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下载本文

送等,从而提高员工有效工作时间,达到提高设备生产效率的目的。

(2)员工的技术水平。员工的技术水平是员工内在素质的表现,技术水平高的员工,对生产设备的操作能力强,人机连续配的时间长,对新工序及新品种的适应能力强,生产速度快,生产质量高。此外,员工技术水平的发挥,也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3)员工的熟练程度。员工的熟练程度是指员工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在加工新品种或新工序时所能达到的生产能力与正常生产能力的差异程度。通常一定技术水平的员工,在加工新品种或新工序时,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在此期间,随着对生产工艺的熟练程度提高,其生产速度与生产质量也会不断提高并趋于稳定,这一稳定的生产速度便是该员工的正常生产能力。通常技术水平高的员工,适应期较短。当适应期较长时,将会对服装生产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对服装生产能力进行精确的理论计算时,往往会考虑熟练程度这一因素。在服装生产管理实际中,生产管理人员只能在充分了解员工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对员工的正常生产能力进行大致的估算,这是服装生产线安排难以达到完全均衡的原因之一。

6、管理水平

由于服装生产工序划分较细,这就增加了服装生产工序之间生产能力平衡与协调的难度,也增加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难度。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服装生产过程的均衡程度,从而影响服装生产效率和服装生产能力。

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服装生产能力的前三个因素通常是确定的,因此由前三个因素可以计算出服装生产生产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服装生产能力=设备数量*设备有效工作时间*设备的生产效率或 服装生产能力=员工数量*员工有效工作时间*员工的生产效率

由于服装生产设备的生产能力会受到后三个因素的影响,而这三个因素往往是难以精确估计的,因此在计算服装生产能力时,要充分考虑服装生产品种、生产批量、员工工作表现及管理水平对服装生产能力的影响,进行弹性估算,确保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的平衡,生产期限与交货期的平衡。

三、服装生产能力弹性估算的依据及方法 1、生产能力的表达方式

服装生产能力有以下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

(1)产量生产能力,用单位时间出产的服装产量表示,这种表达方式直观,容易理解。但是,由于服装企业生产的品种多,通常需要用一种有代表性的服装品种作为标准产品,将各个服装品种的产量以其工时定额为标准折算为标准产量。计算公式如下:

产量生产能力=各个计划生产品种标准产量之和 某种产品的标准产量=该产品的实际产量*折算系数 折算系数=某产品的工时定额标准产品的工时定额

(2)工时生产能力,用服装生产车间可以提供的有效生产时间表示,这种表达方式可以直接反映各个生产车间实际可利用的生产能力,从而指导生产排单。由于服装品种及批量的不同,其所需用的工时数也不相同,因此工时数并不能代表服装的生产量,而只能反映各个生产车间实际可利用的员工及设备的负荷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设备台时数=设备数量*设备有效工作时间*设备的生产效率*设备开工率。或

员工工时数=员工数量*员工有效工作时间*员工的生产效率*出勤率。 在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中,人们常常同时使用两种表达方式来计算或分析服装生产能力。

2、生产能力的弹性估算

服装生产能力的弹性估算是指服装企业根据服装生产的品种、批量大小、交货期、生产任务的集中程度与繁重程度,确定在弹性作业时间下的服装生产能力以及针对不同生产品种、不同生产批量的服装生产能力,并适当利用存货水平及协作单位的服装加工能力,调节服装生产任务高峰期的生产能力水平。服装生产能力的弹性估算有利于服装生产能力与服装生产任务之间的平衡、服装生产期限与交货期的平衡,也有利于指导服装生产任务的安排与服装生产进度

的控制,从而确保生产的均衡性,提高服装生产的效率。

计算生产能力有一些比较精确的理论计算方法,但对服装企业,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来计算或确定服装生产能力,都不可能十分准确,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服装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简单地用生产设备的设计能力来估算,还必须考虑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及熟练程度,而这一因素又会受到员工的流动、品种的变化、批量的大小的影响,因此服装企业的生产能力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2)由于生产计划是在生产开始之前制定的,因此对各个计划生产品种工时定额不可能在生产开始之后,等生产能力趋于稳定时来测定,工时定额的测定通常是在工程技术部门制作生产板时进行的,但这一时间只能反映单件服装生产工时,不能代表流水线生产工时,因为服装企业的生产组织通常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流水线生产组织,其生产效率要比单件生产效率高得多。因此在运用工时定额确定各个服装生产车间的实际负荷时,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加以修正。

(3)服装企业的生产订单往往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很难保证各个时期服装生产任务的均衡,而运用调节库存水平高低的方法来调配高峰时期生产任务的能力是有限的,为了弥补生产淡季生产能力的损失,在生产订单的高峰期必须通过适当的加班或协作单位来提高生产能力,而这一因素并不是十分确定的。

综上所述,服装企业的生产能力在编制生产计划时,不可能精确计算确定,应用弹性估算的方法比较切合实际。

3、服装生产能力弹性估算的方法

服装生产能力弹性估算的步骤如下:

(1)收集整理有关服装生产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各个时期服装生产的品种、批量、单件生产工时、实际产量生产能力(件天或件小时)及实际耗用总工时等。实际生产能力及实际耗用总工时的计算方法如下:

实际产量生产能力=实际生产批量(件)实际生产周期(天) 实际耗用总工时数=生产工人数*每天作业时间*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是指某产品从开始生产时间到生产结束时间所经历的时间间隔。 (2)根据计划产品及批量,选择参考产品,这是生产能力弹性估算是否准确的关键。选择参考产品的依据有四条:一是参考产品的生产组织过程及生产秩序是正常的,二是款式及工艺相近,三是批量相近,四是单件生产工时相近,差异程度可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品种情况而定。满足这四个条件可以确保计划产品与参考产品的工序难度相近,操作工人的熟练适应期相近。此外还假定专业化流水线作业对计划产品、参考产品及各个工序生产效率以大致相同的比例提高。以上四个条件和一个假设是生产能力弹性估算的基本前提。

(3)对计划产品单件生产工时进行测定。通常是由工程技术部门在制作生产样板时进行工时测定,显然,单件生产工时反映的是缝制生产过程的生产工时。

(4)计算计划产品单件生产工时折算系数、生产批量折算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工时折算系数=计划产品单件生产工时参考产品单件生产工时 批量折算系数=计划产品生产批量参考产品生产批量

工时折算系数反映了计划产品相对参考产品生产工艺难度,因此它可以作为各个生产车间生产能力的折算系数。

批量折算系数反映了计划产品生产批量相对参考产品生产批量利用工时生产能力的程度,因此它可以作为计划产品利用各个生产车间工时生产能力的折算系数。

(5)计算计划产品每天生产能力及计划产品耗用总工时,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产品每天生产能力=参考产品实际每天生产量工时折算系数

计划产品耗用总工时=参考产品实际耗用总工时*工时折算系数*批量折算系数

这里假定计划期每天作业时间与参考产品每天作业时间是相同的,实际上计划期的作业时间具有一定的弹性,如果每天工作时间不等时,在计算计划产品产量生产能力时,往往要将参考产品实际每天生产量调整为每小时产量,计算计划产品的每小时生产能力,因此计划产品每天生产能力会因计划期实际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