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 下载本文

2.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难点:

1.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2.ARDS及ALI引起呼吸衰竭的机制。 [学时分配] 3学时

[实施方法] 以图片、动画、流程图等多媒体手段并结合板书讲授呼吸衰竭的机制;采用形象化模拟教学再现临床病人的表现,加深印象;加强与前面学过的缺氧、酸碱平衡等章内容的前后联系;结合军事医学和我校相关单位科研方向讲授ARDS及其危害。

[学习策略] 学员应复习有关生理呼吸系统的内容,从正常的呼吸功能入手,理解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紧密联系前面所学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等相关知识,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十三章 肝功能不全

[教学目标] 了解:

1.肝脏疾病的常见原因和机制 2.肝性脑病的分期

3.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其他神经毒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4.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5.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解: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 掌握:

1.肝功能不全和肝功能衰竭的概念 2.肝性脑病的概念与分类

3.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重点难点] 重点:

1.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的概念

2.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的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难点:

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 [学时分配] 3学时

[实施方法] 课堂讲授由肝正常功能过渡到肝功能障碍,再过渡到衰竭和肝性脑病,重点介绍

17

肝性脑病;适时地、以互动的方式复习生物化学相关内容,以及生理学突触传递、神经递质的有关内容;联合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介绍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学习策略] 学员应复习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肝脏生理、氨的代谢等相关内容,以利更好地理解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正确理解本章的“学说”和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之间的关系,理清本末;适当的记忆是需要的,如氨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环节、假性神经递质的概念等。

第十四章 肾功能不全

[教学目标] 了解:

1.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2.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肾细胞损伤及其机制 3.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5.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解:

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类和病因 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 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4.尿毒症毒素的来源、分类及常见的几种尿毒症毒素 5.尿毒症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掌握:

1.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3.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肾小球因素、肾小管因素 4.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5.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6.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7.尿毒症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1.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概念 2.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难点:

18

1.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 2.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 3.尿毒症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学时分配] 4学时

[实施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上采取互动方式,加强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和贯通(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等);联系临床病例、生活实例、灾难事故、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介绍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和对机体的影响;以图片和流程图方式介绍发病机制;加强归纳和概括,适时小结。

[学习策略] 本章前后联系以及与生理学相关内容联系较多,课前需要复习生理学有关泌尿生理部分,并复习前面学过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内容,这样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善于归纳和概括出条理和关键词、关键字,帮助记忆;注意抓住重点内容(如急、慢性肾衰的概念、对机体的影响),了解一般内容(如尿毒症的机制等);学会比较学习法,将急性肾衰和慢性肾衰机体的机能和代谢改变相比较学习。

实践教学部分

实验一 家兔实验性肺水肿

[教学目标] 了解:

肺水肿过程中形成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理解:

检测肺水肿指标的方法 掌握

复制家兔实验性肾上腺素肺水肿模型 [重点难点] 重点:

家兔实验性肾上腺素肺水肿模型复制的实验设计依据 难点: 输液的量和速度 [学时分配] 4学时

[实施方法] 在实验室通过“三段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员简单讲解→学员实践与教员巡回指导→课后小结。学员通过动手操作复制家兔肺水肿模型,观察肺水肿对机体的影响,并在教员的引导下探讨其发生的机制。

19

[学习策略] 学员应通过动手操作,学会肺水肿动物模型的复制,思考模型复制的原理,加深对肺水肿发生机制的理解。注意观察肺水肿发生后动物的变化,加深对肺水肿时病理生理学变化的理解。

实验二 小白鼠几种类型缺氧模型的建立

[教学目标] 了解:

1.实验室CO发生装置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小动物快速低压缺氧装置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理解:

1.小白鼠对密闭缺氧耐受的测定方法

2.种属、年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状态、机体代谢状态对短暂极度低压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掌握:

1.复制小白鼠低张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动物模型,掌握缺氧的分类 2.掌握动物实验模型设计的核心思路 [重点难点] 重点:

动物实验模型设计的理念、思路和策略 难点:

1.小白鼠呼吸氧耗频率记录和呼吸氧耗的计算 2.CO发生装置的安装

3.影响小动物缺氧耐受性的机制 [学时分配] 3学时

[实施方法] 在实验室通过“三段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员简单讲解→学员实践与教员巡回指导→课后小结。学员通过动手操作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小白鼠模型,观察几种类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并在教员的引导下探讨其发生的机制。

[学习策略] 学员通过动手操作,学会缺氧动物模型的复制。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缺氧小鼠血氧变化特点,加深对不同类型缺氧的理解。

实验三 家兔失血性休克

[教学目标] 了解:

建立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手术操作步骤 理解:

探讨失血性休克救治措施和方案及其效果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