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新思路-欧丽娟 下载本文

意义的,而最后全盘放弃?理由到底在哪里?你看“吾道穷矣”,我的道坚持了一辈子,在对这个道的坚持之下,忍受了那么多的酸苦,那么多的流离失所,那么多的不幸那些都没有让他放弃理想、放弃奋斗,却在“获麟”这一件事情上面造成孔子个人生命和他理想生命的双重断绝。因为当他停笔之后,没有多久,孔子也就过世了。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很独特的标志,至于他到底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参考汉代王肃所写的《孔子家语》可以得到一点理解。《孔子家语·辨物篇》里面说:“叔孙氏之车士曰子鉏商,采薪于大野,获麟焉。折其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弃之于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麏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于是“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学生“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害,吾是以伤焉。””这故事是说:叔孙氏的车辆驾驶叫做子鉏商,这个人采薪于大野,就是到很宽广的野外,去捡拾柴火之类,或者是砍柴。总而言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抓到一只麒麟。但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抓到麒麟的时候,当时并不知道、也不能辨认这究竟是什么,所以这个故事才会被放在《辨物篇》里,这只动物他认不出来,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但是人非常奇特,面对一个不认识的对象,而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为什么你所采取的行为是残酷的这一种你看,他下面说抓到这只麒麟的时候,就折其前左足把牠的前脚,左前脚给折断,为什么?人究竟拥有怎样的人性你会有这样子的反应?虽然很可以理解人遇到一个怪物,也就是他不认识的东西他会感到恐惧,恐惧的结果首先就是自我防卫,而自我防卫的积极做法就是打击对方,这样的攻击力道,导致这只麒麟折断了左前足,也就让它不会来伤害你。然后之后呢,没有伤害力的这个奇怪的对象,就把它载回来。而叔孙一看就觉得: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也不认识,那怪异的事情就不吉祥于是啊,把这个不吉祥的东西呢就把它丢得远一点,所以呢就把它抛弃到“郭外”,也就是外城门以外的那个荒野,一个更远的地方。然后这个叔孙氏他心里大概觉得:实在还是有一个谜团想要破解,于是派人去告诉孔子说:我们找到这样一个动物,是“有麏而角者”也就是一个很像鹿的动物,可是它有长角,那这到底是什么?那孔子就跑去看了,那因为孔子是一个博学多闻的人,他又非常好学他“入太庙,每事问”,又“多识虫鱼鸟兽之名”于是啊,他一看之下赫然发现:这只受苦的,甚至被杀害的动物,竟然是千载难逢的麒麟!可是麒麟是一种瑞兽。它就像凤凰一样,当麒麟、凤凰降临人间,就有如和平使者般带来了祥瑞,为人们带来一个盛世。它事实上是在宣告福音的,是带给大家祝福的。结果它竟然受到这么无知又残暴的人这么大的伤害。所以孔子就很难过,他说:“胡为来哉!胡为来哉!”那你为什麽要来到这个世界呢?而且一再反覆这样的质疑,内心中不知有

多么伤痛。为什么要来到这样一个混乱的、是非不分的、没有知识的,可是又非常横暴的人间呢?于是孔子“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孔子哭了。各位想一想,在你们从小到大对孔子的认识里面,有见过他哭泣吗?没有。孔子的学生也没有。所以孔子的这个哭泣的表现对学生来讲,应该会有点惊吓的。于是学生子贡就问他:“夫子何泣尔?”问他为什么而哭,老师平常不是都道貌岸然吗?本来就是什么“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再怎么温和,总没有见过他哭泣嘛!那这实在是太超越常情,学生感到匪夷所思,所以应该也很震撼那就问说:为什么老师要哭呢?那孔子就说:“麟之至,为明王也。”他是要带来福音的带给世界和平的、王道的,让君臣百姓都能够共同进入到乌托邦的福祉的,然而“出非其时而见害”,它出现的时间不对,这是一个乱世,是一个价值病变、善恶混淆又是非不分,是一个人性非常无知又残暴的时代,于是就“见害”,“见害”是一种被动语式,也就是“被害”。所以孔子说:“吾是以伤焉”“是以”就是“以是”,颠倒过来,“以是”就是“因此”的意思。孔子说:我因此非常伤痛。孔子的这个哭泣也就意味深远。原来这么坚强的壁垒、这么强悍的意志这么高度的毅力,都没有被世间任何力量打击到的灵魂,现在却被凿开了一个破洞然后他的眼泪就从这个破洞涌现出来。据说孔子写《春秋》就停在这一年,鲁哀公十四年。而没有多久,孔子也过世了。我们把这两个事件放在一起来看,就可以感到其中的意义非比寻常。当一个人有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坚持都被动摇的经验之后你就终于能够体会这时候的孔子,到底有多心碎。我们要注意:虽然现在我们把孔子定位为至圣先师,给予他无比的尊崇。然而回到孔子本身来说,实际上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一个失败者。你看,他周游列国,这可不是到处观光旅游,他是努力的要实现理想,他过的是所谓的“席不暇暖,墨不黔突”,也就是时时刻刻都在奔波、劳顿的生活,没有一时一刻可以真正好好地休息,而那个过程中还受到各种打击,包含帝王的轻慢。他甚至曾经被误会为阳虎,而“厄于陈蔡”面临被误杀的危机。也因此《孔子家语》说:孔子当时其实是有如戚戚惶惶的“丧家之犬”。可是连那样一个“厄于陈蔡”,即将被误杀,生命悬于一线的生死交关的时刻,孔子都仍然可以“弦歌不辍”,置个人死生于度外。这个人灵魂之强大、淡定,就可想而知。然而奇特的是:连死亡都威胁不了孔子了,为什么“获麟”这个事件,竟然会成为这样重大到足以致命的打击呢?原来是让孔子可以“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那一种意志力在这里终究受到了重重地锤击,而出现了致命地破坏。那数十年的奋斗、数十年的流离失所、数十年的失望和挫折,都没有让他灰心的这种坚持就在“获麟”的这个时刻真正的彻底动摇了。

原因就在于:麒麟是绝对不应该受到这种伤害的。对孔子而言,这样一个神圣的象征都被污蔑、被残害的时候,在他的心里面就造成一个严

重到没有办法平复的创伤,而这个创伤显示出:原来他奋斗了数十年想要改善提升的人性终于被证明是无可救药。各位请看:当这个子鉏商在获麟的时候,所作所为是“折其前左足”这是不是显现出人性的残暴?人类面临一个不知道的事物的时候,竟然是用一种最残酷的方式去对待对方,这不就暴露出人性简直是很根本的野蛮?而孔子不断地提倡教化,不断地希望以仁义道德提升人性,可是最终却是这么无情地,在他寄托理想的麒麟身上,得到这么大的反讽所以人性无可救药。并且人性不只是残暴而已,既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却又还做这样的事情,又伤害牠、又遗弃牠,让牠受到这么多的痛苦和折磨这不是暴露出人在残暴之外更可怕的一个本质?那就是“无知”不要以为“无知”只是一个很泛泛的语词而已,不是的。德国的伟大思想家尼采有一句名言,他说: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的三件事,第一个就是“无知”,第二个就是“平庸”。而这些都是人性的内容,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尼采有一本书,书名就叫做《人性,太人性》。他就是感慨万千,为什么到处看到的都是这样一个庸俗、无知的人性?而那些人性,又让这些充满人性的人,不愿意去超越人性以致一直停留在这样一种无知跟残暴里面结果就是没有谁有故意的邪恶,没有谁要故意地残害可是就在无知之下,盲目地投入到那样一个凶恶的心境里,施展残暴的行为所以无知真的是最大的罪恶。很多很多可怕的残忍的行为,以及历史上非常悲惨的灾难,归根究柢都是来自于“无知”。所以必须说:“无知”,大概是人类要在“超越人性”,做这样的一个努力之前,最需要先意识到的。然后好好地面对它,好好地来超越无知。而“理性”就是最重要的力量。当然,要打破无知、追求理性,需要很大的努力而这又违背好逸恶劳的人性,以致于在获麟事件后这个世界看在孔子的眼中,他终于觉得:数十年的奋斗已经没有希望,没有任何转圜的可能,没有一丝一毫救赎的机会于是就在这个时刻,万念俱灰,放弃对这个世界的期待。《春秋》没有人看也没有人去做努力,所以再写又有什么意义呢?而这样一个以理想作为生命所有力量来源的人,当他一旦放弃理想的时候,也就等于放弃生命。当他的理想之光不再燃烧的时候,他的生命之火也就跟着熄灭,生命也就走到终点。所以从某一种隐喻来说,“绝笔于获麟”就是宣告:孔子不想要再继续活在这样一个乱世里,这个乱世不一定是战争的时代,而是人性颠倒、价值病变的混乱时代。这就使孔子感到真正的窒息,觉得没有必要再奋斗了。于是万念俱灰的孔子放弃他的志业,不再“述而不作”。他连“述”都不愿意再动笔了,那他的生命也就画下句点。可以说,对孔子这种人,放弃理想就是放弃生命。于是获麟事件后,孔子停笔,接着就逝世了,离开了人间这样的绝望,没有身历其境的人是不能体会的,而要身历其境的前提是你首先要先用百分之百的生命,以数十年的精力跟努力来从事的一种理想、追求。但在孔子这

样一个“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一颗巨石也会终于不敌,这样一个获麟事件所带给他的打击可想而知,孔子已经忍受太多,而获麟事件就成为压垮这只骆驼的一根稻草。那当然必须说,其实不只是稻草,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悲痛的沉重打击。当然我们前面说:万念俱灰的前提就是要有全力的奋斗,而且要是坚持很久甚至终其一生的奋斗。但是这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所以能够体会孔子绝笔心情的人,也应该寥寥无几,但是李白是了解的,所以他这里用“绝笔于获麟”来表达自己的意志。虽然在这里,李白是充满了盛唐的气势,以及跟他的个性可以共鸣的一种昂扬,跟孔子的那时候的绝望并不完全一样,而我们以急功近利的现代人的眼光,来重看获麟的典故,也许发人深省。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到了逼所有的麒麟、凤凰,包括所有的野生动物都快活不下去的状态,如果孔子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恐怕很早就绝笔了,不必等到七十几岁。就此而言,人类要做的是真的要有很多很多的努力,而这个努力的前提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该死的重要,好好地尊重每一个生命,了解他们,珍惜他们。说不定其中就有麒麟,因为被我们珍惜了,也被我们感动了,它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很好,于是把一个盛世带来给我们,这也说不定所以这其中,应该是有一些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好好省思。

回到李白的文学理想,他最后的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遇到像获麟一样的事件,我才会像孔子一样停下笔来。而反过来说,如果还没有到这么绝望的地步,我的笔是不停的。我要用这支笔不断地努力创作、去奋斗、去完成这个理想。所以你看,李白很认真,而且很刻苦、很谦虚。大灵魂不是因为他的灵魂本来就很大,而是他不断地让自己超越既有的视野。这就是人所最应该要做的事情。如果我们把陈子昂、李白这两个复古诗人前后统合来看的话,很清楚地就可以发现:唐代的复古,从陈子昂就已经开始,然后有李白这个直接继承人,然后在盛唐形成一股复古的盛大风潮,风靡一时。这么看起来,陈子昂和李白的复古主张,是鲜明又确切的了。而他们所复的古,是指延续了《诗经》正统命脉的“汉魏风骨”,以建安、正始为代表。但是我们必须郑重提醒,如果我们真的要了解一个人的话,不能只听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什么。看他做什么,这当然要费力得多,而且花时间。因为要很长久地阅读观察、仔细地揣摩思考,然后我们终于才可以明白:这个人到底是站在一个怎样的意图上面来说这些话?他是否言不由衷,甚至言行不一?而这对一般的人性来讲,是很难做到的。于是就很容易落入到表面的成见了。幸好学者们做了辛苦的研究,告诉我们另一个层次的真相。

其实陈子昂模拟了很多、运用了很多他所反对的“六朝”的资源。表面上他把建安之后的诗歌史一概抹杀,说它们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