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下载本文

B.“微笑抑郁症”多发生在那些身份高、学识高、事业有成的人士中。人们为了工作、礼节等需要的微笑,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强装的。

C.要减少“微笑抑郁症”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记住学会给自己解压。哭泣能够释放积压的焦虑,排除毒素,让我们今后的微笑变得更加真实!

D.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有效治愈抑郁症,因为很多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B能够缓解紧张情绪。

【答案】 (1)标题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微笑抑郁症,同时比喻巧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不能删。“可能”表推测,这里是指当承受的压力大到再也无法承受的时候,一个人有可能从极度自信变成极度自卑,若删去,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科学性。

(3)举例子、作诠释。具体详细地列举患有微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及几种治疗方法,并具体阐述了其治疗的原理,使说明条例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4)C

【解析】【分析】(1)从标题的语言方面分析,这个标题把“微笑抑郁”比作是心灵杀手,非常的生动形象,吸引人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文章的内容方面分析,本文说明的对象就是微笑抑郁,因此这个标题也形象地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2)首先要理解“可能”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可能”表示推测,不确定, “他们可能会从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变成一个极度自卑的人”只是推测他们会变成一个极度自卑的人,但并不确定,如去掉“可能”则表示这些人一定会从 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变成一个极度自卑的人。这样与事实不符,“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去。 (3)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第一段诠释了“微笑抑郁症”多发生在那些身份高、学识高、事业有成的人士中,服务行业和行政管理人员尤其多的原因,第二段举了几个治疗微笑抑郁的方法:工作节奏放缓,跟朋友聊天、运动、听音乐。使说明具体详细,条例清晰。 (4)A 微笑就如同一张面纱,罩在忧郁的内心面前,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并不是一定就是患上抑郁症。B 文中说许多人的微笑也往往并非发自内心,而是为了工作、礼节等需要强装出来的。并不是每个人的微小都是强装出来的。C正确。D文中没有相关的内容能说明这一点。

故答案为:⑴ 标题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微笑抑郁症,同时比喻巧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 不能删。“可能”表推测,这里是指当承受的压力大到再也无法承受的时候,一个人有可能从极度自信变成极度自卑,若删去,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科学性 。

⑶ 举例子、作诠释。具体详细地列举患有微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及几种治疗方法,并具体阐述了其治疗的原理,使说明条例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标题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有说明文标题作用的知识储备,说明文标题作用有:①表明说明对象或是说明内容;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标题如若是设问句,还有启迪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探究兴趣的作用。答题时要结合标题和

全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答题时要结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思,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7.现代文阅读

如何将记忆力提高千倍?

吴建永

①能不能利用技术,把记忆能力提高千倍呢?

②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你已经感觉到了:智能手机每天跟着你,留下大量的照片、视頻和语音。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早已忘得干干净净的记忆找回来。可是,这种“记忆”使用起来总觉得不那么方便,如果我记忆差到连照片都想不起来,那怎么办?运用枝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

③如何用技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您可别想歪了,不是大脑里面插电线的粗鲁做法,而是维持人的尊严,让技术围着人转。很多证据表明人的记忆不是像在计算机硬盘上存照片一样,写一次就永久存留。与之相反,长期记忆的形成必须靠睡眠中的回放。而长期记忆形成后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回想,然后根据回想再记入。

④利用这个生理特性,技术就有了切入点:影像声音和文字可以帮助场景回放,也就不断剔新了储存于神经鈿胞间连接点的记忆。这和人在回忆时主动刷新记忆的过程是一样的。智能手机让人们拍摄了越来越多的照片。翻翻过去的照片,可让人回想起很多过去经历的细节,其中大部分细节是如果不看照片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想起来的。现在每人每周也许有几十张照片。

⑤在不久的将来,米粒大小的无线照相机可以在眼镜、帽子或衣领上自动地定时捕捉个人和周围环境的照片,使个人拥有的照片数量增加到每秒钟几百张,将个人的全部视觉经历完整地记录下来。同样,其他无线传感器可以把人的声音、动作、速度和地理位置等信息随时存储起来。每件衣服、每个物件上都有多个“一次性”相机和其他传感器,可以说,当你穿戴上这些设备,你的人生就被完整地记录了。

⑥如此海量的图象和信息对个人来说难以掌握,但掌握信息正是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的强项。现有技术已经能在人脸识别方面远超过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能与人不相上下。照片中的所有的人脸可以被联系索引起来从对话中可以分析出关键字、概念串和语气指纹等。同样地,其他视听信息可以提取出各种信息,如从背景音乐中提取出乐曲名字、

乐队演出的艺术特征指纹以及播放系统的音频指纹等信息。

⑦这些图象、声音和语言文字等信息可被轻易索引,由“个人记忆系统”分析整理,并按需进行场景回放。其结果是使人“过目不忘”,记住每个见过一面的人,经历过的每个地方每件事,交谈过的每一句话。每当你遇见只见过一面的人,记不清楚时,智能手机会在你耳边告诉你上次在哪里见过,谈过什么,甚至这人的姓名、职务等等,让你永远消除似曾相识的尴尬。

⑧在衰老进程中,脑细胞和神经线路持续地不断损伤,海马损伤是老年失智的主要原因。这个记忆关键点的退化使记忆逐渐变得模糊而难以回忆。但技术可以帮人建立一个外挂的“人工海马”,帮人不断地刷新淡忘的记忆,把远期记忆从部分损坏的神经线路中提取出来,加工修复后再存进相对完好的新线路中去,避免前面提到的那种记忆差到连照片都想不起来的永久性信息损失。

⑨这种记忆的拐棍能远超过人类自然记忆的容量和回忆能力,让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记忆能力不再有差别,而且老年人反而在记忆方面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有更大的个人记忆库。

(选自《科学大院》,有删改)

(1)下列对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例子 列数字 B.列数字 作比较 C.作比较 作诠释 D.打比方 作比较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运用设问,提出了利用技术可以将记忆力提高千倍的说法。 B.长期记忆的形成需要靠睡眠中的回放,形成后也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回想、再记入。 C.智能手机的信息可帮助找回记忆,并且具有使用起来方便找回记忆的特点。 D.脑细胞和神经线路持续地不断损伤,是人在衰老过程中的一大表现。 (3)下列对文章分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说明的内容是如何利用技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

B.本文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运用人类记忆的生理特性、技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的原理、技术提高记忆力的方法等。

C.“其中大部分细节是如果不看照片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想起来的”中的“大部分”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说明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事物说明、事理说明两类,本文属于事物说明。 【答案】 (1)D (2)C (3)D

【解析】【分析】(1)在第⑨段中,“这种记忆的拐棍”是比喻的说法,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用老年人与年轻人进行对比,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综合起来就得出本题的答案。故选D。

(2)C.有误,“具有使用起来方便找回记忆的特点”理解不当,原文中的“这种‘记忆’使用起来总觉得不那么方便”。故选C。

(3)D.本文主要说明如何将记忆力提高千倍,属于事理说明文。故选D。 故答案为:(1)D;(2)C;(3)D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内容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选择。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密码正在被“杀死”

①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每天都会面临一项重大的考验。这项考验无数次冲击了我们对自己记忆力的信心,这个考验就是——记住密码。为了安全,我们把密码设置得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这实在是不好记!可即便如此,密码安全还是问题。通过穷举、盗取信用证书、网络钓鱼等技术手段,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我们辛辛苦苦设置的密码。

②随着近年来重大数据泄露事故的频发,过去基于密码在线身份证验证的技术已经难以维持互联网经济的稳定发展,安全界关于“密码已死”的呼声越来越高。

③越来越多全新的验证方式陆续出现,逐步替代了密码在一些场景中的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推出的Touch ID指纹识别技术。

④此外,人脸识别(已成熟应用在门禁、软件等领域)、声纹识别(信息、金融领域)也在快速发展。这些新的验证机制带有极强的生物属性,难以复制、验证方便,而基于密码另一形态的数字证书也发展迅猛,在通讯、金融领域已广泛应用。

⑤通过指纹、虹膜等人体固有生理特征,再结合计算机、光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对个人身份进行识别判定,确实能够将人们从繁琐的密码迷宫中解脱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推动“去密码化”的强认证协议标准组织FIDO联盟应用而生。FIDO的目标是创建一组新的协议,支持对Web应用持续的、安全的、无需密码的访问(即所谓的非密码强认证)。

⑥该联盟认为,指纹识别的功能不应该仅是设备解锁这么简单,它应该让服务、移动支付甚至企业管理变得更为高效。他们将其终极目标概括为4个字:“杀死”密码。

⑦FIDO将用户的密码凭证储存在某些设备中,用户的密码不会被发送出去,而是在设备内部通过软件来处理,企业如果要使用FIDO的认证方式,只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验证软件,然后在客户和员工的设备上安装相应的插件或应用程序即可。一旦验证通过,软件会将密钥①发送到登录服务器,此过程中系统不会保存任何登录信息。之后,登录服务器会发送密钥到用户设备上,表示验证已经通过。与目前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模式相比,这种登录方式很难被黑客破解。

⑧FIDO标准支持任何一种认证方法,可选用的手段包括生物特征识别、USB验证令牌、NFC技术和一次性密码等。不论是用传统的硬件认证,还是用指纹、虹膜、声纹等这类生物辨识,依照FID0的标准,都能够当作身份识别认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