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学森的中医观 - 钱老关于中医部分论述之刍议》(巩献田 2008年) 下载本文

系到世界命运的大事,它的意义是很深远的。[1](p.152)

钱老讲,与中药密切相关的是祖国传统医疗卫生的又一珍宝——气功。气功对保护人民健康和治疗疾病有公认的效果。但气功本身又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正如吕炳奎同志所指出的,气功与中医理论相通。练气功的人对气血、经络、脏腑等中医学说通过运气练功的实践,得到感受而容易理解,因此气功又是研究中医理论的钥匙。有的同志认为:中国古代的医药名家,很可能就是有成就的气功师;这些同志并认为气功是中医中药理论的泉源。我们要研究中医理论,实现中医现代化,就必须同时科学地研究气功。”[2](p.138)

钱老认为,气功所涉及的问题完全是一个新的领域,“气功的研究会是使我们找到一把打开人体科学大门的钥匙。”我们要把人和生物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于是在外界给它一个信号,它就可以去完成一套行为。把这个信号叫做信息或密码都行。它们的能量可以很小很小。关于生命信息,今天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是有条件了;因为有了气功和中医研究的发展。我们不能怪西方医学,因为它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我们的中医没有西医许多规律、原则的束缚,所以有许多问题倒猜对了。但是,对中医也不能句句都信。因为中医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系统辨识结果,而我么今天必须前进。我们要把人看成一个巨系统,用系统辨识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1](p.147)

通过仔细阅读钱老发表在1981年《自然杂志》第4卷第7期题为《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一文,我们可以了解到钱老关于气功的一些重要观点。

在这篇文章里,钱老写道,一方面,1979年出现的青少年的人体特异功能;另一方面,从气功师的实践和中医文献的记载又说明中医理论和气功的渊源,我国古代的名医很可能自己就是高级气功师。这样中医、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就连成一个体系了,而气功是其核心,是理解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的钥匙。这又使我们的研究有了长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但是气功师的活动在我国两千年的历史中,从来披着神秘的色彩,常常被斥为歪门邪道而受到政治上的压制,因而人们印象上总以为气功是不那么科学的,不正规,不能登现代科学技术大雅之堂。真是如此吗?钱老说:我不同意这种意见。但这是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我们要讲道理。

他说,我就在这篇文章里讲讲我现在的认识:气功、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孕育着人体科学最根本的道理,不是神秘的,而是同现代科学技术最前沿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而它们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

17

他写道:人体到底有没有经络这个实体?我们问:人体的经络是什么?从人体的解剖是找不到经络的,没有联结经络上穴位的特殊生理组织。但人又的确有循经的感受,不但有感受,而且可以有各种科学仪器的测量为据,也可以测出循经的声发射。你说没有?又有。我想其中奥妙在于人的神经系统,在神经系统的大脑。可能是脑接受循经各穴位信号,然后脑中相应的下一个穴位的神经单元受激发,这样循序作用于经络的各穴位。这就又如同针刺镇痛那样,是迂回的路径;从一个穴位到大脑,再从大脑的一个单元到另一个单元,然后作用于下一个穴位。联结经络的是大脑,不是所谓经络附近的组织;是整体的效果,不是局部的效果。所以要研究经络,不能靠解剖人体(尸体),而要靠观察活人的大脑活动,人的意识活动,人体巨系统的整体活动。

他说:这种人的意识活动,照王伽林教授的说法,就是气功内作用,循经感受,也就是“气”了。因此气功中的气在人体中的运行,不能理解为有一股物质循经走动,是在意识的控制下,整个人体对复杂功能所表现出来的感受。感受是大大简化了的,是神经系统接受人体复杂功能活动中的信息,在大脑加工处理的结果,而这种加工处理又与人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如练气功的人说运气到某个部位,有暖流感,这是与生活中真实地接受外界刺激的感受相类似而来的,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所以体内运行的气,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直接是物质。但整个人体在气功中的生理、心理活动又当然是物质运动,因而“气”又是物质运动的结果。只有这样去看气功师在体内运气的现象,才能摆脱那种玄妙神奇的气氛,把“气”放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中。在科学史中,从人的感受所形成的“理解”,到科学,类似的例子很多;对日月星辰的运行就从天神主宰到地心说,再从地心说到日心说,都有一个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越深入到本质,就越能和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统一起来,也就做到现代化。

当谈到功能态的问题时,他分析说:气功师通过练功,是人体调节到一种远离人日常生活的状态,达到“意守”和“入静”。人有六种功能态:醒觉功能态、睡眠功能态、危机功能态、警觉功能态、催眠功能态和气功功能态。当然,目前研究人体功能态的工作还是初步的。人体功能态的划分也不见得一定恰当,将来在深入研究后,可能有另外的划分,但人体有不同生理、心理功能的功能态是肯定的。

他说,提出功能态的问题也是为了明确气功的概念,并把气功的进一步研究和现代科学技术挂上钩。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机体,或说是高度复杂的巨系统,而近几年巨系统

18

的理论,即系统学的研究,已经历了一般系统论阶段和远离热力学平衡的耗散结构热力学理论阶段,进入了统计理论,如协合学的阶段,这些工作证实了复杂巨系统可以有多少个相对稳定的功能状态。巨系统每一个自由度在系统的相空间占有一个坐标,在这个亿亿万万个自由度的多元相空间中,系统有相对稳定的点或环,系统可以“停留”在点或环的附近,形成一种功能态。复杂的巨系统有不只一个点或环,可以通过外界的作用从这一个点或环,即这一种功能态,进入另一个点或环,即另一种功能态。如人在睡眠功能态可以通过外界的强声、摇动等转入醒觉功能态;人在醒觉功能态可以通过催眠家的作用转入催眠功能态。[1](pp.27~29)

他说:“最困难的就是什么叫信息还没有解决。”“困难就在于什么是信息还不好说。”“物质与精神在一起,这是不好办的事,只处理物质,像物理、机械,都比较好办,放卫星、原子弹,那还是比较好办的。但是,要加上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作用,这就复杂了,可以说,我们从前学的东西都有点不够了。”[1](p.82)

钱老还指出:信息、信息传递这种概念,实质上是人为的。就是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某一种现象加以提炼、概括,把这种东西叫做信息,信息传递。真正的在客观世界上的运动,真正的变化,还是物质的运动。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看信息的概念,信息还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人加以提炼,我们认识这种运动,从某一角度去认识它,我们把它起个名字,叫信息。所谓动量、能量,完全是人从认识这个现象提炼出来的概念。[1](p.148)

他指出:对于气功的外气问题,电磁场对于大分子的作用要研究。电磁波是很复杂的,有各种各样的频率,而且还是调制的,不是单调的。他提出,电磁波可能跟微循环有关系,人的功能恐怕跟微循环有密切的关系。神经系统对微循环有调节作用,人的脑子即中枢神经系统对于整个身体的功能是有调节作用的。他指出,微循环,大脑跟它有关系。

他说:“我想练气功大概就是这回事,什么气啊,气功气功,是冒气那个气,根本就不是那回事,恐怕是人神经系统跟微循环的相互作用。当然这是猜测,尚待研究、证实。”[1](p.160)

钱老指出: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当然是人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巨系统的各种功能状态的研究,要阐明其机理。所谓各种功能状态就是人体所有可能出现的功能态。据前面讲的,现在看,功能态包括前述的六种功能态。气功功能态也许还不止一种,有内功的气功功能

19

态,有发“外气”的气功功能态。从系统的观点来看,这些人体功能态都是人体巨系统中相对稳定的状态。一种功能态到另一种功能态有过渡过程,那是相对不稳定的。从现在知道的经验,也不是所有一切功能态都能相互转变,如气功功能态就只能与醒觉功能态转换。我们的研究是要研究功能态本身、研究转换过程,并对不同功能态进行比铰,最后全面理解人体系统的生理、心理。

他说,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方面,即人体不正常或病态人体系统的研究。这当然与医疗有关,但我们在这里是说利用人体的又一种生理、心理状况,又一种不同于健康正常的状况,来研究人体,从与正常状况的情况作比较,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人体系统的功能。这种研究一定要配合临床医务工作,很重要,但自然也有其局限性:人有病,总不能无限度地作实验。

他接着说,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考虑一个人随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也有变化,人体系统也不同。要不然,怎么会自发的人体特异功能大都出现在十岁左右的孩子呢?因此我们的研究还要注意到各种不同年龄的人,比较人体系统随年龄的变化。再有一个因素可能是性别。所以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全面了解人体巨系统,从六或七个人体功能态及功能态的过渡过程入手研究,又考虑到健康与各种疾病状况,年龄和性别这三个因素。

用什么研究方法呢?他说,第一是要知道人体的实际情况,即几千年人所积累的对于人体组织的知识,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以及更专门的如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组织学的研究。这一方面的工作现在国内外都在进行,不断有新的发现。第二个研究方法是基于我们是在以人研究人,作为研究者的人是主体,但他在研究的又是他自己这个客体,我们要用自省或内省的方法。这在人体科学特别重要,因为我们要研究的人体功能态只能存在于活人。必须以活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在运用这一研究方法时,如何体会人的意识、意识对人体系统的影响,以及产生这种影响的过程尤为重要。这恰恰是气功内作用和由之产生的气功功能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气功是中医理论、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这三者的核心,而中医理论、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又是开展人体科学研究的钥匙。”中国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是人体特异功能的青少年打开了人体科学的大门。因此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必须有气功师参加,有人体特异功能的青少年参加。而且所有研究工作者都应该自己学气功、练气功,不然没有感性认识,又怎么能把研究推向理论的高度呢?甚至连观察测试结果都可能分析错了。[7](pp.28~2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