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教学大纲 下载本文

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

⑷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4.文意理解

⑴“尽去而旧学,非是也”的意思是什么?罗知悌为什么对朱震亨提出这个要求? ⑵“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这段话反映朱震亨对局方之学持何态度?

⑶“浦江郑义士病滞下”一段所述证候、病因、病机分别是什么?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习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尤其注意较多的成语典故(其出处、意义以及在课文中的作用)。

2.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现象。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朱丹溪的学医经历,他在临床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被称作“直谅多闻之益友”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第五篇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一、教学内容 1.词语

1(仲尼)没 2从衡 3燔(灭) 4(之)败 5书(缺) 6闵(焉) 7建(藏书之策) 8诏(光禄大夫) 9数术 10条(其篇目) 11指意 12删(其要) 13原(人血脉) 14起(百病) 15度(箴石) 16 (假药味之)滋 17因(气感) 18辩(五苦) 19水火 20(于)平 21及(失)22中医 23 (之)际 24节文 25寿考 26怵惕 27(有) 述 28 (一)守 29 原(诊) 30晻昧 31序(方技)

2.句子

⑴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⑵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⑶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⑷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

3.文意理解

⑴“诏”作为共同述语,其意不局限于“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句内,而通贯至哪几个句子中?

⑵为什么说课文中的“中医”是中等水平医生的意思? ⑶《汉书·艺文志》是在什么基础上形成的?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方技略》的大致内容。 2.了解秦汉以来图书典籍的播迁经历。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三、重点、难点: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第六篇 《伤寒论》序 一、教学内容

1.词语

1(才)秀 2企踵 3孜孜汲汲 4卒然 5赍(百年) 6进(不能) 7退(不能) 8游魂 9徇(物)10冰谷 11向(余) 12(十)稔 13横夭 14撰(用) 15平(脉) 16寻(余) 17思过半 18自非 19(理)致 20演(其) 21口给 22相(对) 23窥管 24视(死) 25(博)识 26知(之)

2.语序

⑴惟名利是务 ⑵安附

⑶何荣势之云 ⑷未之闻 3.句子

⑴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⑵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⑶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4.文意理解

⑴《伤寒杂病论》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⑵作者的治学方法有哪些? ⑶作者对为医者提出哪些要求?

⑷文中引用孔子之语寓意何在?作者希望自已成为哪种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的时代背景、原因、经过和愿望。 2.学习文中所表达的要求医生重视医德修养,技术应精益求精的思想。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宾语前置”现象。 三、重点、难点: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第七篇 《外台秘要》序 一、教学内容 1.词语

1(变)沴 2昬札 3土宇 4洎(周) 5(之)王 6格(于) 7率由 8动(取) 9加(于) 10(不)受 11载祀 12亏替 13笔削 14尸(之) 15(遂)蹑 16亨衢 17便繁 18(久)知 19繇(是) 20覩奥升堂 21徂(北) 22契阔 23仅(得) 24一隅 25向(数千) 26商较 27味(精英) 28钤(其) 29捐(众贤) 30砂砾 31掇(群才) 32伏念 33倍(情) 34(吾)常 35刑(国) 36则(圣人) 37(不)合 38条(玉版) 39(斯言之)玷 40唯唯 41适(足) 42请益 43啬神 44若乃 45(不)诬 46哉(生明)

2.语序 ⑴曷为 ⑵宜其用心 3.句子

⑴洎周之王,亦有冢卿,格于医道,掌其政令,聚毒药以供其事焉,岁终稽考而制其食,十全为上,失四下之。

⑵然而载祀绵远,简编亏替,所详者虽广,所略者或深。讨简则功倍力烦,取捨则论甘忌苦。永言笔削,未暇尸之。

⑶各擅风流,递相矛盾。或篇目重杂,或商较繁芜。今并味精英,钤其要玅,俾夜作昼,经之营之。

4.文意理解

⑴作者认为编辑医方书的方法是什么?

⑵文中“余”与“客”的对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⑶“则圣人不合启金縢,贤者曷为条玉版”比喻什么?

⑷“若乃分天地至数,别阴阳至候,气有余则和其经渠以安之,志不足则补其复溜以养之,溶溶液液,调上调下,吾闻其语矣,未遇其人也。”其中“吾闻其语矣,未遇其人也”反映了什么意思?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作者编撰《外台秘要》的原因和经过。

2.领会“精究病源,深探方论”的作用,以及作者编写本书的取舍原则和目的。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及有关文意理解。

三、重点、难点: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第八篇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一、教学内容 1.词语

1黎元 2仁寿 3羸劣 4序(尚书) 5三坟 6趣(深) 7候(列) 8(斯)契 9(不)忒 10天机 11蒇(谋) 12标格 13目牛无全 14(幽)赞 15命世 16新(其用) 17蒸人 18华(叶) 19(天之)假 20弱龄 21式(为) 22龟镜 23纰缪 24披(会) 25(既)淹 26(莫)适 27得失 28童蒙 29错简 30碎文 31(列)宿 32夷夏 33惟(明) 34徽音 35(累)属 36(岁)次

2.句子

⑴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⑵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⑶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⑷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

3.文意理解

⑴怎样理解“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⑵“且将升岱嶽,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强调什么? ⑶王冰整理《内经》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素问》世本传抄致误的各种情况,领会王冰<整理素问》的缘由,认识训诂的重要性。

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注意同义复用词语及古今同形异义词语。 3.准确理解文意。

三、重点、难点: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第九篇 《本草纲目》原序 一、教学内容 1.词语 1纪(称)2觇(宝气) 3晨星 4睟然 5癯然 6津津然7长物 8钝椎 9渔猎 10僭(纂

述) 11(细)玩 12种色 13冰壶 14玉鉴 15渊海 16(医书)觏 17(秘)箓 18用心 19朱紫相倾 20博(织机) 21恚(博古)22盍(锲) 23锲(之) 24共(天下) 25味(太玄)26上元日

2.语序

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 3.句子

⑴予窥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 ⑵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

⑶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4文意理解

⑴“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耳。”作者用这几个典故想说明什么?

⑵“金谷之园”、“龙君之宫”、“冰壶玉鉴”分别赞美《本草纲目》什么? ⑶本文哪些地方记述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艰辛? ⑷《本草纲目》的编排体例是什么?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缘由及该书的体例。 2.掌握文章中的成语典故和重要词语。

三、重点、难点: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第十篇 《类经》序 一、教学内容 1.词语

1肇端 2曲折 3胪列 4规规 5辟(之) 6弁髦 7(岂)杀 8赤子9涂地 10(奥)衍 11绎(之) 12由堂入室 13粤(稽) 14(醒)瞆 15指迷 16更(秋)17稍(得) 18葆(其真) 19两仪 20三才 21五内 22三垣 23治(内) 24四大 25五宫 26驹隙百年 27二竖 28苞(无穷)29(不能)该 30(不)翼 31歧贰 32效矉 33蚊负 34(犹)虞 35载(思) 36阚(余谬) 3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8鉴(形) 39壁影 40萤光 41操觚 42毫(端) 43(共)掖 44锡(之) 45斤正 46相(成)

2.语序

⑴何裨之与有 ⑵讹以 3.句子

⑴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

⑵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咸臻至善。 ⑶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

⑷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4.文意理解

⑴作者在文中使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壁影萤光”、“竹头木屑”、“河海一流,泰山一壤”等成语用意何在?

⑵怎样理解“类经”之“类“?作者为何用此方法整理《内经》? ⑶作者是怎样评价《类经》的? 二、教学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