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重要催化剂,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甚至是直接从海德格
尔那里搬借而来,主要是: 1、 提出“存在空间”的概念,阐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
系,将建筑研究与人的存在明确地联系在了一起。“存在空间”是指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即环境的“形象”。
2、阐述了场所的本质。场所不是抽象的区位,而指的是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和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综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的本质。由此可见,场所是一个定性的、整体的现象,不能够约简其任何的特质。场所可分为自然场所与人文场所,自然场所是指大自然地景,而认为场所是指人在自然环境中建造的聚落,
同时,他还强调场所是由自然和人为元素 组成的有机整体,认为场所应该与自然场
所有机结合并表达出自然环境的特性。
3、阐述场所精神。场所是人存在的立足点,是生活的载体,是对人有意义的空间,不同的人需要在不同的场所产生不同的行为与活动(如学生在学校读书,教徒在教堂祷告等,这表明了场所具有自身的特性,舒尔茨将这种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场所特性集中和概括化体现成为场所精神。
4、阐述人与场所的整体关系, 他指出:当人定居下来,一方面
他置身于空间中,同时也暴露于 某种环境特性中,人逍遥获得一 个存在的立足点,人必须要有辨 别方向的能力,而且他同时得在 环境中认同自己,舒尔茨将这两种 相关的精神称之为“方向感”和“认同感”。
回到历史街区的复兴问题上,当前我国许多复兴后的历史街区出现了似曾相识、见物不见人、原真生活消失的现象。而场所精神对于弄清我国历史街区复兴中的一些问题有重要的启示。
1、场所和场所精神的内涵表明了人与生活的物质空间应该是有机的同一整体。历史街区作为街区人们生活、交流等行为的直接发生地,历史街区的复兴目的是为街区人们营造舒适的场所。因此,场所精神理论其启示了历史街区在复兴中应该以“人”的角度去把握和理解空间特性,使人在空间体验中体察到复兴后的历史街区对人的意义。
2、场所精神揭示了自然场所和人文场所的关系,指出人类聚落应该体现出环境特性,历史街区的复兴应该尊重和保持地方特色。
3、场所精神理论在物质上关注空间和特性,在精神上强调方向感和认同感。历史街区复兴的目标应不仅仅是形式和风貌,挖掘形式背后隐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精神内涵更是历史街区复兴的重要内容。
4、场所精神理论在面对场所精神的保存和发展的态度是:尊重场所精神并不意味着抄袭旧模式,而是肯定场所的认同性并以新的方式加以诠释。历史街区的复兴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古”,而是尊重其传统和文化的基础上,将复兴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4. 内部与外部 5. 和谐氛围 6. 场所 7、8、9.认同感
二、 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的理解
任何具体建筑都具有历史性,它存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带着明显的时代痕迹,都独特的社会文化、艺术、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它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内容远远超越其物质和功能的意义。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场景,因此长阳在人类历史中的旧建筑粘附着“本真”的生活气息,拥有现在的建筑所难以表达的历史记忆。“当人们置身于具有一定特色的历史城市或者传统街区中,总会被某种强烈的场所感——某种个体和背景不可分割的整体意向——所笼罩。”正是“场所精神”赋予历史性建筑的精神特质,恒古不衰,至今仍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心理、价值观念。一种个体和背景不可分割的意向,为人们所辨认,所熟悉所喜爱。
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变化着,建筑历史是一步推陈出新的历史,建筑传统必定存在于单向的时间维度中。“任何建筑必须以某种方式存在于现在这一时间环节中,并发生影响,又不断变成过去,成为过去的延续。”而蕴藏在建筑空间之中的深层精神,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链条中源远流长。人们总是缅怀着“那种温暖而有趣的分为”。一种也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感情因子。就像北京人对北京胡同的感情;上海人对上海市旧区里弄的眷恋一样。生活经历和周围环境的意向深度的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人们总是依附于一定的场所,怀着一种忧忧的联想情结。
1、 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又天地中的自然元素组成,这里指自然环境本身的结构和特征与场所气氛之间的内在联系。地形是自然环境中最恒定的成分,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基本自然环境面貌和特征,也决定了自然环境的气氛。延展性是大地的一个重要属性,与地面相关的环境结构和特征都取决于地面伸展的情况。例如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带在特征和结构上是很不相同的。地表的变化具有结构意义,这便为整体的场所精神设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