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开拓设计地质特征毕业论文 下载本文

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型。8线附近背斜,波宽约1.35Km,波高约85m,两翼基本对称,地层倾角一般为6°~9°;补8线向斜,波宽约1.5Km,波高约75m,南翼陡,北翼缓,两翼地层倾角一般为5°~8°;补6线背斜,波宽约1.5Km,波高约70m,两翼基本对称,地层倾角一般5°~7°。有多条勘探控制,控制较为严密。桃园煤矿断层构造情况详见表1-5。

表1-5 断层情况一览表

断层 性质 走向 F1 F2 F4 F2-1 DF3 正 正 正 正 正 NE NWW NWW 近EW 近EW 倾NW NNE SSW N N 倾角/度 落差/m 长度/m 70 60 70 -- -- >>

>2.5

钻孔控制 1-23、1-25

地震控制-- -- -- 三维地震 三维地震 可靠程度 基本查明 查明 查出 基本查明 基本查明 >3.5 3-43、43、45

43 -- -- 0-12 0.400 5-12 0.675 0-10 0.700 各主要断层控制情况如下:

F1断层:正断层,为该矿井北部边界断层,走向北65°东,倾向北25°西,倾角70°,落差大于650m,两端皆延伸出该矿井。有2个钻孔穿过为基本查明断层。

F2断层:正断层,该断层把该矿井分为南、北两部分,走向N80°~88°W,倾向NNE,倾角60°,落差大于400m,两端皆延伸出该矿井。有3个钻孔穿过为查明断层。

F4正断层:正断层,位于F2断层的南侧,走向N77°W,倾向S13°W,倾角70°,落差0~12m,延展长度0.4km,仅43孔揭露。

桃园煤矿井田内火成岩侵入煤系之中,并呈规律性分布。北部主要分布在F2断层以北,一般侵入到中煤组,岩性为中性闪长玢岩等,对7、8号煤破坏性较大,个别地点侵入到10号煤和其它煤组;南部岩浆岩分布在8~9勘探线以南至井田南部边界,岩性为基性角闪安山岩及云英斜煌岩,主要侵入10号煤层附近。由于受火成岩侵入影响,煤层不同程度遭受破坏,表现为煤层被吞蚀和煤层分叉、变薄等现象。煤质由气煤变质为弱粘结焦煤、无烟煤及天然焦等。 1.2.3 矿井水文地质

桃园煤矿地面较为平坦,据钻孔孔口标高统计,地面高程为+21.20~+27.10m,一般+23m左右。矿内地势大致上北高南低,但坡度不大。

矿内没有大的河流,但人工沟渠纵横,密如蛛网,最大的为运粮河,自北向南流入浍河。浍河为中小型季节性河流,在祁南矿中部流过,距本矿南部边界仅2.5km。矿内沟渠流量受大气降水控制,每年7-9月雨季时,水位较高,枯水季节(当年10月至次年3月),沟渠水量很少甚至干涸。

历史上区域内部发生多次洪水灾害。1950年以来,矿区曾发生三次较大水灾,分别为1954年7月17日,1963年6月30日和1965年7月16日,其中1965年的洪灾最大,本矿范围内地面普遍积水。自1967年新汴河开挖以后,增强了区域内泄洪能力,矿区

8

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从未发生过洪灾。

从生产中揭露的断层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由于矿坑的采掘打破了原来的地质、水文地质天然平衡条件,使某些断层导水性有所增强,采掘中揭露的大于2m的断层有淋水、滴水或渗水现象,甚至少数断层有导水现象,这说明断层若沟通了富水岩层,而隔水层厚度小且破碎时,就有可能产生突水。预防断层突水重点应放在石灰岩可能突水的部位。

本矿在实际生产中揭露的小断层较多,断距大于10m的断层只有8条,其中断距大于400m的2条,断距20~25m的2条,断距大于10m而又小于20m的4条。按断层性质分,正断层5条,逆断层3条。断层破碎带分为张扭性和压扭性两种类型,破碎带岩性较为复杂,主要以泥岩、粉砂岩及少量砂岩为主,局部夹炭质泥岩或煤,挤压和揉皱现象严重。精查时在43孔对F2断层进了抽水试验,S=39.87m,q=0.00218l/s.m,k=0.0044m/d,水质类型为HCO3-K.Na型,矿化度为0.523g/l。从试验资料看,涌水量较小,其单位涌水量也达到了隔水层的标准。其水化学成分也与其它含水层不同,说明断层与其它含水层水力联系不太密切。

总之本矿的断层在一般情况下富水性较弱,导水性较差。由于有松散层一、二、三隔水层的存在,尤其是三隔粘土层厚,粘性好,膨胀性强,隔水性能良好,能有效地阻隔其上的一、二、三含(包括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与煤系水的水力联系。

(1) 1~32煤上隔水层(段)

除部分地段缺失外,厚度一般为60~100m,岩性为泥岩、砂岩、粉砂岩夹少量薄煤层,以泥岩、粉砂岩为主,砂岩裂隙不发育,钻孔穿过此层位未发生冲洗液漏失较大现象,说明此层段隔水性能较好。

(2) 32~4煤间含水层(段)

本矿3煤层(组)中可采煤层为32煤,其直接顶板的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部分钻孔的32煤老顶为中、细粒砂岩,厚5~20m,一般厚约10m。32煤底板多为粉砂岩,厚3~10m,K3砂岩距32煤层底板20~30m,其一般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厚0~40m,一般20m左右。该层段砂岩裂隙发育不均一,矿内揭露此层位的补74、6-710等钻孔在此层位发生漏水现象,说明此层段含水性不均一,局部富水性较好。

(3) 4~6煤间隔水层(段)

此层段间距为70~90m,以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1-3层薄层砂岩。岩性致密完整,裂隙不发育,穿过此层段的钻孔只有个别孔发现冲洗液消耗量大的现象,此层段隔水岩层厚度较大,隔水性能较好。

(4) 6~9煤间含水层(段)

此层段间距60~80m。61、63、71、82煤层为可采煤层。7煤、8煤的顶底板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粉砂岩,个别地带有岩浆岩侵入。有砂岩1~4层,厚度20~30m。钻探时,补25孔在7煤顶板中砂岩钻进时冲洗液消耗量大,3-42孔在8号煤下粗砂岩钻进

9

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中漏水。精查勘探时,在710和补25孔对7~8煤组砂岩含水层进行了抽水试验,S=31.43~34.49m,q=0.00359~0.08231/s.m,k=0.0078~0.63m/d,矿化度为2.03g/l,水质类型为SO4.Cl.HCO3-Na.Ca.Mg型(矿化度、水质类型为补25孔抽水试验资料)。

(5) 9煤~10煤上隔水层(段)

此层段间距一般60m左右,主要岩性为泥岩、粉砂岩夹1~2层砂岩。在9煤下15m左右矿内普遍有一层铝质泥岩(K2)和粉砂岩,岩性致密,厚度较大。该层段分布稳定,隔水性能良好。

(6) 10煤上下砂岩裂隙含水层(段)

10煤顶板砂岩较为发育,细中粒结构,一般厚度为10~20m,直接底板以泥岩为主,部分钻孔有砂岩和粉砂岩。其下为叶片状砂泥岩互层,厚度为0~40m。此层段砂岩裂隙发育不均,局部裂隙发育较好,钻探时,构12孔在F2断层南侧,且处于露头浅部,由于断层影响,裂隙比较发育,施工时发生漏水现象。在构12孔附近6m处施工的补26孔对此层位进行了抽水试验S=38.87m,q=0.09491/s.m,k=0.45m/d,矿化度为2.08g/l,水质类型为SO4.Cl-Na.Ca型。

(7) 10煤下至太原组一灰顶隔水层(段)

该层段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1~2层砂岩,部分钻孔见有砂泥岩互层及海相泥岩,其岩性致密,厚度较大。

矿内此层段分布情况由表1-6(此表统计了矿内有10煤又见太灰的孔26个)和图4203可以看出,除1-23孔因断层影响10煤底至太灰顶间距缩短为32.62m外,一般间距为51.16~72.36m,平均61.43m。在一般情况下,开采10煤时,此层段能起到隔水作用,但在局部地带,由于受断层影响或遇岩溶陷落柱,导致间距缩短甚至10煤与灰岩“对口”接触,则有可能造成“底鼓”或断层突水。

表1-6 10煤底至太灰顶间距统计表

孔 号 1-23 构17 构16 33 5-61 97观注1 补41

间距/m 32.62 62.72 52.66 49.46 65.99 72.36 60.91

孔 号 862 检3 6-71 补62 补63 补64 补66

间距/m 58.33 57.76 8.51 62.73 55.04 59.72 62.70

孔 号 873 7-811 补81 补82 补83 811 补97

间距/m 58.11 67.91 69.755 58.17 63.00 60.60 51.16

孔 号 补102 补103 91 补121 补123 -- --

间距/m 65.27 64.27 70.81 64.92 62.80 -- --

必须指出,原淮北矿务局制定的《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实施细则》中规定,局内各矿在分阶段、分工作面开采10煤时,太灰的突水系数Ts值,正常块段不大于0.07Mpa/m`

10

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时才是安全的,上述表中所计算结果,相当大的部分都是不安全的,这部分均处在可能突水范围之内,所以本矿更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太灰水对10煤开采造成危害。

相邻生产矿井有祁南煤矿,稍远的有祁东煤矿、任楼煤矿和朱仙庄煤矿,以上各矿水文地质特征与本矿基本相似,在正常情况下,含煤地层中断层富水性弱,导水性差,一般情况下,太灰和奥灰水不是煤矿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但若遇导水构造,岩溶陷落柱或封闭不好的钻孔,太灰、奥灰水有可能突入井巷,给矿井造成危害。祁南煤矿与本矿以第10勘探线为界,2000年产煤85万吨,其一水平开采为-550m。1998年矿井涌水量平均126.3m3/h,1999年月平均181m3/h,1998年8月~2000年7月两年内矿井正常涌水量平均为167.36m/h,最大涌水量为1999年9月的涌水量199.8m/h。任楼、芦岭、朱仙庄煤矿与本矿相距均为20km左右,目前各矿年产煤在100~200万吨之间,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00m3/h左右。

相邻矿井的开采可能造成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灰岩、煤系和四含水位的下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地面下沉,其它方面则影响不大,但各矿的有关水文地质特征和参数对本矿有参考价值。 1.2.4 其它开采地质条件

(1) 煤层顶、底板特征

由于本矿构造不太复杂,中有少量宽缓褶皱,大、中型断层不多,可采煤层顶、底板较平整,只有局部凹凸不平,顶板较完整,裂隙不很发育。煤层顶、底板复杂程度为Ⅱ类。

(2) 煤层倾角

本矿地层倾角较大,北部一般在25°~30°,局部达40°以上,南部较缓,一般在23°左右,总体上矿井内大部分地区倾角在20~30°之间,属Ⅱ类。

(3) 其它特殊地质因素

1地温:本矿井恒温带深度确定为32m,其温度为16.9℃,据井下实测地温资料,○

3

3

大约矿井平均地温梯度为2.55℃/百米,在一水平范围内,地温小于31℃为无热害区,二水平范围内,地温主要为30~37℃,为一级热害区。

3

2瓦斯:据矿井瓦斯多年测定结果,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皆大于10m/t.d,定为高○

瓦斯矿井。

3煤的自燃和煤尘爆炸危险性: 本矿井各煤层均有煤尘爆炸危险性;○大部分煤层具

有自燃倾向。

4特殊地质因素的评定:其它特殊地质因素中,主要是瓦斯的危害性较大,邻近的○

芦岭煤矿也为高瓦斯矿井,曾发生多次严重的瓦斯爆炸事故,因此,其它特殊地质因素属较复杂型,定为Ⅲ类。本矿井煤层顶、底板和煤层倾角的复杂程度为Ⅱ类,其它特殊地质因素的复杂程度评定为Ⅲ类,因此,综合评定其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Ⅲ类。

11