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二第2课时化学计算微专题讲义(含解析) 下载本文

(1)混合固体中m(Fe)∶m(Cu)=________。 (2)原混合溶液中c(Cl)=________。

解析 (1)从第二组投料分析:投进的18.0 g Fe、Cu混合固体,剩余的9.60 g为Cu,因为Fe与混合液中的HCl反应已产生了1.12 L的H2,之前已把Fe反应完,加入的Cu不与Fe

3+

3+

及H反应,全部剩余,即18 g固体中含Cu:9.6 g,则含Fe:8.4 g,即混合固体中,mFe∶mCu=7∶8;

(2)由第三组数据分析:加入27.0 g固体,剩余15.8 g,减少的质量为11.2 g,全部是溶解的Fe,而Fe参与了两个反应: Fe+2H===Fe + H2↑ 5.6 g 2.24 L 0.1 mol 0.1 mol 0.1 mol 11.2-5.6=5.6(g) Fe+2Fe===3Fe 0.1 mol 0.3 mol

即最终溶液中的溶质全部为FeCl2:0.1+0.3=0.4(mol) 0.4×2-

故原混合溶液中c(Cl)==4.00(mol/L)

0.2答案 (1)7∶8 (2)4.00 mol·L 备考策略

1.所谓“守恒”就是物质在发生“变化”或两物质在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总量保持“不变”。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守恒定律,在化学变化中有各种各样的守恒,如质量守恒、元素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 2.解题步骤

-1

3+

2+

2+

考向二 计算中的差量法

2.某物质的分子式为CxHyOz,取该物质A g在足量的O2中充分燃烧,将产物全部通入过量的Na2O2中,若Na2O2固体的质量增加了B 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5 -

A.若y>x>z,则A>B B.若x=y>z,则A>B C.若x=z

解析 有机物在足量的O2中充分燃烧后生成CO2和H2O,通入过量的Na2O2中,发生反应2CO2+2Na2O2===2Na2CO3+O2,2H2O+2Na2O2===4NaOH+O2↑,由方程式可知,过氧化钠增加的质量等于与CO2等物质的量的CO的质量和与H2O等物质的量的H2的质量之和,即增加的质量可表示为mCO·nH2,所以,若A=B,只需x=z,y为任意值,C正确。 答案 C 备考策略 1.应用原理

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有关物理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用差量法解题时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跟实际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 点燃

如: 2C(s)+O2(g)=====2CO(g) 固体的质量差量 24 g

Δm=24 g

物质的量差量 2 mol 1 mol 2 mol Δn=1 mol

气体的体积差量 1 2 ΔV=1 2.解题步骤

考点三 计算中的关系式法

3.(2019·嘉善一中月考)Ba是一种重金属离子,有一环境监测小组欲利用Na2S2O3、KI、K2Cr2O7等试剂测定某工厂废水中Ba的物质的量浓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需配制250 mL 0.100 mol·L的标准Na2S2O3溶液,所需要的玻璃仪器除量筒、250 mL容量瓶、玻璃棒外,还需要________。

- 6 -

-1

2+2+

(2)需准确称取Na2S2O3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 g。

(3)另取废水50.00 mL,控制适当的酸度,加入足量的K2Cr2O7溶液,得到BaCrO4沉淀;沉淀经洗涤、过滤后,用适量的稀盐酸溶解,此时CrO4全部转化为Cr2O7;再加入过量KI溶液进行反应,然后在反应液中滴加上述标准Na2S2O3溶液,反应完全时,消耗Na2S2O3溶液36.00 mL。已知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①Cr2O7+6I+14H===2Cr+3I2+7H2O;②2S2O3+I2===2I+S4O6。则该工厂废水中B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解析 (1)要抓住“玻璃仪器”的字眼,因此还需要用来溶解固体的烧杯及用来定容的胶头滴管。

(2)Na2S2O3固体的质量为0.100 mol·L×0.25 L×158 g·mol=3.95 g,但实验室所用的托盘天平只能准确称量到0.1 g,故需准确称取Na2S2O3固体的质量为4.0 g。 (3)设Ba的物质的量为x,则根据相关反应可得以下关系式: 132+2-2-Ba~BaCrO4~Cr2O7~I2~3S2O3

221 3

2+

-1

-1

2-

2+

2-

3+

2-

2-

2-

X 0.036 L×0.100 mol·L-1

1.2×10 mol-1

解得x=1.2×10 mol,则c(Ba)==0.024 mol·L。

0.050 L

-3

2+

-3

答案 (1)胶头滴管、烧杯 (2)4.0 (3)0.024 mol·L 备考策略

考虑

1.在多步连续进行的化学反应中――→关系式法 在进行多步反应的计算时,一般的解题步骤为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已知物质、中介物质、所求物质之间的量(质量

或物质的量或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的关系

?

确定已知物质和所求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

根据所确定的已知物质和所求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1

- 7 -

考虑

2.在涉及反应较多的化工流程或反应过程中――→特定关系式法

在化工流程题中,计算某种物质的质量分数或在多步复杂的反应过程中进行某个特定量的计算,可以考虑利用某种微粒(或原子)的守恒关系或物质的特定组成关系建立关系式解题。 考向四 计算中的讨论法

4.(2019·浙江暨阳联合)在K2CO3样品中含Na2CO3、KNO3、Ba(NO3)2中的一种或两种杂质。将a g该样品溶于足量水中得到澄清溶液,再加入过量CaCl2溶液得b g沉淀。

(1)当a=39b/25时,该样品中杂质肯定不存在__________,可能存在__________。 (2)当a=39b/25时,求杂质中肯定存在的物质的质量取值范围________。

解析 (1)得到澄清溶液,故一定不存在Ba(NO3)2、由于b g沉淀仅需要69b/50 g K2CO3,提供的样品质量a=39b/25大于69b/50,而单位质量Na2CO3产生沉淀的能力强于K2CO3,故一定存在KNO3,可能存在Na2CO3。(2)用极端假设法,若全部为K2CO3,可得KNO3为0.18b,若全部为Na2CO3,可得KNO3为0.5b,K2CO3肯定存在,Na2CO3可能存在,故答案为:0.18b≤m<0.5b 答案 (1)Ba(NO3)2 Na2CO3 (2)0.18b≤m<0.5b 备考策略 讨论法

由于某一条件的不确定,结果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也可能在某个范围内取值,这类题需要用讨论的方法求解。

常见的类型:1.讨论反应发生的程度; 2.讨论反应物是否过量;

3.讨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范围; “极端假设法”是常用的讨论方法:

“极端假设法”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常用方法,一般解答有关混合物计算时采用,可分别假设原混合物是某一纯净物,进行计算,确定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2019·东阳中学高三模拟)将等物质的量的金属Na、Mg、Al分别与100 mL 2 mol·L的盐酸反应,实验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V(已折合为标准状况)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