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多极化趋势以及世界矛盾变化、力量消涨的正确把握;2、历史依据,主要是“两个总结”,即对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3、现实依据;4、思想依据。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大框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考察时发表重要谈话,在思想理论方面取得三大理论突破: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是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党的十四大以后,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以“整体突破”、“制度建设”、“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为标志的新的历史阶段。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概括的四个“新”:一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是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材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平;三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以及世界各国建设和发展的得失等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四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党的十五大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任何理论能够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思想路线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着重解决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邓小平同志对“两个凡是”的批判,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奠定了基础。
充分发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还必须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按辩证法办事结合起来:1、坚持“两点论”,主要是处理好利益关系、主次关系、轻重关系;2、坚持全局观,主要是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现在、集体与个人等的关系。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进行理论、体制、科技和各方面的创新。
学风问题,是全党同志的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风问题同,归根到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坚持这一学风,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
9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努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同时俱进是我们党能够始终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竟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思想基础,体制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大动力,科技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大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克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克服各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思想作风。
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和要求,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正面提出并系统论述社会主义本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虽然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但它与第一次革命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3、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康发展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四是保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形成统一意志和共同理想。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主要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重要条件;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部分;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是理论基础。 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作了初步阐述。 生产力的落后状况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
10
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处理这个矛盾既要看到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都在于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较快的速度,二是要有效益的速度,三是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四是要善于抓住机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体的现代化标,这个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要求;二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依靠的社会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三是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四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总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基本纲领:党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补充。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二是有右反右,有“左”反“左”。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我们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11
党的十五大又把第三步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又称之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气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在世纪之交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两个大局”思想是从区域发展角度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补充。
经济经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区域布局调整、技术结构调整。其实质是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使之协调和优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稳定作为统一的任务来强调和部署。要注意“两个原则”和注意实现“两个飞跃”。“两个原则”:一是不搞土地私有制,二是不心迹家庭承包经营。“两个飞跃”:一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新世纪里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战略。该战略的基本内容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是科技已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这一新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和最主要力量。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九五”期间和21世纪前10年与科教兴国战略并行推进的两大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一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二是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在体制上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发展阶段。1、市场经济只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2、市场机制是当今世界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3、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4、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客观上要求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就是“一个目标”、“五个必须和五个建立”。“一个目标”: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一是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三是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