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下载本文

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选段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_ 》中的《________》一文。 (2)结合原文,说说“我”为什么会离开仙台? (3)“我”为什么把丢失讲义说成是“不幸”呢? 【答案】 (1)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2)在仙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我”(鲁迅)原本学医救国思想动摇了, “我”认识到:一个民族的躯体如何健全,但灵魂麻木,是没有出路的,(要改变一个弱国,要使祖国强大,首要是改变人们的灵魂);而要改变人们的思想,首推文艺。所以“我”弃医从文,离开仙台,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3)因为藤野先生把我交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并且坚持到他教完的课程。所以讲义凝聚着藤野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对“我的希望与友情和我对先生的终身怀念。

【解析】【分析】(1)根据对《朝花夕拾》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藤”不要写错。 (2)结合鲁迅到仙台的原因及在仙台的经历分析,鲁迅父亲的病被庸医所误,鲁迅感到中国的医学太落后,决定到日本学习西医,平时可以医治病人,战时可当军医。但鲁迅到仙台后,有两件事让他的信念思想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让鲁迅认识到弱国的学生被人瞧不起,连自己获得的优异成绩也是靠教授透题才获得的,而看电影事件让鲁迅看到中国人的愚昧麻木,他认识到一个民族的躯体如何健全,但灵魂麻木,是没有出路的,;而要改变人们的思想,首推文艺。所以“我”弃医从文,离开仙台,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3)结合原文内容分析,这些讲义不是一般的讲义,是“我”在仙台学医时所写的讲义,哪些讲义都被藤野先生改过,这些讲义凝聚着藤野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对“我”的希望与友情和我对先生的终身怀念,而且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对来自弱国的留学生非常的关系,我非常敬佩藤野先生,当然对他改过的讲义也非常看重,如今这讲义丢了,当然是不幸的了。

故答案为:⑴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⑵ 在仙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我”(鲁迅)原本学医救国思想动摇了, “我”认识到:一个民族的躯体如何健全,但灵魂麻木,是没有出路的,(要改变一个弱国,要使祖国强大,首要是改变人们的灵魂);而要改变人们的思想,首推文艺。所以“我”弃医从文,离开仙台,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⑶ 因为藤野先生把我交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并且坚持到他教完的课程。所以讲义凝聚着藤野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对“我的希望与友情和我对先生的终身怀念。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鲁迅的作品学生应该有较多的储备,无论是散文、小说、杂文及诗歌,都应该多读多记,以备不时之需。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人物的行动受人物思想的支配,因此答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思想感情能把握住,对人物行动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

6.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题。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选段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作者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________,开始出版时名为________。

【答案】 《五猖会》;鲁迅;《朝花夕拾》;《旧事重提》

【解析】【分析】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从“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可知,文段出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故答案为:《五猖会》;鲁迅;《朝花夕拾》;《旧事重提》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7.从《西游记》中选取一个人物及其相关故事,写出下联。 上联: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下联:________

【答案】 示例:孙行者智调芭蕉扇(猪八戒大战流沙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解析】【分析】本题作答,要从《西游记》中选取一个人物并概述其相关的事件来拟写作答。采用宽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孙行者智调芭蕉扇(猪八戒大战流沙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要做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8.名著阅读。

(1)上图中表现的是《西游记》________中的故事情节。在这个情节中,妖精巧妙利用了唐僧________的性格,使师徒间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妄图达到吃唐僧肉的目的;即使、唐僧一再地误解孙悟空,他依然坚决地“打倒妖魔”,彰显了他________的光辉形象。 (2)童年是生命的底色,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表现出儿童的天性。《________》中拔何首乌、折腊梅花等情节表现出儿童对大自然的亲近;《阿长与<山海经>》中“迅哥儿”对《山海经》的渴望,表现了儿童________;《五猖会》中记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________》的痛苦,抒发了儿童对自由成长的渴望。

【答案】 (1)三打白骨精;善良;除恶务尽、爱憎分明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未知的好奇;鉴略

【解析】【分析】(1)根据画中的文字,可知出自《三打白骨精》一节,该题考查的是名著的文学常识、内容以及对内容的理解。有图片可以看出所画的内容是三打白骨精的图片。妖精巧妙利用了唐僧的善良(向善)性格;孙悟空即使师傅一再地误解他,依然坚决地“打倒妖魔”,彰显了他除恶务尽的形象。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三味书屋也有一个园,作者写在那里可以折腊梅花”的句子。《山海经》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都是统一在表现儿童对未知、神秘事物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五猖会》里的父亲责令“我”去看五猖会前背《鉴略》,让“我无比沮丧”。

故答案为:⑴ 三打白骨精 ; 善良 ; 除恶务尽、爱憎分明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对未知的好奇 ; 鉴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连环画的理解,注意结合画面及文字内容,明确出处。根据人物语言,明确人物个性。

⑵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通读《朝花夕拾》,明确里面的作品及内容。

9.阅读下文后,回答为什么“我”在请人讲完《二十四孝图》后,“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但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

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缋怀桔”也并不能,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答案】 原因:这本书中孝子的故事有些读来让人觉得“可疑”, 有些让人反感,有些孝子的行为甚至让人有“性命之虞”。幼时的“我”觉得要做到这本书中的“孝”太难了。目的: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批判封建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

【解析】【分析】从文本中看,作者在请人讲完《二十四孝图》后,觉得有些孝行让人可疑,有些孝行让人反感;有些孝行有“性命之虞”,幼时的“我”觉得要做到这本书中的“孝”太难了。所以,对“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可结合文本中“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的这些内容概括作答。(2)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原因:这本书中孝子的故事有些读来让人觉得“可疑”, 有些让人反感,有些孝子的行为甚至让人有“性命之虞”。幼时的“我”觉得要做到这本书中的“孝”太难了。目的: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批判封建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10.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行者叉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罗刹害怕,回头要走,行者道:“嫂嫂,那里去?快借我使使!”那罗刹道:“我的宝贝原不轻借。”行者道:“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

(1)以上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文中的嫂嫂(罗刹)又名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