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下载本文

故答案为:⑴ 列数字,直观准确地说明了光的压力非常小,所以人感受不到光的压力。 ⑵ 不能删除,因为“一般”意味着有特殊情况,删除“一般”就成了没有例外,与实际情况不符,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⑶ A 、D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答题时应注意,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答题,比较二者的区别,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DNA存数据

①2016年4月,著名的好莱坞影视技术公司特艺集团的研发团队宣称自己已经在几段DNA上储存了100万份电影《月球旅行记》的拷贝。

②DNA一直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数量惊人的数据储存在极小的体积里,因此也是最高效的:在体积不到一只蚂蚁的百分之一的人类细胞核中,DNA包含有35亿对碱基,后者是编码遗传信息的最基本的材料。在硬盘上,信息以“字节”(0或1)形式记录,每个字节要占200纳米(0.0002毫米)的空间;而在DNA上,记录一个字节只需0.2到0.3纳米。

③那么,DNA如何记录视频的呢?特艺集团请来美国基因学家当顾问。他们首先将电影数码化,转化成电脑能识读的二进制语言,也就是转化成一系列0和1的编码。然后研究人员将这些二进制编码转化成由四个碱基(A,C,G,T)构成的DNA编码。得到这串编码后,就能制成相应的DNA序列,并在合成器(一组能自动拼接A,C,G,T的机器)的帮助下,拷贝数千份。这样就获得了DNA片段,它们如同发丝一样漂浮在装有液体的玻璃容器里,每一份都包含着电影的一个片段。

④DNA储存的另一张王牌就是它的持久性。只要储藏空间保持寒冷干燥且避光,保存时效可能长达数世纪,甚至更长。人们在冰层里发现了几万年前猛犸象的DNA,还能成功将其破译出来,这就是最好的证明。现有的其他载体,无论是硬盘、CD还是DVD,最多只能保存数十年。并且,这些载体一旦过了保存期限,硬件就会更新换代,再也找不到能读取它们的机器了。但DNA储存就没有此类问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一定会有破译编码的技术。

⑤不过DNA储存还无法立即取代硬盘。读取(排序)尤其是写入(合成)所需的时间还是太漫长了。不仅如此,这两个步骤目前耗资甚巨,合成成本可达数百甚至数千欧元。 ⑥但数十年后,或许DNA储存就会普及。对于没有迫切使用需求的信息,我们就可以考虑用DNA来储存。事实上,DNA储存已经引起了电影公司、博物馆、档案馆,还有诸如亚马逊、Google之类有长期信息储存需求的机构的兴趣。

⑦信息技术巨头微软公司即于2016年4月宣布,将购买1000万条DNA,用于研究数据储存。这次可以肯定的是,科学终于追上了科幻小说的步伐。 (1)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碱基是DNA编码遗传信息的最基本的材料。

B.电影数码化是通过合成器将电影资料转化成二进制语言的。

C.DNA片段如头发丝一样漂浮在装有液体的玻璃容器里,可见DNA储存都是在液体里。 D.2016年4月,好莱坞影视技术公司特艺集团的研发团队宣称自己已经购买1000万条DNA,储存了100万份电影《月球旅行记》的拷贝。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明其作用。 (3)第⑥段划线词语“或许”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答案】 (1)A

(2)示例一:作比较,将一个字节在DNA和硬盘上占空间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DNA储存的高效。

示例二: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DAN储存的高效。

(3)“或许”表推测,是可能的意思,说明了数十年后,DNA储存可能就会普及,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解析】【分析】(1)B项,表述有误,原文是“他们首先将电影数码化,转化成电脑能识读的二进制语言”。C项,“可见DNA储存都是在液体里”表述有误,“都是”太绝对。D项,“宣称自己已经购买”表述有误,应该是“将购买1000万条DNA”。故选A。

(2) “在硬盘上,信息以‘字节’(0或1)形式记录,每个字节要占200纳米(0.0002毫米)的空间;而在DNA上,记录一个字节只需0.2到0.3纳米。”句中用到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列数字。结合其中一种方法分析即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将“硬盘”和“DNA”进行比较,具体有力地说明了DNA的存储空间大。

(3) “但数十年后,或许DNA储存就会普及”句中“或许”一词表示推测。说明数十年后“DNA储存会普及”可能实现。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⑴ A;

⑵示例一:作比较,将一个字节在DNA和硬盘上占空间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DNA储存的高效;示例二: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DAN储存的高效;

⑶“或许”表推测,是可能的意思,说明了数十年后,DNA储存可能就会普及,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⑵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

11.阅读下文,回答儿童。

音乐能使我们更聪明吗

①1993 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无意间向大众引入了“莫扎特效应”这一说法。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彻对36位大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在做一些空间推理题之前听10分钟莫扎特的 D 小调奏鸣曲;其他的人保持安静。结果,在将一张纸叠几次剪开会是什么形状的测试中,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有明显进步,这一发现被形象地称作“莫扎特效应”。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以来,争论一直不断。

②最近,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聆听莫扎特对大脑有好处,可以观察到新生神经元的增加;聆听反向莫扎特对人和大鼠均有负效应,会使得新生神经元 减少、行为认知能力减退。

③音乐能让人变得更聪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④演奏乐器为何能使人聪明?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工厂,那么听音乐和演奏乐器对于这座工厂来说,是一项大工程,许多个重要的车间都会被调动起来。科学家们曾经用核磁共振技术扫描过乐手,发现各个重要的大脑区域,都对音乐产生了强烈反应。比如,对于弹钢琴之类,需要双手进行的乐器演奏,就刺激锻炼了大脑的胼胝体,这个部分连接了大脑左右两侧半球,非常重要,如果长期受到刺激,人的协调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在演奏乐器或者跳舞时的触觉反应,刺激了大脑中的运动皮层,这个部门专门控制人的肢体运动。除此之外,参与的其他部分还有,负责记忆功能的海马体、负责情绪控制的杏仁核、负责视觉感受和反应的视觉皮层等,这些重要部位在音乐声当中共同运作,产生了和谐的脑电波,使得脑功能达到最优化状态。

⑤另外,乐器的演奏中,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弹拨乐、打击乐,左手的运动总是要超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倍,而左手的使用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育,对提高整个大脑的储存、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速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双手互相配合的运动,对提高整个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极有益处,会使工作的效率提高。

⑥当然,如果你对学习乐器演奏望而生畏,常常听听音乐,对大脑也是大有裨益。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实验证明,音乐,尤其是复杂的古典音乐,对大脑各种功能也能产生良性刺激。

⑦首先,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空间分析能力。举例来说,像解决特别困难的问题,安排复杂的事情,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解答谜题之类的活动,都需要我们的空间信息想象和处理能力。研究表明,进行空间分析的脑力活动和听古典音乐是相同的。所以,当我们欣赏古典音乐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好像在处理空间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大脑得到了锻炼。

⑧其次,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听觉处理能力。音乐家们的听觉能力显然比普通人更强,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即区分不同声音的能力及能记住所听见的内容的能力都比常人要好。这是因为音乐改善了大脑功能。普通人如果提高了这些能力,对考试、记住重要的信息、改善语言回忆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⑨音乐能让人变得聪明,如果在学习或工作时选择背景音乐,效果是否更好呢?科学家早就发现, 音乐可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微妙影响。但英国伦敦教育学院的专家们通过一

项新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背景音乐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影响竟有天地之别。

⑩专家们将受试儿童分成A,B,C三个组。A组儿童欣赏阿尔比诺尼轻柔优美的《慢板》,B组儿童聆听克尔特林的爵士乐《三位一体》,而C组儿童则什么也不听。此后,三组儿童又都接受了阅读理解、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和四则运算测试,而测试内容完全是刚刚新学的知识。最后的结果显示,平均成绩最优的是A组,其次是C组,最差的是B组。

?专家们的解释是: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不能像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那样,对孩子的大脑认知机构起积极作用,相反却只会起消极作用。

?可见,在某种情况下,音乐能帮助你更快完成一些枯燥的任务。如果你要学习复杂的新知识,就需要全神贯注,最好把音乐关了。因为研究表明,音乐会减弱对新知识的认知及学习能力。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有明显进步这种“莫扎特效应”,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 B.害怕学习乐器的人,可以通过多听音乐,这种做法同样也对大脑有益处。

C.毫无疑问音乐能让人变得聪明,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D.音乐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不同种类的背景音乐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影响竟有天地之别。

(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作为一篇事理说明文,让我们对音乐、特别是在“音乐使人更聪明”的说法上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B.第②段“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中划线词“可能”只是表示揣测,不是十分地肯定,去掉了,就变成了肯定的意思,与科学事实不相符合。这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C.第④段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演奏乐器为何能使人聪明,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D.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⑩段分析说理:为什么音乐能使我们更聪明,结尾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全文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3)你的同桌王冰晚上学习时喜欢听音乐,其父亲却极力反对,为此两人经常发生争执。请你结合本文知识,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80宇左右) 【答案】 (1)B (2)C

(3)音乐能增强人的空间分析和听觉处理能力,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影响,能帮助完成枯燥的任务。但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音乐,不利大脑认知和学习,这时建议音乐关了。 【解析】【分析】(1)A.第①段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以来,争论一直不断。C.与原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多。”不符。

D第⑨段音乐可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微妙影响,选项说“一定”影响这一点是没问题的。主要问题是前后内容不具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