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现代文阅读 阅读技巧七 辨析修辞,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附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阅读技巧七 辨析修辞,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为了增加文学色彩,文章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阅读记叙文,要学会辨析这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初中阶段,要掌握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比喻: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生动形象地表现某一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赋予物以人的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事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感情。 4.夸张: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 作用:突出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强调某一特点,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自问自答,使人注意,引人深思。

8.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名题引航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

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想望。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想起金克木《生命》一诗中有一句“生命是伴着芦苇的啜泣与哈欠”,暗自笑了。这不知写于何时何背景的诗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这时倒是想改一句:“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

(2011年第3期《散文选刊》)

1.本文主题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第④段中“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加点的“荡漾”好在哪里?

★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范题点拨

第3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画线句子,把芦苇比喻成“初生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来说明

芦苇的稀疏;“扬着头”又用了拟人手法来表现芦苇顽强生长的特点。

参考答案

1.突出“苇”生长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做铺垫.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在风中悠悠起舞的情状。

3.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初生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稀疏,不成气势,但仍顽强生长的特点。

4.托物言志或象征。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力的人)

阅读训练

兔王的耳朵 郑渊洁

兔王总觉得自己这个大王当得没人家的大王神气。瞧人家虎王、狮王和狼王,威风凛凛,或率领部下出击,或接受臣民仰拜。而自己呢,只会带着部下逃避灾难,天天生活在惊恐之中。兔王决定改变形象,当个名副其实的大王。

兔王把几位善谋的大臣召来,给自己出主意。是不是生理上的关系?我建议大王找位医生看看。一位大臣说道。

兔王认为有道理,自己从小就胆小,大概和身体上的什么毛病有关。于是,他决定去找医生。兔王的山寨离医院很近,可他足足走了两个月。因为兔王的耳朵长,能听到几十里以外的声音,他一听到风吹草动就心惊胆战地判断着身边有无危机。

看什么科?挂号窗口里问话。看兔王也不知道应该看哪个科。什么病?窗口里又问。胆小没有王气兔王面红耳赤。看心理科。

心理科的医生是个小伙子,他笑容满面地接待了兔王。当他得知面前的这只兔子是全世界兔子的大王时,惊讶极了。医生全面询问了兔王的症状,还给他做了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