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下载本文

**经济开发区(**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第四章 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4.1 水资源承载能力

通过对**辖区供需水量平衡调查分析,**市属贫水区,区内用水70%靠从**引水补给,遇特枯年,2010年区域通过供水工程引水,可以满足**市辖区内用水需要;2020年,区域城市供水缺口较大。

**工业区是**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区内规划入驻企业为低耗水型或不耗水型工业企业,近期需水量为5.6万吨/天,远期为8.3万吨/天。规划水厂供水能力能满足规划实施需要。

4.2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①从人均土地资源饱和度分析,工业区拟开发的土地具备较大的开发潜力。 ②**工业区已开发多年,规划区范围涉及耕地面积较大,占规划面积的51%。目前区内的基本农田已全部完成调整和置换,大部分耕地也已逐年、分片完成调整。规划实施后,**市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0008公顷/人,**街道、**镇和永和镇人均耕地面积分别减少0.008公顷/人,0.002公顷/人和0.005公顷/人,**街道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比例较大。**市耕地资源下降迅速,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省的49%、全国的20%、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的35%。本规划方案实施,对耕地后备资源少的**地区,将进一步增加区域耕地的人口承载压力。

③随着规划实施,将改变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由农业为主转变为工业为主,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同时也削弱农业的发展。规划的实施应严格按照国家、**省和**市的相关要求,依法办理农用地的征用手续,落实失地农民的补偿和再就业问题。

4.3 水环境承载能力

**湾湾口、湾外环境容量间较大,污水处理厂排污量达到设计规模,尾水于湾口外规划排污区排放时,COD排放量未超过海域的环境承载力。

4.4 大气环境承载能力

**工业区规划发展低污染和轻污染企业,并采用天然气和电能等清洁能源,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小,区域环境容量大,完全可以支撑规划方案的实施。

- 12 -

**经济开发区(**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第五章 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5.1 水环境影响

**远东污水处理厂排污规模达到16万t/d,尾水于湾口外规划排污区排放时,正常排放时,海域的污染物浓度增量基本在0.50mg/L以下,污染物浓度增量最高值约为0.60mg/L(低平潮期),污染物排放对海域影响较小。在事故排放时:高平潮,污染物浓度增量最高的区域在排放口附近海域,并向两侧湾内、湾外的方向依次降低。随后,污染物随着落潮流向南,湾外的方向迁移扩散,在低潮时,浓度增量最大值约为2.7mg/L左右,浓度增量大于1.8mg/L的区域约为3.1km2,**湾口门附近海域的浓度增量约为2.3mg/L左右,仙景东侧海域的浓度增量可达1.7mg/L左右,小伯屿北侧海域浓度增量约为0.5mg/l,影响很大。

安东工业区内华懋电镀集控中心废水处理达标后,接入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海管道排放时,正常排放时,海域铜、氰化物、六价铬等污染物的浓度增量基本在1μg/L以下,最高值约为1.5μg/L(低平潮期),可见正常排放其影响较小。

5.2 大气环境影响

规划实施后,区内主要采用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随着区内燃气工程的完善,现有燃煤和燃油锅炉将逐步被淘汰,燃料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小,对区域环境空气影响不大。制鞋、机械等部分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工艺废气,工业区应在企业引进时,做到合理布局。企业厂址选择应远离居民区,并位于居民区的下风向,与居民区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通过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保证废气污染物达标排放,工艺废气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

5.3 声环境影响

规划实施后,区内主要噪声源为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

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开发建设,规划范围内声环境现状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规划实施对该区域声环境质量影响不大。根据预测结果,工业区三期工程的近、远期的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9.6dB、60.1dB,近期区域昼间噪声值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远期昼间区域环境噪声略微超过2类标准。工业区规划入住无污染和轻污染的工业企业,拟进驻企业均非噪声污染型企业,在加强企业高噪声设备合理布局、消声降噪后,各企业厂界噪声基本能达标。

- 13 -

**经济开发区(**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规划实施对区域声环境影响不大,但周边区域受交通噪声影响依然严重。

5.4 固废处置分析

工业区固废通过建立专门结构进行管理,随着园区垃圾收集、运转系统的逐步完善,通过采取综合利用和分类收集、处置原则,可以实现固废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5.5 生态环境影响

(1)工业区开发建设对大区域范围的植被自身群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园内绿地点、线、面结合,有利于促进现有较为单一的生态环境向多功能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2)开发引起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工程建设进度,而且流失掉的泥沙作为一种污染物排向施工场地以外的环境,影响局部生态系统或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工程建设应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中提出的措施和要求,确定施工方案,做好防护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量。

(3)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将提高本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不会对区域防洪、排涝造成不良影响。

(4)待开发区域用地类型主要为农田、林地和村镇建设用地,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但当工业园区建立起来之后,这个农业生态系统将会被彻底改变成为一个城市生态系统。主要表现在(A)植被种群变化大,农田林地将全部消失,人工栽培的花草树木将取而代之;(B)区内人口大量增加;(C)改变地表覆盖层,可渗透的耕地大部分变为不可渗透的人工地面,增加降雨的表面径流量,减少该地区的水的补给量;(D)景观发生变化,形成现代型生态工业园区的人工景观;(E)人流、物流变化。

5.6 社会环境影响

规划实施后,当地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劳动者构成比例将会发生变化: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在三种产业中的比重将会提高。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人数将会较大增长。规划的实施将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当地的工业产值,促进当地的城市化进程。

规划实施后,区内村庄的给排水等公共设施得到完善、医疗卫生状况和教育条件得到改善,本项目的建设将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工业园区的开发占用大面积的耕地和园地,园区开发过程中应考虑为失去耕地的村民提供再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在政策上应有倾斜和扶持,支持村办企业、房地产和

- 14 -

**经济开发区(**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园区兴办的各企业应尽可能吸收当地富余农民劳动力,优先安排劳动就业。工业园区建设单位应帮助解决因耕地被征用而需要安置的农民的出路,确保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以维持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减轻生态压力。

在工业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按照国家、地方的相关政策,落实减缓征地拆迁影响的各项措施,不会因征地拆迁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到较大影响。

第六章 规划的协调性和环境可行性分析

6.1 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规划方案与《**市环境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存在冲突,有待调整;与《**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生态功能区划》、《**市海洋功能区划》等其它规划均无冲突。

6.2 规划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6.2.1 规划定位和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

规划定位与产业结构符合**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总体合理。但规划区内不适宜发展废气型和耗水型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限制精细化工和人造革行业发展。

6.2.2 规划规模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工业区规划发展低污染和无污染企业,且入驻企业为低耗水型或不耗水型企业,从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水环境、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分析,规划规模基本合理。规划实施,需征用大面积的耕地,对区域农业生产将造成一定的冲击;规划水厂供水能力能满足规划实施需要,但远期**供水量存在缺口,需通过提高金鸡闸引水工程供水量和全面实施区域节水措施,发展节约型社会,以解决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6.2.3 规划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工业区充分考虑区内村庄和各功能用地之间的关系,居住和公共设施依托现有村庄进行建设;工业用地采取集中布置的原则,并与其它各类用地之间均设有绿化防护带,以降低影响,规划总体布局合理。

6.2.4 排污工程规划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