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体制 下载本文

××/T ××××—××××

终端是供GSM-R系统用户直接操作、使用,用来接入GSM-R网的设备,包括移动台和无线固定台。

a)移动台包括(机车、汽车)车载台,手持台、列控数据传输设备、列尾信息传输设备和防灾检测信息传输、车辆安全检测信息传输终端等。

移动台由移动设备和SIM卡组成。

b)无线固定台为非移动状态下使用的无线终端,具备与移动台相同的业务功能。

8 移动交换网 8.1 网路结构

GSM-R网路结构应满足铁路运输行车指挥的需求。为使网路结构简单、层次清晰、便于运行维护管理,全网宜划分为移动业务汇接网和移动业务本地网两级结构。 8.1.1 移动业务汇接网

移动业务汇接网由汇接移动交换中心(TMSC)以及连接这些节点之间的中继线路组成。 a)全路宜划分为三个汇接区,在大区中心设立TMSC,每个TMSC负责若干个移动交换中心(MSC)。TMSC负责转接本区内MSC之间的长途话务,汇接本区内MSC的长途话务至其他TMSC。 b)TMSC之间采用网状网结构。 8.1.2 移动业务本地网

a)全路设立若干个移动业务本地网。移动业务本地网包括MSC、GMSC、HLR等设备。

在一个本地网内,应设一个或若干个MSC,也可根据业务量由一个MSC覆盖多个移动业务本地网。MSC负责疏通或处理移动用户与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话务。

几个移动业务本地网宜共用一个HLR。 b)MSC应分别接入所属和邻近的TMSC。

c)根据需要,不同MSC之间可以直联。(相邻或话务量较大的MSC之间) 全路GSM-R网路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TMSCTMSC网状网TMSCMSCMSCMSCMSC 图2 全路GSM-R网路结构示意图

8.2 节点的设置

8.2.1 TMSC的设置

a)TMSC应设置在话务量比较集中、传输条件良好的地点。

b)建网初期,TMSC宜与MSC合设,即既作本地移动交换中心,又作汇接移动交换中心。远期根据需要,可独立设置。

8.2.2 MSC(含VLR、GCR、IWF等设备)的设置

10

××/T ××××—××××

a)MSC的设置应根据话务流量、流向,结合铁路路网现状和近远期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各条线路

基站子系统的接入、传输通道组织以及设备处理能力、网间互联互通、局间切换次数等因素,合理确定设置地点和数量,提高设备利用率。

b)MSC(含VLR、GCR、IWF等设备)的建设容量以近期用户预测数为配置容量,应满足本地用户和漫游用户话务处理和数据存储的需求,且为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应考虑处理能力的冗余,并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8.2.3 GMSC的设置

a)GMSC是GSM-R网与其他通信网间的互联互通点和计费结算点,负责转接GSM-R网与其他通信网间的话务。

b)建网初期,GMSC宜与MSC合设。远期根据需要,可独立设置。

c)当一个MSC覆盖多个铁路电话交换本地网时,GMSC宜与所在地的汇接局互联互通,也可根据需要与其它业务量较大的本地网互联互通。 8.2.4 HLR/AuC的设置

a)HLR应相对集中设置。建网初期,设置地点宜选择在TMSC所在地。远期根据需要,可扩容和增设数量。

b)建设容量应考虑远期发展时,保证用户的数据调整最少。 c)应考虑容灾备份机制。 8.2.5 SMSC的设置

a)SMSC应相对集中设置、便于管理。

b)建网初期,全路可设置一对SMSC,地点宜选择在TMSC所在地。远期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充。 c)应适当考虑容灾备份机制。

8.3 网间互联互通

a)GSM-R网应通过MSC与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网进行互联互通。

b)GSM-R网应通过GMSC与铁路电话交换网进行互联互通,并通过铁路电话交换网,实现与公网互联互通。

c)GSM-R网可通过国际关口局与国际GSM-R网实现互联互通。

d)GSM-R网可实现与其他PLMN网络互联互通。

8.4 网路组织

8.4.1 网内路由组织

a)TMSC之间以网状网相连。

b)每个MSC应接入其所属和邻近的TMSC。

c)任意两个MSC间若有较大业务量时,可建立高效直达中继。覆盖区相邻的两个MSC间,应设置高效直达中继。 8.4.2 网间路由组织

a)GSM-R网与铁路专用PSTN、公众通信网之间的路由组织采取发端入网方式。 b)GSM-R网与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网之间的长途路由由GSM-R网负责组织。 8.4.3 电路群设置原则

8.4.3.1 基干电路群设置原则

a)TMSC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

b)MSC与其相应的TMSC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 c)GMSC与当地其他通信网关口局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

d)GMSC与其所辖的其他未设MSC移动业务本地网及通信网汇接局之间应设低呼损电路群。

11

××/T ××××—××××

e)MSC与其所辖的BSC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

8.4.3.2 高效直达电路群设置原则

a)任意两个MSC间若有较大业务量时,可设置高效直达电路群。 b)覆盖区相邻的两个MSC间,应设置高效直达电路群。

8.4.4 路由选择原则

路由的选择顺序:对于网路结构,应按自近而远的原则;对于交换中心,发话区按自下而上、受话区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选择;先选直达路由,次选迂回路由,最后选基干路由,如遇低呼损电路群,

则不允许话务溢出。

8.5 接口与信令

8.5.1 人机接口(Sm接口)

Sm接口指用户与网络间的接口。主要包括用户对移动终端进行的操作程序,移动终端向用户提供的显示、信号音等。此接口还包括用户识别卡(SIM)与移动终端(ME)间接口的内容。

8.5.2 移动台与基站间接口(Um接口)

Um接口是移动台和基站收发信台之间的接口,为空中无线电接口,用于移动台和GSM系统固定部分的连接。主要传递的信息包括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和呼叫控制。其物理连接通过无线链路实现。 8.5.3 基站子系统与MSC间的接口(A接口)

A接口主要传递呼叫处理、移动性管理、基站管理、移动台等信息。 采用2Mbit/s数字接口,信令规程采用No.7信令方式。 8.5.4 MSC与VLR之间的接口(B接口)

B接口为内部接口。

8.5.5 MSC/VLR与HLR/AuC间的接口(C、D接口)

C接口是MSC与HLR之间的接口,D接口是VLR与HLR之间的接口。

C/D接口用于传递有关移动台位置和用户管理信息,以使移动台在整个服务区中能建立和接收呼叫;传递管理和路由选择信息,以使入口MSC能询问被叫移动台的漫游号码。 采用2Mbit/s数字接口或64Kbit/s,信令规程采用No.7信令方式。 8.5.6 MSC/VLR与其他MSC/VLR间的接口(E、G接口)

E接口是MSC之间的接口,G接口是VLR之间的接口。 E/G接口用于在进行MSC间切换时交换有关的信息,以及在两个MSC间建立用户呼叫接续时传递有关的信息。

采用2Mbit/s数字接口,信令规程采用No.7信令方式。 8.5.7 GCR与MSC间的接口

此接口为内部接口,用于语音组呼或语音广播时,MSC向GCR查询相应的语音组呼。 8.5.8 GMSC/VLR至PSTN的接口

GSM-R网通过GMSC与其他PSTN进行互联互通,实现移动用户与固定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业务。 采用2Mbit/s数字接口,信令规程采用No.7信令方式。 8.5.9 MSC/VLR至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网的接口

GSM-R网通过MSC与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网实现互联互通。 采用2Mbit/s数字接口,信令规程采用DSS1信令方式。 8.5.10 MSC/VLR至电路域数据应用节点的接口

GSM-R网通过MSC与其他电路域数据应用节点进行互联,实现业务互通。 采用2Mbit/s数字接口,信令规程采用DSS1信令方式。

12

××/T ××××—××××

9 智能网

GSM-R智能网以ITU-T/3GPP智能网为基础,采用CAMEL3协议标准,用来提供部分铁路特定业务。智能网提供的业务及实现流程具体在《GSM-R数字移动通信智能网技术条件》中规定。

9.1 网路结构

GSM-R智能网由SSP、SCP、HLR(与交换系统共用)、IP(智能外设)、SMP、、SMAP和SCEP以及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智能网网路结构如图3。 SMAPSCEPSMAPSCEPSMPSCPNo.7信令网No.7信令网SMPSCPIPSSPSSP??SSPSSP 图3 GSM-R移动智能网网路结构图 9.2 节点设置 9.2.1 SSP的设置 a)每个移动业务本地交换中心应设置SSP,SSP宜与MSC合设。 b)每个GPRS本地网可根据需要确定是否设置SSP,如果设置,宜采用与SGSN合设方式。 9.2.2 SCP的设置

a)建网初期,SCP宜相对集中设置,随着将来业务种类及业务量的发展,可以增设SCP,分区域接入,分业务处理逻辑。

b)SCP应设置在No.7信令便于到达的地点。 c)应考虑容灾备份机制。 9.2.3 IP的设置

IP宜与SSP 综合设置,根据网络发展和业务需求,也可单独设置。 9.2.4 SMP的设置

SMP应集中设置在便于管理智能业务的地点。 9.2.5 SMAP的设置

SMAP宜与SMP同址应设置,在业务用户多的地方及智能网业务用户有需求的地点均可逐步设置SMAP。

9.2.6 SCEP的设置

可根据需要设置SCEP。如果设置SCEP,宜与SMP同址设置。

9.3 网路组织

连接GSM-R智能网结点的网络包括话音通信链路、No.7信令链路和数据通信链路。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