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冲突理论 下载本文

社会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在美国是作为对结构功能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来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稳定与整合,代表社会思潮中的保守主义,冲突理论强调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着呢的积极作用,代表着激进主义思潮。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一段时期里流行于美国和个别西欧国家。

第一节 产生背景

是动荡的美国社会及其日益尖锐化的社会矛盾的反应。

美好憧憬:战后美国40、50年代进入黄金时代,产生了鼓吹情绪,暂时掩盖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保守思潮一时泛滥,解释现行制度合理性成为战后理论的主流;

信仰危机:60年对美国进入了全球性的大动荡时期,国内社会矛盾加剧(黑人运动,越战危机、民权运动、青年造反),国际社会风起云涌,社会冲突理论应运而生。

70年代,美国社会思潮又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价值观多元化,社会进入相对反思时期

冲突理论的自身逻辑:达伦多夫研究从马克思、孔德到齐美尔,冲突与革命一直是社会研究的主题,到了帕森斯哪里为何发生了改变,(帕森斯面临的问题是要解释“什么把社会维持在一起,”而不是“什么驱使社会前进”。)前在理论的引领,对当下实践的求变是其内在逻辑。

二、冲突理论的思想根源(学术成就) (一)冲突理论的萌生

马克思的阶级冲突论 。被认为是冲突理论的始祖。其理论基于三个假设:经济组织决定所有其他社会组织;每个经济组织里都包含有阶级冲突成分;无产阶级因受压迫而逐渐产生共同的阶级意识,以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和从经济学角度对社会政治关系的考察对冲突理论的影响最大、最直接。

齐美尔将社会冲突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形式予以研究。他认为社会中的冲突时无法避免的普遍现象,不仅起因于利益争夺,而且是人类先天的敌对本能的现实反映。

1

韦伯认为,当社会成员的权力、财富和声望高度相关,资源在社会等级间分布的不平等程度高,以权力、声望和财富为基础的社会等级间的社会流动率低时,社会冲突就有了发生的可能。

(二) 20世纪以前的冲突思想:马基亚弗利、齐美尔、韦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冲突同义)

冲突论的两大传统:一是源于马克思,认为社会学家具有批判义务,社会终将进化到不再有冲突的境界。代表人物有米尔斯、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新马;二是源于韦伯,承认冲突存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反对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分析,竭力倡导一种超阶级、超价值判断的、客观的冲突分析。达伦多夫、科赛和柯林斯是其代表。

帕累托作为保守的冲突论者,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传统影响下,发展出一种归纳性的、自然主义的社会冲突理论,其目的在于识别和解释那些决定社会系统达到平衡的实际力量,社会学的研究就是要对社会基本元素加以分类识别、归类和分配,并找出其规律性变化。其次是认为社会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充满冲突和变迁的动态的过程。另外,认为社会统治是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的循环,社会基本元素通过阶级结构不均匀的分布于社会,当上层社会吸引了较为落后的元素,下层社会获得了优良品质时,社会就会出现革命。

(三)20世纪前半期的冲突论思想 代表:帕克、凡勃伦

帕克认为人类谋求生存的 斗争必然会导致竞争、冲突和适应的过程。 凡勃伦从人性出发,(父母倾向、技艺本能和闲散好奇心)引起了科学技术变革,从而导致竞争、冲突、和剥削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 代表:米尔斯、科赛、达伦多夫

米尔斯批判了功能主义对整合与秩序的强调,而把个人的需要放在优先的地位,从社会结构对人的压抑和阻碍这一角度阐发了自己的社会冲突理论

科塞的冲突理论以功能主义为基本前提而被称为功能冲突理论,它试图在功能主义理论的框架之内,通过强调冲突的正功能来完善功能主义理论。

达伦多夫通过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形成自己的冲突理论。他批判了

2

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片面与不足,推翻了笼罩在西方社会学之上的功能主义的均衡模式,促进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化。

冲突理论的当代发展

柯林斯认为传统的“冲突理论”更多的仅仅是关于冲突的理论,而且重宏观分析而轻微观现象。但实际上冲突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基本过程,它是关于社会的结构与变迁的理论。进而从微观分析入手,试图通过“互动仪式链”理论使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相结合,建构起一种既适合社会微观结构又适合社会宏观框架的综合性冲突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包含阶级分析与世界体系分析两个方面。“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以赖特的分析性马克思主义为代表,它强调应把握马克思理论的核心而摒弃时过境迁的具体问题。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分析认为,一旦资本主义在全球普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必然带来的经济危机就会最终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促使资本家与民众之间的社会冲突,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

第二节 冲突理论的阐述——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想象

美国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早年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广涉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25岁获得博士学位。1951年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相继发表有《性格与社会结构》《权力精英》等,《社会学的想象力》则被视为其主要代表作,他与葛斯合作编译的《韦伯社会学文选》(From Max Weber)亦被认为是权威译本。米尔斯1962年病逝于纽约,年仅46岁,死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明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

其全部著述主要涉及美国社会阶级变化、性格与社会结构、权力研究和社会学发展的想象。其中美国社会阶级变化,即对美国20世纪后期中产阶级的白领阶层的研究,以及权力精英理论是对冲突理论的主要贡献。

二、美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米尔斯巧妙地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述融合在一起,展开对

3

美国白领阶层的批判。他运用异化理论分析了白领阶层的形成和他们的社会生活,又以韦伯的科层制为基本线索,分析白领世界的社会地位和他们的职业特征。

资本主义所刺激起来的现代工业使劳动表达人性日益困难,资本主义工业化正在创造越来越多的无意义的工作,他们从自身中、从他人、从自然之中的疏离而导致独立性的丧失。

首先,用异化理论分析白领职业的生活。小人物、殉葬式英雄表现为心理上的忧郁与迷乱、行为上的麻木进而退向疯狂地休闲。

其次,以科层制分析白领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淹没在庞大科层制系统中,扮演中间角色,毫无自主权、主动性。

指出缺少控制自己生活的个人权力,缺少参加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力。 三、关于权力的研究

关于权力的研究是其对冲突理论的重大贡献。

所谓权力:是指在面临反对情况下能够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所谓权力精英是指那些处于能做出重要决定位置上的人。

美国是一个有权力精英支配的社会,国家权力日益集中在企业领导人、政治家和军事领袖手里。其他领域很难对国家政策产生真正的影响。

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的的集中还表现在决策结果的统一性、角色的互换性和利益上的一致性。

站在冲突理论立场揭穿流行于西方的“平衡理论“神话,三权分立旨在特殊历史阶段适用。

权力精英(米尔斯)

在米尔斯看来,所谓权力是指在面临反对情况下能够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所谓权力精英是指那些处在能作出重要决定位置上的人。

米尔斯认为,美国是一个由权力精英支配的社会。作出重要决定的国家权力主要集中在企业领导人、政治家和军事领袖手里。

米尔斯认为,权力可以建立在财产之外的因素上,但权力精英却因其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维持一种持久的、战争性的经济。

权力精英理论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揭穿了流行于西方社会的神话,即所谓的“平衡理论”。米尔斯认为:

4

1、他抓住了到底谁在国会代表美国人民的问题。

2、米尔斯认为,我们的监督以及因此产生的平衡理论,至多只有在特殊历史阶段才适用。

《权力精英》(1956)

王崑 许荣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版

权力精英就是那些处于能做出重要影响的决定的位置的人,那些处于可以改变一般人的一般环境的位置的人。对于权力精英而言,他们是否做出某种决定并没有他们占据核心位置这一个事实重要,而且他们在做出决定上的失败往往产生较之他们成功地做出决定更大的影响。[194]

要理解权力精英,就必须把握三个关键点:1.在整个对权力精英的讨论中必须强调,这些精英在各自背景中所具有的心理。这些权力精英的结合“具有心理学的和社会的基础,因为他们具有相似的社会特征,这些特征使他们易于连成一体”;2.必须注意这种心理的和社会的结合背后的、现在由政府首脑、公司富豪和高级将领所控制的那些机构等级的结构和机制;3.权力精英的联合,不只是建立在心理一致和社会混合的基础上,也不完全依赖于领导地位和利益的结构性一致,有时它更明显的表现为合作。[196]

大众社会的出现直接来自于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媒介并不是帮助各方面的公众进行信息交流,而仅仅有助于信息的单向流通。大众社会的成员在沟通过程中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这种转化必然引发一系列社会结构性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结构转变就是作为民众阵阵工具的自愿团体的衰落。[201]

当今美国社会权力结构的一般特点:上层不断结合,而且常常变现为有意地合作,从而出现了权力精英;中间层次表现为各种平衡的力量的僵持,从而中层并不能联结上层和下层;社会底部是些政治碎片,而且不断向无权状态发展,这里正出现着一个大众社会。[203]

因此,在当今美国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不道德性,它是当前美国频现的白领犯罪问题、公共道德问题等等一系列公共问题的社会根源。[204] 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 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2版

5

成书目的:

确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文化涵义。(P17)

批判宏大理论:以帕森斯《社会系统》为例。宏大理论中“系统性的”东西即是它脱离了任何具体的、经验性的问题。这个系统性的东西并没有被用于更准确完整地表述有(可为人们认识到的)重要性的新问题。它并不是出于如下需要而发展,即飞到高出片刻来更清楚地观察社会世界中的某个东西,以解决某个问题——这个问题可根据历史现实得到陈述,在这以一历史现实中,人与制度有他(它)们具体的存在。(P50)

批判抽象经验主义:就其研究成果而言,他们的这些研究堆积琐屑的细节,却对使这些细节形成一定规范形式缺乏足够关注;事实上,除了由排字工和装订工提供的一定形式外,这些研究往往没有什么形式、这些细节无论怎么庞杂,都不会使我们确信任何本值得我们确信的东西。受制于方法论。(P59)

批判实用性:他们(社会科学家们)的地位变化了——从学院到科层组织;他们面向的公众变化了——从发起运动的改革家到决策层;他们研究的问题变化了——从他们自己选择的问题到他们的新主顾们的问题。学者自身在学术上的叛逆性渐趋削弱,而在行政上却更加实用。由于他们一般都接受现状,所以都倾向阐释由(行政管理者相信自己所面对的)困扰和论题所引发的问题。(P102)

批判科层制气质:科层制能吸引大批人的美丽相当程度上在于它培训人比较容易,并给他们提供前程光明的工作。在某些创始者中,经验方法是为想象力服务的,事实上,这种想象力往往令人奇怪地被抑制,但人们又总能感到它的存在。当你与某个创始者交谈时,你始终在与有理智的头脑交流。而当一个年轻人花了三四年时间学了这类东西之后,你会无法同他真正谈论当代社会研究的问题。他的地位和职业生涯,他的进取心和过分自尊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中单一视角、单一语汇,这种单一一套方法之上的。说实话,除此之外,他别无所知。(108) (理论与经验结合:)一流的学术巧匠们一般不会为一项宏大的经验研究构思一个宏大的计划。他的方针是在宏观视角的思想和细节性的阐释间不停地穿梭。他把研究工作设计为一系列小规模的经验研究(这当然应包括微观研究和统计工作),每一研究似乎都对他所阐释的解决方案的某一部分起关键作用。而根据这些经验研究的结果,他的解决方案被证明、修正或拒斥。(135)

6

治学之道:1.做一名优秀的巧匠,避免呆板的程式和技巧的盲目崇拜。让你的心智独立地面对人与社会的问题;2.避免形式拜占庭式的拆解组合概念的怪癖,以及空话连篇的做派,鞭策自己和其他人陈述时要简单明了;3.只要你认为研究必要,你可以建立模拟历史的结构,也可以探究各段历史的细节,尽你可能地总结出规范的理论和构筑各种模型,仔细地考察琐细的事实及其间的联系,同时也要考察哪些重大的独一无二的事件;4.不要沉迷于一个又一个的小情境研究,要关注将各种情境组织起来的社会结构;5.要认识到你的目标是对世界历史上曾有的和现有的社会结构进行充分的比较性理解;6.始终关注人的意象,即有关他的人性的一般观点,这正是你在研究中假设和运用的,以及历史的形象,即你关于历史是怎样形成的概念;7.你要了解你继承并正在从事古典社会分析的传统,所以不要将人作为一个孤立的部分理解,也不要将它本身自然地当做一个可理解的领域或系统去领会;8.不要让经过官方阐述的共公告论题或是由个人感受到的困扰决定你所研究的问题。(243-245) 第三节 科赛的功能冲突论 一、生平与著述

科赛(1913——)生于柏林。曾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1、学术观点的两重性:认为有些社会结构的形成是结构功能论者所强调的认同和一致,但同时也指出社会群体的建立和维持也是社会冲突的结果。 2、学术生涯的双重背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和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两者的综合。尤其是齐美尔认为冲突能够增强社会关系或者社会群体的适应与调整。 《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 二、社会冲突的根源

科塞从功能主义视野出发,认为社会系统内的每一部门彼此相关、协同运转,由于各个部门对社会系统的整合与适应程度不同,在社会系统运转时不同社会部门的操作、运行方式和过程就会相互失调,就会在社会系统运行中出现各种冲突状态。总体来说,科塞从宏观“不平等社会系统”、微观的“下层被剥夺状态”、“对群体的忠诚”以及“亲密关系”四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冲突的根源。

“不平等社会系统”并非指不平等系统本身是冲突的根源,而是指不平等系统中的被统治者对自身的不平等地位的自觉意识。科赛认为:取消现存的不平等系

7

统的合法性,是冲突发生的前提。

“下层被剥夺状态”包括相对剥夺与绝对剥夺两个方面,分别涉及的是下层成员的生存条件与社会成员发展条件的差别。较之绝对剥夺相对剥夺更可能使被统治者产生不公平感,更容易引起反抗;被统治者越是疏于自我约制,或者受到的社会限制越少越会感到相对剥夺。

“对群体的忠诚”与“亲密关系”是科塞在阐述冲突理论根源上对心理动机的超越。 对群体的爱有多深,在反目时就会恨有多深。

三、社会冲突的功能

从功能主义出发,指出社会冲突是社会系统运行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1)社会冲突具有整合功能:一方面,冲突有利于社会或群体的身份和边界的建立和维持,并有利于维护社会或群体与周围社会环境的界限;另一方面,群体间的冲突还可以增强群体内部的团结,因为它使群体减少对内部分歧的容忍而增强遵从,群体内的异己分子将受到严格控制以保持一致。

(2)社会冲突具有稳定与平衡功能:制度化的冲突能够使冲突双方的意愿明确、及时地得以表达,进而可以通过消除冲突的根源而使社会结构得到调整,从而使社会和群体拥有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稳定机制。

(3)社会冲突能够创造出新的组织、制度和价值。一旦不同群体对抗共同的对立面时,这些群体间的冲突就可能得到克制,它一方面将促成带有不同的边界线、意识形态、忠诚和公共价值观的新群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可能带来暂时的工具性联合。

(4)“社会安全阀”理论:社会安全阀制度是社会的一种机制,他通过潜在的社会冲突来维持一个群体的稳定。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科赛发现并弥补了齐美尔关于“冲突不完全是坏事的”观点。并且 对“冲突”与“敌对情绪” 做了区分。敌对情绪有三种表达方式,即直接指向对立面、指向替代目标与没有对象的情绪发泄。其中将敌对情绪引向替代对象的制度就是“社会安全阀”制度,使社会中的敌对情绪不断排解,而维护整个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体制越重要,安全法体制在社会结构中必须加以制度化。

8

安全阀(科赛)

社会安全阀制度或体制是社会的一种机制,它通过潜在社会冲突来维持一个群体。科赛这一到,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 齐美尔认为,社会之中有冲突不完全是坏事。科赛发现并弥补了齐美尔观点中的两方面缺点。

1、 应看到,冲突和敌对情绪有多种表现。

(1) 当敌对双方的关系因敌意而被割裂时,可由一个替代的对象用于发泄敌对情绪,安全阀机制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2) 敌对情绪的表现可以有直接宣泄、转移宣泄和不需要对象的直接表现等三种形式。

2、 应区别冲突和敌对情绪。发泄敌对情绪具有安全阀作用。 此外,科赛注意到安全阀体制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A、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机制就越重要。一个结构松散的社会,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交叉影响的冲突,所以冲突并不是发生在同一断裂带上,加上由于人们参加各种组织,并在组织中追求各自的利益,因此不可能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瓦解社会的一种冲突中去,因此这种结构的社会是稳定的。而僵化的社会不允许有冲突,如果再取消发泄敌对情绪的途径,造成敌对情绪的积累,一旦爆发必然造成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威胁。

B、安全阀体制必须在社会结构中加以制度化。 三、冲突的社会作用

认为冲突是一种社会过程,他对于社会结构的形成、统一和维持可以起到一种手段作用;冲突可以激励社会革新,导致社会变迁。

1、冲突是有益的、必然的,能够引起社会重组,增强适应性,促进或者至少是有益于社会变迁。

冲突定义: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一方的目的是企图中和、伤害或者消除另一方。

2、冲突只要不直接涉及基本价值观念或共同信念,其性质就不是破坏性的,而只能对社会有好处。

3、冲突的原因有物质原因与非物质原因之分,后者源于“社会合法性的撤销”。

9

4、冲突对不同的社会结构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冲突有利于韧性社会结构。 (一)外部冲突与内部冲突

外部冲突有利于明确群体边线,加强群体内部整合。可以确立群体认同感,促使群体发展、壮大、坚强。

内部冲突可重新导致团结和平衡,可以在压力状态下通过排除反对者来避免群体的解体。

四、社会冲突的基本类型

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前者指追求没有得到满足目标的冲突,后者指冲突一方或多方为释放敌对情绪而发起的冲突。

初级关系中的冲突与次级关系中的冲突; 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 习题

简述科赛“冲突功能论”的基本思想(P.247)

1 区分了正功能和反功能。看冲突的问题和社会结构。表面性问题,维护结构,围绕价值核心,威胁社会群体。发生冲突的社会结构,也可作为区分的尺度。

2 正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社会心理功能。反功能;分裂性功能。 3 一般特征:社会冲突有用性。批评功能主义忽视冲突,批评冲突理论忽视正功能。

第四节、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

主要著作:《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 《走出乌托邦》 《阶级后的冲突》

一、辩证的社会观

社会实际上具有辩证的两面,既有均衡又有冲突。在结构稳定的同时,社会又时刻处于变迁之中;在系统整合的同时,社会的各子系统由处于普遍存在的相互冲突之中;在功能协调的同时,社会的每一部分都既有正功能又有反功能;在价值共识的同时,总是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因为另一部分成员的压制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正是这种辩证的社会观,导引了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

10

也正是这种辩证的社会观及以其为基色的辩证分析,其社会冲突理论被称为辩证冲突理论。

根据辩证的社会观,达伦多夫指出了他的社会冲突模式的基本内涵:社会既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对立与冲突;社会冲突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社会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可能引发冲突、变迁甚至社会解体;社会成员、组织相互结合成社会并非源自彼此的共识与吸引,而是由于双方之间的统治与压制。社会冲突就产生于这种统治与压抑,它尽管可以被暂时地控制或疏导,但却与社会同在。

社会压制模式(达伦多夫)

在“什么使人类结合为社会”问题上,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秩序建立在压制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压制模式。社会压制模式的基本要素概括为四个基本假定:

A、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现象。

B、凡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冲突,冲突现象可以加以疏导和控制,可以暂时被压制,但无法彻底消除。

C、社会中的每一要素都可能促进社会变迁,破坏社会整合。 D、每个社会都以其内部一部分成员压制其他成员为基础。

达伦多夫强调,压制模式并不比均衡模式更正确,之所以特别重视它是因为他对社会实体的那些经常遭到忽视的侧面——变迁、冲突、反功能和压制——给予极大关注。

社会均衡模式(达伦多夫)

在“什么使人类结合为社会”问题上,认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建立在价值共享基础上的,形成了社会均衡模式。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均衡模式的典型代表。达伦多夫将社会均衡模式的实质性要素概括为:稳定、整合、功能协调和价值共享。A、每个社会都是一个相对稳定不变的诸要素构造体。B、每个社会都是一个整合良好的诸要素构造体。C、社会的每一组成要素都具有维持社会系统的功能。 D、每个社会都以其成员的共享价值为基础。

社会均衡模式的核心概念是社会系统。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系统作为一个分析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把它作为分析社会的惟一和最终的参考框架则是错误的。因为在许多方面,它与社会实际相脱节。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象本

11

身充满着辩证关系,往往同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二重层面: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利益对立等等。社会现象的这种辩证性质决定了社会学分析必须采用社会压制模式以补充社会均衡模式的不足。

二、后资本主义社会

达伦多夫强调用社会学方式研究社会冲突的根源,认为特定的社会结构,即特定的权威结构是冲突的根源,而不是把冲突归结为诸如侵略性之类的心理因素,也不是归结为历史性或偶然性因素。他通过“权威结构”和“强制性协作联合体”这两个概念来说明这一命题。 权威结构(达伦多夫)

权威是指“具有一定内容的命令被既定人执行的可能性”。 权威关系是一种上下级关系。 在权威关系中,发布命令的一方用命令或禁令的形式规定服从者一方在一定范围内的行动。权威关系是一种合法关系,权威的基础不是个人人格或情境机遇,而是与社会地位相联系的一种期待。权威的力量受到一定内容和特定个人的限制。违反权威命令将受到惩罚,法律体系或风俗习惯体系护卫着权威的有效性。

社会结构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地位,而在多数社会结合形式中,都有两种不同的地位,一种称为统治地位,其占有者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有发布命令的合法权力,即拥有权威;另一种则成为服从地位,其占有者必须服从命令,即丧失权威。这两种地位的结合是最普遍的结构因素,蕴含着社会冲突的结构性起因。达伦多夫把这种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的结合称为权威结构。

强制性协调组合(达伦多夫)

强制性协调组合是指一切具有权威结构的社会成员的结合形式。

达伦多夫认为,冲突起源于权威地位的缺乏,因此,权威结构是形成冲突集团的最终原因。在强制性协调组合中,权威地位的分配不可能像收入或声望的分配那样形成逐渐过渡的续谱,只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两种状态,只有统治者与服从者两类人,社会冲突就在他们之间产生。

达伦多夫不否认各个统治地位所拥有的权威在程度上的差异,但他认为,对于分析团体冲突现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理论上强调拥有权威和丧失权威之间的界线,这一界线直接来自权威概念的定义,即权威是统治和服从两类人的结合。

12

达伦多夫强调,对团体冲突进行分析的基本单位只能是强制性协调组合,而不是整个社会。因为权威只有在这一基本单位中才呈现出清晰的分化层次,而在全社会范围,由于社会成员往往参与多重组合,从而拥有多重角色,一直无法确定其权威地位。

后资本主义社会(达伦多夫)

资本解体、劳动力分化与中层阶级的崛起,标志了社会流动性的增长与社会平等的发展:由于知识与技术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因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状况成为择业的关键而加大,社会平等程度也由此得以提升,并因福利国家制度与收入调节税收制度而进一步增强。从而,这种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较传统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质的飞跃,成为达伦多夫所谓的“后资本主义社会”。

三、社会冲突的形成过程与条件

“潜在利益与显在利益”、“准群体和显群体”是达伦多夫说明社会冲突的过程与条件的两个概念。

显在利益在于维持既有的权威结构及权威分配状态,潜在利益在于改变既有的权威现状。在强制性协调组合中占有相同地位、拥有相同的潜在利益的人群集合就构成了准群体。潜在利益总是要转向显在利益,当群体成员开始明确与自身权威地位相联系的利益,开始通过正式的程序组织起来,就会逐渐生成共同的阶级意识与利益,并在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形成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行动纲领与意识形态。这样,准群体就变为实际承担群体冲突的显在的利益群体,社会冲突也就由此正式发生。

利益团体(达伦多夫)

准团体是指在强制性协调组合中占有相同地位、因而拥有相同的潜在利益的人群集合,在权威地位上的共同境况使他们具有某些共同特质,因此而区别于人群的随意集合。这一集合尚不具备社会学意义上团体所必备的条件。严格定义的团体必须有成员的经常性接触、可识别的结构以及共同的特殊行为模式。由于准团体成员没有普遍意识到自己的潜在利益,因而准团体只是一个纯理论的抽象概念。

当准团体(或其中的一部分)具备了社会学关于团体定义的各个条件,就上升

13

为利益团体,利益团体是从准团体中产生的。利益团体成员已经清楚的意识到与其权威地位相联系的利益,并通过组织化程序结合起来,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以及自己的目标、宗旨和行动纲领。

利益团体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如职业团体)之处表现在它与特定的权威地位相联系。利益团体是强制性协调组合中团体冲突的真正承担者。

四、社会冲突的程度与结果

(1)达伦多夫将冲突程度区分为冲突的强度和烈度。强度是衡量社会群体在冲突中所投入的深度与能量的标准;烈度是关于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的衡量标准。

影响强度的因素包括各个强制协作联合体的权威结构之间的多元关系状况、权威结构同社会其他地位结构之间的多元关系状况以及社会流动状况。影响冲突烈度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剥夺状况与冲突控制机制状况。

(2)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通过改变统治地位的占有者,即权威结构而导致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结构变迁的内容既体现为观念层面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又体现为操作层面的制度变化。

习题

简述达伦多夫“冲突论”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命题(P.252) 基本概念:

1 权威和权威结构:权威:一定内容的命令,被既定个人执行,可能性。权威结构: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的结合。

2 强制性协调组合:一切具有权威结构的社会成员的结合形式。

3 利益、潜在利益与外显利益:利益:与一定社会地位相联系、对地位占有者行动趋向的,某种期待形式。潜在利益:社会地位所具有的期待形式,没有被地位占有者意识到,这种被期待的行为取向。外显利益:被意识到,将其化为自己行动目标的,与社会地位相联系的,价值取向。

4准团体与利益团体:准团体:在强制性协调组合中,占有相同地位,拥有相同潜在利益的,人群集合,具有共同特质。利益团体:成员明确意识与权威地位联系的利益、组织化程序结合、明确的组织结构、自己的目标、宗旨和行动纲领。 理论命题:

14

1 冲突团体形成的命题:强制性协调组合中,对立准团体成员,除非受到经验变项(组织条件)的干预,把自己组织为,具有外显利益的团体,形成团体冲突。 2 团体冲突形式的命题:利益团体之间,涉及到维持或改变现状问题,经常处在相互冲突中。形式由,称为冲突条件的经验性变数决定。

3 社会结构变迁的命题: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通过改变统治地位的占有者,导致社会结构变迁。种类、速度和深度,取决于,被称为结构变迁条件的干预变数。 试评达伦多夫关于“两种社会基本模式”各自要素及理论假定的观点 在“什么使人类结合为社会”问题上,认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建立在价值共享基础上的,形成了社会均衡模式。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均衡模式的典型代表。 达伦多夫将社会均衡模式的实质性要素概括为:稳定、整合、功能协调和价值共享。

1 每个社会都是一个相对稳定不变的诸要素构造体。 2 每个社会都是一个整合良好的诸要素构造体。 3 社会的每一组成要素都具有维持社会系统的功能。 4 每个社会都以其成员的共享价值为基础。

社会均衡模式的核心概念是社会系统。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系统作为一个分析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把它作为分析社会的惟一和最终的参考框架则是错误的。因为在许多方面,他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充满着辩证关系,往往同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二重层面: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利益对立等等。社会现象的这种辩证性质决定了社会学分析必须采用社会压制模式以补充社会均衡模式的不足。 在“什么使人类结合为社会”问题上,认为社会秩序建立在压制基础上的,形成了社会压制模式。 达伦多夫将社会压制模式的基本要素概括为四个基本假定:

1 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现象。

2 凡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冲突,冲突现象可以加以疏导和控制,可以暂时被压制,但无法彻底消除。

3 社会中的每一要素都可能促进社会变迁,破坏社会整合。 4 每个社会都以其内部一部分成员压制其他成员为基础。

15

达伦多夫强调,压制模式并不比均衡模式更正确,之所以特别重视它是因为他对社会实体的那些经常遭到忽视的侧面——变迁、冲突、反功能和压制——给予极大关注。

试论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研究主题及其展开形式

1突团体形成的命题:强调性协调组合中,对立准团体的成员,除非受到被成为组织条件的经验变项的干预,都将把自己组织为具有外显利益的团体,因此而形成团体冲突。

组织条件分为:技术条件,必须的物质资料,领导者的人数,反映潜在利益的价值系统的团体章程的制订情况;政治条件,政治环境对自由联盟的容许程度;社会条件,由沟通工具决定的,成员相互接触的可能性,以及,吸收新成员的正常和正式的社会分配程序。

以角色利益的内化程序作为基本内容,的心理条件,也对利益团体的形成,发生重要影响。

2团体冲突形式的命题:利益团体之间在涉及到维持还是改变现状的问题时,常常处于相互冲突之中,形式是由被称为冲突条件的经验性变数决定的。 3社会结构变迁的命题: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通过改变统治地位的占有者而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变迁的种类、速度和深度取决于“结构变迁条件”的干预变数。

第五节 柯林斯的综合冲突理论

《冲突社会学:一种解释的科学》 《身份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一、宏观与微观的综合

柯林斯假设:社会现实依赖于互动所形成的主观定义。由此出发,他首先认为社会生活由大量日常的互动仪式编制而成,而日常的互动仪式包括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它一方面形成了人们在彼此表演时互相配合基础,另一方面,强化了彼此共有的情境定义,强化了参与互动的人们的身份,强化了参与者、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情感联系。于是,大量编织在一起的日常互动仪式即“互动仪式链”,生成了作为群体及社会团结基础的情感联系,塑造了整体及社会的结构与秩序。

“互动仪式链”是社会冲突的基础和根源。一方面,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们形

16

成了他们自己的互动仪式,这种互动仪式表达出他们在情感上与权力结构的疏远,使人们认识到他们自己正在维持和强化自身的独立与自治。另一方面,由于被统治者阶层控制他人主观定义的物质资源少于统治者阶层,他们可能会表现为屈服于现存社会秩序以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但这其中被统治者阶层与统治者阶层之间仍然存在着冲突。

二、社会冲突的根源

主要包括控制他人的主观愿望、资源的不平等占有与强制力量的威胁。 三、社会的情景分层

柯林斯认为,决定社会分层的是社会的权力结构,即发布于接受命令的比率 习题:

简述冲突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P.227)

1 )20世纪以前的冲突论思想。马克思和韦伯被认为是这一理论的直接先驱。

A. 马克思:经济组织决定所有其他社会组织、每个经济组织内都含有阶级冲突的成分、无产阶级因受压迫逐渐产生共同的阶级意识,以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 B. 韦伯:认为人都享有自我利益,社会共同利益建立在个人自我利益基础上。首先,反对以经济基础作为决定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惟一条件。其次,对社会阶级作了更加细致和具体的分析,三位一体。另外,韦伯不承认未来的人类社会可以进化到完美、无冲突、和谐的境地。

C. 帕雷托:并不具有冲突论者通常具有的那种激进色彩。首先,面对社会矛盾,发展出归纳性的,自然主义的社会至随同是理论。其次,认为社会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变迁的动态过程。两种微观成分:心理状态和社会基本原理。规定着社会行为和社会过程。另外,社会统治是统治精英与非统治精英的循环。因此,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的保守性质。

2) 20世纪前半期的冲突论思想。帕克、凡勃伦。

A. 帕克:基础,人类谋求生存的斗争必然导致竞争、冲突和适应的过程。 B. 凡勃伦:人性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个人的闲散好奇心,引起了科学技术变革,从而导致竞争、冲突、剥削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3)60年代以来的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包括米尔斯、科赛、达伦多夫等。

17

简述功能论与冲突论在解释社会分层现象的分歧 简述社会冲突论的基本观点(T—281)

阐述并比较科赛与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要点及区别(239、249) 社会交换论是如何看待社会、个人及互动关系的269、287

社会交换理论,人与人的互动行为,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 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及因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