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琐性、反讽、狂欢等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完成了由宏大叙事向个人叙事、由有中心向无中心、由改变生活向适应生活的转向。
个人化写作潮流(包括所谓“晚生代”和“私人化”写作)的出现意味着这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写作模式的告别。他们将写作回复为以个人为本位,重视作家的个人生命体验,以个人对文学说话的姿态进入现实语境,性爱主题和物欲狂欢成为个人化小说叙事的根本动力。
第二节 体现有限良知的现实主义冲击波
90年代中期,以何申、谈歌、关仁山、刘醒龙等为代表,形成“现实主义冲击波”。它适应了读者对“新写实小说”特别是“个人化写作”的逆反心理,其题材涉及到了90年代国民最为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但作品往往缺乏现实主义文学应有的批判功能,不仅怯于揭示和批判造成改革困境的内在原因,而且希望人民能“微笑”面对“艰难”。它漠视文学性,也未能体现良知和社会正义的价值标准。
第三节 以梦想抵抗“投降”
90年代后,知识分子面临着与“五四”退潮时代相似的情境。一些知识分子在商业化大潮中始终坚持理想姿态和批判立场,对抗媚俗时代。无论是“人文精神”讨论,还是“二王”之争,“马桥”之讼,后现代主义者对“以笔为旗”的张炜、张承志的围剿,体现的是两种创作态度的对峙与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