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 下载本文

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

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格罗斯认为:“不是因为年轻而游戏,而是因为游戏而年轻。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这与幼儿的思维具有象征性、抽象性密切相关,幼儿对周围所有的事情感到好奇,并主动学习和模仿,在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幼儿的游戏是对已有经验的重复练习与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挑战,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表现在娱乐、保健、认知、沟通方面,这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着特殊而又深远的意义。

第一,游戏促进幼儿身心愉悦。娱乐功能是游戏的原生功能,在游戏中,幼儿是活泼愉快的。从游戏的过程来看,游戏充满着轻松和自在,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游戏当中,没有来自外在的束缚和压力,并保持着兴奋、觉醒的状态;从游戏的内容来看,它本身充满着怪异与诙谐、令人捧腹的行为,游戏的内容是对现实的模仿和创造,幼儿在平凡的生活行为当中加入刺激、新鲜的因子,让游戏内容更为丰富。从游戏的结果来看,它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只是一种获得愉快的手段,而不是达到某种目标的努力。例如《躲猫猫》的游戏,幼儿会被躲藏的神秘所吸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技巧找到躲藏的伙伴从中获得快乐的情绪,并且尽力将这种感觉维持下去。游戏的内容和规则虽然简单,但是这种躲藏的娱乐功能会促使幼儿和同伴继续游戏,从而帮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二,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在生理方面,游戏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动作技能、大脑发育。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增强体质、恢复精力,幼儿在游戏中开心的跳跃,锻炼着肌体的各种器官,促进身体血液循环、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这项功能在幼儿的体育游戏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例如在农村幼儿经常玩的《滚铁环》、《丢沙包》、《跳皮筋》、《打弹珠》体育游戏中,幼儿的跑、跳、扔、弯曲、平衡等运动能力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从而维持幼儿机体的生理健康以及协调发展。在心理方面,游戏帮助幼儿宣泄焦虑、调整状态、矫正不良行为。在佛洛依德看来,游戏是“个体释放性欲、减轻焦虑“的防御机制,有利于儿童从紧张的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正因为如此,游戏被认为是促成个体不可实现的欲望与现实之间平衡的一种心理情景,有利于个体内在冲突的消除。例如大人和小孩喜欢玩的《扔石头》游戏,当幼儿遇到不开心、心情不畅的时候,幼儿可以通过向河里扔石头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同时水中激起的浪花可以帮助调节幼儿的心情,获得另外一种愉悦的情感。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游戏治疗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治疗是指由治疗者创设一定的环境,让问题儿童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著名的沙盘游戏治疗法,它是通过使用沙、沙盘、以及有关人或物的微缩型对问题幼儿来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在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通过在沙盘内用各种模型、玩具摆弄心灵故事,使来访者与无意识接触并表达超语言的经历和被阻碍的能量。这种接触与表达,可促进激活、恢复、转化、治愈、新生的力量,对来访者心理健康的维护、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人格发展和心理成长都有促进作用。

第三,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儿童通过游戏可以获得知识经验、巩固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优化认知结构,同时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有利于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游戏的发展依赖于认知水平的提高,游戏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认知的发展与完善。贝特森(1956)强调游戏的贡献是学会学习,即“第二学习”。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游戏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甚至是互为一体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儿童的游戏就是学习——一种隐性学习。游戏的认知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游戏不仅使语言理解深刻化,而且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调节功能获得发展的机会。在幼儿与同伴交流、协商的过程中,幼儿的倾听能力、独白语言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会在无形中初步形成并逐步发展。2、游戏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游戏是儿童创造力的源泉,游戏中获得的技能有助于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游戏,特别是创造性游戏,有利于改善儿童的认知结构,挖掘儿童的创造智能。例如,幼儿在玩《金锁银锁》的语言游戏时,当被同伴问道:“什么锁?”幼儿需要迅速进行创编符合游戏规则的锁,这能够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幼儿的创造意识也在逐步形成。3、游戏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史普德克认为,游戏在儿童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儿童在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会认真分析当前的困境,尝试运用各种办法解决难题,从而初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通过对游戏进行改编和创新,进而满足自己更高的追求,在这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语言以及想象能力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例如,幼儿在玩棋类游戏、搭积木、堆沙土、玩剪纸等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智慧、动作、策略等都会得到综合运用和发展。

第四,游戏促进幼儿社会化。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与理解、相互学习与提高,可以推动社会信息传播和文化传递,从而最终实现儿童自我的社会化。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社会信息、社会文化的同化,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从而实现自我社会化;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更加全面理解和把握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被他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从而促进群体的团结与协作,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游戏,相同水平的游戏伙伴间可以产生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水平不同的游戏伙伴间则可以实现知识的传递与经验的交流,从而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游戏的社会化功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1、游戏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游戏一方面可以促进儿童性别认同,获得性别同一性;另一方面,帮助儿童认识性别角色,逐渐学习到社会期望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要求,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和控制他们的行为,适应社会交往。2、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社会化。儿童情感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社会化,即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增加,情绪的社会动因增加,表情的自我控制与调节的社会性加强;二是人际感情的发展,即依恋的发展。3、游戏促进道德社会化。游戏,特别是集体性游戏,能够促进儿童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形成亲社会行为。比如,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烧烤店老板角色的幼儿必须态度和蔼,耐心对待顾客;扮演炊事员角色的,应该把厨房打扫干净;扮演妈妈角色的,应当爱护孩子,扮演医生角色的,应照顾好病人等等。

德国文学家、哲学家席勒就说过:“只有当人成为完全的人时,他才游戏;也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幼儿的“第二生命”,儿童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形式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儿童的社会性、智力和情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为以后的成功道路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提供必要的玩教具,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游戏内容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反映时代的特点,以一种游戏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