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各章必掌握知识点 下载本文

病理各章必掌握知识笔记

第一章 细胞与组织损伤

1、适应(adaptation):细胞、组织和器官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得以存活的过程/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表现形式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萎缩(Atrophy)概念: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全身;局部)、压迫性、废用性、去神经性、内分泌性 3、肥大(Hypertrophy)概念: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4、增生(Hyperplasia)概念: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导致组织、器官增大。

5、化生(Metaplasia)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环境需要,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6、常见化生种类--------易出选择题

鳞状上皮化生(常见于支气管、胆囊、子宫颈) 肠上皮化生(仅见于胃) 间叶组织化生 7、化生意义:

利:暂时适应新环境的需要

弊:失去原有组织细胞的功能;成为癌变的基础 多数化生是可复性的。 8、变性degeneration

概念: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改变。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过多的正常物质蓄积,一般伴有功能下降。 9、细胞水肿(celllular swelling)/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好发部位:肝、心、肾等脏器的实质细胞

病变:肉眼观:脏器体积增大;苍白无光泽(水煮肉样)

光镜观:细胞弥漫性肿大,胞浆内充满细小红染颗粒,严重时呈“气球样变”

10、脂肪变(fatty change)

好发部位:肝,也可见于心、肾等的实质细胞 病变:肉眼观:脏器体积增大;色黄、油腻感

光镜观:细胞弥漫性肿大,胞浆内见脂滴、胞核偏位

特染:苏丹III-橘红色、锇酸-黑色

注意细胞气球样变与脂肪变的鉴别(气球样变核居中)

肝脂肪:变慢性肝淤血、妊娠急性脂肪肝——小叶中央区较重,磷中毒——小叶周边区较重 心肌脂肪变(虎斑心):常见部位为心内膜下、乳头肌,镜下观:心肌细胞核附近串珠状脂滴 11、玻璃样变/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概念:细胞内、血管壁和结缔组织内出现均质、红染的毛玻璃样半透明蛋白质蓄积。 病变部位易出选择题

血管壁的玻璃样变(细动脉硬化)部位:肾、脑、脾及视网膜等处的细动脉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部位:疤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斑块等处。

细胞内玻璃样变 部位:肾小管上皮细胞、肝细胞(Mallory 小体)、浆细胞(Russell小体) 12、心衰细胞概念:

脂褐素:细胞内的不溶性细胞器残体

13、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有固体钙盐沉积,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和异物。 肉眼观:灰白颗粒/团块状、质硬、触之砂砾感;镜下观:蓝染不规则颗粒或团块

14、坏死(necrosis)概念: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特点:坏死组织和细胞可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性反应。

细胞核的基本病变:核固缩(pyknosis)、核碎裂(karyorrhexis)、核溶解(karyolysis) 15、坏死的类型

凝固性坏死(一般凝固性坏死) 干酪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 坏疽 纤维素样坏死

16、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概念: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白、干燥、质实的凝固状。

好发情况:心肌、脾、肾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

17、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主要见于结核病 肉眼观:微黄、质地松软细腻,状似干酪。

镜下观:原有组织结构完全崩解破坏,呈一片无定形、颗粒状的红染物质。

18、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概念:组织坏死因酶性分解而变成液态。 好发部位:含脂质多和含蛋白酶多的组织,如脑、胰腺等。脓肿、溶组织阿米巴病。 19、坏疽(gangrene)概念:继发有腐败菌感染的大块组织坏死。 好发部位: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 分类: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20、干性坏疽:

好发部位:肢体,特别是下肢

(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伤等)。 发生条件:供血动脉阻塞、静脉回流仍通畅

(肉眼观:坏死组织干燥、皱缩且呈黑色,与正常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轻微臭味、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轻微) 21、湿性坏疽

好发部位:与体表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等;也可发生于淤血水肿的肢体。 发生条件:坏死前静脉回流受阻,继之供血动脉阻塞

(肉眼观:坏死组织肿胀且呈黑色或暗绿色,与正常组织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明显恶臭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严重) 22、气性坏疽

发生条件:深在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夹膜杆菌感染

(肉眼观:坏死组织肿胀且触之有捻发音,呈棕黑色、与正常组织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可因含气而呈蜂窝状

特点:病变明显累及肌肉,并易沿肌束蔓延。有奇臭、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严重,死亡率高。) 23、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 necrosis) 好发部位:结缔组织、血管壁。

(病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风湿病、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非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恶性高血压。)

24、坏死的结局———要求4种知道去向 1)溶解吸收:

2) 分离排出:部位: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脏器的较大坏死灶。

名解:糜烂(erosion)/溃疡(ulcer)空洞(cavity)窦道(sinus)瘘管(fistula)

3)机化(organization) 概念: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渗出物、血栓、异物等无生机物质的过程。

结局:瘢痕组织

4)包裹、钙化 肉芽、纤维组织包裹,营养不良性钙化

第二章 再生、修复

1、再生、修复的概念(补考但是必须掌握) 2、再生能力————选择题

低等动物 > 高等动物 幼稚组织 > 成熟组织 易受损伤组织 > 少受损伤组织 常更新组织 > 不常更新组织 1)不稳定细胞/持续分裂细胞(完全再生)

被覆上皮(表皮消化呼吸)、淋巴造血细胞、间皮细胞 2)稳定细胞/静止细胞(完全再生 不完全再生)

粘膜腺体、分泌腺、肾小管上皮、

3)永久性细胞/非分裂细胞(不完全再生)

心肌、骨骼肌、神经

3、重点——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

概念: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名。 构成:三多一少

功能:填补伤口及其它组织缺损;抗感染及保护创面;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 4、瘢痕(scar) 概念: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意义:利:填补缺损,保持组织器官的完整性;保持组织器官的坚固性。 害:瘢痕收缩;瘢痕性粘连;瘢痕过度增生 5、创伤的愈合各类型条件

一期愈合: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例如手术切口 二期愈合: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伴有感染

痂下愈合 概念: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物质干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在痂下进行上

述愈合过程。

特点:待上皮再生完成后,痂皮即脱落,所需时间较无痂者长

意义:利:痂皮干燥不利于细菌生长,对伤口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弊:如果痂下渗出物较多,尤其是已有细菌感染时,痂皮成了渗出物引流排出的障碍, 使感染加重,不利于愈合。

6、骨折愈合(陈老师没划,但是当初老师讲的挺细的)

血肿形成、纤维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或再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hyperemia)(知道) 概念: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包括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2、淤血(congestion)(掌握) 概念: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

3、常见器官的淤血(双重血供):肝、肺————陈老师没有划,了解下 (1)慢性肺淤血 病因:左心衰竭

病变:大体:早期 暗红、肿胀潮湿,挤压切面可见暗红色泡沫状液体。 后期 棕黄色、质硬 肺褐色硬化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毛细血管床数目增多;肺泡腔内可见水肿液,甚至

红细胞、心力衰竭细胞 ;肺泡壁结缔组织增生,壁增厚。

(2)慢性肝淤血 病因:右心衰竭

病理:大体 早期 槟榔肝

后期 淤血性肝硬化

镜下:肝血窦充血;肝细胞脂肪变性、萎缩、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4、几个重要名词解释

肺褐色硬化(brown duration):

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s): 槟榔肝(nutmeg liver):

5、血栓形成 (thrombosis)————重点

1)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

块称为血栓(thrombus)。

2)血栓形成的条件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始动因素,是唯一可单独引起血栓形成的原因。 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

6、血栓形成 (thrombosis)的过程和类型 (1)白色血栓

好发部位: 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瓣膜)或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形态特点:肉眼观:灰白色,表面粗糙有波纹,质硬,与血管壁紧连。

镜下观:血小板+纤维素

(2)混合血栓

好发部位 :静脉的延续性血栓的体部、附壁血栓、球形血栓 形态特点 肉眼观:呈红色与白色条纹层层相间

镜下观: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构成,其表面有许多中性白细胞粘附,血小板小梁之

间形成网状的纤维素,其网眼内含有红细胞。

(3)红色血栓

好发部位:延续性血栓的尾部。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

形态特点 肉眼:呈暗红色。新鲜的红色血栓湿润,有一定的弹性,陈旧的红色血栓由于水分

被吸收,变得干燥,易碎,失去弹性,并易于脱落造成栓塞。

镜下 纤维素网眼内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细胞

(4)透明血栓/微血栓

好发部位:微小血管,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成分:纤维素(纤维素性血栓) 镜下:均质淡红色 7、血栓的结局 1)溶解、吸收

2)机化 、再通 :机化的血栓,由于血栓干涸产生的裂隙,形成迷路状但可互相沟通的管道,新生内皮细胞被覆,使血栓上下游的血流得以部分地沟通,这种现象称为再通 。 3)钙化

8、栓 塞(embolism)和栓子(embolus)

概念: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注意单词后面的字母)

9、栓子的运行途径————有点偏,但某年考过,题库中有;也有可能出选择 一般随血流运行

1)左心和大循环动脉内的栓子,最终嵌塞于口径与其相当的动脉分支; 2)大循环静脉和右心内的栓子,栓塞肺动脉及其分支; 3)肠系膜静脉的栓子,栓塞肝内门静脉分支。 4)交叉性栓塞/反常性栓塞 5)逆行性栓塞

10、栓塞的类型——————知道就行

血栓栓塞:最为常见;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其他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