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2
2、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成因的学问。 3、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5、地球:包括固体地球以及环绕着它并与其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水、生物与大气,是一个复杂的天体。
6、岩石圈:地壳加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
7、具有一定规模的岩石圈块体称为板块 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角 第二章 矿物
1. 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5 2. 同位素: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5
3. 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5
4. 稳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5
5.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蜕变 (衰变)
6. 某一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它是一个常数
7.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5
8. 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用化学式表达。6
9. 其产出状态 成因和化学组成等方面都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结晶构造的均匀固体。准矿物
10. 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6结晶质(晶质)
11. 不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
12. 非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非晶质
13. 化学键:晶体中各质点间的结合力就是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分子间作用力。6
14. 晶体结构:由于质点呈有序排列,晶体内部就具有格子构造 15. 晶面:包围晶体的平面 白云石菱面体 磁铁矿八面体 石盐立方体 16. 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成为同质多像。6 17.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的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这种现象成为类质同像。6 18. 显晶质:晶粒大小不一,较粗的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看出来者
考研复习资料—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仅供参考 第 2 页 共 27 页
19. 隐晶质:晶粒细微,要通过显微镜才能加以分辨者
20. 矿物集合体:矿物晶粒的聚集体成为集合体。矿物集合体往往具有某种习惯性的形态。7 21. 矿物的光学性质
① 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7 ② 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7
③ 颜色:是矿物吸收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7 ④ 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7
22.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硬度的大小主要由矿物内部原子离子分子联接力的强弱决定,通常用摩氏硬度计作为标准进行测量。7 23. 解理: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平面(即解理面)的能力。它经常是不光滑的8
24. 断口:是矿物受到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形成的断裂面。8
25. 硅酸盐矿物:为金属阳离子与硅酸根化合而成的盐类矿物。这类矿物均含氧与硅,以及一种或几种金属阳离子。9
26. 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结构中一个硅的周围都有四个氧,其形状似四面体,称为硅氧四面体。硅氧四面体是一切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9 27. 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 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它包括喷出作用与侵入作用两个方面。17
2. 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称为岩浆。17 3. 岩浆岩:由岩浆岩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 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它伴随着地下大量物质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出来。喷发物有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类。17
5. 喷出岩(火山岩):由火山喷发物形成的岩石统称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它包括火山碎屑岩和熔岩。19
6. 岩浆在火山口通道内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如组成火山颈的岩石,称为次火山岩
7. 火山碎屑物:气体的膨胀力、冲击力和喷射力将地下已经冷凝或半冷凝的岩浆物质炸碎并抛射出来未冷凝的岩浆则成为团块、细滴或微末被激将出来,在空中冷凝成为固体,此外周围岩石也可被炸碎抛射出来,所有这三类物质就构成火山爆发的固体产物
8. 火山碎屑岩:由各种火山碎屑物堆积并固结而成的岩石,称为火山碎屑岩。18
9. 熔岩:液体喷发物称为熔岩。18
10. 沿地面斜坡或山谷流动,其前端呈蛇状,称为熔岩流 11. 分布面积广大的熔岩流称为熔岩被
12. 火山灰:粒径<2mm的细小火山碎屑物。它是喷出地面而丧失了气体的岩浆。18
13. 火山砾:粒径2-50mm,形态不规则,常有棱角
14. 浮岩:粒径数厘米到数十厘米,外形不规则,多孔洞,似炉渣,称火山渣其中色浅,质轻,能浮于水面。18
15. 火山弹:粒径>50mm,由喷出的岩浆滴在空中冷凝而成。外形多样。火山弹外壳因快速冷凝收缩常有裂纹,
考研复习资料—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仅供参考 第 3 页 共 27 页
内部多孔洞。18
16. 火山块:粒径大于50mm,常为棱角状
17. 有火山灰组成者成为凝灰岩,有火山砾和火山渣组成的岩石成为火山角砾岩,有火山块组成者成为集块岩
18. 柱状节理:熔岩在散热冷凝过程中,其表面厂形成无数冷凝收缩中心,如果岩石结构均匀,这些收缩中心均匀而等距地排列,在垂直于联结收缩中心的直线方向因引力作用形成裂缝,裂缝横切面为六边形。随着熔岩进一步冷凝,六边形裂缝最终会将整个熔岩层切割成六方柱,称为柱状节理。19 19. 波状熔岩(绳状熔岩):由于岩石的导热性差,熔岩的外壳虽已冷凝或基本冷凝而其内部仍保留熔融状态,并继续流动,在内部熔体流动的推挤力以及因外壳冷凝而产生的收缩力作用下,熔岩表面常常发生变形,表面比较光滑,或呈波状起伏,或扭曲似绳索状者,称为波状熔岩或绳状熔岩。18 20. 块状熔岩:熔岩表层破碎成大小不等的棱角状碎块并杂乱堆积者,称为块状熔岩。19
21. 科马提岩:得名于南非巴伯顿地区的科马提河流域,这里产出的超基性喷出岩最为典型,其覆盖面积达160*65Km2,厚数公里。此类岩石中mgo含量高达20%以上,由橄榄石和蛇纹石等矿物组成,具有 刺结构,即成长条状状的橄榄石晶体聚集在一起,形如草捆。20
22. 较粗的固体喷发物及熔岩就地停积,在地面构筑在一定规模的山体,称为火山
23. 火山的外形似堆状称为火山堆
24. 火山口:火山堆堆顶常有圆形洼地是火山物质喷溢的出口,称为火山口。19
25. 火山通道:火山口下有呈管状的通道与地下岩浆的汇聚地-岩浆房相连,称为火山通道
26. 火山颈:冲填于火山口通道上部已冷凝的岩浆称为火山颈
27. 破火山口:火山经过连续多次喷发以后,其岩浆房空虚,火山锥体因失去支撑会发生崩塌与陷落;同时,后继的喷发活动可将原有火山锥的上部炸毁。结果,均能造成比原有火山口大得多的洼地,称为破火山口。22 28. 盾状火山:中心式喷发,所形成的火山锥,主要由熔岩组成,其锥坡一般只有2°—4°,锥顶平,称为盾状火山。其规模较大,锥体基部直径可达数公里到数十公里。21
29. 熔岩锥:如果盾状火山锥坡较陡,规模较小,称为熔岩锥。21
30. 熔渣锥:某些粘性较大的基性岩浆主要喷发火山砾、火山弹及火山渣,它们堆积而成为熔渣锥。21
31. 枕状构造:海底喷发的基性熔岩常形成枕状构造,它主要是由外形似枕状的熔岩聚集而成,枕间常有火山碎屑物或sio2充填。 32. 玄武岩:由基性熔岩组成的岩石称为玄武岩。21
33. 溢流玄武岩:地质历史时期中,曾有大面积大厚度的玄武岩产出,分布范围广阔且厚度巨大的玄武岩称为溢流玄武岩。21
34. 复式火山:中酸性岩浆的喷发物常堆积形成复式火山。其特点是:堆顶由火山碎屑岩与火山岩交互而成,堆坡陡,上部可达30-40度,下部略缓堆体高度由数百米到数千米。22
35. 中心式喷发:岩浆沿管状通道上涌,从火山口中溢出,称为中心式喷发。19
36. 裂隙式喷发:岩浆沿地壳中狭长裂缝溢出,称为裂隙式喷发。19 37. 安山岩线:喷发安山岩浆的火山只分布在环太平洋周围大陆的边缘和岛屿上,不见于大洋内部,在大洋内部只喷发基性岩浆,两者界线鲜明,这一界线称为安山岩线。24
考研复习资料—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仅供参考 第 4 页 共 2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