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活动的组织者与交流者几点建议:
(1)我们一定要本着“求是唯真、崇文扬善、创新臻美”的态度去做科学,注意每一个细节,以使我们第一次的研究成果经得起别人的推敲。
(2)我们要从“小”处做“大科学”,不要从“大”处做“小科学”。 (3)若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反映研究成果,会让你的研究成果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4)研究性学习需要提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同时也要让听众看到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以增加研究成果的说服力。
(5)不妨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亲历的一些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这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6)研究性学习的交流时间设置要合理,要给汇报者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也要给听众提出问题、质询的机会。
板书设计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二)基因治疗
(三)研究性学习交流
第二节 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教学重点
1.了解科学家挑战“自然发生说”的主要过程。 2.理解研究生命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3.尝试像科学家一样的实验。 教学难点
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学生不仅需要知道学习生物科学的正确方法,同时还要会用这些方法来思考生物学问题。 教具准备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投影片、取自不同水域的水体样本、当地常见的水生生物分类图、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试剂瓶。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科学家对于“自然发生说挑战”的主要过程。 2.理解生命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3.能正确使用显微镜,懂得如何区分不同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
4.学会制作临时装片,能利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能利用计算机对所观察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5.通过科学家挑战“自然发生说”以及观察池塘水中的“生命世界”的学习,初步形成“动手做科学”的能力与技能,如:观察、分类、推论、交流、认识和利用空间关系、测量、应用数学方法、解释资料、形成假说、分解和控制变量、实验、构建模型、形成操作性定义等。
6.参与对科学家对于“自然发生说挑战”的主要过程的回顾的辩论,懂得如何进行假设、如何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即如何控制变量因子)、如何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
7.参与“观察池塘水中的生命世界”的课题研究,初步形成课题研究意识、信息的收集与甄别的能力、批判性学习的能力、交流与交往的能力。
8.认同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理解探究是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方法。
9.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坚持追求科学真理的人格魅力。
10.懂得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帮助自己进行各种抉择,并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从而过上一种健康、积极并且负责任的生活。
11.树立科学、社会、技术相统一的思想(STS)。
12.通过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交往的态度。
第1课时 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自古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着这样三个充满哲理的问题:①我从哪里来?②我是谁?③我将到哪里去?
(2)对于“生命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东、西方文明中相当多的篇幅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的。如屈原在他的不朽名篇《天问》中,就提出了“遂古之初,何谁由之”的“天问”。
(3)关于生命起源,主要的学说有: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化学起源和生物进化学说以及宇生论。
(4)我们不能完全确定究竟哪种学说真实反映了地球上生命来源的真实过程。
师
那么,你是否知道,目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是哪一种? 生
是化学起源和生物进化学说。
师:那么,你是否了解科学家挑战“自然发生说”的过程呢? 推进新课 板 书: 一、科学家不断实验:挑战“自然发生说” 案例一:雷迪的实验——“腐肉生蛆,蛆是由腐肉自然发生的,还是由苍蝇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P6雷迪的实验的相关内容后,在一个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选出一个组员扮演主持人角色,其他组员按照学术观点分成两组,一方赞同“自然发生说”,我们称之为甲方;另一方否定“自然发生说”,我们称之为乙方。
师生共同分析:苍蝇接触腐肉是导致腐肉生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但是,苍蝇不与腐肉接触,腐肉一定不生蛆。
案例二、三:尼达姆的实验:“微生物能自然发生”;斯巴兰扎尼的实验——“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P6~P7尼达姆实验与斯巴兰扎尼实验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对比分析,在一个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选出一个组员扮演主持人角色,其他组员按照学术观点分成两组,一方赞同“自然发生说”,我们称之为甲方;另一方否定“自然发生说”,我们称之为乙方。
乙方
尼达姆的实验中肉汤腐败的原因有两点:肉汤煮沸时间不长,导致肉汤中的微生物并没有被完全杀死;由于软木塞可能会让一部分微生物通过,因此肉汤腐败的原因可能是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入培养瓶有关。
甲方
尼达姆的实验的确不能证明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但是,斯巴兰扎尼的实验也无法证明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我们认为,在斯巴兰扎尼的第四组实验中,由于对瓶子进行了密封,而导致烧瓶内没有足够的空气,使得微生物的自然产生缺乏足够的条件,这是导致在第四组实验中无法产生微生物的原因。 课堂小结
生物是一门理科色彩比较重的学科,生物科学的美在于其本身,我们认为:实证是关键,逻辑是辩论的武器,是科学的美。在这场辩论中,我们的确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说服对方,那么,我们来看看巴斯德是如何来做的吧。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P7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相关内容。 课件展示: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投影。
师: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什么地方?
生:巴斯德将玻璃瓶的颈拉成弯曲的鹅颈状,由于弯曲部分很长,所以导致
空气中的尘埃(包括空气中的微生物)沉积在曲颈部而不能进入瓶子的肉汤中,所以,这些瓶子虽然没有密封,但是也能保持无菌,所以,其中的肉汤不会腐败。这样,就从根本上证明了微生物不会自然发生。
师:通过这个实验,以及这场辩论,我想请问甲方、乙方同学,你们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一、科学家不断实验:挑战“自然发生说”
1.案例一:雷迪的实验 2.案例二:尼达姆的实验:“微生物能自然发生” 3.案例三:斯巴兰扎尼的实验 4.案例四:巴斯德的实验
第2课时 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在对生物科学的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往往要通过实验,学会像科学家一样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我们才能透过生命的现象考察生命的本质。
师
那么,科学家一般如何开展生命科学的研究呢? 推进新课 板 书: 二、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 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为: ①生命科学的研究大多从观察开始; ②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③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一个初步的解释及设想,进而提出假说;
④对所提出的假说作出科学的预测;
⑤设计严谨的实验对预测进行检验,即用科学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与否,在生物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中要设计对照实验组,要考虑数量及重复性;
⑥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
⑦结论可能肯定所作的假说,也可能修正假说,甚至否定假说并进一步观察,进入下一个认识周期。
师:我们一般把怎样的活动称为观察?如何进行观察? 板 书: (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