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中考文言文系统归纳与考试答题解析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一:多音字 知识盘点: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
1.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积累卡片:
常见多音字例释 行 xíng
①行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运动 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háng ①路 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②行列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
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难 nán 困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àn 患难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数 shǔ ①动词,计算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②数落,列举罪状 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ù 作数词用,译为“几” 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ò副词,屡次,多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 wéi①制,造,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②充当,当作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③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④是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⑤称为,叫做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⑥著,写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⑦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èi①介词,为,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③为此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④连词,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骑 qí 动词,骑马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jì 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少 shǎo①名词,少数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②不多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③稍微 宾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时,一会儿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轻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小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好 hǎo ①容貌美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 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ào 爱好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舍 shě 舍弃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è 房屋 又渐如高舍(《山市》) 号 háo 大声喊叫 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 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ào ①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②称号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间 jiān ①中间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④离间 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二:异读字 知识盘点: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积累卡片:
信 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 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 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 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 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 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 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 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 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 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 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 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 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ng。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三:通假字 知识盘点: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积累卡片: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 悦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 汝 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 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 旋 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 烫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 剂 汤药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 只 仅仅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 荫 树荫 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 摒 舍去 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 贴 粘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 伙 同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 耸 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 怎 怎样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 现 出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 邀 邀请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 直 一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亡 无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厝 措 放置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那 哪 怎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阙 缺 ①中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②缺点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强 僵 僵硬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道 导 引导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 曷 何 什么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 辑 缉 连缀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 熙 嬉 开玩笑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 零丁 伶仃 孤苦无依 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
距 拒 抵挡,抵抗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圉 御 抵挡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诎 屈 ①理屈 公输盘诎(《公输》) ②弯曲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有 又 还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衡 横 ①横放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②不顺,梗塞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甫 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简 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適 谪 被罚流放,强迫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唱 倡 倡导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以 已 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被 披 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食 饲 喂养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材 才 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邪 耶 吗 其真无马邪(《马说》) 畔 叛 背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曾 增 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 弼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具 俱 全,皆 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属 嘱 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直 值 价值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注:句中“羞”同“馐”) 辟 避 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辩 辨 辨别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得 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与 欤 语气词,相当于“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乡 向 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信 伸 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已 以 常与“来”“前后”组合,表示时间、方位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遍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四:古今异义 知识盘点: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积累卡片:
常见古今异义词例释
以下内容按字词、例句及所选篇目、古义、今义顺序整理: 穷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记》)穷尽 贫穷 丝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翁亭记》) 弦乐器 蚕丝 委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放弃 委托 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离开 到,往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 表示判断 举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被举荐 举起 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现 出征,征收 喻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明白,了解 比喻 豆 一箪食,一豆羹(《鱼我所欲也》)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豆类名称 就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接近,趋向 今常作副词或连词 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 确实 真诚、诚实 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时 四季中的秋季
义 引喻失义(《出师表》) 适宜,恰当 正义,意义 否 陟罚臧否(《出师表》) 恶,坏 表示否定 猥 猥自枉屈(《出师表》)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卑鄙下流 庶 庶竭驽钝(《出师表》) 希望,期望 众多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案件 监狱 师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军队 老师,或军队中一种编制 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二次 表动作重复 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参与 间隔、空隙,不连接 里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上枢密韩太尉书》) 古代居民区名 方位词,与外相对 游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上枢密韩太尉书》) 交往 现常指游历、游览 池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大也(《上枢密韩太尉书》) 护城河 现指水塘 走 几欲先走(《口技》) 跑 行走 趋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快步走、奔 跑 趋向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借,借助 不真 居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经过 房子;居住 见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 拜见、进见 看到 鄙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边境 品质低下 市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购买 市场 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强壮,强大 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只 但是 虽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即使 虽然,表转折 固 吾义固不杀人(《公输》) 绝对 坚固 谢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道歉 感谢 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逃跑 死亡 会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适逢,恰巧遇到 聚合 怜 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怜爱,爱戴 可怜,怜悯 或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有人 或许,也许 往往 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到处 经常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猖蹶 遂用猖蹶(《隆中对》) 失败 凶猛而放肆(注:现代汉语中写作“猖獗”) 于是 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从此(时) 表示承接 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的原因 常与“因为”搭配,表因果关系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品质低劣 晓畅 晓畅军事(《出师表》) 精通,熟练 通顺 布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平民 用布做的衣服 谨慎 先帝知臣谨慎(《出师表》) 严谨而慎重 小心慎重 牺牲 牺牲玉帛(《曹刿论战》)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现指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可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凭借能愿动词,可以 交通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间隔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断绝来往 隔开,不连接 无论 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以为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以此为 认为 左右 楚王闻之,谓左右(《晏子春秋》) 身边跟随的人①表方位;②表估计 虽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即使这样 转折连词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五:一词多义 知识盘点: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积累卡片:
常见多义词例释
按照多义词、义项、例句及篇目顺序整理: 从
①跟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顺从,听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顺着,随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④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⑤介词,由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⑥介词,向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策
①名词,泛指马鞭子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动词,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载(名词用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故
①旧的,原来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②原因,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③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具
①详细,详尽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具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③工具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④备,置办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⑤同“俱”,全,都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书
①字条,文字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 ②书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③文书,公文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④著作,书籍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⑤书写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亡
①灭亡,亡国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同“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许 ①答应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②赞同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名词,处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④代词,此,这样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⑤数词,表示对数量的估计,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⑥拟声词,hǔ 曳屋许许声(《口技》) 已
①停止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②完结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③罢了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④同“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⑤已经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隆中对》)
作
①振作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②奋起,有所作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兴建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⑤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⑥起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⑦像……那样 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使
①使者,使节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春秋》)(第一个“使”是动词,派) ②派遣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③出使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④让,令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⑤假使,假如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比
①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比较,较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③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六:词类活用
知识盘点: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积累卡片: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4.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口技》) “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是“用船”的意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 “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 1.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马”。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动词转化为名词,“产出”“收入”。 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旧知识”“新收获”。 (四)意动用法 1.父异之(《伤仲永》)“异”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伤仲永》)“奇”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美”。 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是“以之为异”。 6.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耻”是“以……为耻辱”。 (五)使动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劳”是“使耳乱”“使形劳”。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 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七:文体知识
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2.表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
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4.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6.传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7.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八:常用实词
知识盘点: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3.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4.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6.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九:常用虚词
知识盘点: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积累卡片:
常用虚词例释
1.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9.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1.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
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3.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 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B.表示
(一)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来找到文言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找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句子的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2.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1)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2)可/以一战。
3.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水之人/争/奔走焉。
4.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接。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5. 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1) 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2) 瞻余马首/可也。
6.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是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8.“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1)余闻之也/久矣。 (2)洋洋乎/与灏气俱 9.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
洋洋乎/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停顿。 (二) 词类的活用
词类用法很重要,不学好它,文言文的难关就难以攻破,词的语法分类称为词类。根据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句法功能等,可以把词划分为若干类。如名词、动词、副词等。一个具体的词,又可以从一类词变为另一类词,这叫词语的转化。
从词在句中的功能看,有时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又没有达到转化的程度,这就叫作词类活用,那么如何区分转化和活用呢?
词类转休是长期变化的结果。这个结果产生了有新义的新词。词类活用只是临时变通使用,仍维持原词意义。词类转化后的新词,一定带有与其旧词不相同的而且可类推使用的新的语法特点,词类活用中的词,只带有特定条件下的临时特点,受某些习惯性限制不能类推,词类活用与修辞有关,好像故意破坏语法常规而造成修辞的特殊味道,词类转化则纯属语法范畴。
归结起来,词类转化,从语法角度看,属于一般性的,可以解释的。词类活用,则属于特殊性的,仅从语法角度解释是说不通的。 下面分类说说词类的活用问题。
1.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而且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种标志。因此一定要认真掌握。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道路”“方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种植”;作名词,意思是“技艺”。这类词在句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是正常现象,“名词用作动词”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其意义往往既包含这个名词的意义又新增与这个名词有关的某种行为动作的含义。例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动词。“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用手指”;“目”是“用眼睛看”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作动词。
还有以下的几个例子可以参阅:
(1)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其中“烛”就是名词用作动词,当“照耀”。 (2) 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这时的“玄衣”“白刃”都是名词短语,在这里可以看作名词用作动词。
(3)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这里的“宾客”是名词,在这用作动词。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里的“先、后”都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以……为先,以…….后”。这里的“宾客”“先、后”等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而且是意动用法。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古汉语中词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名词可以用作动词,那么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或名词。而且有的用作使动、有的用作意动,这就给辨别带来了困难,要辨别需要从整个句子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一类的词配合,和它们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2..名词用作状语:
在文言文中普通名词可以直接作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表示主语做某事时的态度,或表示动作的处所或方法。如:
其一犬坐于前,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像狗一样”。而不是狗坐在前边。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里的“箕畚”是名词,用作“运”的状语。“用箕畚”。 昨夜见军帖……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句中的“昨夜”“日”“暮”都是时间名词,在这里都用作状语。
谨食之,时而献焉,这句中的“时”就是名词作状语。 这点和现代汉语是不同的,现代汉语一般来讲名词不能作状语,也有个别的可以作。例如:“雷厉风行”等,但这些大部分是由古汉语演化而来的,应该注意。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用法。
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而且也很普遍。例如:荀富贵,无相忘,这句中的“富贵”就是形容词用作动,“变富贵”。
另外孟子有一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的第一个“老、幼”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4.形容词使动用法,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就是使动用法。“使……变绿”。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中的“苦、劳、饿、空、拂乱、动忍、曾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形容词意动用法。例如:
渔人甚异之,这句中的“异”就是“认为异”,这是意动用法。 若毒之手,这句中的“毒”就是意动用法。“认为……痛苦”。
和名词一样,形容词用作动词,保留了它本身的意义,又增加了与它有关的动词的意义,可以使句子简洁。有修辞效果。
7. 形容词用作名词,这在古汉语中常见。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这句中的“坚、锐”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因为“坚”是形容词,作“铠甲”的定语,组成名词性短语。“锐”也是同样情况。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句中的“优劣”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好的,才能差的:。
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偏正短语,定语就是这个形容词,而中心词(名词或代词)并没有出现,现代汉语也有这种现象。 8.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简洁,有时为了形成对偶的句式或适应诗词句子字数的限制,但有时容易误解,这是学习文言文应注意的。 古诗文解题指导:文意把握
题型阐释
文意把握,就是在理解词义、句义后,从整体上宏观地理解文言诗文。也就是着眼于全局,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文言诗文知识,对文言诗文进行全面的通读、理解,能够初步概括诗文内容,体味感情基调,筛选捕捉信息等,从而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
文意把握的题型,从形式上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有: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理解内涵、把握情感、分析态度等。其中,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是重点,也是难点。
精题解析
例1 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人闲桂花落”一句中,诗人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映衬春山之幽静,取得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
B.“桂花落”表明春天将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C.“月出惊山鸟”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月光洒进山林,惊醒了已入梦的山鸟。 D.“时鸣春涧中”,写山鸟误以为天色将晓,不时发出鸣叫,画面生动有趣。(2008年云南省中考试题) 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要求考生分别对诗中相关内容进行领悟,找出不恰当的一项。A项是对诗句表现手法的理解,B项是对诗句所表达情感的把握,C、D两项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我们知道,此诗重点描绘了皇甫岳别墅中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幽静怡人的春山月夜图。“桂花落”这一动态,用以反衬春山寂然若虚的空旷,映衬出春山之幽静,并非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所以,B项有误。可见,要准确地将有误的一项找出来,必须从整体入手,把握全诗的内容与诗人的情感。 答案:B
例2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某翁除夕过中庭,仰见树杪①有人,即止不进。翁屏退家人,仰树呼曰:“树上君子,此间已无外人,盍②下?”其人乃下,叩首称死罪。翁视之,邻人也。相将入亭,先酌之三杯,曰:“汝所需若干?”邻人泣告曰:“小人有母,遇年荒,无以卒岁,素谂③翁家富有,故行此不肖事。今既不罪,尚敢他望耶?”言已,声酸嘶。翁曰:“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为非,老夫之过也。今酒殽④尚温,汝其饱飡⑤,当以三十金畀⑥汝。勿再为此,他人不汝恕也,且陷老母于不义。”食已,乃予银,并布裹食物,送之墙下,曰:“归遗尔母。汝仍出此,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 【注释】①树杪(miǎo):树梢。②盍(hé):何不。③谂(shěn):知道。④殽:同“肴”,菜肴。⑤飡:同“餐”,吃。⑥畀(bì):送给。 从文中看,某翁是一个怎样的人? (2008年浙江衢州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道简答题要求通过把握文章内容来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出来。应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进行分析,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准确把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上文的某翁在家中遭遇窃贼,他非但没有怪罪行窃之人,反而自责“不能周济邻居”,并且与饭赠银,好言相劝,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其富而不骄、宽以待人的君子之德。 答案:宽容、善良(富有同情心)。 例3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后面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2008年甘肃金昌市中考试题)
解析:此题要求在读懂选文的基础上理清它的线索,并概括事件。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是贯串全文的脉络。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感情变化等等。归纳内容要点,要求考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叙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提取信息予以概括。 答案:(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答题方略
如何解答文意把握类试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按文体特点来把握文意。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各自要素是不同的,表现中心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阅读中要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叙事性文言诗文可以按分清要素——理清层次——认清主旨的程序来展开阅读,而议论性诗文则可以从把握论点入手,进而弄清论据、分析论证。
2.理清思路,了解行文结构。一篇结构完整的诗文,明确行文的整体思路是很重要的。如果对诗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大体辨明,就能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的印象。
3.精读首尾,体味主旨。人们常常说“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还常说“卒章显志”“结尾点题”。所以,文章的首尾往往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见,我们在阅读中一定要揣摩首尾,体味题旨,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文的大意。
4.揣摩标题,领悟其基本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多半能揭示诗文内容的重点,有的暗示诗文的主旨,有的则有启迪行文思路的作用。阅读中,我们通过仔细推敲诗文标题所蕴涵的信息,可以感知到诗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4 欣赏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全词由叙事而抒怀,开篇以“老夫”自况,着一“狂”字体现情怀,统领全词。 B.词中两次用典,上阕自喻孙权,下阕又自比冯唐。
C.全词塑造了一个慷慨激昂、走马挽弓,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志士形象。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到语言风格都体现了粗犷、豪放的风格。(2008年湖北孝感市中考试题)
方略:解答选择题,可采用筛选淘汰法,即仔细斟酌,反复推敲,将备选答案中与题目不相符的选项一一淘汰,最后留存的就是应选的答案。上面这首词来自课内,理解起来并不难,经过筛选应该可以得出答案。选项A、C、D的描述都与文本相符,B项中“下阕又自比冯唐”错误:苏轼自比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而非冯唐。阅读诗文时,一定要将典故的出处、人物等弄清,不可张冠李戴,似是而非。 答案:B
例5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简要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008年山东临沂市中考试题)
方略: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呢?应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作出客观的剖析、评价。有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则需进行对比分析,将材料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人际关系、语言、行动、精神品质及性格特征等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不同之处,准确判断。上面这一选段出自课内文章《醉翁亭记》,联系文段中太守的醉与乐,及对山水的明快描写,可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答案: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 能力演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花 犯① 周邦彦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②。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③。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④。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翠丸⑤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⑥,黄昏斜照水。
【注解】①花犯:词牌名。②冰盘:果盘。燕:同“宴”。指喜得梅子以进酒。③篝(gōu):熏笼。比喻梅花如篝、雪如被。④悴(cuì):忧也。⑤相将:行将。翠丸:指梅子。⑥潇洒:凄清之意。
【助读】周邦彦是北宋末年一大词家。他擅长写景咏物,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调,其词在创作境界、运用典故等方面做到天然浑成,即情景浑融。善于在铺叙基础上进一步讲求曲折、回环、变化。词语典雅、含蓄,被誉为词坛泰斗。 1.全词句句紧扣 ,也句句紧扣 。 2.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孟尝传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①。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②。姑年老寿终,夫娣③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④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⑤,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释】①户曹史:官名。②姑:婆母,丈夫的母亲。③娣:丈夫的姐姐或妹妹。④鸩(zhèn):毒酒。⑤澍(shù)雨:及时降雨。
【助读】孟尝伯周,一个普通之人,不懈地为冤屈者洗刷冤屈,让人敬佩。由此我们可以坚信——正义定要战胜邪恶。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上虞寡妇是如何被冤死的? 2.孟尝伯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文意把握答案
(一)1.梅花 自己2.这首词借咏梅花,抒发了自己在宦迹无常、漂泊不定中所产生的落寞情怀。 (二)1.寡妇被其姑子诬告毒死了婆母,太守不认真审理,致使她受冤而死。2.仗义执言、品性正直、不畏权贵、为民作主。
古诗文解题指导:内容探究
题型阐释
探究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近几年出现的探究性试题,总的来说,都表现为引导考生利用现有的材料,结合生活、社会实际,对文言诗文进行探究。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其实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个性阅读能力。
根据命题情况来看,在题目设置上,大都采用问答题的形式,重视考生谈出自己的个性阅读,包括文言基础、阅读、表达、思维品质、思想境界等方面的能力;题型主要有主旨理解、问题探究、思想境界分析、寓含哲理探析、写作用意领悟等。 精题解析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2008年甘肃金昌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是一道问答题,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探究,找出其蕴涵的人生道理。古代诗歌中许多优美诗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结合现实的生活,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推理,赋予这些诗句以新的内涵和意义。这种题目不同于概括之类的试题,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一定要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境的细心体察,包含着一路珍重的殷勤祝福。
例2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罴①说 柳宗元
鹿畏 ②, 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罂火④,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⑤搏⑥挽⑦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①罴(pí):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 (chū):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③寂寂:悄悄地。④罂火:用瓶子装着火。罂,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捽(zuó):揪住。⑥搏:搏击。⑦挽:拿来。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008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道简答题,要求说出材料所寓含的道理。材料来自课外,首先要疏通词句,读懂全文,认真分析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同学们首先要明白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往往在篇末点明寓意,因此找到点明寓意的关键句便握住了答题的钥匙。上文的关键句即“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如能结合上文,准确理解此句,再将其加以引申,推及一般,则其道理便不难得出。
答案: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最终害了自己。) 例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误 认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释】①卓茂:人名。②公:对人的尊称。 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 。 (2008年上海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是一道填空题,要求回答文中人物问话的用意。大家都知道,问话大凡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有的问话还具有言外之意,需要根据人物问话的情景认真揣摩,理清问话的意图,切忌只从表面去寻找答案。这道题中,卓茂问对方丢马的时间,是想以此确认马的原主。
答案:想确认马是谁的
答题方略
如何解答好内容探究类试题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清题意,把握要点。题意是答题的方向,只有方向对头,才能接近成功的目标,否则,答案与问题就会风马牛不相及。
2.扣住文本,有的放矢。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不能海阔天空地随意发挥。
3.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由于回答这类题字数要求不多,一般150字左右,绝对不能写太多的闲话。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观点还必须具有探究意味,这样,才能体现出考生个性阅读的意义。探究意味的得来,就是通过个性阅读,对作品丰富意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4.结构完整,表达充分。解答时必须周密思考,审慎落笔,要做到有头有尾。 请看下面例子。
例4 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后面题目。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 。
(2008年湖北潜江等地中考试题)
方略:作者都想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只不过有的表达得含蓄,有的表达得直白,有的表达得委婉,有的表达得张扬而已。把握诗歌主题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题目切入。诗歌的题目往往能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这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2)抓诗中关键语句(结句、诗眼),因为它们一般最能传递作者的情感。(3)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4)归类整理。诗歌有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哲理诗等,同一类诗歌其主题往往大同小异。
回答上面这道题,最关键的是找到词眼(也就是这首咏史诗的咏叹之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前面是描叙与想象,到词末,作者发出对历史改朝换代的感叹。 答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能力演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说说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曲江(其二) 杜甫
朝回①日日典春衣②,每日江头③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④,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⑤深深见⑥,点水蜻蜓款款飞⑦。
传语⑧风光共流转⑨,暂时相赏莫相违⑩。
【注释】①朝回:退朝回来。②典春衣:典当春衣换钱买酒。③江头:曲江边。④酒债寻常行处有:饮酒欠债已是常事,所到之处欠了不少酒债。⑤穿花蛱蝶:蝴蝶恋花,飞来飞去。⑥深深见:忽隐忽现。见即现。⑦款款飞:忽上忽下,从容自在地飞。⑧传语:请转告。⑨共流转:一起游玩。⑩莫相违:希望春光不要抛人而去。
【助读】诗人于安史之乱后重返长安,仍然担任左拾遗(谏官)的职务,但当时唐肃宗及大臣们满足于既得的胜利,朝廷弥漫着一片苟且偷安的气氛。诗人眼看朝政腐败,遍地疮痍,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于是写下了此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说说它寓含的哲理。
卞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两虎方且③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④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⑤。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注释】①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②馆竖子:指童仆。③方且:正要。④从:由;伤:指伤虎。⑤立:站立;须:等待。
【助读】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呢?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语“坐山观虎斗”即出自此处。
内容探究答案
(一)全诗十分真实地反映出诗人境遇的恶劣和内心的痛苦,他不过是以寻欢买醉、自我排遣的方式抒怀罢了。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穷愁潦倒、满怀忧愤的诗人的悲剧形象。(二)利用矛盾,方能分化敌人。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我们不论做何事,都要做到客观冷静、总揽全局,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
古诗文解题指导:感悟评价
题型阐释
感悟评价,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伴随着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与见解、思考与质疑。
感悟评价类试题,大都是开放性简答题,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人物进行评说等。
精题解析
例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2008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试题)
解析:第一问是把握诗句基本内容,它只要求写出诗人当时的耳闻目见即可。第二问是要求考生说出对诗句的自我感悟,这就要深挖其内在意蕴,并思考一下人们将它应用到现实生活的用意。这首诗的颔联是历来被传诵不绝的哲理名句,它的哲理意蕴与其现实意义密切相关。
答案示例: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例2 阅读《陋室铭》,回答后面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2008年重庆市中考试题)
解析:此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从能力角度上说,考查的是鉴赏评价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它要求抓住已知的条件联系全文,谈时切入角度要准。 答案: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例3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东施①效颦
西施②病心③而颦④其里⑤。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选自《庄子·天运》)
【注释】①东施:越国的丑女。②西施:越国的美女。③病心:心口疼。④颦:皱眉。⑤里:乡里。 【相关链接】
邯郸学步
寿陵馀子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选自《庄子·秋水》)
选文大意:有个寿陵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很好看,就赶去邯郸学习人家走路。可是,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技巧,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记了,结果只好爬着回家。
阅读上文及链接材料,请针对东施和寿陵人失败的原因,给其中一位提一点建议。 (2008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试题) 解析:此题已经指明了答题方向“针对东施和寿陵人失败的原因”——这个失败的原因便是我们要提建议的靶子。可以依据文本,先把失败的原因总结概括出来,然后针对这个原因有条理地提出建议即可。
答案:建议对方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不可盲目效仿。 答题方略
要解答感悟评价试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阅读选文。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选文(包括链接材料),理解文中内容、情感,再结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善于捕捉信息。要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文章、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等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当然还要考虑观点的正确性。
4.组织语言表述。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千万别拖泥带水,啰啰唆唆。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4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008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试题)
方略:对于这类“启示”题,应从文章的某个角度某个方面生发开来谈感受。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定,如文中的人或事,某一个细节,某一句名言,哲理性的话等等。总之,所作的答案应植根于文章。其实,这就是平时写的读后感,只不过篇幅特别短小而已,所以一定要言简意赅,不要展开论述。
答案: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
能力演练
(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完成下面的题目。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地说一说。
2.请你用批注的方式谈谈你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尹子教射箭
列子学射,中矣,请①于关尹子。尹子曰:“子②知子之所以③中者乎?”对曰:“弗④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⑤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⑥国与身亦皆如之。” (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请:请教,问。②子:第二人称代词,“您”。③所以:表示“……的原因”。④弗:不。⑤守:遵守。⑥为:治理。
【助读】这则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关尹子这位严师的形象。而列子作为学生,非常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积极主动地探索钻研,这是他能学好射
箭的根本原因。
1.列子虽然射中了靶心,关尹子却不承认他学会了射箭。为什么? 2.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感悟评价答案
(一)1.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2.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二)1.因为列子并没有掌握射箭的规律。不掌握规律而射中靶心,是偶然的;掌握了规律而射中靶心,才是必然的。2.我们做事情要有成功的把握,就应该努力去掌握规律,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 古诗文解题指导:鉴赏品析
题型阐释
鉴赏品析是指对文言诗文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它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较高的一个考点,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等相关知识与能力共同组成。 鉴赏品析能力包括鉴赏能力与品析能力。鉴赏能力,指的是对文言诗文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进行初步的文学鉴赏,以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品析能力,指的是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作品的内容、写法、感情倾向等作出判断的能力。
鉴赏品析类的题型一般为简答题,也有选择题。对诗文的鉴赏品析,主要包括欣赏人物、品味语言、鉴赏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精题解析
例1 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回答后面问题。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②江城:这里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 (2008年江苏泰州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道简答题考查对名句的赏析。对名句进行赏析时,首先要弄清整首诗的意思,
然后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选定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个角度(思想内容、写作方法、关键词语等),对名句进行分析。
答案:“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晶莹;以“彩虹”喻“双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与水联系起来。 例2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2008年湖北恩施州中考试题)
解析:这种题型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好题型。但是考生在答题时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翻译诗句的内容,往往失分较严重。解答描述画面的试题,既要放得开,又要围绕题目所设定的内容。要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说白了,就是要先翻译诗句,在此基础上加一些合理的文字,进行扩充,但一定要抓住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丢开这些随意拓展。
答案: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来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例3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这篇人物传记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2008年江西南昌市中考试题)
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技巧的赏析。这是一篇课内文言文,理解应该不成问题。题干已经提示了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分析这类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传记的中心、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及语言等。
答案:文中多用否定句,例如“不蔽风日”“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对高洁志趣和独特人格的坚持,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答题方略
要答好文言诗文阅读中的鉴赏品析题,考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应该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知识。因为鉴赏品析试题其实质就是一道小型的文学评论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鉴赏知识,就会无从下手,或漫无边际地乱答一通。
具体来说,欣赏人物时,要根据具体事件,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等,甄别、鉴定人物思想性格,臧否人物。
品味语言时,要抓住语言的形式,诸如句式、音韵、节奏等方面进行鉴赏,领略其风格;结合作品的内容、主旨,评价其语言形式处理的优劣得失。
鉴赏技巧时,要掌握常用的写作手法,如:修辞手法(比喻、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对仗、用典等),表达方式(描写、说明、记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象征等)。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008年山东菏泽市中考试题)
方略: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其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这种效果从语言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生动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质朴自然、色彩丰富、辞藻优美、节奏感强、韵律和谐等;就风格方面来说主要可以概括为苍凉悲壮、雄浑豪迈、清新、平淡、沉郁、缠绵、俊逸等。解答时应注意:一是吃透材料,审清题意。阅读材料是答题的依据,必须读懂、弄通、吃透,否则,答题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怎能不出错?二是胸有全局,高屋建瓴。阅读材料是一个整体,答题时必须时刻不忘这个全局,看清试题的实质,才不至于造成答题与全局相悖。
答案: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能力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清溪行①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③里。
向晚④猩猩啼,空悲远游子⑤。
【注释】①清溪:源出石台县,流经贵池城,其流域为皖南风景胜地。②新安江:源出安徽黄山,流入浙江,素来以水清著称。③屏风:比喻重叠的山岭。④向晚:傍晚。⑤游子:诗人自指。
【助读】此诗是天宝十二年(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
1.请你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优美意境。
2.诗中描写了清溪山水的秀丽景色,又含蓄表达了诗人郁抑不得志的苦闷心情。请你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这种情感的。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切,每遇书肆①,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辄形诸梦寐。曾作诗曰:“塾②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及作官后,购书万卷,翻不暇读矣。有如少时牙齿坚强,贫不得食;衰年珍馐满前,而齿脱腹果,不能餍饫,为可叹也!偶读东坡《李氏山房藏书记》,甚言少时得书之难,后书多而转无人读:正与此意相同。 (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六一)
【注释】①书肆:书铺。②塾: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助读】读了这则短文,我们不难看出,光买书是不行的,买了以后还得快读,且要常读。因为买书不等于读书,书多不等于学问多。何况有些重要的书不是读一两遍就读得懂,记得住,因此书要常读常翻。
1.作者为什么在“过市”时会发“愁”呢?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2.文中画横线句子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鉴赏品析答案
(一)1.示例:清溪水清澈无比,就像一面明镜;两岸的群山像屏风重重叠叠。于是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飞行,倒影在清溪之中游走,这样一幅美丽的风景,使人如身置其境。2.诗人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他,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二)1.家贫,书价贵,买不起,可又“好之颇切”,所以发“愁”。表达了作者无奈、沮丧、失望的情感。 2.画横线句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少年因家贫买不起书的痛苦,中年买了书又没时间去读的悔恨,告诫人们珍惜读书的机会。 古诗文解题指导:延伸拓展
题型阐释
近年来,各地中考对文言诗文加强了延伸拓展的考查,这些延伸拓展题的命题点多在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情景、语句等处,需要应试者根据文章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能力点的提出,表明文言诗文阅读测试加强了创造性阅读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新意识的理念。
延伸拓展题一般为问答题,它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类:1.结合文章内容,针对某句话、某件事、某种写作技巧等谈借鉴作用;2.根据文中观点按要求补充恰当的事例;3.以古代文段(或事例)论证现实观点;4.以课外文段印证选段观点。
精题解析
例1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2008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解析:此题为简答题,考查诗句的借鉴引用。它要求根据诗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没有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答案: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例2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2008年山西太原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道题目其实就是以古代文段论证现实观点。回答此题,关键要抓住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主旨(题干中常常会明确提出),并应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启示。启示也许会有多方面,此时千万别面面俱到,抓住一点,谈深刻一些即可。 答案: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答题方略
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阅读时,须以着眼于全篇的目光,认真通读全文,从宏观上驾驭诗文,并从整体出发,抓住诗文中的基本要素,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作品所包含的人物、事件、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以及作者借以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和对笔下人物所持的态度。
2.锁定范围,准确摘取。答题时,必须确认题目涉及到的语句、段落或区间,揣摩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语句,选出最有用的信息。
3.调动积累,综合推理。这一类问题的答案,在原材料中没有明确出现,可以通过分析,推断出来。但是原材料中的语句可能是不够全面的,仅凭这些有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这就需要考生既要吃透原文,又要充分调动知识积淀,融会贯通,进行推理,找出正确答案。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要吃透题干要求,把握内容要点,看看是否有字数限制,是谈感悟还是描述画面或者补充事例,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3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后面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2008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试题)
方略: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补充的是名言还是事例;第二,所补充的事例要与选文的论点相吻合;第三,补充事例时,要用概括的手法,千万不要展开来描写;第四,要选择那些熟悉的事例,确保它的准确性。当然,解答的关键是平时要注重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答案: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2008年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能力演练
(一)阅读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后面题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你想到了哪句谚语?
2.本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对我们有什么借鉴作用呢?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桓南郡好猎①。每田狩②,车骑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③。骋良马,驰击若飞;双甄所指④,不避陵壑。或行陈不整⑤,麏⑥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束。桓道恭,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⑦,颇敢直言。常自带绛绵绳著腰中,玄问:“用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也⑧。”玄自此小差⑨。 (选自《世说新语·规箴》)
【注释】①桓南郡: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曾任江州刺史、荆州刺史等职。②田狩:打猎。③隰(xí):低而湿的地方。④双甄:作战时军队的左右两翼称双甄。打猎也像打仗,所以也称两翼为双甄。⑤行陈:即行阵,军队的行列。⑥麏(jūn):古同“麇”,指獐子。⑦贼曹参军:掌管捕盗贼的官。⑧不能堪芒:不能忍受粗绳上的芒刺。⑨小差:捆绑部下的事略好一些。差,同“瘥”,病愈。
【助读】桓南郡喜欢打猎,而且打猎的场面蔚为壮观。猎物跑了,他就要把部下捆绑起来。桓道恭大胆进言,最后让桓南郡有所醒悟。当然,桓道恭劝说的艺术也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1.你怎样看待桓道恭的言行?
2.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其实,劝说人不一定要“逆耳”,如果讲究方法能达到出人意料的结果。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另举一个例子。
延伸拓展答案
(一)1.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2.诗的前四句运用了夸张手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后四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全诗理在事中,情在景中。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1.桓道恭故意自带绛绵绳,又故意说准备被捆,其目的是为了委婉地劝阻桓南郡的粗暴行为。2.示例: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等。 古诗文解题指导:手法比较
题型阐释
对写作手法异同的比较,是难度较高的题型之一。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首要条件,这功底,既来自文言诗文的学习,也来自现代文的学习。因为文言诗文中的写作手法,与现代文基本相同,两者可互为补充。在判断出基本的表达方式、叙事顺序、写作方法后,须依照要求抓两文的相同点,求同之余,再回过头来找寻“异”,在梳理异同中,完成比较。
对文言诗文写作手法的考查,集中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法作用等方面,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精题解析
例1 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甲诗结尾两句大胆想象,乙诗结尾两句借景抒情。请任选其一具体解说。 (2008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试题)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写法的品析。阅读材料为课内诗歌,题干已经指明了具体的写法,选择其中一种结合全诗内容去把握即可。
答案示例:甲诗:把“我”的“愁心”当作物一样托付给月亮;将明月人格化,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己;通过晚风传送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乙诗:作者通过目送友人行船的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仍眺望天水相接处的情景,寄托依依不舍的深情。 例2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2008年江苏苏州市中考试题)
解析:此题是课内文言文写法比较阅读,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要正确回答作者写景的用意,还应该联系文本的具体内容。
答案: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
答题方略
解答文言诗文写法比较题的基本方法:首先要精读文本,这是答题之源,否则答案就是空中楼阁。其次,要熟悉文言诗文的各种表现手法以及它们的表达效果,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第三,要认真组织语言,做到文从字顺。 手法比较的内容主要有:
1.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平时注意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只要联系具体的语句作答就行了。
2.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了解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如描写、叙述、抒情、议论、说明等,当然也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回答。
3.明确表现手法。常见的手法如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侧面
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对这些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显然,不能只记些名词术语,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文来理解。
例3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2008年山东东营市中考试题)
方略:这是一道简答题,课内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考查其表现手法的特点。这两个文段都是作者用来阐述自己观点的,但阐述的方式有所不同,只要认真阅读选文,不难判断出它们的不同:甲文是先记叙方仲永由神童而“泯然众人矣”的经过,然后作者发出感慨,阐述事理;乙文先提出自己的主张,再用“非”“不”“无”等否定词指出反面的结果。这样,答案自然就得出了。
答案: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能力演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乙】 西 湖 周起渭
无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 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助读】周起渭(1665~1714),字渔璜,号桐野。先世江西庐陵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曾参与《皇舆表》之修纂,奉命修《渊鉴类函》,编纂《康熙字典》。
1.甲、乙两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来表现西湖之美,请说说这两个比喻各有什么特色。
2.这两首诗在表现西湖景色之美的写法上不尽相同,请举例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二)阅读下面两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乐羊子妻
(乐羊子)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乙】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①者,旷日②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③。惟④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恶⑤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从⑥。于是还疾耕⑦,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好猎:喜欢打猎。②旷日:空费时日。③知友:朋友。里:邻里。④惟:思考。⑤恶:恶劣,不好。⑥无从:没有办法(指没钱买狗)。⑦疾耕:努力耕田。
【助读】《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全书有20余万字。内容广博,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1.甲、乙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两篇文章在阐述道理方面有什么不同的写法?
手法比较答案
(一)1.甲诗以貌取神,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乙诗以形比形,把西湖比作明月,把西湖中的湖心亭比作月亮中的广寒宫。2.示例:甲诗从小处入手,将西湖比作西施,具体可感;乙诗从大处着眼,将西湖比作明月,将湖心比作广寒宫,境界开阔。(二)1.甲文说明了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道理。乙文说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2.甲文通过乐羊子妻巧妙譬喻;乙文则通过寓言故事来揭示道理。
古诗文解题指导:语言比较
题型阐释
不同的文言诗文,语言上各具特色,有的明白晓畅,有的凝练含蓄,有的粗犷豪放,有的细腻婉约……总之,仔细玩味,就能领略语言之美。文言诗文的语言比较阅读,也就是通过“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来感知多彩的语言风格,诸如质朴简明、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生动风趣等,答案往往是开放的,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序就可以。
语言比较类试题,其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涉及的内容包括: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对语言风格的概括等。
精题解析
例1 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 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的 情景。
(2008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是一道填空题,对关键词语进行品味,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怀。 答案:漂泊远方(或“漂泊不定”“漂泊流离”“漂泊”“不幸遭遇”“被贬”等);繁花似锦(或“春色迷人”“春光烂漫”“柳絮弥漫”“烟雾迷蒙”等) 例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2008年安徽芜湖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品味题,题干已经指明了比较的对象是画横线句子的句式,通过比较,是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的,对于表达效果的回答,其难度也不大。
答案: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 答题方略
语言比较试题,内容丰富,答案多元而富有创意,要解答好语言品味类试题,应选择好品味的角度。而品味的角度主要有: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
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等。
3.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当然,要正确比较语言特点,就必须认真阅读比较材料,拓宽自己的思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找出整合点,然后加以综合,这样才能不说空话、套话。 请看例子。
例3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集》)
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2008年江苏盐城市中考试题)
方略:古人云:言为心声。不同性格的人,说话方式是不同的。同时,面对的对象不同,说话方式也有所不同。而说话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解答这类试题,要把握全篇,认真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一般可分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你赞赏哪一种都行,最重要的是能自圆其说。
答案: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老父”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 能力演练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甲】党进徼巡京师①,市井间有畜鹰鹞音禽者②,进必令左右解纵之③,骂曰:“不能买肉供父母,反以饲禽乎?”大宗有藩邸④,有名鹰鹞⑤,令圉人调养⑥。进忽见欲解放,圉人曰:“晋王令养于此。”且欲走白晋王⑦。进遽止之⑧。与钱令市肉⑨。谓之曰:“汝当谨视此⑩,无使猫狗所伤。”人民传之为笑。
(选自《事实类苑》)
【注释】①党进:宋代开国功臣。徼:巡查。②畜:饲养。③解纵:解开束缚,放飞。
④大宗:即宋太祖之弟赵光义,时封晋王,后继位为宋太宗。藩邸:藩王府。⑤名:名贵。⑥圉(yǔ):掌管养马的人。⑦白:告诉。⑧遽(jù):急忙。⑨市:买。⑩谨:小心。 【助读】上文是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左右),天台学官江少虞写的一篇讽刺作品,文章短小精悍、犀利幽默、一波三折,其风格可与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相媲美,但它的产生年代却比《变色龙》早了700多年。
【乙】乐天①初举②,名未振,以歌诗投③顾况④,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⑤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⑥前言戏之耳!” (选自《唐摭言》)
【注释】①乐天: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②举:应科举。③投:呈送。④顾况:唐代著名诗人,曾担任宰相。⑤居:住下去。⑥老夫:顾况自称。
【助读】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初到长安就是拿这首诗去见顾况,顾况看后大为赞赏。 1.甲文中刻画的党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2.乙文中,顾况前面说“居大不易”,为什么后面又说“居亦何难”? 3.甲、乙两文在人物语言描写方面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语言比较答案
1.党进是一个媚上欺下、出尔反尔、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变色龙”。 2.前面顾况因为对白居易不了解,所以说出“居大不易”的话,后面顾况为白居易的佳句折服,故而又说出“居亦何难”的话来。 3.两文都没有描写和评述性的语言,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都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可以说,对话是人物性格外化的一种手段。情节发展到关键之处,人物的语言又引起了新的矛盾,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再次,两文的作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使故事鲜明生动。简言之,二者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以及前后变化的态度两相对照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2009中考考点梳理十七:文言诗词
专家解读考点: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贯彻这一精神,文言诗词赏析成为2008年不少考区试卷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选材范围(根据80余套2008年中考试题统计):课标推荐的篇目中,7~9年级涉及的有《次北固山下》《夜雨寄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渔家傲》《行路难》《泊秦淮》《游山西村》《天净沙·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山坡羊·潼关怀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12首(其中,有三个考区选用了《游山西村》,有两个考区选用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6年级涉及的有《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3首;课标推荐篇目以外的有《鸟鸣涧》《淮上与友人别》《渡汉江》《绝句(江碧鸟逾白)》《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夏意(别院深深夏簟清)》《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卜算子·咏梅》《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伤桃源薛道士》《菊花》《从军行(百战沙场铁以衣)》14首(其中,《绝句(江碧鸟逾白)》《渡汉江》均为两个考区选用)。可以看出,有一半的考区选材不拘泥于课标推荐的篇目。
所占分值:少则3分,多则8分,大多是4到6分。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诗词赏析题的常见考点及题型有:
1.诗意理解。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诗意理解,得树立全局观念,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来完成这类题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诵读,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再通过语言媒介,深入作品之中,具体体会相关词句的内涵。 2.意境分析(主旨把握)。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的一般步骤是:(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名句赏析。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赏析名句,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有时也可以分析其语言技巧。有的诗句,作者当时用意未必如此,可读者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给它赋予了新意,有了引申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 4.技巧分析。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答题的一般步骤为:(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品味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典型例题透视:
例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第1、2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 1.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2.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2008年湖北恩施州中考试题)
答案:1.示例: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来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评分说明:语言生动,抓住“闲敲”一词即可。 2.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评分说明:(本题2分)回答“不能”给1分,第二问大意正确给1分。
透视:与朋友约会而对方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生活体验。南宋诗人赵师秀的这首小诗,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了我们共有的心理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绘江南夏夜之景,雨声、蛙声为什么对诗人显得特别清晰?原来,他在静候着友人的叩门声,然而入耳的却是雨声、蛙声,并且夜越深显得越清晰。后两句表现诗人的落寞失望之情。诗人通过“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焦躁期待的心情。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做一些单调机械的动作,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来打破沉寂,冲淡郁闷,“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
第1题要求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诗的优美意境,也就是要求我们用现代汉语的形式将
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所表达的感情再现出来,考查的是我们的再造想象能力。这种命题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既考查了再造想象能力,也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正确作答的前提是准确理解诗意;其次,你的语言表达还应努力做到“生动”,这样才能得高分。
第2题考查炼字。孤立地看,一句诗中用哪个字好像都说得通,但具体到一首诗,则用甲字与用乙字,表达效果会明显不同。所以,完成炼字类题目时,我们得把某个字放在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像这首诗,因为诗人苦苦等待,可友人一直到半夜了还不见影子,他一人下不成棋,于是就“闲敲棋子”,这个“闲”字,所反映的绝不是闲适,而是百无聊赖;“闲”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常见失误分析:
例 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后面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 (2)烂柯人: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2008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试题) 答案:1.(1)怀念故友 (2)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示例一: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示例二:“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示例三:原意是: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峥嵘,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分析:欣赏诗歌,有时需要联系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否则,就会望文生义,对诗作出肤浅甚至错误的解读。对那些运用典故的诗歌,我们应先理解典故的本义,之后结合整首诗体会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
白居易跟刘禹锡是好朋友,他们在扬州相逢。席间,白居易写了一首诗相赠,结尾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首联紧承白诗,意思是说,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方,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颔联感慨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这一联诗人用了两个典故,含蓄蕴藉。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闻笛赋”即指此赋。所以,此处用“闻笛赋”这一典故,即表示对故友的怀念。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此处用“烂柯人”,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第1题就是对用典的分析。常见的失误是不明白典故的本义,因而只能临时瞎编。 第2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这首诗的颈联表达的是刘禹锡豁达的襟怀:沉舟侧畔,有千
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由此看来,长期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诗人消沉颓唐。答题的失误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说上,而不能引申展开。
能力提升练习: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加点的字,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2008年辽宁大连市中考试题)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008年山东菏泽市中考试题)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
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2008年四川成都市中考试题)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概括诗人陆游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2008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送 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更:又,再。
1.一、二句中的“落更开”和“燕飞来”写出了春景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2008年浙江杭州市中考试题) (六)阅读古诗《钱塘湖春行》,完成1、2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 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写诗人所见的景象,这样的景象会给人们怎样的感觉?
(2008年湖北襄樊市中考试题) (七)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 ,下阕重在 。 2.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2008年湖北荆州市中考试题) (八)欣赏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 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 的情绪。
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我的分析:
(2008年广东梅州市中考试题) (九)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1、2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句子是:
2.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主题: (2008年湖北潜江等地中考试题)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找出体现诗人情感基调的词语及其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2008年贵州遵义市中考试题) (十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②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ué):睡醒。
诗歌运用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08年山东潍坊市中考试题)
(十二)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 ①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08年四川眉山市中考试题)
(十三)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甲】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 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又写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08年湖北黄石市中考试题)
(十四)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完成后面两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 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 的情景。
2.甲诗结尾两句大胆想象,乙诗结尾两句借景抒情。请任选其一具体解说。
(2008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试题)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诵读《蒹葭》,完成1~3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读下面几句诗,解释其中“萋萋”一词。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
2.这首诗每章的前两句属于《诗经》民歌的哪种表现手法?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读完这节诗,你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请将其用散文的语言再现出来。 (二)诵读《迢迢牵牛星》,完成1~3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中最能传达织女内心痛楚的诗句是:2.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诗歌作品,你还知道哪些?3.下列对于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字面是叙写织女的天上愁思,实际却句句在抒发思妇的人间离恨。
B.“迢迢牵牛星”是说牵牛星很遥远,“皎皎河汉女”是说织女星很明亮,这两句诗分别写出了这两颗星的不同特点。
C.这首诗闪现着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它将天上的星星赋予生命,使它们具有细腻丰富的感情,读来真切动人。
D.诗中六个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又自然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三)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1~4题。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按要求填空。
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 。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 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前四句为第一层次,诗人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心远地自偏”这一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B.“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着重写欣赏自然景物时的悠然心情,说明从对美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中,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C.这首诗写的是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反映出作者恬静愉快的心
情。
D.这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对自己心境的刻画,揭示出了“心远地自偏”这一生活的哲理。
3.历来论者对陶渊明这首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持有不同见解:有认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有认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你是怎么看的? 4.以这首诗为例,概括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 (四)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3题。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2.送别诗大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的特别之处。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写出了早春景色的特征。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2.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根据诗题,这首诗可分作两大层,试指出两层的分界处,并概括层意。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作何解? 3.发挥想象,描绘下面诗句所展示的意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这首诗中跟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名句是哪句?试分析它们的巧妙之处。 (八)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1~3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3.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九)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3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九下)
1.“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什么?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有人说,这句话后的叹号应移到“俱欢颜”后,“安如山”后应用句号。你同意这种改法吗?说说理由。 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蛐床头屋漏无干处 ① ②
(十)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完成1~3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浊酒蛐一杯蛐家蛐万里 B.燕然蛐未勒蛐归蛐无计 C.羌管蛐悠悠蛐霜满蛐地 D.将军蛐白发蛐征夫蛐泪
2.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离开了,可边防军人没有走,他们坚守在边关。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但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人”包括全体边防将士,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
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因为久戍边地,也不免流下思乡的泪。
D.诵读这首词,我们感觉到的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感染着我们,这就是词作者那对祖国深沉的爱。 3.试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一)阅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完成1、2两题。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仿照示例写一写。 要求:(1)指出诗中所写的景物;(2)为这个景物添上色彩;(3)给这个景物添上动感。 示例:竹→翠竹→翠竹摇曳
2.这首诗曾引发过一桩诗坛公案。有人质疑,为什么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呢?你同意这一质疑吗?请简要谈谈理由。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这首词中有不少对仗工整的对偶句,试摘出这些句子,体会其音韵和谐之美。(1)(2)(3)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的开头一句写红色的荷花开始凋谢了,素白的竹席也有些凉了,作者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令已进入深秋。
B.词人写她划船寻觅大自然的美景,这跟她《如梦令》词中“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的经历和思想完全相同。
C.“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说词人一直等到月满西楼时才见到雁行掠过。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以花落水流比喻青春易逝,光阴难留。
3.这首词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很有名,说说它好在哪里。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寒冷的雾气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水面和两岸的沙滩。请你从背过的诗文中再找出一个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诗句。 2.“指桑骂槐”是这首诗艺术上的最大特色,你能具体说说吗?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的第一句描绘出一幅迷蒙冷寂的秦淮秋夜图,造成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如果把“烟笼寒水月笼沙”看作是精彩的画面,那么,“夜泊秦淮”便是边角的题字了。 C.诗的三、四句是批评歌女们在国事艰危的时候竟然还唱着靡靡之音。
D.“犹唱”二字,巧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联了起来,意味深长。 (十四)请分析下面这首咏风诗的写作特点。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十五)读毛泽东写于1935年2月的《忆秦娥·娄山关》,完成后面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