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的调研报告 下载本文

(四)防止制度执行的干扰。谋求制度外的待遇和利益,必然导致对制度执行的干扰。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制度决策者很可能在制度决策过程中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看,制度执行者为获取制度信息优势方。因此,对制度执行干扰的高危人群常常是两种人:一种是位置比较高的干部,一种是制度执行者。以反腐败为例,各级党政机关都制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诸如领导干部配车制度、接待制度、配备通讯工具的规定、住房规定、参加公务活动制度,等等,但现实生活中这些制度执行得并不理想。防止制度执行的干扰:一是要领导带头执行制度。领导不能高居制度之上,对己自由主义,对人马克思主义。领导带头执行,是最好的执行榜样。二是要提高执行者的素质。三是要尽可能减少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制度执行也是一样,制度执行对问题的解决可能有很好的正面效应,但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要想制度较好地执行下去,就要把制度执行的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下来。 (五)树立与提高制度执行力相适应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提高制度执行力,就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理念。首先,要有制度先行的理念。反腐倡廉建设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就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准则。《廉政准则》抓住了廉政建设亟待纠正、人民群众重点关注、党员领导干部现实生活经常遇到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顺应人民群众意愿、顺应形势任务要求的科学制度,必将有效地教育和指导党员领导干部依法从政、廉洁从政、科学从政。其

次,要有按制度用权的理念。公正用权,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领导干部最容易树立权威的是秉公用权,最容易失去威信的是用权不公。这些年,在利益均衡和分配差异的影响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把经济效益运用到权力行使当中,群众反映多、社会影响大,对制度的执行力带来了直接的冲击。规矩立得再好,不按规矩行使,不仅影响制度的效能发挥,而且影响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声誉。只有建立起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党员干部才能正确行使权力,忠实履行职责。

第三,要有用制度预防的理念。制定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预防,抓预防必须有章可循,依法惩戒,才能彰显制度的“刚性”。“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对党的法规制度,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模范地遵规守纪,少犯或不犯错误;只有潜心钻研,才能明辨是非,达到早知早防,未雨绸缪;只有坚持惩防并举,才能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严守规矩,坚守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