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 讲义 下载本文

造。昙曜五窟的佛教造型各具特点,比如20窟佛像英伟端庄,19窟佛像俊秀闲雅,18窟佛像巍然挺立。16窟本尊佛像独具全窟空间而高大雄伟,且服饰是宽大的中国式袍服,说明了佛教造像向民间转化,也表明了鲜卑族的汉化。

第二时期总结了前期昙曜五窟的丰富的雕刻经验,使得这一时期石窟造像的艺术水平进入崭新的阶段。此时一改过去的穹隆顶为平面呈方型的殿堂式和庙塔式结构。本尊佛像一般放在大龛内,佛像开始变得慈祥和悦,服饰也变化为宽大的冕服。菩萨和供养天的形象活泼妩媚。造像题材逐渐丰富,其中供养人的形象几乎是显示人物形象。

第三期多为小型创作,多瘦骨清像的佛像造型,含蓄的微笑表现了对显示的关爱。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北魏时期的石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洞以及莲花洞等。 北魏时期龙门石窟最宏伟的石窟是宾阳洞。宾阳洞的雕凿有着完美、周密的设计计划,所以布局特别严谨、整体。正壁有五尊雕像,正中为本尊说法雕像,相貌丰满,微露笑意,给人以一种亲切之感,阶梯似的厚重衣纹余留着云冈石窟造像的风格。菩萨和弟子们分列两侧,。地面刻出走道和莲花图案装饰,洞外两侧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现金刚力士,力士身躯肌腱骨坚,眉目挺怒,气势威武,所谓“怒目金刚”是也。这是教早运用夸张的手法雕塑的力士形象。 莫高窟雕塑

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0公里的鸣沙山东面崖壁上。莫高窟是以中心塔庙式结构为主凿窟形式,适应僧徒巡回礼拜仪式。

莫高窟雕塑是作为僧徒信众礼拜偶像的彩塑。塑像有释迦牟尼像、弥勒菩萨像以及释迦、多宝并坐像。彩塑的组合形式一般是一尊佛像、两身胁侍菩萨。弥勒像最多,姿态多是交脚而坐,或沉思或禅定。弥勒信仰的兴盛,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结束现实的痛苦,幻想未来的幸福生活。

莫高窟的佛像和菩萨彩塑,都是以背部紧贴壁面,有的甚至是近似于高浮雕,手臂不管作任何动作还不能完全离开身躯,这种特征表明,此时的工匠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和发挥泥塑的独特表现性能,只是沿袭石雕的特征。因此动作不够舒展、自然。另外,在中心柱的四面还有“影塑”的飞天、供养人以及千佛的陪衬形象。

敦煌彩塑与石窟壁画风貌一致,鲜艳灿烂,形成了一个整体辉煌的画卷。 佛教建筑

小结

魏晋玄学对“有”“无”之间问题的 探讨之美术史意义在于:一、使得美术自身的形式意义得以关注。二、美术形式与内容之关系的协调成为绘画的主要任务。三、直接影响并开启了后世的文人士大夫绘画。

术语

以形写神 顾恺之特别注重的是人物画的“传神”。“以形写神”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他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然而准确地再现。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具变矣。”

曹衣出水 曹仲达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说:“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这一风格实际上是吸取了印度芨多朝造像的特点,而使人耳目一新。在遗存的艺术作品中,尤其是雕塑品中时时可以见到“曹衣出水”的生动形象。概括了佛教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思考题

1、 谢赫与“六法”。 2、 “曹家样”的艺术特点。

3、 评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的特点。

第五章 隋唐美术

教学内容:隋唐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隋唐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人物仕女画、山水画 授课过程:

概 述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全面成熟,空前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主要体现在:各民族美术间的交流;文学与美术的关系较之魏晋时期更加紧密与自觉;同时除人物画之外,山水、花鸟、鞍马等画科开始出现并且独立成科。

同时,唐代的宗教美术逐渐走向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不断探索改进而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就绘画题材而言,现实性题材逐渐增多也曲折的表现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另外,开始出现政府对绘画活动进行干预的现象。

第一节 绘画艺术

人物画

唐代人物化主要以贵族生活为题材,并以为贵族服务为主。

阎立本与尉迟乙僧 以阎立本为代表的绘画风格体现了中原风格,而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绘

画则体现了西域画风。

阎立本,其主要成就在绘画方面,毕生为皇室创作。他的传世作品有《步辇土》、《职贡图》、《历代帝王图》等。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阎立本的绘画都是省略了背景,以突出主体的,这是这一时期绘画的特点。

尉迟乙僧为西域人,王族子弟。他最擅长画佛像、人物、鬼神、也善花鸟。所画人物“皆是外国之形象”。尉迟乙僧的画风具有浓郁的西域特色,其创作多是寺庙壁画,他采用西域的“凹凸”法,所画壁画具有立体感。他画佛像“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均彩相错,乱目成沟”,但是在用笔上“小则用笔紧劲,如曲铁盘丝,大则洒脱而有气概”。 二、“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的创作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创作了300余堵壁画,涉及各类经变、文殊、普贤、佛陀等。传为吴道子的作品有:《地狱变相图》、《送子天王图》、《钟馗捉鬼图》等。

吴道子不但吸收了张僧繇的立体画法,还发展了张的洗练概括的绘画技巧,即所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并在此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尤其是他创作的豪迈奔放、变化丰富、错落有致的“莼菜条”线描,能表现对象“高测深斜,卷褶飘带之势”,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视觉效果。这就是吴道子创造的“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

吴道子为强调其线条的表现力和独立功能,有意识的在画中将色彩弱化,“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从而突破了南北朝以来的重彩风格,当时称为“吴装”。此外,他还创作有“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为后世白描之先声。

吴道子再绘画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与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审美变化,所创“吴带当风”成为后世典范,因而享有“百代画圣”之誉。 唐代仕女画

张萱 盛唐画家,代表做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以盛唐贵族妇女生活为题材。画面上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符合游春的愉快主题。不依靠背景,仅以一组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运用而能衬托出春天的气息是此幅画的成功之处。

周肪 继承并发展了张萱仕女画的是周肪,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其代表作有《挥扇仕女图》、《游春仕女图》、《宫骑图》等,多表现贵族妇女的幽怨生活。同时,周妨又是一名宗教画家,他画的形象“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这就是为后世广为承传的“水月观音”之体,被称为“周家样”。 山水画

展子虔《游春图》

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自然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经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成熟。画面取俯瞰式构图,

重叠的山冈,平远的河水,确实取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乐于山川中的人物以及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春天的气息,显然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以前只在理论上探讨过的山水画技法,这时已经能够部分的作到了,反映出作者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的能力显著提高了。

从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点等方面可以明确看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给后世以深重的影响,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倪。

李思训和李昭道 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所开创的青绿山水画风格

李思训 字建,唐朝宗室。他的画风突破了单纯以线勾勒填色的画法,以富有变化的勾褶表现山石树木的结构,再以青绿重彩填染,使画面富丽堂皇。代表作为《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 是李思训之子,被称为“小李将军”,代表作《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图》。绘画手法均用细笔勾填,仍无皴法。

青绿山水画,基本上是用细笔勾勒山石树木,用石青石绿填染为主,既表现了对象的固有颜色,又绿带主观化装饰意味的手法。这是较早的山水画样式,因为使用青、绿为主的颜色而被称为“青绿山水”。后世把李思训推崇为“北宗”或青绿山画派的鼻祖。 水墨山水画的创立

盛唐期间,山水画出现了重大变革,有异于青绿山水而出现了吴道子笔迹豪迈和王维水墨简淡的山水画。

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技法,大大的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王洽画松石山水则以疯癫狂放,创“泼墨”之法。唐中期画家张 ,作品多以水墨作山水松石,意趣追摹王维。其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强调的在于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 中晚唐的花鸟与鞍马画 薛稷、边鸾,曹霸、韩 画论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第二节 陵墓雕塑

昭陵六骏

六骏是唐太宗征战时先后骑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白蹄乌、特勒骠,青 和什伐赤。其中,飒露紫和拳毛 早年被盗往国外。浮雕六骏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其中,飒露紫选取战马受伤,丘行恭为其拔箭的瞬间,具有情节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运用了“起位”这一典型的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千余年前的雕刻家能够如此明确的意识到浮雕创作的这一基本特征,是令人惊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