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练习题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D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是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 C. 是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D.是发展了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A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D.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3、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 的学者是D
A.马克思 B. 恩格斯 C. 马克思、恩格斯 D.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D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
5、关于马克思主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DE A. 最初是由马克思创立的
B.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E.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BCD
A. 巴贝夫 B. 圣西门 C. 傅立叶 D. 欧文 E. 柏拉图
三、简答题(答案略)
1
7、什么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马克思主义?
四、论述题(答案略)
1、联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国情,试述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哪个星期的星期四为“哲学日” ( C A.第一个星期 B.第二个星期 C.第三个星期 D.第四个星期 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 3、哲学正式形成于(A )
A.奴隶制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哲学是( 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5、世界观就是( B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D ) A.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2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B )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 D.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 12、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是( D ) A.前者是完整的理论形态,后者是不完整的理论形态 B.前者承认运动,后者不承认运动
C.前者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后者未能揭示意识的本质 D.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 14、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C )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 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D ) A. 阶级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B ) A. 哲学发展的最高峰或终极真理
B. 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C. 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D.不可抗拒、永恒不变的原则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 增长科学知识 B. 增强语言能力 C. 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D. 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1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C )
A. 反复阅读教材,背熟每一个要点 B. 亲自参加实践 C. 理论联系实际 D. 虚心向人求教
3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D )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0、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C )
A.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C.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D.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定 21、从思想倾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股思潮。它们是( B )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C. 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 D. 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 2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3、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B )
A.辩正法与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二元论 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C )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世界是统一的 2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是统一的 2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C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 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27、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 )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2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主义 B.诡辩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29、“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 C )
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B.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
C.是掩盖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对立的提法 D.是被自然科学发展证明了的科学命题 30、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 ( A ) A.物质 B.运动 C.意识 D.实践 31、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4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观点 3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A )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 33、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D )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4、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C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5、《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C. 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36、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 A.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强调客观规律性
B.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世界,后者认为世界是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 C.前者认为人是第一性的,后者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 D.前者是完全错误的,后者有一定的合理性
3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0、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5
41、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2、“万物皆备于我”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3、“人为自然界立法”是( )
A.不可知论观点 B.二元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万物皆备于我”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心外无物” 45、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46、“理在事先”这种认识论的观点是( )
A.不可知论 B.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47、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4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4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 ****5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的绝对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本质的可知性 5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 )
A.物质范畴 B.存在范畴 C.意识范畴 D.实践范畴
52、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黑格尔 D.达尔文 53、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 ) A.夸克理论 B.达尔文进化论 C.相对论 D.细胞学说 54、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A.语言的产生 B.人脑的形成 C.文明的发展 D.生产劳动 5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56、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5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 )
A.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 B.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6
C.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飞跃和质变的哲学范畴 D.标志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和位置移动的哲学范畴 58、设想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5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60、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6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6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63、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64、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了( )
A.时空具有相对性,它随人的意志为转移 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C.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D.时空是可变的,是不可认识的 6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66、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 )
A.特殊现象 B.偶然现象 C.暂时现象 D.普遍现象 67、规律是( )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68、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 69、认为物质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这是( )
A .不可知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二元论观点 70、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是( )
7
A.抹煞了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抹煞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 .抹煞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 D.抹煞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71、人脑是( )
A.思维的机器 B.思维的源泉 C.思维的物质器官 D.思维的物质外表 72、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7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7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 A.主观性 B.能动性 C.随意性 D.物质性
7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6、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 ( )
A.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 B.能动的创造规律 C.能动的改造规律 D.能动的创造物质 77、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能够( )
A.创造客观规律 B.改造历史规律 C.反映客观世界 D.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78、抹煞或低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79、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 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 80、实现意识反作用和基本途径是( )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 8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 82、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
A.宿命论的观点 B.唯物论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3、“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 B .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 .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8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8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传统说法)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解放思想 B.实是求是(传统说法) C.与时俱进 D. 求真务实(当前说法) 8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87、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 8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
A、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8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9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9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观点 A.唯物论 B.唯心论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9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9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94、在联系问题上,唯心主义者否认联系的( )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多样性 D.必然性 9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而形而上学则( )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96、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
A.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9
C.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 97、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 )
A不可改变的 B.可以改变的 C.可以任人创造的 D.完全与人无关的 9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
A.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99、 “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 ) A.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10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101.“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0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03、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运动构成联系 D.联系构成运动 10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105、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
A.高于唯物辩证法 B.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106、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一般变化 B.运动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量变 107、“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 D.相对主义的思想 10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 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09、矛盾是反映( )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C.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
10
110、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普遍性的特殊性 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11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
A.绝对的一致 B.完全的平衡 C.无差别的统一 D.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11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是指两者是( )关系
A.个别与一般 B.现象与本质 C.互为依存互为存在条件 D.外部表现和内部表现 11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绝对的对立 C.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D.相互依存 114、矛盾的转化是( )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 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 D.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 115、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
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 116、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
A. 事物的相对性 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 11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 )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118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的关系
A.共性和个性 B.主要和次要 C .多数和少数 D.决定与被决定 11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0、唯物辨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循环和重复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更 121、新事物是指( )的事物
A.刚刚诞生的事物 B.形式上的新发展 C.比较弱小 D.符合发展规律 122、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 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1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11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C.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2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125、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26、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127、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同一性所设定的)特定条件的限制 128、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29、爆发式飞跃是( )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 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 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 13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B.状态和形式 C.基本方向和道路 D.客观性和条件性 131、事物的质是指(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132、决定事物的质的是(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133、一事物的质,只有通过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才能( ) A.产生出来 B.表现出来 C.发展出来 D.转化出来 13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135、事物的质变是指( )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2
136、质与属性的不可分割性是说( )
A.质与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质与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C.属性是通过质表现出来的 D.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137、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区别的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属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138、质变是指( )
A.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更替 B.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C.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D.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139、部分质变是指( )
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B.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40、质变的复杂性是指( )
A.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 B.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过程中渗透着量变 D.质变依赖量变的准备 141、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C.量变过程向质变过程的过渡 D.事物的本质属性未变,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 142、事物发展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表现了( )
A.事物根本的、全局的质变的开始 B.不包含量的扩张和质的变化
C.事物内部各个部分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的不平衡性 143、新生事物是指( )
A.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 B. 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 C. 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 D. 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 144、事物的量是( )
A.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形式 B.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要素的总和 C.一事物与它事物互相区别的界限 D.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规定性 145、量变是指( )
A.事物对原有度的突破 B.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C.统一体的分解 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替 146、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147、作为质变和量变的统一的度是指( )
A.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B.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13
C.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 D.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14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是否显著、激烈 B.是否迅速明显 C.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149、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其哲学伦理论根据是( ) 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质和量互相制约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50、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
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D.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151、否定之否定规律(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152、“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这是一种( )观点 A.折中主义 B.、唯物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诡辩论 153、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坚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54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主要特点是( )
A.强调否定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B.承认肯定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把肯定和否定割裂开来,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D.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155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一切都是鬼话。”这是( )观点 A.形而上学 B.辩证法 C.折中主义 D.相对主义 156、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
A .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尽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 157、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158、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 A.激变论 B.循环论 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 159、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
A、既保留又发扬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160 、下列成语中包含辩证否定原理的有( )
14
A.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古为今用,洋为今用 D.厚今薄古,厚古非今 16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 B.视为糟粕全部抛弃 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162、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63、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164 、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 )
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B.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 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 D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16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规律
A.质量互变 B.对立统一 C.世界普遍联系 D.否定之否定 166、假象是指( )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167、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
A.白天和黑天的关系 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燃烧和灰烬的关系 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168、人类对森林过度的砍伐,对草原和湿地的破坏,工业和汽车排放大量的CO2,使我国喜马拉雅山的冰峰不断消融。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一因多果 B.同因异果 C.同果异因 D.一果多因 169、“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这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 .形而上学诡辩论的观点 170、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起决定性作用 171、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172、或然率是指( )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15
17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 )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 B.本质决定现象 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 D.内容决定形式 174、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175.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76、现实性范畴是指( )
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 C.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D.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 177、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表现在( )
A.科学发展观高于辩证的发展观 B.科学发展观包括辩证的发展观
C.科学发展观就是辩证的发展观 D.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78、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分别是( )
A.中国哲学 B.希腊哲学 C、埃及哲学 D.印度哲学 E、阿拉伯哲学 179、一切哲学都是( )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18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一定的方法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D. 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E. 方法论就是世界观
181、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A.人生观是世界观、历史观的组成部分 B.世界观、历史观可以代替人生观 C.世界观、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观 D.人生观决定着世界观、历史观 E.人生观是世界观、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182、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有( )
A.朴素唯物主义 B.唯心辩证法 C.机械唯物主义 D.辨证唯物主义 E.历史唯物主义 18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明显的局限性是
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 C.直观性 D.肤浅性 E.不彻底性 18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16
A.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知识的汇总 C. 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E.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8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基础和阶级条件是( ) A.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 C.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日益激化 D.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理论成果 E.前人提供的一切思想资料
18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哲学发展的伟大变革 B. 哲学发展达到顶峰 C. 绝对真理的真正体现 D. 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E. 它为哲学在更高阶段上发展提供新起点
18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这种变革的表现有( ) A. 使哲学成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B. 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D.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8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因为( )
A.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的重要观点 B. 它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C. 它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
D. 它把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 E. 它把现代社会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
18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它在内容上实现了(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C. 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E.技术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190、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 )
A.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B.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C.它不惧怕斗争,在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D.它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E.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 19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区别在于( )
A.它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B、 它是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C.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D.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E.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192、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有(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E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17
193、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 C. 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D. 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E. 矛盾是不是事物发展源泉的问题
194、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
A. 唯心主义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B.唯物主义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C.有些唯心主义的回答是肯定的 D. 有些唯物主义的回答是否定的 E.不可知论者的回答均是否定的 195、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分歧表现在( ) A.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物质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是精神的 B.一无论坚持唯物主义,二元论坚持唯心主义
C.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本原,二元论主张世界有两个本原
D.一元论是可知论,二元论是不可知论 E.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19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C.与唯心主义结合的辩证法是不科学的辩证法 D.与形而上学结合的唯物主义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E.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影响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197、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 A.不懂得实践的科学含义及其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B.不懂得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具有机械性 D.具有形而上学性 E.在社会历史领域重新陷入了唯心主义 198、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 )
A. 历史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 先验唯心主义 E. 绝对唯心主义 199、以下各项中表现主观唯心主义特征的有( )
A.把感觉当作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 B.把感觉夸大到等同客观对象的地步 C.认为事物就是感觉的集合或组合 D. 把事物看作是组成该事物成分的组合 E.事物存在与否决定于人的感觉
200、以下各项中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特征的有( )
A.把事物当作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B.把事物看作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认为先有天地万物之理,后有天地万物 D.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E.认为客观事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对象化
20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18
A.世界是自身存在的自在世界 B. 世界是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C.世界是没有规律的客观事物的堆积 D.世界是一个发展过程 E.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202、当哲学发展到近代,哲学形态发生了重大进步,是指( ) A.唯心辩证法代替了朴素辩证法 B.机械唯物论代替了朴素唯物论 C. 唯物辩证法代替了朴素辩证法 D. 辩证唯物论代替了朴素唯物论 E. 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更加完善
203、哲学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是一种( ) A. 符合实际的正确观点 B. 不符合实际的完全错误的观点
C.简单化片面化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E.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204、坚持可知论的哲学派别包括( )
A.辩证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彻底的唯心主义 E.朴素唯物主义
205、下列哲学家属于不可知论代表人物的有( ) A.黑格尔 B.康德 C.谢林 D.费尔巴哈 E.休谟 20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E.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20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新成果 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各门具体科学是相对真理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内容,各门具体科学是形式 208、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
A.以机械运动为尺度衡量其他一切物质运动 B.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C.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E.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209、割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理论上会导致( )
A.机械唯物论 B.庸俗进化论 C.庸俗唯物论 D.各种唯心论 E.折中主义 2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B.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C.自然界的各种物体 D.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E.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实体
19
211、意识是( )
A.人脑的机能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人的头脑里固有的 D.有客观内容的 E.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12、下列选项中,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有( )
A.物是感觉的复合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E.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213、下列哲学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B“心外无理” C.命中注定 D.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2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
A.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的科学性的统一 B.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 C.联系和发展的统一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E.为无产阶级斗争实践服务 215、下列哲学观点属于人本主义的有( )
A.超人哲学 B.“生命本身就是强力意志” C. “有用即真理” D.“人就是自由” E. “物是感觉的复合” 216、下列哲学派别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有( )
A.存在主义 B.实证主义 C.逻辑实证主义 D.实用主义 E.唯意志主义 21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表现在( )
A.阶级属性不同 B.服务对象不同 C.理论实质不同 D.前者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后者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E.前者以实践为基础,后者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或主观经验的基础上 218、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B.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C.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E.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F.必须对现代科技发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新的哲学概括 219、一提起哲学,就少不了“两个对子”,它们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斗争 E.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220、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 ) 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E.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F.物质是运动的源泉
221、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含义是(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C.物质是属于共性的范畴
20
D.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E.物质是主观的产物
222、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E.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23、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 )
A.思维辩证法 B.朴素辩证法 C.自然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22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 )
A.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B.物质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225、辩证唯物主义对运动的理解为( )
A.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的变化 D.是相对的 E.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26、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 )
A.机械运动 B.物理运动 C.化学运动 D.生物运动 E.社会运动
227、“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光阴一去不复还”表明指的是( )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间断性 D.时间的不可逆性 E. 时间的重要性 228、所谓相对静止是指(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静止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E.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22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
A.它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它是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 C.它是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D.它是把事物区分开来的前提 E.它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230、“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C.否认了相对静止 D.夸大了相对静止 E.否定任何事物的质的稳定性 23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绝对运动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相对静止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物质运动的观点 E.不可知论的观点
232、无限和有限的关系是( )
A.无限由有限构成 B.有限体现无限 C.无限体现有限 D.有限由无限构成 E.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
21
233、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是( ) A.它把万物归结为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科学的
B.把物质世界理解为原子在数量上的组成不同,把复杂的物质世界简单化 C.把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当作物质最终层次的认识
D.把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E.割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23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 ) A.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B.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C.人类社会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D.精神交往决定物质交往 E.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35、列宁指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表明( )
A.意识是在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来的 B.反映特性是一切物质共有的反映形式 C.反映特性是植物特有的反映形式 D.反映特性是原生动物特有的反映形式 E.反映特性是动物特有的反映形式
23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起源的观点包括(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依赖于物质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E.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37、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 )
A.折衷主义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庸俗唯物主义 E.绝对主义 238、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作用,这是因为( )
A.、 劳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B.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需要和可能 C.作为思维外客的语言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D.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 E.劳动是人类最高的活动
239、蜘蛛织网,蜜蜂酿蜜和筑巢( )
A.说明动物也具有意识 B. 这不是动物有意识活动,而是动物本能
C.这是条件反射 D.这是无条件反射 E. 说明动物活动有能动性 240、“先有计划,后有工作;先有图纸,后有房子”这是( ) A.、意识决定物质 B.物质的多样性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E.意识对自身心理活动有控制作用 241、下列说法哪些正确的概括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关系( )
A.只有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行为 B.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 E .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
22
24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 )
A.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 B.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C.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D.集中群众的智慧 E.同事物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243、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是( ) A.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没有创造性 C.人的意识是精神活动过程,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过程
D.电脑只是人脑的延伸和补充 E.电脑不能完全取代人脑 244、信息的本质是( )
A. 物质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B.一种特殊的物质或能量 C.精神实体的特性 D.纯粹观念的创造物 E.物质客体固有的反映特性
245、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段话体现了( )
A.观念的东西不同于物质的东西 B.观念是物质的东西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C.观念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D.观念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E.物质是第一性的,观念是第二性的 24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 )
A.意识是物质的根源 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E.物质和意识平行向前发展,谁也不决定谁 247、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 )
A.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具有主观创造性 C.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控制调节作用 D.具有能动的反映事物及其本质的功能 E.具有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的作用 248、下列哪些活动属于人的意识活动( )
A.饥餐渴饮 B.趋利避害 C.胡思乱想 D.审时度势 E.神机妙算 24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需要( )
A.逻辑推理证明 B.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证明 C.哲学的发展证明 D.合理想象证明 E.真理发展的规律证明 250、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是( )
A.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 C.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D.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E.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251、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反对( )
A.从主观愿望出发 B.从外国模式出发 C.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D.从书本教条出发 E.从经验出发 252、.规律的特点是( )
23
A.客观性 B.稳定性 C.重复性 D.普遍性 E.变动性 253、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 )
A.事物的本质联系 B.事物的必然联系 C.事物的稳定联系 D.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确定秩序 E.客观的 254、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的有(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E.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5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
A.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C.必须有适当的社会环境 D.必须经过实践活动 E.意识本身必须是正确的 256、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
A.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束手无策 B. 人可以消灭规律或创造规律 C. 人可以为自然界立法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E.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的过程,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 257、唯物辩证法是( )
A.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B.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C.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的内在联系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 E.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5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对立)表现在( )
A.是否承认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 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 E. 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259、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具有( )
A.普遍性 B.客观性 C.条件性 D.反复性 E.具体性 260、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 多样性 D.具体性 E.条件性 26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
A.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联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 联系是多样的 D. 联系是有条件的 E. 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262、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在( )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B.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主观联系和客观联系 E.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263、联系的多样性的主要形式有( )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B.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
24
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E.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264、规律是事物或现象的( )联系
A.本质 B.必然 C.内在 D.稳定 E.客观 265、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论”的基本理论立场是( )
A.承认条件的客观性 B. 承认条件的不变性 C.承认条件的可变性 D.承认条件的复杂多样性 E.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266、普遍联系的观点化为方法论上的意义是( ) A.要求用整体性的观点来观察事物,部分不能脱离整体
B. 认识个别部分不必要把它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C.科学研究应揭示事物现象间固有的联系 D. 建立新学科需要把对象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切断
E.真正认识事物要把握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267、系统的主要特征是( )
A.整体性 B.合理性 C.有序性 D.最优性 E.客观性 268、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
A.联系是静态的,运动是动态的 B. 联系是运动的原因,联系构成运动 C.离开事物的运动,也不能理解事物的联系 D. 联系中没有运动,运动中也没有联系 E.联系中有运动,运动中有联系
269、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其实质是( )
A.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C.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D.事物由高级到低级的运动变化 E.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70、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 )
A.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B.形式是否新奇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E.是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27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
A. 事物的一般变化 B. 运动 C.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运动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E. 事物周而复始的圆圈运动 272、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 )
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B.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 C.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E.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73、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因为( )
A.它是新出现的事物 B.它出现在旧事物内部,是旧事物的否定因素 C.它继承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E.它暂时具有强大的力量
274、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
25
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 .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 .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27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
A.实质的核心 B .基本特征 C .全部内容 D.中心线索 E .根本观点 276、下列选项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
A.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注意分寸,掌握火候 D.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E.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277、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有( )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 .阶级斗争规律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E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78、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 .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 .原因引起结果的规律 E.质量互变规律
279、“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矛盾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把逻辑矛盾和客观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C .割裂了逻辑矛盾和客观矛盾的内在联系 D .否认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主观印象 280、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是( )
A .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是一致的 B.辩证矛盾是客观的,逻辑矛盾是主观的 C.辩证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逻辑矛盾是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
D.辩证矛盾是不能排除的,逻辑矛盾是可以排除的 E .辩证矛盾是内在的,逻辑矛盾是外在的 281、恩格斯说:“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a=a,每一个事物和它自己同一,一切都是永久不变的,太阳系、星体、有机体都是如此。……”恩格斯在这段话中揭露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
A.把同一理解为与自身等同 B.否认同一中包含着差别 C .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D.以绝对同一中思维 E .承认同一中包含着差别 282、下列各种情况属于矛盾斗争性的有( )
A.敌对阶级之间的生死搏斗 B.生物界的弱肉强食
C.机械运动中的吸引和排斥 D.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283 、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A.绝对主义观点 B .二元论观点 C .折中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26
28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A.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B .相互联结的关系 C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 .重要和次要的关系 285、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表明( )
A .整个世界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内因是事物发展所必需的,外因则不一定 28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有( )
A.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B.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C .外因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D.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E.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87、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有( )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外部矛盾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 D.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 E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288、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
A.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 .促使事物灭亡 C .促使矛盾激化 D .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 E.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289、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
A .使矛盾双方发生对抗 B.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C.在事物质变过程中,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新的统一体的产生 D .消除矛盾双方的对立 E .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90 、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包括( )
A.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B .矛盾双方的调和
C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事物所代替 D .矛盾双方通过缩小差别达到对立面的统一 291、矛盾的斗争性与政治斗争的区别和联系( )
A .矛盾的斗争性与政治斗争是同一概念 B.政治斗争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形式
C .政治斗争不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范畴 D .阶级社会里,矛盾的斗争性都表现为政治斗争 E.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矛盾的斗争性不一定表现为政治斗争 292、对抗与矛盾的关系是( )
A .等同 B.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 C.矛盾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之分 D .对抗消失矛盾也就消失 E .矛盾消失了对抗依然存在 29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B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问题 C.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问题 E .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的关系问题 294 、“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 )
A .片面夸大共性,否认个性 B.片面夸大个性,否认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27
C.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看不到两者的联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295、“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句话体现了( )
A .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观点 B.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C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E.闭关锁国的错误的 296、“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体现了( )
A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特点 D.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不同的 E.事物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别 297、“张三是人”这句话体现了( )
A .一般与个别相联系而存在 B.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D .个别与一般的区别是相对的 E.不包含一般的个别是不存在的
298、矛盾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 )的区别
A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D.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 299、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事物是因为( ) A.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B.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C .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D .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存在着差别 E.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300、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 )
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 .两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 .一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 .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E.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
301、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 )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 D.在抓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 302、矛盾的精髓原理指(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绝对相对关系 D. 普遍特殊关系 303、成为认识事物的28 、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 )
A.多样性的 B.客观的 C .固定不变的 D .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 304、本质基础是事物的( )
A.质 B、量 C.矛盾特殊性 D 、矛盾普遍性 305、质和属性的不可分割性是说( )
A.同质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属性 B.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C.属性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 D.质和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306、事物的质同表现质的属性的区别在于( )
A.质是内在的,属性是外在的 B.质是客观的,属性是主观的 C.在质不变的情况下,某些属性是可变的 D.质是个别的,属性是一般的 307、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28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08、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 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
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 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 E.质和事物是不可分的 309、本质是( )
A.事物的根本性质 B.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的内在根据 D、由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310、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 )
A .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 B.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 D .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E.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311、质和量的关系是( )
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B.互相依赖 C.互相制约 D .直接同一的 E.既对立又统一 312、“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
C.把握质和量的统一 D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E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13、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 )
A .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 C .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 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E .质变中渗透着量变 314、在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是( ) A.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B .事物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状和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变成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进化 315、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 ) A.
事物的根本属性没变,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呈现出阶段性
B.事物全局性质没变,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C .新质要素在量上的迅速扩张 D .旧质要素在量上迅速减少 E.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316、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说明( )
A.量变中包含着质变 B .量变和质变没有区别 C .量变的复杂性 D.部分质变不同于单纯的量变 317、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
29
A.爆发式飞跃 B .局部性部分质变 C .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 D.非爆发式飞跃 318、质变形式之所以是多样的,是因为( )
A .事物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 B .任何质变都是通过不同的人的活动实现的 C.任何质变都要受到不同的外部条件的制约 D .事物本质和现象本来就不同 31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 没有质变,就没有新的量变 C.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D. 量变和质变之间能互相转化 320、激变论的错误在于( )
A .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 B.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 D .坚持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21、庸俗进化论的错误在于( )
A .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 B.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
C.完全否认了事物之间质的差别 D.对生物的进化作了庸俗歪曲的解释 322、肯定方面是指( )
A .好的方面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 .正确的方面
D .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E.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323、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 )
A .是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 B .把旧事物保留,容纳在新事物中
C .使旧事物在另一个阶段上重新发展 D .新事物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E .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 324、事物的否定方面是( )
A .事物对自身界限的超出 B .对肯定的抛弃 C .事物本身发展的终结 D .被看作否定的肯定 E .和肯定是对立的统一 325、辩证否定是( )
A .事物的否定方面吃掉肯定方面 B .事物变化连续性的消失 C .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D .事物发展的契机和推动力量 E .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实质之所在 326、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E.否定体现了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27、辨证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 )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保证的否定就是抛弃
C.辩证的否定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的统一 D.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E.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328、作为辩证否定的发展环节( )
A .是矛盾著的对立面的转化 B .事物量变的继续 C .是原有事物量的增大、扩展 D.是事物的质变、飞跃 E .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30
329、“绝对的否定”这是( ) A .辩证法的观点,它体现了矛盾斗争的绝对性 B .形而上学的观点,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正确的观点,它体现着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实质
D .错误的观点,它否认了否定和肯定是对立的统一 E .这同“绝对肯定”一样是对辩证法的歪曲 33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新社会代替旧社会是( )
A.包含肯定的否定 B.社会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C.对旧社会既克服又保留 D. 社会的自我否定 E.社会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31、否定之否是规律同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的区别是( ) A .它不具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那样的普遍性、广泛性
B .它不涉及矛盾的同一和斗争,矛盾双方的转化,以及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过渡等等问题 C .它只揭示事物发展曲折性的表现形态
D .它同其他两个规律相比较,更集中地揭示了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完整过程,带有总括的性质 E .它从基本方向,总趋势上,揭 ` 示了事物发展的曲折前进,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的运动 33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
A.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B.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
C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 D.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E .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过程 333、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
A .甲被乙否定,乙被丙否定,丙被丁否定等等如此远离出发点的无限发展的运动 B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C .在原有基础上周而复始、往返循环的运动
D .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E .在新的基础上,更高阶段上的前进运动 334、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内容实质是( )
A .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B .事物重复运动,变化的周期性过程 C .事物运动的上升性、前进性 D .事物运动、变化的曲折过程 E .事物经过漫长的历程又旧地重游、江山依旧 33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 .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 .事物发展是笔直的 E.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336、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在于( ) A .某些事物的自身否定并不受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支配 B .不同性质的事物及其运动有不同的否定方式
C .一些事物被否定,如麦粒作为食物被消费掉这与否定规律无关 D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有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
31
E .发展中的“回复”在不同事物上往往是各不相同的、特殊的
33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
A.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普遍本质 B.它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C.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338、唯物辩证法范畴是( )
A.最基本的概念 B .感性认识的形式 C .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 D .纯客观存在的东西 E.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339、因果联系( )
A .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
B .是一切前后相继的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 C .是人们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形式 D .是前后相继的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E .是人们的某种心理习惯 340、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 )
A.一因多果 B.同因异果 C.一果多因 D.同果异因 E.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341、下列选择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 .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 .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42、现象是( )
A .事物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B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C .不包含假象在内的事物的真实联系 D .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E .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343、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
A .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 B .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共同的 C .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稳定的 D .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 344、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因为( )
A .现象和本质没有区别 B .任何本质都通过的现象表现出来
C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 D .只有与假象对立的真象才与本质具有统一性 E .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345、列宁指出:“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 )
A .本质就是现象 B .现象就是本质 C .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 .现象总是从不同侧面表现本质 E .现象和本质相互依存 346、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 )
A .内容决定形式 B .形式决定内容 C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D .当形式与内容适合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E、当内容与形式不适合时,对形式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47、必然性和偶然性( )
32
A .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B .同因果关系有密切联系,是因果关系的进一步展开 C .是揭示事物的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间关系的范畴
D .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关系的范畴 E .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属性关系的范畴 348、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中,必然性( )
A.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B.是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支配力量
C.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D.总是和偶然性相联系的,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 349、“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诡辩论的观点 350、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它( ) A.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B.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作用
C.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具体特点
351、“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这种观点是( )
A .把必然性绝对化 B .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 C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 .唯心主义宿命论 E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352、或然率是( )
A .从数量方面把握可能性 B .从质的方面把握可能性
C .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 D .抽象的可能性 E .不可能性 353、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它区分为多种情况,其中有( )。 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B.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 D.可能性量的大小 354、可能性和现实的转化( )
A .是有条件的 B .是无条件的 C .只表现为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过渡
D .是相互的,现实性产生可能性,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E .一切可能性必然转化为现实性 355、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
A .旧内容所决定的形式只是消极地服从于内容 B .内容的变化必须服从于形式变化 C .任何内容的变化都会引起形式与之同时发生变化 D .内容的变化会使形式迟早发生相应的变化 E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也有作用
356、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 )
A.形式虚无主义 B.只要内容,不要形式 C.形式主义
D.只要形式不要内容 E.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 357、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辩证的发展观,是因为( ) A.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 B.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的观点
33
C.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D.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三、简答题(答案略)
358、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 359、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怎样? 360、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36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36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 363、如何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364、时空与运动着的物质有什么关系? 365、 什么是意识?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366、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什么?
36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 368、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有哪些? 369、如何正确把握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7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是怎样的? 371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72、唯物辩证法中的规律和范畴的关系是怎样的? 37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74、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75、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如何?有何重要意义? 376、矛盾的解决形式主要有哪些?
37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37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是什么? 379、“白马非马”论的哲学含义是什么? 380 、认识事物的质和量有何意义? 38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如何? 382、如何理解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383、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怎样理解科学认识的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四、论述题(答案略)
34
384、试析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不同哲学派别的标准。 38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38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物质观? 387、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88、论述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389、论述唯物辩证法关于新事物发展的学说。 390、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91、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392、论述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393、试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分析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包含的哲学根据。
394、什么是度?掌握“度”这一哲学概念对做好实际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395、用本质和现象关系原理,说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396、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联系和区别。
第第二二章章 认认识识世世界界和和改改造造世世界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
A.是否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C.是否承认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D.是否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不可知论者和可知论者的主要理论分歧在于(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B.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35
C.是否承认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D.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3、古代西方的“回忆说”、近代的“天赋观念论”以及中国古代的“生而知之”的认识思想是( ) A.唯物主义反映论 B.唯心主义先验论 C.经验论 D.可知论 4、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或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
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C.指出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 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矛盾的观点 B.物质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E.辩证的观点 6、所谓实践,指的是( )
A.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B.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C.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一切客观物质活动 7、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生产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以上都不是 8、洛克说:“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 ) A.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B.这是感觉论的思想
C.这是认识论中辩证法思想 D.这是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思想 9、“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典型的(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反映论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反映论观点 E.唯物主义 1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11、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 )
A.人脑的主观创造 B.人脑的客观反映
C.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体选择 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4、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 )
A.主观认识 B.客观对象 C.人的大脑 D .是从事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 15、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
A.主体决定客体 B.客体反映主体 C.主观性原则 D.主体的能动性 16、认识的主体是指( )
A.客观事物的主要部分 B.物质 C.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D.主要的客体
36
17、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主体的根本属性是( ) A.自然属性 B.认识属性 C.社会属性 D.具有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实践能力 18、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的追求,认识主体最本质的特征是( ) A.自主性 B.社会性 C.创造性 D.适应性 19、认识的客体是指( )
A.客观事物 B.进入认识范围内的客观事物 C.自然界和社会 D.绝对精神 20、认识的客体具有的属性是( )
A.主观性 B.对象性 C.社会性 D.选择性 21、主体要和客体发生关系是通过( )
A.认识 B.反映 C.实践 D.领悟 2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 )
A.审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C.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 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 )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 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
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5、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求知欲望 B.好奇心理 C.社会实践 D.科学兴趣 26、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27、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28、在下列成对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2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
A.认识的客体是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现存在的事物 3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体和第二性的关系
37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1、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3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概念—感觉 D.实践—认识—实践 33、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道路是(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B.认识——实践——认识的辨证运动 C.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入发展 D.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34、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只有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观点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35、人们认识的起点是( )
A.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 C.感觉 D.理性认识 36、在认识的起点的几种提法中,正确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起点 B.概念是认识的起点 C.表象是认识的起点 D.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37、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38、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39、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40、概念、判断、推理是(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41、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4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4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38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关系 44、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
A.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45、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6、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47、真理就是(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49、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50、有人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5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
A.唯物论 B.辩论论 C.二元论 D.诡辩论 5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53、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具有( )
A.社会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有用性 54、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55、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39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 56、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5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件事说明( )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8、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 )
A.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 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 C.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 D.世界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59、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是( )
A.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之一 B.唯心主义特有的思维方法之一 C.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的思维方法 D.辩正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 60、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
A.分析方法 B.综合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61、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是( A.分析方法 B.综合方法 C.归纳方法 D .演绎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62、唯心主义认识论( )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经验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E、把认识看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63、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
A.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B.揭示了认识的总规律 C.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创立了彻底的可知论 E.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6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5、旧唯物主义带有形而上学性,它的认识论是( )
40
) A.不可知论 B.可知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E.不深刻的和不彻底的 66、正确反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观点是( ) A.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E.实践与理论是相互决定的
67、实践的基本特点是( )
A.客观性 B.阶级性 C.革命性 D.能动性 E.社会历史性 68、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
A. 生产活动 B. 阶级斗争 C. 科学技术活动 D. 文艺活动 E. 日常生活 69、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A.渔民捕鱼 B.运动员比赛 C.工人炼钢 D.警察追捕罪犯 E.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70、科学实验是( )
A.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B.运用实践手段,把认识对象放在理想的环境中进行探索的活动
C.暂时撇开认识对象的复杂联系,排除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从而发现其本质和规律的活动 D.为成功地改造世界提供必要的知识的活动 E.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性活动
7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73 、人们可以从书本中,从别人那里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不能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这种说法违背了(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基本论点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基本论点 D.间接经验同样以实践为基础的观点 E.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74、认识的主体是( )
A. 一切事物 B.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D.具有自然属性、思维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 E.包括个人和集体 75、认识的主体包括( )
A.自然界 B.个人主体 C.集团主体 D.类主体 E.社会主体 76、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
41
A.自然性 B.客观性 C.对象性 D.社会历史性 E.创造性 77、认识主体的特点是( )
A.自主性 B.主动性 C.创造性 D.实践性 E.社会性 78、认识的客体就是( )
A. 客观事物 B. 物质 C. 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D.一定历史条件下认识的对象 E.世界上一部分对象化的事物 79、认识的客体包括( )
A. 一切客观外部世界 B.对象化的自然界 C.人类社会生活 D.人类的精神产品E.人类历史 80、认识的客体具有哪些基本属性( )
A. 主观性 B.客观性 C.对象性 D.社会历史性 E. 上升性 8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E.认识和实践互相决定
82、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客观事物认识的对象 B.世界的可知性 C.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 E.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
83、社会劳动在人类认识发生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表现在( ) A.社会劳动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人类认识活动的必要性 B.社会劳动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人类认识活动的可能性
C.社会劳动的发展促进了人类认识器官的进化 D.社会劳动促进了人类的社会交往 E.社会劳动促进了人类语言的产生
8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85、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 B.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E.从摹写到创造的过程
8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绝对对立的
87、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 ) 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推理 E.表象
88、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因为( )
42
A.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补充、丰富,修正和发展 B.理性认识重要,感性认识不重要
C.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实现理论的指导作用,达到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目的 D.实践比理论重要
89、教条主义( )
A.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B.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C.重视感性经验,重视实践 E.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 F.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9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党的思想路线统一的有( ) 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B.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C.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群众观点是统一的
D.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目前说法应该是“求真务实”) E.认识辩证过程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9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源与流的关系 B.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C.直接经验可靠,间接经验不可靠 D.直接经验不可靠,间接经验可靠 92、真理是客观的,就是说( )
A.真理不具有主观形式 B.真理属于客观物质范畴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D.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E.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F.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确反映 93、真理是( )
A. 复杂的 B. 具体的 C. 标准的 D.相对的 E. 不变的 94、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
A.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D.强调理在事先 E.主张真理即在我的心中 95、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承认的意见视为真理,这是( )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充分相信群众,使群众掌握真理 C.否认了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D.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E.唯心主义真理论
96、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这种真理观的错误在于( ) A.它是绝对主义的真理观 B.它是相对主义的真理观 C.它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它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E.它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科学和信仰,合乎实际的理论和主观臆断,导致不分是非和不辨真伪 97、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
43
A.任何真理都是不能改变的
B.任何真理都有其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在其适用的范围内都不能被推翻 C.任何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是适用的 D.任何真理都已穷尽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E.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9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可以从下面两层意义上来把握( )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B.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互转化 C.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转化 D.每一个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客观性 E.真理是一个过程,具有相对性
99、在下列各项中,那些符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原理( )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种真理
B.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而绝对真理之中不包含相对真理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D.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E.绝对真理包含着相对真理,相对真理中不包含绝对真理 100、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 )
A.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 B.真理超出一定的范围就转化为谬误
C.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D.相对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E.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101、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将会导致( )
A.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 B.辩证唯物的相对主义真理观 C.相对主义真理观 D.实用主义真理观 102、真理向谬误的转化,具体表现为( )
A.人类并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B.真理与谬误这两个对立的方面都是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C.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统一,二者之间既贯穿着斗争性,又具有统一性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E.真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如果孤立其中某一个原理,它就会变成谬误 103、真理之所以能战胜谬误,依靠的是( )
A. 社会意识的发展规律 B.认识的辩证运动发展 C.社会实践的发展 D. 社会规律 E. 事物总是在斗争中发展
104、要做到善于同谬误作斗争,至少必须坚持两点( ) A. 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B. 看到真理与谬误相互不分的
C.以实践为基础 D. 划清真理同谬误的界线 E.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 105、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 A.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
B.真理的本性要求主观的认识同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相一致 C. 逻辑证明仍需实践的检验 D.实践的特性决定唯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主观的认识转化为客观的现实
44
E、 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是否定逻辑证明的作用 106、实践检验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是( )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逻辑证明是不可靠的 B.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在不同条件下都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C. 在某种条件下实践检验是逻辑证明的标准
D.逻辑证明是一种补充手段 E.逻辑证明也要由实践检验 107、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是( )
A.客体的属性和功能 B.主体的需要 C. 实践的历史条件 D. 实践的对象化 E.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108、人类活动的两项基本原则是( )
A. 唯物主义原则 B. 辩证法原则 C.真理原则 D.价值原则 E. 发展原则 109、价值具有多维性,这是由于( )
A. 价值标准的不确定性 B. 价值的社会性 C.价值主体需要的差异性 D. 价值主体的多样性 E.价值客体属性和功能的多样性
三、简答题(答案略)
110、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11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12、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是什么? 113、实践出真知和看书学习是什么关系?
114、感性认识怎样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为什么要上升为理性认识? 115、为什么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116、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这两种飞跃是如何实现的? 117、什么是真理与谬误,二者关系如何? 118、什么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二者关系如何? 1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0、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21、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四、论述题(答案略)
122、论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23、什么是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如何?
45
124、用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意义。
第第三三章章 人人类类社社会会及及其其发发展展规规律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 )
A. 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 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 ) A.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完全相同 B.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 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5、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社会规律是( )
A.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B.革命阶级能够加以改变的 C.偶然事件的堆积 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6、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 )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C.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 D.它们都是通过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起作用的 7、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实现的
46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支配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8、人的活动受着社会历史条件及其规律性的制约,这种制约性表现在( ) A.人们的思想动机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规律制约人们思想实现的程度 B.人们的自觉活动不能影响历史的进程 C.人们的企图与其活动的结果是一致的 D.人们的主观愿望不可能超越现实的历史条件
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的观点是( ) A.唯物史观 B .唯心史观 C.宿命论 D.英雄史观 10、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关系 D.生活方式 1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中的钥匙,因为劳动是( )
A.人的本质 B.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C.一切财富的源泉 D.全部人类社会的内容 1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
A.人 B.社会活动 C.社会劳动 D.地理环境 14、因为人们有选择能力,因此( )
A.人们可以改造和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B.人们可以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 C.人们可以超越主观条件的制约 D.人们可以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15、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这个问题的正确观点是( ) A、社会进步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观点 B.循环论的观点 C.倒退论的观点 D.直线式连续发展的观点 16、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前进的、上升的 B.周而复始的循环 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 D.不可认识的 17、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1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19、社会存在(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20、下列各项中,全面表述社会存在含义的是( )
47
A. 人类所处的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B.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D.人类自身的生产及其条件的总和 2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
A.社会运动的领导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国家元首 2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需要通过( ) A.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B.社会意识自身的作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生作用 D.社会意识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 23、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上层建筑 D.生产方式 2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2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社会存在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26、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7、地理环境要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必须通过( )
A. 对人的心理素质产生影响 B.对人的生理结构产生影响 C .对民族气质产生影响 D.对生产过程产生影响 28、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 )
A.生物圈 B.大气层 C.生态系统 D.地理环境 29、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 )
A.绿色植物 B.人类 C.动物 D.微生物 30、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 )
A.不起作用 B.起核心作用 C.有很大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D.起决定作用 31、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B.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C.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D.决定社会能否存在 3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 )
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 33、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
A.它同自然规律没有区别 B、它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 C.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D、它不依人的活动而存在
48
34、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生活 D.信息交流 35、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 )
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 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36、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37、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相互形式 C.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38、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 )
A.生产关系 B.家庭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 3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0、在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 )
A.生产力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41、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42、生产方式之所以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在于( ) A.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它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B.它决定着各个社会形态的全部具体特点
C.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前提 D.它规定了社会生活的所有细节 43、生产力的含义是指( )
A.人的体力的支出 B.人的脑力的支出
C.所有制、分配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44、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
A.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B.人和物之间的关系 C.物和物之间的关系 D.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45、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
A.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 B.各种力量之和
C.各种知识之和 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49
46、生产力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生产管理 47、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 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 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 48、生产资料包括(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商品和产品 49、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A.信息传递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 C.控制系统 D.能源系统 50、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科学文化的发展
C.主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5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
A.唯一标准 B.根本标准 C.普遍标准 D.特殊标准 5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状况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5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
A.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C.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54、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主要是因为( )
A. 它是生产力系统中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它可以使生产力各要素合理结合
B. 它可以直接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D.它在当代的物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55、人和物的要素从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关键是( )
A.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B.正确调整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 C.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D.把科学技术物化在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中 56、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 D.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57、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或起决定作用的内容)的关系是( )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B.交换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58、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
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