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的灯笼,把节日的街头装扮地焕然一新,到了夜晚,灯光亮了,到处喜气洋洋,人们纷纷涌上街头猜灯谜,闹花灯,你们瞧,这是……)
8、师:同学们,徜徉这花的海洋,灯的世界里,你们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成语呢?(张灯结彩、流光溢彩、灯火通明、红红火火)
9、看着这么热闹的灯会,让人不由地想起了“盏盏花灯报元夜,岁岁瑞雪兆丰年,玉烛长调千户乐,花灯遍照万家春”想起了老舍笔下的元宵——
生: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元宵佳节闹花灯,灯红人喜庆佳节。举杯邀月送相思,月圆人圆乐团圆! 此时,就让我们再一次诵读作者笔下的元宵——
生: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三、回顾总结、领悟写法
1、师: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到了 生:残灯末庙 师:春节在正月十九 生:就结束了 师:人们
生: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2、同学们,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但是,不管多少年以后,咱们都忘不了这老北京的老规矩,其实,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
我们也可以把它编成一首童谣。老师在编写的时候特意留了一部分给你们,大家试着把它完成。
⑴课件出示: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 腊八粥,家家熬。腊八蒜,色味美。 二十三,糖瓜粘,家家户户过小年。 除夕夜,真热闹,贴年画、放鞭炮, 年饭、守岁熬通宵;
年初一,忙拜年,大人小孩儿真悠闲; 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 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 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⑵学生补充,交流。(评价:抓住主要日子、抓住重要活动、语言凝练)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反思:
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老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品味老北京过春节的那浓浓的年味。 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勾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春节的回忆和对家乡的热爱。
2.腊八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听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八儿心理活动变化。文章对话较多,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预读课文并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起兴趣。
1、在课件中播放介绍腊八粥这一事物的美食视频(两分钟左右),让同学对腊八粥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不知同学是否吃过这美味的腊八粥,对于吃过的同学来说这可能是一段香甜的回忆。那没有吃过也没有关系,我们今天就来品味一下这美味的腊八粥,了解这种美味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
二、分析课文,理解文意。
1、提问: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问,课文内容围绕五个关键词展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将空格填好,并将课文按这五个阶段分层。(可板书也可通过课件展示)
盼粥(2-8),分粥(9-12),猜粥(13-14),看粥(15-19),吃粥(20-21)
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提问: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然后回答问题。第一问可以结合《北京的春节》来回答,“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问抓住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回答,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②提问: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