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文档 下载本文

2、 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 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 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 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十一、多义词: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乃令张良留谢。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告别,辞别: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告诉: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讲究、计较:大礼不辞小让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将要:年且九十;若属皆且为所虏。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 胜 尽:刑人如恐不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杓

6.之 动词,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代词,A 指代人或事物:人非生而知之者;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 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统一关系,译为“这些,这类”: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

意;之朋制其兵;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助词,A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B 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珍宝尽有之;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填然鼓之。

D 宾前标志,无实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 定后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相去复几许;连峰去天不盈尺。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于臣;青于蓝。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俟我于城隅。 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9.因 乘,趁着,趁机:不如因善遇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寿毕,请以剑舞,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沿袭: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10.为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5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为仲卿母所遣。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写,创作: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筑,砌成: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庭院中开始筑篱笆,不久又砌成了墙)。 担任,做:使子婴为相。

11. 意 意图: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料想: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神情,神态:目似瞑,意暇甚。 十二、时间副词归类: 表过去的:

昔:昔齐人有欲金者(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 已: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初、始:初,君之始入京也(起初,谭君刚进京)。 尝:吾尝终日而思矣。 既:定国是之诏既下(今年四月,决定国家大计的诏书颁布后)。 向:刚才,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的烟霞美景都已消失)。 本:臣本布衣 素:素善留侯张良 表现在的:

今: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 方,正当,当: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正:今卿廓开(阐扬,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当:当是时 表将来的:

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行将:行将为人所并 且:年且九十 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寻,顷刻,不久: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表最后的:

终: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竟:有志者事竟成。

卒: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最终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用完备的礼仪送他回国了)。

表恰在其时的:

会:会其怒,不敢献 适:适大病,不能行 表急速的:

急:急击勿失 速: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 疾: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如果皇上在阅兵时急速跑入我的军营)。 卒,同“猝”,仓促,急速:五万兵难卒合 表时间长短或延续的:

顷之:顷之,持一象笏至。 须臾: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未几,没有多久,很快:未几他就去了美国。

俄,短暂的时间,一会儿:俄见小虫跃起。 既而:既而得某尸于井。 俄倾: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

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向,临,近)。

已而:突然雷电大作,已而大雨倾盆。 良久: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整体感知】

6

层次:宴前——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宴中——鸿门宴上的斗争;宴后——会后余事。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宴前】

第1段:①课文第1段记叙了哪两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无伤告密:故事开端;范增说羽:激化矛盾。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明确:项羽击败了秦军主力,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表现了他自矜功伐(居功自傲)的性格。

第2段:项伯夜访—形势转化; 第3、4段:张良献计—情节变化关键; 第5段:项伯说情—气氛缓和。

小结:课文1—5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最后气氛缓和。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宴中】

第6段:沛公谢罪—沛公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明确:并非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 第7段:范增举玦(紧张),项庄舞剑(严峻)。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明确: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第8、9段:樊哙闯帐。①“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描绘的这个形象? 明确: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土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毗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樊哙(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粗中有细、忠诚)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出场的,说明作者善于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形象。 ②樊哙在席上的讲话和刘邦有何相同与不同处?

明确:相同之处:说话的内容一致,对刘邦和项羽的关系的认识一致,吹捧项羽的态度一致。用假话骗人的做法一致。同心协力,上下齐心。

7

不同之处:一是为自己辩解,一是指责对方失信;一是在澄清“真相”,一是向对方提出要求;一是可怜低下,一是慷慨激昂。从措辞看,也有区别,一称“将军”,一称“大王”;一说“秋豪”,一说“豪毛”;一说“籍吏民,封府库”,一说“封闭宫室”。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则是“以攻为守”。二者有本质区别,体现了两个人不同的身份、个性和情势,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 小结:课文6—9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玦,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哙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宴后】

第10段:沛公出逃; 第11段:张良入谢; 第12段:沛公除奸。 宴后,刘邦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确: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人物形象】

(1)张良和范增

明确: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A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B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与刘邦,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骄横浮躁。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张良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洞察敏锐、老谋深算、骄横浮躁)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此其志不在小”“有天子气”,洞察敏锐。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另外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匆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并且擅自布置项庄舞剑。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2)项羽和刘邦 项羽:(自矜功伐,急不可耐,遇事浮躁,自负轻敌,朝令夕改,头脑简单,胸

8

无城府)他听了曹无伤告密,即刻大发雷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即是明天一大早。这说明项羽急不可耐,遇事浮躁。这与将帅每逢大事有静气的要求相去甚远。“击破”,说得轻松,表明项羽自负轻敌。当日深夜,项伯为刘邦说情,项羽竟然许诺。真可谓日令夜改,毫无主见。及至次日,刘邦前来谢罪,刚说到“今有小人之言┅┅”项羽随即接住话题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说。“之”,代词,指情报。项羽指名道姓公开点明情报是曹无伤说的。可见项羽头脑简单,胸无城府。以后,还有谁敢再送情报?后来,樊哙闯入帐内,项羽不但不恼,反而又赐酒又赐猪腿又赐座,又问“能复饮乎?”项羽的话说得太多了,竟让樊哙借题发挥,引来责问,讨个没趣(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刘邦(知人善用,能言善辩,狡诈伪饰,见机能断),他在二次危急关头,说了三次“奈何?”着实惊慌。可是,他处惊不乱,懂得向部属问计。见了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懂得抓住机遇,抓住关键人物。“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不自意:不曾料想到”能言善辩,狡诈伪饰。脱逃的机会终于来了,刘邦借口上厕所,逃离项营之前交代张良,强调二点:一是“公为我献之”;二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然后,刘邦等人急忙就近抄小路逃之夭夭,并且立诛曹无伤,当机立断。

(3)樊哙(见前)和项庄

项庄: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4)项伯和曹无伤

项伯(知恩必报、讲义气、重情谊但不讲原则、泄露军机):为救友不顾亲情,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 曹无伤(投机):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小结】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这最终导致了“项废东吴、刘兴西蜀”的结局。 【布置作业】:按照预习题预习《郑伯克段于鄢》。 【板书设计】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