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熊掌如何兼得(人民日报修改稿) 下载本文

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山东省枣庄市巧用资源谋求转型

本报记者 徐锦庚 卞民德

因资源而兴,资源尽则城衰,曾是许多资源型城市难以跳出的怪圈。然而,山东省枣庄市在经历了130年的工业化煤炭开采后,筚路蓝缕,成功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

“孟子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枣庄巧用地上、地下,有形、无形,内部、外部等各种资源,实现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枣庄市委书记陈伟如是说。

地下资源变少,寻找地上资源 变燃料为原料,变煤矿为“金矿”

枣庄采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近代史上,枣庄又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代,枣庄外调原煤4亿吨,贡献值64亿元。

2006年8月,陈伟就任枣庄市市长时,正值煤价攀升,一吨原煤卖到近千元,最高时达到1500元。只要提高原煤产量,就可以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但陈伟却高兴不起来。“煤价有今日的暴涨,必然有来日的暴跌,枣庄煤炭可采量不足6亿吨,按每年开采3000万吨计算,20年后将无煤可采。如果

不下决心加快产业转型,必将矿竭城衰!”

说来容易做来难。在枣庄市的地方财政中,煤炭、建材两大行业的直接贡献率为40%,如果加上相关产业,这个比例接近50%。产业转型怎么转,谁心里都没底。

如果把煤从燃料变成原料,1吨煤转化为醋酸增值10倍,转化为醋酸丁酯增值40倍,转化为二醋酸纤维素增值近80倍。他们经过反复测算和选择,最终确定对煤炭进行精深加工,发展新型煤化工及精细化工,让煤矿变“金矿”。

针对煤炭资源总体减少的实际,枣庄市实施控制性开采政策,变“有水快流”为“细水长流”。10年间,全市共关停小煤矿112座,淘汰落后产能403万吨。围绕煤化工产业规划,枣庄市投资21.7亿元建设库容1.33亿立方的庄里水库。枣(庄)临(沂)铁路、枣临高速公路先后动工,运河航道扩容,打通煤化工产品的出海通道。

作为资源型城市,枣庄市的节能减排压力本来就大,而发展煤化工需要较大的环境容量和能耗指标。矛盾如何协调,成为摆在转型路上的一道坎。

“如果把发展比作赛车,原来只要跑得快就行,不问你用‘几箱油’,有多大消耗。现在是只给你‘一箱油’,还得跑得好、跑得快,必须想法腾出空间,上附加值高、规模大、税收贡献大的项目。”面对现实,枣庄提出“一箱油”理论,打起了水泥产业

的主意。

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水泥行业贡献的GDP仅占全市GDP的3%,但能耗却占25%;砍掉1000多万吨水泥产能,只影响GDP的1%,而腾出能耗空间发展煤化工产生的GDP至少要比水泥高10倍!按照这一思路,枣庄市近年来关闭小火电80.6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790万吨,居山东省第一位,腾出能耗空间420万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01%,降幅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

在位于滕州市的辰龙化工创业基地,作为非煤产业的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值已经超过煤炭。曾在井下挖了20多年煤的党总支副书记王开永深有感触:“真是不可同日而语!10年前,咱可真想不到煤炭会有这么大这么多用处,能产生这么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枣庄市的煤化工及精细化工发展迅猛。鲁化、国泰、盛隆、海化积极扩张,引进3个投资过百亿元的项目。全市煤化工及精细化工项目总投资532.8亿元,是2007年以前累计投资额的8.4倍,产品达到44种,多元化产业链条基本形成。枣庄已成为国内产品最多、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煤化工基地之一。

有形资源变少,寻找无形资源

变“卖资源”为“卖文化” 用“无影灯”消除“黑影子”

历史上的台儿庄,“商贾云集,船舶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1938年中日两国之间的那场血战,让千年古城台儿庄闻名世界,也在这里留下了累累弹痕和53处战争遗迹。

在转型的过程中,枣庄市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投资100亿元的煤化工项目,只能解决1000人的就业,而随着一些矿井的关闭、相关企业的萎缩,10年内将有20万人需要转岗;加上现有下岗职工14万人,枣庄市未来的就业压力非常之大。

重建台儿庄古城,成为枣庄市为解决就业问题和富民而迈出的关键一步。2008年4月8日,台儿庄战役胜利70周年纪念日。枣庄市动员5家国有煤企在煤价行情最好的时候各拿出10万吨煤的收益、相当于一次性投入4亿元组建投资公司,启动古城建设。

时至今日,枣庄人仍然对当时的这一决策津津乐道。项目启动后,投资商纷至沓来,周边土地大幅升值。过去台儿庄的商业用地平均地价每亩不到30万元,现在达到600多万元。截至目前,台儿庄古城已接待游客240万人次,拥有土特产商铺、快捷酒店、酒吧、高档私人会所等数十种经营业态。当年出资的丰源集团董事长陶志远说:“我挖了一辈子煤,基本上都烧掉变成二氧化碳了,只有这10万吨煤卖得最值!”

寻找无形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等“无影灯”,消除产业转型留下的“影子”。在重建台儿庄古城、打造旅游拳头产品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