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解得??0.1686s。因此使系统稳定的最大?值范围为0???0.1686s。 5-10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K s(1?s)(1?3s)
试用伯德图方法确定系统稳定的临界增益K值。
解:由G?s?H?s??1K知两个转折频率?1?rad/s,?2?1rad/s。令3s1?s1?3sK?1,可绘制系统伯德图如图所示。
确定?(?)??180所对应的角频率?g。由相频特性表达式 ? ?(?g)??90??arctg0.33?g?arctg?g??180? 可得 arctg1.33?g 21?0.33?g?90? 解出 ?g??1.732rad/s
在伯德图中找到L(?g)??2.5dB,也即对数幅频特性提高2.5dB,系统将处于稳定的临界 状态。因此
20lgK?2.5dB?K?4为闭环系统稳定的临界增益值。 3 5-11 根据图5-T-3中G(j?)的伯德图求传递函数G(s)。 解:由L(0.1)?0dB知K?1;
由L(1)??3dB知??1是惯性环节由1的转折频率; s?1
? 从1增大到10,L(?)下降约23dB,可确定斜率为?20dB/dec,知系统无其他惯性环节、或微分环节和振荡环节。
由?(0.1)?0和?(1)??83知系统有一串联纯滞后环节e????s。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e??s G?s?H?s?? s?1
由?(1)?arctg1?180?
?????83?解得??0.66s。可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e?0.66s G?s?H?s??s?1
第六章
6-1 试求图6-T-1所示超前网络和滞后网络的传递函数和伯德图。 解:(a),超前网络的传递函数为G?s??RCs,伯德图如图所示。 RCs?1
题6-1超前网络伯德图
(b),滞后网络的传递函数为G?s??1,伯德图如图所示。 RCs?1
题6-1滞后网络伯德图
6-2 试回答下列问题,着重从物理概念说明:
(1)有源校正装置与无源校正装置有何不同特点,在实现校正规律时他们的作用是否相同?
(2)如果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型系统经校正后希望成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型系统,应采用哪种校正规律才能满足要求,并保证系统稳定? (3)串联超前校正为什么可以改善系统的暂态性能?
(4)在什么情况下加串联滞后校正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程度? (5)若从抑制扰动对系统影响的角度考虑,最好采用哪种校正形式? 解: (1)无源校正装置的特点是简单,但要达到理想的校正效果,必须满足其输入阻抗为零,输出阻抗为无限大的条件,否则很难实现预期效果。且无源校正装置都有衰减性。而有源装置多是由直流运算放大器和无源网络构成,能够达到较理想的校正效果。
(2)采用比例-积分校正可使系统由I型转变为II型。
(3)利用串联超前校正装置在剪切频率附近提供的相位超前角,可增大系统的相角裕度 ,从而改善系统的暂态性能。
(4)当?减小,相频特性?(?)朝0方向变化且斜率较大时,加串联滞后校正可以提?
高系统的稳定程度。
(5)可根据扰动的性质,采用带有积分作用的串联校正,或采用复合校正。 6-3 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18 2s?4s?6
(1)计算校正前系统的剪切频率和相角裕度。 (2)串联传递函数为Gc(s)? 和相角裕度。
(3)串联传递函数为Gc(s)?0.4s?1的超前校正装置,求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0.125s?110s?1的滞后校正装置,求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和100s?1 相角裕度。
(4)讨论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的不同作用。 解: (1) 用MATLAB求得校正前??59.7?(?c?3.88rad/s) (2)串联超前校正后??70.1?(?c?5.89rad/s) (3)串联滞后校正后??124?(?c?0.0296rad/s)
(4)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度增大,从而降低了系统响应的超调量。与此同时,增加了系统的带宽,使系统的响应速度加快。
在本题中,串联滞后校正的作用是利用其低通滤波器特性,通过减小系统的剪切频率,提高系统的相角稳定裕度,以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和某些暂态性能。 6-4 设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10 s(0.5s?1)(0.1s?1)
(1)绘制系统的伯德图,并求相角裕度。
(2)采用传递函数为Gc(s)?0.33s?1的串联超前校正装置。试求校正后系统的相0.033s?1
角裕度,并讨论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有何改进。 解:(1)校正前??3.94(?c?4.47rad/s)?,
0.33s?1 (2)加串联超前校正装置Gc(s)?0.033s?1后,??39.8?(?c?16.2rad/s)
经超前校正,提高了系统的稳定裕度。 题6-4系统校正前、后伯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