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轨道精密测量技术(武汉锐进) 下载本文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轨道精密测量技术

武汉锐进铁路发展有限公司

2015年5月

1 引言

CPⅢ控制网是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所布设的第三级测量控制网,一般在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施测,主要为无砟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CPⅢ控制网采用自由设站、边角交会网的测量方法,改变了传统控制网测量需要提供起始边的作业模式。CPⅢ控制网测量通过相邻测站重叠观测多个CPⅢ点,获得测站和CPⅢ点间的强相关性,在每个测站点进行多目标多测回测量,以减小观测误差,从而实现CPⅢ控制点间较高的相对精度。同时由于采用了具有自动照准、自动记录、自动计算的全站仪进行观测,CPⅢ测量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也相对简便。CPⅢ测量技术已经在我国高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铺轨精度,保证轨道平顺性和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开展CPⅢ控制网测量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测量领域的应用研究、利用高速铁路轨道精密测量技术指导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目前轨道控制网测量(铺轨CPⅢ测量)已在上海、武汉、宁波等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的地铁铺轨需要布测控制基标以进行加密基标的测设,再依据加密基标来调整轨道。一般控制基标测量需要经初测、穿线测量和调线测量三个过程,极其繁琐。加密基标曲线段每5m,直线段每6m一个点,在调轨过程中存在因距离较长而降低了相对精度,因此控制基标虽然精度高,但实际调轨时的相对精度却较差,而且操作难度大、工作量繁重。

1

建立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能用相对高精度和特制的轨道测量系统来实现直接精确调轨。轨道测量系统由高精度自动测量全站仪对CPIII控制点进行观测,按自由设站方法确定仪器中心的三维坐标。实时自动的测量轨道测量小车的位置,根据轨道的设计参数,确定与设计中线的偏差,测量精度比传统测量提高数倍,且效率大幅提高。

2 轨道控制网测量(铺轨CPⅢ测量)

2.1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是为调线调坡测量、设备安装测量、轨道的铺设、轨道的精调、沉降变形监测和运营维护提供统一的控制基准,应在隧道贯通或桥梁架设完毕及沉降变形评估后实施。 2.2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应附合于线下工程施工使用的GPS点、精密导线点、二等水准点或联系测量的平面和高程点,测设前须对平面和高程点进行复测。

2.3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建立对已知点的要求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测量之前须对平面和水准起算点进行复测和精度检核。

1 当以既有导线控制点(调线调坡导线或贯通测量导线)等高等级的线路控制点为已知点时,须对联测的平面及高程起算点进行稳定性分析和精度检核,剔除带有粗差的起算点, 当稳定的平面及高程皆起算点不少于2个时,以稳定的起算点进行约束平差计算。当既有精密导线点精度不满足约束平差的要求时,则应在既有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加密点的布设和测量。

2

2 地下平面加密点采用精密导线网方法进行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表2.1所示

表2.1 精密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测回数 每边 平均 边长 (m) 导线 总长度 (km) 测距中 误差 (mm) 仪 350 3~5 ±6 1/60000 ±2.5 测距 相对 中误差 测角 中误差 (″) Ⅱ级全站 II级全 站仪 4 I方位角 闭合差 (″) 站全长 相对 闭合差 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 (mm) 6 5√n 1/35000 ±8 注: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 3 高程测量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布设单水准路线或水准环线的方法进行测量,外业测量执行精密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4 在施工建设期间,地下平面控制点或加密点测量应通过车站施工竖井与地上卫星定位控制网进行联系测量,其测量内容主要包括地面近井导线测量、井上井下联系三角形测量、地下近井导线测量。

5 为满足地面(路基、高架)上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测量的要求,应依据既有地面卫星定位控制网,在桥上沿线路方向按照600~800m点间距进行地面GPS加密点测设。

地面GPS加密点采用GPS方法进行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表2.2所示。

表2.2 地面GPS加密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2.4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应沿线路成对布设,兼顾建设、

3

运营需要。纵向网点间距宜为30~60米,参照本规范附录A.1的要求,埋设于地下隧道侧墙上、站台廊檐侧面、U型梁两侧上冀缘侧面、敞开段接触网杆内侧等不被遮挡位置,相邻CPⅢ点应大致等高,并高于轨道基础底部1.2~1.5m左右。

2.5 轨道控制点(铺轨CPⅢ点)应设置强制对中标志,标志连接件的加工误差不应大于0.05mm, 同一条线路或同一个城市应采用统一的CPⅢ棱镜组件,棱镜组件的安装精度应满足表2.3的要求。标志元器件加工要求按照附录A.2执行。

表2.3轨道控制点标志棱镜组件安装精度要求

2.6 轨道控制点号和自由测站的编号应唯一、便于查找。编号规则参照附录A.3,现场标识按附录A.4执行。

2.7 轨道控制网测量(铺轨CPⅢ测量)使用的全站仪应具有自动目标搜索、自动照准、自动观测、自动记录功能,其标称精度应满足:方向测量中误差不大于±1″,测距中误差不大于±(1mm+2ppm)。 2.8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观测前须按要求对全站仪进行检校,并按表2.3的精度要求对棱镜组件进行重复性和互换性检核,作业期间仪器须在有效检定期内。边长观测应进行温度、气压等气象元素改正,温度读数精确至0.2℃,气压读数精确至0.5hPa。 2.9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按自由测站边角交会方法施测;

4

自由测站的编号唯一,编号规则参照附录A.5执行,测量网型结构如附录B.1所示。每个自由测站观测4对CPⅢ点,测站间重复观测3对CPⅢ点;自由测站间距一般约为30~60m,自由测站到控制点的最远观测距离不宜大于120m;每个CPⅢ点应保证有三个自由测站的方向和距离观测量,并按本规范附录B.3的要求填写观测手簿,记录测站信息。 2.10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平面网水平方向应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进行观测,如分组观测,应采用同一归零方向,并重复观测一个方向。水平方向观测应满足表2.4的规定。

表2.4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平面网水平方向观测技术要求

2.11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距离观测采用多测回距离观测法,应满足表2.5的规定。

表2.5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平面网距离观测技术要求

注:距离测量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一次的过程。

2.12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中,地上段应每隔800m左右联测一个既有的精密导线点或GPS点,地下段应每隔1km左右联测一个联系测量的平面控制点。与平面起算点联测时,应至少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的自由测站进行联测。自由测站至平面起算点的距离不

5

宜大于120m。当起算点密度和位置不满足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联测要求时,增设平面起算点。

2.13 平面测量可根据施工需要分段测量,分段测量的区段长度不宜小于2km,区段间重复观测不应少于4对控制点,区段接头不应位于车站范围内。区段之间衔接时,前后区段独立平差后重叠点坐标差值应≤±3mm。满足该条件后,采用约束平差或余弦平滑方法进行区段接边处理。

2.14 为保证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的测量精度和成果处理质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软件应全线统一,采用的软件必须通过主管部门评审或鉴定。

2.15 平面数据处理时,应采用数据处理软件对外业观测数据再次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平差,先采用独立自由网平差,再采用合格的平面起算点进行固定约束平差。平面自由网平差后应满足表2.6的规定,平面约束网平差后应满足表2.7的规定,对不符合精度要求的,要分析原因并进行返测。

表2.6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平面自由网平差后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2.7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平面约束网平差后的主要技术要求

2.16 坐标换带处平面网计算时,应分别采用相邻两个投影带的平面

6

起算点进行约束平差,并分别提交相邻投影带两套平面网的坐标成果。两套坐标成果都应满足表3.6、表3.7的要求。提供两套坐标的区段长度不应小于500m。

2.17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平面网复测采用的网形和精度指标应与原测相同。轨道控制点复测与原测成果的X、Y坐标较差应≤±3mm,且相邻点的复测与原测坐标增量△X、△Y较差应≤±2mm。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判断超限原因,确认复测成果无误后,应对超限的轨道控制点采用同精度内插方式更新成果。坐标增量较差按下式计算:

△Xij=(Xj–Xi)复–(Xj–Xi)原 △Yij=(Yj –Yi)复–(Yj–Yi)原

2.18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高程测量按二等水准等级要求施测。在高架段和敞开段,应采用水准测量观测;在地下隧道段,可采用自由测站三角高程测量,与平面测量合并进行。

2.19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高程水准测量,应采用DS1电子水准仪,观测应满足表2.8和表2.9要求。

表2.8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3.9水准观测的测站限差(单位:mm)

7

2.20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高程测量应附合于既有的线路水准控制点上,每1公里左右联测一个线路水准控制点,水准路线附合长度不宜大于2km。

2.21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高程测量时,按本标准附录B.2的矩形环单程水准网构网观测。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水准网与线路水准基点联测时,应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往返观测。 2.22 高架段水准测量中,当桥面与地面间高差大于3m,线路水准基点高程直接传递到桥面CPⅢ点上困难时,宜采用不量仪器高和棱镜高的中间设站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法传递, 如附录C所示,外业观测应符合表2.10的规定。仪器与棱镜的距离一般不大于100m,最大不得超过150m,前、后视距差不应超过5m。中间设站光电测距三角高程传递应进行两组独立观测,观测时棱镜高不变,准确测量温度、气压值进行边长改正,两组高差较差不应大于2mm, 满足限差要求后,取两组高差平均值作为传递高差。

表2.10中间设站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外业观测技术要求

2.23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水准测量应对相邻4个CPⅢ点所构成的水准闭合环进行环闭合差检核,环闭合差不得大于1mm。 2.24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高程测量可根据需要分段测量,

8

分段测量的区段长度不宜小于2km,区段间重复观测不应少于2对CPⅢ点。区段之间衔接时,前后区段独立平差的重叠点高程差值应≤±3mm,满足该条件后,采用约束平差方法进行区段接边处理。 2.25 高程数据处理时,应采用数据处理软件对外业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合格后进行闭合差计算,精度满足表2.11要求后方可进行平差计算,对不符合精度要求的,要分析原因并进行返测。

表2.11高程测量水准路线的精度要求(mm)

2.26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高程平差后,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2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不应大于±1mm。

2.27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地下隧道段,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高程测量可以利用平面测量的边角观测值,采用自由测站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与平面测量合并进行。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均与平面测量相同。

2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相邻点至少需在三个不同的自由测站点进行同时观测,相邻点高差值互差小于3mm时,取距离加权平均值做为最后的高差值。

3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自由测站三角高程的观测,除满足平面网的外业观测要求外,还应满足表2.12的规定。

表2.12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自由测站三角高程外业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9

4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自由测站三角高程网应附合于水准基点,每1km左右与水准基点进行高程联测。与水准基点的联测采用水准测量时,应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往返观测;与水准基点的联测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时,应在水准基点上架设固定高度的棱镜,并在不同的三个自由测站对其进行观测。

5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自由测站三角高程网应进行环闭合差和附合路线闭合差统计,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差和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各项指标应符合表3.11的要求。

6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自由测站三角高程网应采用水准基点进行固定数据严密平差,平差后的各项精度指标应满足表2.13的规定。

表2.13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自由测站三角高程网平差后的精度指标

2.28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高程复测采用的网形和精度指标应与原测相同。控制点复测与原测成果的高程较差≤±3mm,且相邻点的复测高差与原测高差较差≤±2mm时,采用原测成果。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判断超限原因,确认复测成果无误后,应对超限的轨道控制点采用同级扩展方式更新成果。

10

2.29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平面网和高程网的平差计算取位,应分别按表2.14和表2.15的规定执行。

表2.14平面测量计算取位

表2.15高程测量计算取位

3 铺轨施工测量

3.1 铺轨施工测量包括轨道安装测量、道岔安装测量和长精调测量等,测量应以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网)为基准,施工前应对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网)测量成果进行评估,确保数据的准确。 3.2 利用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网)进行铺轨施工测量前,应将调线调坡完成的平面、纵断面设计参数和曲线超高值等数据录入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并复核无误。同时应检校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注意超高的设置方式是否正确。

3.3 轨道施工测量精度应满足《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的相关要求。

3.4 轨道安装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依据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网),采用全站仪进行自由设站,利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进行施测,每一设站测量的距离不宜大于

11

70m。

2 使用的全站仪应具有自动目标搜索、自动照准、自动观测、自动记录功能,精度不应低于(1\、lmm+2ppm)。

3 自由设站观测的控制点不应少于3对,全站仪宜设在线路中线附近,位于所观测的控制点的中间。更换测站后,相邻测站重叠观测的轨道控制点(铺轨CPⅢ点)不应少于2对。

4 线路中线调整测量及设备安装测量时自由设站点精度应符合表4.1的要求.

表4.1 自由设站点精度要求

5 加密基标、轨道铺设及轨道精调测量时自由设站点精度应符合表4.2的要求。

表4.2 自由设站点精度要求

6 自由设站完成后, 轨道控制点(铺轨CPⅢ点)的坐标不符值应满足表4.3的要求。当控制点坐标X、Y、H不符值大于表4.3的规定时,该点不应参与平差计算。每一测站参与平差计算的控制点不应少于5个。

表4.3轨道控制点坐标不符值限差要求

7 轨排精调测量点应设在轨排支撑架位置,其步长应为每个支撑螺杆的间距,间距应不宜大于2m。轨排支撑架的安装密度及调整精度

12

应充分满足轨排精调的需求。

8 轨排精调后,轨道的中心线和轨顶面高程允许偏差,轨道的平顺性均应满足《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的规定。 3.5 道岔安装施工测量应符合下列的要求

1) 道岔两端应预留不小于100m的长度作为道岔与区间轨道衔接测量的调整距离。

2)道岔粗铺设前,按附录H.0.5、H.0.6或H.0.7进行道岔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的设置。道岔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测量应以轨道控制点(铺轨CPⅢ点)为依据,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按坐标测设。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4.4条的规定。道岔控制基标横向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mm。相邻道岔控制基标允许偏差:间距2mm,高差1mm。

3)道岔粗调测量应以加密基标为准,也可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进行,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4.4条的规定,每测站最大测量距离不应大于70m。道岔平面位置及高程粗调偏差均不应大于±5mm。

4)道岔精调应先进行道岔主线测量,再进行道岔侧线测量。遵循“保证直股,兼顾曲股”的原则。

5)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进行道岔精调时,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4.4条的规定。每测站最大测量距离不应大于70m。道岔精调精度及道岔静态平顺度应符合《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的规定。 3.6 长轨精调测量应符合下列的要求

13

1)长轨精调测量应在钢轨焊接、应力放散和轨温锁定后,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网)复测完成的条件下进行。

2)长轨精调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方式配合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进行。

3)轨道精调测量前应按本标准第3章的要求对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网)进行复测,复测结果在限差以内时采用原测成果,超限时应检查原因,确认原测成果有错时,采用复测成果。

4)全站仪自由设站点应符合本标准第4.4条轨道精调的规定。每一测站最大测量距离不应大于70米。

5)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测量步长:无砟轨道宜为1个扣件间距,有砟轨道不宜大于2m。更换测站后,应重复测量上一测站测量的最后3个测点。

6)测量内容包括线路中线位置、轨面高程、轨距、水平、扭曲、轨向、高低。

7)测量完成后,根据轨道静态平顺性指标,计算出测点扣件轨道调整量,供施工调整使用。

8)完成精调后,轨道静态平顺性应符合《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的规定。 4 轨道竣工验收测量

4.1 轨道竣工验收测量应在各铺轨施工单位完成轨道工程全部施工并进行自检、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评定合格、具备竣工验收的条件下进行,由第三方独立进行测量。

14

4.2轨道竣工验收测量以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网)为基准,采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进行测量。

4.3轨道竣工验收测量的内容包括中线平面位置、轨面高程、轨距、水平、扭曲、左轨轨向、左轨高低、右轨轨向、右轨高低。

1)里程:全站仪实测出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上棱镜中心的三维坐标后,将该点投影到设计平曲线上,以投影点的里程为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当前检定位置的里程。

2)中线平面位置:检测里程处的实测线路平面绝对位置与理论设计线形之间的差值。

3)轨面高程:检测里程处的实测线路高程绝对位置与理论设计线形之间的差值。

4)轨距:轨距指两股钢轨头部内侧轨顶面下16mm处两作用边之间的最小距离。标准轨距的标称值为1435mm。在轨距检测时,通过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上的轨距传感器进行轨距测量。

5)水平(超高):水平(超高)由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上搭载的水平传感器测出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的横向倾角,再结合两股钢轨顶面中心间的距离,即可求出线路超高,进而进行实测超高与设计超高的比较。

6)扭曲(三角坑):扭曲指在6.25m的范围内,左右股钢轨间形成的一个凹陷。轨道左右轨面高程得到以后,即可按6.25m的基长计算轨道的扭曲值。

7)轨向(平面长短波):实测中线平面坐标得到以后,在给定

15

弦长的情况下,任一实测点的平面正矢值,与该实测点向设计平曲线投影得到的设计平面正矢值,二者之差即为轨向(平面长短波)。

8)高低(纵断面长短波):实测轨面高程得到以后,在给定弦长的情况下,检测里程处的基于竖曲线的实测正矢与设计正矢之间的差值。

4.4轨道竣工验收测量的测量步长根据运营维护需要确定,测量步长不宜大于1.8m(约3根轨枕)。

4.5轨道的中线平面位置、轨面高程以及轨道的平顺性的各项指标均应符合《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的规定。 4.6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平面位置与高程测量精度不低于±1mm,轨距传感器测量精度不低于±0.5mm并具有足够的量程,水平传感器测量精度不低于±0.5mm并具有足够的量程。

4.7 全站仪的精度指标:测角精度不低于1″,测距精度不低于2mm+2ppm,具有自动追踪功能。

4.8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全站仪应在鉴定有效期内使用并提供检定证书。

4.9轨道竣工验收测量以一定的测量步长按等间距布点法进行,现场应在道床(轨枕)上做好检测点点号标记。

4.10 轨道测量点的编号按照区间区分,并且按公里数递增进行编号。轨道点的编号统一为六位数,具体规则为:×(上行标识S,下行标识X)+××(相邻区间的首字母)+×××(该区间序号),编号前两个字母取相邻两车站的首字母,数字按从小里程到大里程依次增

16

大,且最小里程的点以“001”开始。 4.11 轨道竣工验收测量作业程序及相关要求

1)检测作业前,将设计数据(平曲线,竖曲线,超高)输入到测量控制软件中,将检测控制网数据输入到全站仪中。在测控软件中进行正确的测量设置,高程以内轨为基准,平面位置外轨为基准等。

2)检查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等仪器设备是否工作正常,检查检测控制网点是否受到破坏。对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进行重复性和结构性测试。重复性测试为同一个测量系统相同测量方向两次测量结果的比较,结构性测试为同一个测量系统不同测量方向(调转180°,即正方向和负方向比较)两次测量结果的比较。

3)将全站仪在靠近线路中心位置进行设站,后视轨道控制点,由机载软件解算出测站三维坐标。全站仪自由设站时,平差后东坐标、北坐标和高程的中误差应在1mm以内,方向的中误差应在2秒以内,否则应重新设站。

全站仪自由设站时,剔除不合格控制点时要慎重,优先剔除背离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所在一侧的控制点,最后要确保选用的控制点覆盖本测站的测量范围。高程不能只使用近处的4个控制点来控制,这容易造成目标距离较远的点的高程数据不可靠。

4)每个测量区间全站仪自由设站时需要8个控制点,下一区间设站时要包括6个(困难地区不少于4个)上一区间用到的控制点,以保证轨道线形的检测精度。

5)设站完成后,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由人推着在轨道上缓慢移

17

动,由远及近地靠向全站仪。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和全站仪的距离应控制在70米以内。

6)全站仪搬站后前后两个测站需至少搭接3个检测点,搭接点限差2mm。

4.12轨道测量数据采集完毕后,使用与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配套的软件系统,计算各轨道点的三维坐标,输出轨道位置、轨面高程、轨距、水平、轨向(长波和短波)、高低(长波和短波)等几何参数。 4.13以线路设计文件为分析基准,计算每个检测点处实测值与设计值较差,输出轨道精密验收检测成果表,具体见附录C。

4.14根据轨道精密验收检测成果表,按照《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中轨道竣工验收测量的限差要求,统计各项目的优秀、良好及合格率,输出轨道精密验收检测综合评价表,具体见附录D。

4.15依据轨道竣工验收测量项目的优秀、良好及合格率统计数据,对检测区段轨道几何形位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轨道的平顺性。

附录A 轨道控制点埋石图及标识

A.1 轨道控制点布设

轨道控制点一般按30~60m左右布设一对,且不应大于70m,点位设置高度应高于轨道基础底部1.2~1.5m左右,且应设置在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控制点标识要清晰、齐全、便于准确识别和使用。

1 地下隧道区间段控制点布设

18

在地下隧道区间段,轨道控制点应埋设在隧道侧墙上。控制点布设时应根据限界图中线路设备的设计位置进行综合比选,选择结构稳定、高度合适、便于控制网测量的位置进行布点。

某单圆隧道区间段轨道控制点布设位置如图A.1.1所示,其中左侧控制点布设在侧向平台以上10cm位置,距轨面约1.0m;右侧控制点布设在给水管与区间电话箱之间侧墙上,距轨面约0.9m。

某地下矩形隧道区间段轨道控制点布设位置如图A.1.2所示,控制点成对布设在区间检修电源箱以下10cm位置的隧道侧墙或中隔墙上,距离轨面约1.1m。

19

2 高架段控制点布设

在高架段,轨道控制点应布设在高架梁两侧上冀缘侧面,且点位位置距离上冀缘顶面不宜小于10cm,如图A.1.4所示。

20

3 车站控制点布设

在地下岛式或侧式车站,站台一侧控制点应埋设在站台廊檐侧面,距离轨面约0.9m,点位应避开屏蔽门及塞拉门位置,且埋设位置距离廊檐顶面不应小于10cm,确保后续橡胶条安装不破坏轨道控制点;另一侧控制点应对应埋设在隧道侧墙或中隔墙上,且点位高于电缆支架10cm左右的位置,距离轨面约1.0m。

4 出入场线单圆隧道段控制点布设

在出入场线单圆隧道段,轨道控制点布设位置如图A.1.6所示。

21

其中,左侧控制点布设在电力检修箱以下10cm的侧墙上,距离轨面0.8m左右;右侧控制点布设在信号灯基座以上10cm的侧墙上,距离轨面约0.9m。

5 出入场线敞开段控制点布设

在出入场线敞开段,轨道控制点应成对布设在侧墙上低于区间电话箱10cm的位置,距离轨面约0.7m左右,具体如图A.1.7所示。

A.2 元器件要求

1 轨道控制点的元器件必须采用工厂精加工元器件(要求采用数控

22

机床),用不易生锈及腐蚀的金属材料制作,一般由固定的埋设标和可以装卸的连接件组成。

2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的测量标志必须达到以下要求:具有强制对中、能在其上安置棱镜、可将标志上的高程准确地传递到棱镜中心等功能,而且能够长期保存、不变形、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3 同一套测量标志在同一点重复安装的空间位置偏差应该小于±0.5mm,分解到X、Y方向的重复安装偏差不应大于±0.4mm、Z方向的重复安装偏差不应大于±0.2mm。

4 不同套测量标志在同一点重复安装的空间位置偏差也应该小于±0.5mm,分解到X、Y方向的重复安装偏差不应大于±0.4mm、Z方向的重复安装偏差不应大于±0.2mm。

5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测量、轨道施工、精调、轨道维护等各工序,应使用同一型号的控制网测量标志。 A.3 轨道控制点点号标注

轨道控制点编号应明显、清晰地标在桥梁上冀缘内侧或车站廊檐上,同一路段点号标志高度应统一。点号标志应采用统一规格字模,字高6cm正楷字体刻绘,并用白色油漆抹底,红色油漆喷写点号。点号铭牌白色抹底规格为40cm×30cm,红色油漆应注明工程线名简称、控制点编号、“严禁破坏”,每行居中排列,如图A.3-1所示。严禁采用手写标识。

23

A.4 轨道控制点编号原则

轨道控制点按照公里数递增进行编号,其编号反映里程数。位于线路里程增大方向左侧的控制点编号为奇数,位于线路里程增大方向右侧的控制点编号为偶数(在有长短链地段应注意编号不能重复)。控制点编号统一为六位数,具体规则为:×(上下行标识S或X)+××(里程整公里数)+G(表示轨道控制点)+××(该公里段序号)。例如X26G01,其中“X”代表下行,“26”代表里程数,“G”代表轨道控制点,“01”代表1号点。

附录B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网形结构

B.1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平面构网图形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的平面控制网宜采用图B.1-1所示的构网形式。每个自由测站观测4对控制点,测站间重复观测3对控制点。每个控制点有四个自由测站的方向和距离观测量。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平面测量时应每隔300m左右联测

24

一个既有的高等级线路控制网点或地上引入地下的控制点等平面起算点。与平面起算点联测时,应至少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的自由测站进行联测,如图B.1-2所示。

B.2 轨道控制网(铺轨CPⅢ测量网)高程测量的水准路线形式

在高架区间或敞开段,轨道控制点水准测量宜采图B.2-1所示的水准路线形式。测量时,左边第一个闭合环的四个高差应该由两个测站完成,其他闭合环的三个高差可由一个测站按照后-前-前-后或前-后-后-前的顺序进行单程观测。单程观测所形成的闭合环如图B.2-2所示。

在地下隧道段,由于通视无法进行水准测量的,采用自由测站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高程测量,与平面测量同时进行,网形如图B.1-1所示。测量完成后应采用不同测站所测得的相邻点的高差,单个测站8个测点可计算10段相邻点间的高差,如图B.2-3所示。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