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 下载本文

2.钙超载的机制,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3.再灌注时白细胞的激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再灌注损伤;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4.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学时分配] 3学时

[实施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讲授,注意联系临床中有关心肺复苏、器官移植等实际,讲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及防治。

[学习策略] 注意复习医学化学上的自由基有关内容、病理学上有关炎症的机制、医学免疫学上有关白细胞的作用等相关内容;学习过程中要明确缺血阶段与再灌注阶段的差异;注意总结、归纳和提炼条理性。

第九章 休克

[教学目标] 了解:

1.休克的研究历史

2.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 3.SIRS的原因 4.休克时脑功能的变化 5.休克时胃肠功能的变化 6.休克肝功能的变化

7.休克时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变化 8.休克时免疫功能的变化 9.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理解: 1.休克的病因

2.休克时的细胞的损伤和代谢障碍 3.SIRS的发病机制

4.MODS的发病经过与临床表现;MODS的发病机制

5.休克时肺功能、心功能的改变;心肌抑制因子(MDF)的概念及作用 掌握: 1.休克的概念 2.休克的分类

3.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微循环学说),包括休克各期微循环改变及机制、临床表现特点、休克初期的代偿意义及机制

4.SIRS、CARS、MARS的概念

13

5.MODS、MSOF、MOF、ARDS、ALI的概念 6.休克时肾功能的改变(功能性与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重点难点] 重点: 1.休克概念

2.休克的始动环节与分类

3.休克微循环改变的三个期,尤其是休克初期

4.器官功能改变的心、肾、肺功能改变;SIRS、CARS、MARS、MODS、MOSF、MOF、ARDS、ALI的概念及其英文

难点:

1.微循环的组成与灌流调节

2.休克第三期微循环改变机制和临床表现 3.SIRS和MODS的机制 [学时分配] 6学时

[实施方法] 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展开;紧密结合临床,从休克的病理生理学演变过程(本质),解释临床表现(现象),加深对病理生理学的认识;注意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将前后各章节相关内容融会贯通;结合休克动物模型复制的实验设计手段和方法,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科研思维培养有机结合;讲授休克对机体的影响、MODS、SIRS等时,树立整体观。

[学习策略] 在学习本章之前,首先应复习生理学中有关循环生理和微循环结构及调节的相关内容,这是正确理解本章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结合临床表现,解释其发生的机制,正确理解现象和本质的区别;抓住重点(即休克三个期的微循环改变),学会归纳、概括、凝练关键词(字);从休克演变的机制入手,着眼救治方案,了解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加强对常用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比较各常用名词概念英文缩写之间的差异。

第十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教学目标] 了解:

1.正常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凝血因子异常、血浆抗凝因子异常、血浆中纤溶因子异常、血细胞异常、血管异常所引起的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3. 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解:

1.内皮细胞在调节凝血和抗凝血平衡中的作用 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

14

3.DIC的分期 掌握: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 2.DI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含FDP的概念、组成及主要功能;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裂体细胞的概念;“3P”试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DIC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

2.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难点:

正常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学时分配] 2学时

[实施方法] 结合多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讲授。从复习正常的凝血、抗凝血机制入手,联系临床实例讲清DIC的发病机制,以DIC血液凝固性变化的规律启发学员掌握病理生理学改变。

[学习策略] 学员应复习生理学、生物化学有关凝血、抗凝血、纤溶等内容,有利于对DIC发病机制的学习。注意掌握DIC血液凝固性变化的规律。

第十一章 心功能不全

[教学目标] 了解:

1.心力衰竭的诱因

2.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解:

1.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2.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3.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4.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5.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掌握:

1.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概念

2.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肌收缩性减弱(收缩相关蛋白破坏、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15

3.心肌肥大的概念

4.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心脏代偿反应、心外代偿反应、神经-体液代偿反应 5.心肌重构(重塑)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1.心力衰竭、心肌肥大、心肌重构的概念 2.心力衰竭的心肌收缩性减弱的发生机制 3.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难点:

心力衰竭发生机制中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学时分配] 4学时

[实施方法] 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讲授,对比正常心肌的收缩、舒张过程,讲清心衰的发生机制。结合临床病例讲解心衰时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学习策略] 学员在应复习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相关内容,特别是正常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机制,帮助理解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紧密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休克等知识,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十二章 肺功能不全

[教学目标] 了解:

1.呼吸衰竭的病因

2.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解:

1.ARDS及ALI引起呼吸衰竭的机制

2.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肺性脑病的概念 掌握:

1.呼吸衰竭的概念

2.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肺通气功能障碍、肺换气功能障碍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急性肺损伤(ALI)的慨念 4.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1.呼吸衰竭、ARDS、ALI、SARS的概念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