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熊掌如何兼得(人民日报修改稿) 下载本文

时,枣庄市重点开发微山湖湿地公园,布局山亭区山水生态游、峄城冠世榴园生态游、薛城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红色游、滕州盈泰温泉休闲游等旅游产品,逐渐实现由“卖资源”向“卖文化”的转变。

2009年,枣庄市在全国选择了66个城市,配套出台旅游专列、旅游包机、旅游大巴车队、旅游自驾车队奖励等优惠政策,积极推介“枣庄二日游”。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有600多家组团社开展“枣庄二日游”活动,定期向枣庄输入客源的旅行社达220家。北京、上海、杭州等5个地市开通至枣庄的旅游专列,连云港、临沂、青岛等30个地市开设“枣庄二日游”直通车。

“过去枣庄没有一辆旅游大巴、没有一名地接导游。现在有105辆旅游大巴、400名地接导游;过去枣庄的宾馆只有4700张床位,入住率不到四成,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这3年全市新增宾馆78家、床位1.4万张,已建、在建五星级酒店10家,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住宿需求。”枣庄市旅游与服务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中波介绍说。

2011年,枣庄市旅游综合收入是2006年的3.8倍。四大特色服务业繁荣发展,累计引进餐饮名店、星级酒店、商业名店、专业市场126家;服务业新增就业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80%,提供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提高到44.4%。

凝聚分散资源,集中发展优势

旧城改造“脱胎换骨” 组团城区一体发展

在枣庄市市中区城区东北,有一个名叫大庙的棚户区。64岁的任泽英和大儿子一家3口就住在这里,房屋面积仅有49.12平方米,里面拥挤不堪。由于儿子、儿媳双双下岗,买房一度成为这个家庭最奢侈的梦想。

2011年,枣庄市启动大庙棚户区的改造工程,让包括任泽英在内的320户群众看到了希望。“1985年住上的这房子,建材厂破产后,水、电都没有了,我们到处带水喝,电从很远的地方架来,每度电要三块五毛钱。现在赶上这么好的房改政策,以后再也不用发愁了。”

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棚户区改造是普遍存在的难题。枣庄市有棚户区140个,涉及7.5万户、25万居民,总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占到山东省的42.9%。从2010年初开始,枣庄市把棚户区改造与旧城改造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实施,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棚改任务。

截至目前,枣庄市已启动11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及旧城改造,拆迁面积是建市以来的总和,25万市民将搬入新居。过去的5年间,枣庄新城完成投资95.9亿元,是上个5年的3.8倍,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15.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0.1%。

”。

“棚户区改造不仅是将‘旧房’变‘新房’,还要脱胎换骨,彻底改变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把‘旧区’变‘新区’;不仅要注

重‘造城’,更要注重‘造市’,在棚改注入楼宇经济、专业市场群、特色商业街区、各类产业园、邻里中心等要素,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陈伟表示。

改造后的“新城”,城市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在市中区,商业网点、文化设施面积增加一倍;人均增加 2.5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新建成的占地1600亩的二手车交易中心,可实现年交易机动车10万辆、成交额20多亿元。周边形成了车辆供应、修理、回收利用等完整的产业链,从事汽车修理、美容的业户达1000多家,直接带动就业2万余人。

为改变城区小而散、紧凑度低的面貌,枣庄市启动BRT(快速公交)建设,覆盖薛城区、市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和高新区,与高铁实现“零换乘”。组团型城市的同城化程度明显提高,从市中区到薛城区原来乘车须50多分钟,现在只需27分钟,往返价格也从8元降至4元。

如今的枣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拥有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成功创建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已经成为枣庄的新名片。最近,枣庄市相继召开了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明确了未来几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未来五年,枣庄市力争城镇化率达到60%,万人拥有公交车10标台,BRT覆盖各城区,形成中心城区半小时生活圈;建设生态枣庄,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180天,森林覆盖率达到36%,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

范城,使主要人均指标跃居山东省中上游,跻身淮海经济区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资源枯竭城市成功转型,建设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的“幸福新枣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