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下载本文

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学习应分为获得、转化、评价三个阶段。

3、 巴班斯的教学过程理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运用辨证系统的方法,把教学过程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研究对象,以期达到最优的处理教学过程问题,即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经理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评价:较全面、具体阐述了教学实际过程。这有助于教师最优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但其理论过于烦琐,不易推广。

三、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认识教学过程的关键在于:弄清教学过程的性质,弄清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 。

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但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他是学生个

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者特点: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2、 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与发展的关系P196)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6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

1、 引起求知欲:教学应该从诱发和激起学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

作好准备,包括物质的、心理的、组织的和方法的准备,其中主要是心理准备,即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明确学习的课题、任务和要求。 引起求知欲是为了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这个阶段不宜费时过多。

2、 感知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这其中要注意:(1)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观察

(2)观察时,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背景既区别开又联系起来,先要有

整体认识,然后再观察它的各个部分及其联系,以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表象 (3)指导学生将对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分开,以便形成概念 3、 理解教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和推理形

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由个别发展到认识一般,由一般发展到认识个别。把归纳和演义结合起来 3.形成概念

4、 巩固知识(先巩固后运用):要从各方面来巩固知识,需要一些专门的巩固工作,

即进行各种形式的复习;在巩固知识问题上,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发展他们的记忆力。

5、 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大多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任务 :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改进和创新,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③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6、 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任务: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能力发展情况、优点与缺点,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要注意: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②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③每个阶段的过程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五种)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是他人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以及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象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基主要特点: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洁净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课程,编成课本,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

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即传统教育观影响下的偏向和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的两种倾向:

A.传统教育搞书本至上,重视书本知识传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而不重视给学生感性认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的结合起来;导致注入式教学,造成学生掌握知识上的一知半解、形式主义。

B.实用主义教育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经验的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的系统传授。结果使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C.这两者都违反科学的规律性,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在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对立,见前)问题: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⑴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⑵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要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⑶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⑴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更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

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⑶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另一种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一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⑴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①智力活动主要是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在学生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两种活动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②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又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⑵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有两种情况:①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一致,教学的知识与过程丰富、多彩、 生动,引发了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活动;这引些活动反过来推动 他们去认知、学习,这样教学卓有成效。②另一类情况下,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 活动不一致,教学的知识与过程贫乏、单调、死板,引发不了学生的需要、兴趣、情 感、意志,使学生产生厌恶,注意力转移,干扰了他们去认知、学习。 在教学中,按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活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①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 本身,使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适合学生年龄

特征,具有吸引力②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 兴趣、毅力、信心、抱负,使他们能自觉地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及活动, 积极进行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论述):

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而言的,而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A.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内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B.教师的外因作用固然重要(外因),但是外因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培养,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品德。

C.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以教育为前提的,是对教师的教的积极配合,是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专心、刻苦学习所独立完成作业,背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会具有盲目性。同时对于不同年龄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要求也应该不同。 ⑶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第四次对立): A.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

授知识,进行教育主要依靠教师,认为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是有害的东西,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 B.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围绕着学生,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实地探索,无法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C. 共同点: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

导致削弱或破坏师生双方积极合作才能具有的整体功能,影响教育质量。

第八章 教学(中)

第四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八大原则)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其基本要求如下: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请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其基本要求如下: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三、直观性原则(简述为什么教学要遵循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P228)

依据:直观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应加以说明):1.它给学生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 2.可以展示事物扫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更好地深化认识和运用知识。 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四、启发性原则(多次考,论述结合实践分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毕竟是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包办轻则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

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这是启发的关键)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五、循序渐进原则(也叫系统性原则、多次考):

“序”——1、学科的逻辑结构;2、学生认识的规律

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依据:①由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学科的逻辑系统)

②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六、巩固性原则

定义: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依据:1.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

2.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

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七、可接受性原则

定义: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依据:最近发展区(应以最近发展区为原则P238)

基本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标准:教学应当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是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