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 下载本文

1.自然现象是最基础的写作对象(写作对象:一是物,二是事,三是情,四是理。“物”是最基础地位的,这里的“物”指“外物”,自然现象。) 2.自然物景与写作触发(写作源于感知,感知源于外物刺激。外物触发诱导写作欲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都说明了情由景生的道理。) 3.自然物象与表达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物象的媒介作用不可缺少。作为审美对象的“物”,以引导情思和运载情思的双重作用统一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用抽象的概念难以表达活生生的情感,需要以物象组成可感知的形象系列,借景传情,借形传神,借象寓义。比如《长江三日》《雨中登泰山》等,都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出作者的某种情感。再比如“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通过鸟儿飞过天空来传达生命人生的感悟。) 二.群体化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章来自社会生活)

人的各种观念和情感,也都是客观的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经人脑思维物化了的文章,自然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西游记》来源于唐僧取经,玄奘东游的经历;《聊斋志异》是“人化”的狐鬼,告诉我们的是现实的人生道理;《白鹿原》更是作者对关中这块土地中社会历史现实经过社会经验积累的结果;史铁生所写的作品大都趋于对生命人生哲理的感悟,这也与他本人的生活状态有关??

2.文学的社会功能(文章为群体、为社会服务,如应用文直接作用于社会事务,而文学文体的作品以审美为价值本位,而审美的社会性决定了文学的社会目的) 孔子将诗的功能归结为:兴、观、群、怨,情感发泄、了解民情世事、协调群体关系、批评不正之风。曹丕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都强调了文学服务于社会的功能。更加倾向于审美功能的文学性的文章(文学文体作品),能陶冶情操,使读者感受文学中的“美”,得到美的享受——这也是社会功能。

三.个体化的人生状态

1.个体的人生状态(作为个体的人,一方面具有社会化的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个体化的属性。具有特殊性。个体化的人生状态,是构成群体化的社会结构的元素。写作主体把社会群体作为写作客体,也要把单独的个体作为写作客体。)

2.个体特征的生理基础(人的个体特征有着生理基础,即不同的气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气质源于生理机制)

3.个体特征的后天因素(个体特征也与后天的环境、学习有关)

4.写作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气质,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环境,观念志趣追求不同,在写作中表现得很明显。成熟的作家,大都有自己的风格,而每一位作家的风格都不尽相同。比如迟子建,写东北地域风情,孩子的视角,题材小而充满温情的一种写作;陈忠实,写西北关中地区风土民情,风格沉实;张小娴写港台小资情调都市男女??每个人都具有自己个性化的东西,属于自己擅长的题材。大家还可参照前面的“人品与文品文风”一节。) 四.外在化的精神产品

1.精神文化与精神产品(精神文化指人所创造出来的用于精神消费的产品。凡是精神产品,都是外化了的精神世界,要借助外在的形式和载体来存在,比如书。) 2.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精神文化具有物质基础,建立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之上) 3.精神文化的生产特性(精神文化的生产和消耗有自身的特殊性,如重复性等) 4.精神文化与精神消费(随着社会发展,精神消费在物质满足后趋于丰富化)

补充:写作活动是精神文化创造的重要形式。外在的精神文化,对于接受主体来说,就是客体对象。我们要学好写作,要多看书,书就是精神文化,对我们“接受主体”来说是一种客体对象。 第四节 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一.对照关系(对象性观照)

1.写作活动中,有写作的主体和客体,两者之间形成对象性观照,发生“认识—反映”的关系。

2.在写作活动中,有时会出现写作主体和写作客体重合一体的现象。(如写作抒情散文时,作者既是写作主体又是写作客体,是“情”的产生者,是写作客体,又是“情”的反映者,是写作主体)

3.文体不同,写作主体“反映”写作客体的意图也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写作视角。(文体决定了视角,如应用文体和文学文体描述同一个东西的视角不同) 二.同型关系

1.“心物同型”与“天人感应”(人的生理节律心理情绪与自然有同构、对应关系,内情与外物存在对应关系)

2.“主客交融”与“物我融合”(审美活动中,主体在想象中使主客体合二为一,浑然一体。把主体情感融入写作对象之中,物景和人情无间融合,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大自然的雄浑气度永恒之美和生命易逝人生如梦的巨大反差,形成张力,意蕴无穷)

三、双向建构

1.内涵(主客体双向建构的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认为: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结构。)

2.我们根据此理论认为:在写作意义上,写作的人和写作对象发生联结,出现写作主体和写作客体,形成写作的双向结构。写作主体和写作客体相互作用,处于双向选择、双向建构、双向转化的过程之中。

3.双向结构的自我调节功能(写作主体有吸收写作客体又调节自我的双重功能,无论是外来信息刺激了主体,形成写作的欲望,还是主体有预定的意图而寻找符合意图的写作材料,都意味着双向的建构。双向建构能自我调节,能随着新信息输入而不断改变,在同化和适应中走向新的平衡) (双向建构的理论说明,写作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二者需要有机的融合)

补充:写作主客体联系的中介

6.中介的涵义(在认识过程中,中介物作为认识主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

7.中介的三种形式:感觉、表象和语言文字(感知是主客体认知意义上沟通的中介,表象是思维活动中形象地处理主客关系的中介,语言文字是逻辑思维和传输思维结果的中介。)

① 感觉:感觉器官是主客体联结的初始的媒介。通过感觉器官,外界的信

息得以输入,刺激形成主体意识。艺术创作,需要从形象感知入手,汇集五官的感觉。朱自清先生的《绿》这篇文章中,就运用了许多感觉来描写对水的感受,形成生动形象的美感:“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

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

② 表象:是人脑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是外界刺激在记忆神经中

留下的印迹。人脑在反映周围世界时,可以把视觉信息转化为图像贮存。这个图像,就是表象。

表象既是客体的印记,又是写作构思的媒介,起到了沟通主、客体的作用。在写作中,作者就是依靠表象和概念来实现构思。理论文体侧重概念,文学文体侧重表象。所谓“意境”、“意象”,都是表象开掘和组接的结果。

鲁迅《故乡》中谈及闰土时,“我脑里闪现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就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的记忆表象。是作者构思的媒介,是经想象组合、升华而成的艺术意境。

③ 语言:写作作为一种传输活动,语言文字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的思

维一般是不离开语言概念的,否则就失去了凭依。任何写作活动,都要借助于语言文字这一中介,才能进行信息的编码和传输。语言文字表达力好,文章才有文采,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有美感,给人以精神享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语言就组织的好。马丁·路德的《我有一个梦想》,那大段的“我梦想”形成的气势和情感的逼迫力感动了每一个人。语言就是有这么大的魅力。语言在写作中的作用也就这么大!

补充:所以我们要强化主体意识,扩大客体信息源,训练自己的感觉,丰富表象记忆,加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写作载体与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