经日而出, 衣不沾湿。”)
西吴(唐宋时湖州府的别称。在今浙江省湖州市。明·周祁《名义考》以苏州为东吴,润州为中吴;湖州在西,故称西吴。元·李存《送始和尚之天竺》诗:“杨柳湖边天未晓,偶随孤棹落西 吴。”)
水精宫(湖州的美称。清·袁枚《随园随笔·两水精宫》:“阖庐造水精宫,见《述异记》,即今之苏州也。后杨濮守湖州诗,有‘清光合在水精宫’之句,从此湖州亦称水精宫。”)
霅上(浙江湖州的别称。因境内有霅溪而得名。唐·高彦休《唐阙史·杜舍人牧湖州》:“紫微到京,常意霅上。厥后十四载,出刺湖州。”) 项浦(掩浦的别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项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后因名其地为“项浦”。)
菰城(浙江旧乌程县的别称。相传战国·楚·春申君在此置菰城县,故名。) 鉴湖(浙江绍兴的别称。因境内鉴湖得名。清末绍兴籍革命党人秋瑾自号鉴湖女侠。)
宫廷内室人物异名
上皇 (皇帝父亲的尊称。同“太上皇”。《新唐书·肃宗纪》:“即皇帝位于灵武,尊皇帝(玄宗)曰上皇天帝。”) 圣父 (对太上皇的尊称。《宋史·乐志十三》:“既尊圣父,亦燕寿母。”) 老佛爷 (清代对太上皇或皇太后的敬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论他的祖上,也曾跟着太汗老佛爷征过高丽,平过察哈尔。”后专指慈禧太后。)
35 / 73
圣母 (君主时代对皇太后的尊称。宋·苏轼《上清储祥宫碑》:“大哉!太祖之功,太宗之德,神宗之志,而圣母成之。”)
慈壶 (对太后的敬称。宋·范成大《丙午东宫寿诗》:“晨昏两慈壶,诗礼一贤王。”)
皇太妃 (皇帝对原非皇后的生母的尊称。《晋书·后妃传下·周太妃》:“哀帝即位,诏有司议贵人位号,太尉桓温议宜称夫人,尚书仆射江虨议应曰太夫人。诏崇为皇太妃,仪服与太后同 。”)
中宫 (皇后居住之处,亦用为皇后的代称。《周礼·天官·内宰》:“以阴礼教六宫”汉·郑玄注:“六宫谓后也。若今称皇后为中宫矣。”) 正宫 (皇后的俗称。别于东宫、西宫而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张百万问怎么贵法。他道:‘是一位正宫娘娘的命!’”) 耨斡 (契丹语。皇后的尊称。《辽史·后妃传序》:“辽因突厥称皇后曰:‘可敦’,国语谓之‘脦俚寋’,尊称曰‘耨斡??’,盖以配后土而母之云。”) 元良 (太子的代称。《礼记·文王世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也。”)
哲储 (对太子的敬称。黄人《〈清文汇〉序》:“至萧梁哲储,始别加组纂,剖觚缋素,渐毗审美,而罗弋前修,未迕学礼之训。”)
储后 (太子的别名。后,君。南齐·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储后睿哲在躬,妙善居质。”) 储两 (太子的别称。《魏书·肃宗纪》:“自潘充华有孕椒宫,冀诞储两,而熊羆无兆,维虺遂彰。”) 储胤 (太子的别称。《南齐书·武帝纪》:“阴阳舛和,纬象衍度,储胤婴患,淹历旬晷。”)
贵主 (公主的尊称。《后汉书·窦宪传》:“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贵主,指沁水公主。)
倅马 (驸马都尉的别称。宋·曾巩《团练使驸马都尉制》:“团兵重任,倅马美名,兼而授之。”)
大王 (古代对君主或诸侯王的敬称。《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王爷 (旧时对封王爵者的尊称。清·洪升《长生殿·合围》:“昨日王
爷将令,传集我等,只得齐至帐前伺候。”) 令王 (对有王爵者的美称。《隋书·隐逸传·崔颐》:“伏维令王殿下,禀润天潢,承辉日观,雅道贵于东平,文艺高于北海。”) 灵皇 (对君王的美称。《楚辞·严忌〈哀时命〉》:“灵皇其不寤知兮,焉陈词而效忠?”王逸注:“言怀王闇蔽,心不觉寤。”)
君王 (诸王的尊称。南朝·宋·鲍照《还都口号》:“君王迟京国,遊子思乡邦。”按,此指临川王刘义庆。) 林烝 (亦作“林蒸”。君主的别称。《尔雅·释诂上》“:林烝??君也。”) 冢君 (大君,对列国君主的敬称。《书·泰誓上》:“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
琼枝班 (元初对亲王的别称。元·李材《解酲语》:“国初??外戚谓之椒兰班,亲王谓之琼枝班。”) 殿下 (汉、魏以后对诸侯王、太子、诸王的尊称。三国·魏对皇太后、唐以后对皇太后、皇后亦称“殿下”。)
蕃岳 (古代对诸侯王的代称。蕃,通“藩”。《南齐书·江谧传》:“至于蕃岳入授,列代恒规;勋戚出抚,前王彝则。”) 驴王 (对凡劣王公的蔑称。《宋书·始安王休仁传》:“东海王祎凡劣,号为‘驴王’。”清·黄遵宪《京乱补述》诗之三:“驴王兼狗相,踊跃喜同袍。” 西官 (宋代亲王女婿的别称。宋·赵升《朝野类要·入仕》:“亲王南班之婿,号曰西官,即所谓郡马也。俗谓裙带头官。”)
冷卿 (宋时对宗正的谑称。宋·苏轼《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洛州》:“道馆虽云乐,冷卿当复温。”) 宗卿师 (宗师的尊称。《后汉书·李通传》:“〔李守〕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
大人 (对宫闱近侍的尊称。《后汉书·陈球传》:“球小妻,程璜之女,璜用事宫中,所谓程大人也。”)
36 /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