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考试通识部分《新课程标准》复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教师专业考试通识部分--《新课程标准》复习资料(一)(答案只供参考)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B)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B)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D)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C) A、健康权B、名誉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

10、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D)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1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

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1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D.赫尔巴特

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

1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第1页共1页

A.讲解——接受式B.示范——模仿式C.探究发现式D.情境——陶冶式 1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 1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2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

2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

2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 2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B.教材C.教师D.校长

2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

26、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C)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B、语文能力C、语文素养 27、(A)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B、教师C、学生和教师

28、阅读是学生的(A)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A、个性化B、整体化C、综合化

29、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B)、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A、学习态度B、学习方式C、学习目的

30、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①) (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31、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①)

(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2、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1)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33、(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4、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2)

(1)建构主义理论;(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3)多元智能理论; 35、所谓“自我反思”是指(③)

(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第2页共2页

(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3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

(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2)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3)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

(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 (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38、(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9、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

(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A)

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

(二)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A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B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C倡导建构的学习;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做到(A)。

A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B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充分地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3、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实行(C)。 A国家统一管理制度;B国家和地方二级管理制度;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D学校校本管理制度。

4、“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C)。 A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 4、新课程改革倡导(D)的课程评价。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二、判断并改错(每小题2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并将错误的改正) 1、开发校本课程就意味着要编写教材。(×) 改为:开发校本课程意味着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

2、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改为:

3、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教师。(×)改为: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审定制”改为“国定制”。(×)改为: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5、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研究的结果和学生的收获。(×)

第3页共3页

改为: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研究过程和学生的体验。 (三)一、单项选择题

1、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是(校内为主、校外为辅) 2、被实施者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以外的课程是(空无课程)

3、“理解”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懂)“模拟应用”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会),“巩固转化”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懂) 4、“自我评价”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会学)

5、价值的性格化属于领悟品格的(最高层次)价值的概念化属于领悟品格的(第一层次) 6、知识与技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

7、将体验转化为理性概括,将理性认识转化为个性品格是(领悟品格)的教学目标。 8、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是:内省性

9、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国家课程) 10、(闭卷百分制测验)不属于定性评价方法。 11、参与多元互动的相关要素能够根据各自需求和预期目标体验各自状态,并对自身的行为能够反思,体验、调控,这反映了多元互动主体的:自主性 12、多元互动的特征是(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 13、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异类异质互动)

14、将散乱无序的信息联结成一个小故事加以记忆,这种信息储存的结构形式是(信息包) 15信息提取中最佳的技术与方法是(直取法)、

课题实验研究、专题研究所进行的教学研究评价属于(突破性评价) 16、教育研究中使用最早的、最为广泛的方法是(观察法) 17、以课改为核心内容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18、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必备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

19、除自变量之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是(无关变量) 20、平实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是属于(互补性评价) 21、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灵魂时(创新性原则)

22、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师生互动)

23、新课程在注重多种评价结合的基础上突出(形成性评价) 24、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 25、地方课程的研发主体是(本地课程专家)(

26、把过程和结果作为一个维度目标提出来体现出本次课改的(创新性) 28、以制度化实现了的在学校中实施的课程属于(实际课程)( 29、实施课改后,基础教育的课程主体部分(综合课程)( 30、“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

32、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是(体验性)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47、内省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 33、新课程强调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

34、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指出其进步趋势或问题,使其反思、校正、完善,这属于(形成性评价)( 35、在多元互动教学中,平等地双方都有作用与反作用,这反映了多元互动教学的(交互性) 36、顺化互动的特点有整体建构性和(主动适应性) 37、师生互动的特点有启迪互动和(反差互动)

38、信息编码的本质意义是通过编码掌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