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货币政策时滞
(1)货币政策时滞概念
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作用时滞”、货币政策“时差”,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间过程。
货币政策时滞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极大——央行货币政策要经过多少时间才能产生效,这一时间可否进行预测,都关系到货币政策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
(2)货币政策时滞分类 外在时滞 内在时滞 认识时滞 决策时滞 操作时滞 生产时滞 对企业与央行决定央行认识对最终目经济金融 个人行为调整货币到有必要标产生影形势变化 产生作用 政策工具 改变政策 响作用 需要采取 行动
(3)货币政策时滞长短
研究认为,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较短,外在时滞较长。认识时滞一般为1.5个月,也有说是6个月;决策时滞基本上为2个月;外在时滞说法最短8.5个月,最长18个月甚至30个月。通常认为,货币政策改变为6个月只能达到其最终效应的一半。
我国经济工作者认为,货币政策外在时滞为4个月至8个月。
7.货币供求与均衡 7.1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一般理论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概念:所为货币供给,是指银行体系通过其业务活动向生产与流通领域提供货币的整个过程。这是从动态来看的,反映的是货币的流量。
所为货币供给量,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上,由其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所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货币的总和。它是从静态来看的,反映的是货币的存量。
相关概念的区别:
货币发行是央行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投放货币的过程,包括再贴现、再贷款、收购金银与外汇等。 货币供给是从货币创造者创造货币开始到货币持有者持有货币为止。
至于货币持有者在这之后的货币收支行为则应属于货币流通范畴。比如,个人对货币收入所做出的选择:
45
存入银行或购买证券或放在手边或购买商品等等 投放 出库 中央银行 市场货币 商业银行 发行库 存量 业务库 回笼 入库
货币供给量的层次划分 划分的标准
在当代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形态多样化。货币既包括流通中的现金,也包括银行体系中的存款,甚至各种票据及其他信用流通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货币的替代物参与流通,执行着货币的某些职能。 目前,一般以金融资产流动性(流动性指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而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的能力,即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为标准,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层次。
流动性程度不同的货币在流通中转手的次数不同,形成的购买力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其他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货币层次的基本结构
货币供给行为及其控制
前面针对原始存款探讨了活期存款扩张机制。如从央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角度讲,则需考察货币供给量同央行自身负债间的关系。央行提供的负债,并非全部表现为原始存款,需引入Mb。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及其意义 基础货币的理解
从来源看,是指央行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其所控的那部分货币。
从运用看,是由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所构成,公式表示为:Mb=Ra+C。 Mb为基础货币,Ra为商业银行准备金,C为现金。 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两种存在形式★
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率×存款总额
超额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实有额—法定准备金
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央行对其有较强的控制力!
货币供给的全过程:是央行供应基础货币,从而形成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创造派生性存款,最终形成Ms。
货币供给基本理论模式:Ms必然是一定的Mb按照一定的倍数或乘数扩张后的结果,或说,Ms总表现为Mb的一定倍数。这个倍数(Ms与基础货币的比值)称为货币乘数。公式表示为:Ms=Kd×Mb(可控性) 式中,Ms为货币供给总量,Mb为基础货币,Kd为货币乘数。
46
货币乘数(P254-255课本) 货币供给的基本理论模式 Ms=Kd×Mb
M1层次的货币乘数
1?ck1?r?t?rt?c?e
M2层次的货币乘数
1?t?ck2?r?t?rt?c?e e:超额准备金率(不考虑)
这就是所谓的乔顿货币乘数模型。目前,该模型已被看作是货币供给机制的一般模型。 补充:K1=M1/Mb=C+活期/Ra+C Ra=活期*r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